第471章 瓜分世界(18)
歷史上,一戰後的美國政府,同樣從本國金融資本家手中接管了國際債務,否則摩根等金融家就要破產,本國銀行業就會崩潰。
但美國政府還有另外的考慮,那就是,私人債權人很難從歐洲國家收回債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收購這些債務,將歐洲債務轉變成本國債務,美國政府成為唯一債權人,不但更容易催討,而且讓美國可以通過債務干涉和影響歐洲國家。
不過此時大燕帝國對干涉歐洲並不感興趣,歐洲作為一個地區,還比不上大燕帝國統治的其他一些領土,因此對歐洲事務並不是很關心。
大燕帝國主要目的在於對上海為中心的自由金融市場的控制,這裡長期作為吳國公主家族的領地,不受帝國政府監管,金融業野蠻滋長,經常製造危機。由於吳國公主家族在東亞三大帝國之間的特殊關係,讓大燕帝國也不敢收回這塊領地,而是藉助這塊自由領地,作為三國之間的紐帶。
大燕帝國承擔國際債務,成為一個突破口,讓吳王家族同意,接受帝國監管本地金融市場。不同意,則該地最活躍的一群金融商業家族就要破產,吳王家族自身也要承擔極大的損失。
南洲宋國承擔本國商人債務,就是隨大流,因為宋國商人手裡並沒有太多戰爭債券,宋國工業以中小工業為主,數以萬計的家族資本支撐了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投機氛圍不濃,而且國際債券交易中心也主要在上海和東洲漢國的城市。
東洲漢國收購債權,就有很強類的政治目的了。因為地緣關係,他們跟歐洲的距離更近,以前經濟聯繫就很緊密,而且政治和軍事上,先後跟波羅的海聯盟和英國都發生過衝突和戰爭,所以東洲漢國統治者對歐洲更加關心,積极參与歐洲事務。
三國成立戰爭債務清算銀行,直接開設在倫敦,三國政府共同授權這家銀行全權處理債務問題,負責跟歐洲各國交涉。
銀行行首由吳國家族的親王世子趙不器擔任,趙世子召開債務會議,跟各國商討債務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英法先後駁斥了好幾個方案。
但英國人已經同意,不降還債和賠款掛鉤,英國希望給波羅的海共和國一個喘息之機,讓這個國家恢復元氣。法國則恨不能這個國家徹底崩潰,因此撕咬賠款問題。
最後達成折中協議,債務清算銀行承諾,對英法債務延期三年,英國承諾允許波羅的海聯盟賠款延期三年,法國人則被迫接受賠款延長支付,分為五十年清償。這樣賠給法國的七十億戰爭賠款,每年只需要賠償十四億,但依然非常沉重,因為戰前白女真帝國每年的財政收入都沒有十四億,剛剛超過一億而已。但這筆賠款額度,卻讓法國不得不接受撤離魯爾工業區的要求。
此時波羅的海共和國怎麼想的?
他們沒有想法,國家繼續崩潰,政治上四分五裂,急需要重新凝聚,經濟上瀕臨崩潰,以前的白女真錢引淪為廢紙,新髮型的波羅的海盾繼續崩潰,因為共和國政府只能走上繼續濫發紙幣維持的老路。
但一些有國家意識的波羅的海精英已經開始活動起來,他們此時不考慮對外賠款問題,反而希望能從外國緊急借一筆硬通貨,維持貨幣穩定,讓經濟體系重新運轉起來。一些波羅的海私人銀行家頻頻呼籲和活動,終於得到了清算銀行的認可。
清算銀行向波羅的海共和國提出要求,答應幫他們穩定貨幣,但貨幣印刷需要得到清算銀行的監督。具體執行任務,被交給了呂貝克、漢堡地區的幾個銀行家族完成,趙世子作為顧問,提供了巨大幫助,從東方為波羅的海共和國籌措了一億小平金的黃金和十億東洲漢國金五銖紙幣。支持波羅的海共和國發行金本位的新貨幣,命名為波羅的海金盾,跟金五銖保持十比一的兌換關係。
貨幣體系這才穩定下來,白女真銀行家出身的烏林答費舍爾成為國家英雄,被總統任命為財政部長,完全掌控波羅的海共和國經濟大權。
烏林答氏出身的費舍爾開始繼續尋求東方支持,中歐地區戰前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地區,如果不能啟動這裡的工業生產,經濟是不可能恢復過來的。一方面,他跟趙世子商議,清算銀行擔保發行一筆固定數額的波羅的海工業期票,專門用來採購波羅的海工業品,波羅的海共和國財政部指定銀行負責兌現這些期票。
這是一個很狡詐的計劃,對債權國來說,是用波羅的海的實物來償付債務,期票被印刷出來,以極低的利息借給東亞進口商,對方用這筆期票直接向波羅的海工廠採購商品,工廠得到期票從政府指定銀行貼現,銀行拿出真金白銀向債權國支付債務。在這個過程中,波羅的海工業企業相當於得到了跟債務掛鉤的一筆定向訂單。
從長期來看,波羅的海的實物作為債務流出,當然是一種經濟失血現象,但短期內卻激活了龐大的波羅的海工業體系,一旦這個工業體系激活,生產出來的財富,自然不會只有支付債務那點,而是源源不斷的膨脹和擴大。
烏林答費舍爾指定的兩家銀行,雖然是私人銀行,卻是波羅的海特權銀行。皮科洛米尼銀行和邦西尼奧里家族銀行,這是兩家來自義大利錫耶納的銀行家族建立的,在波羅的海聯盟時期,積累了巨額財富,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強大的大銀行。戰爭中也受到了波及,但在烏林答費舍爾支持下,浴火重生。兩家私人銀行,被財政部授予印刷波羅的海金盾的特權,他們是印鈔銀行,自然擁有無限信用。
以這兩家銀行為武器,烏林答還需要工業家的支持。他同樣找了一些寡頭,米薩利亞(Missaglia)、菲利普(Filippo)和因格爾(Ingelri)、艾斯博特(Ulfberht)四大家族承擔生產任務。這四大家工業家族,都是過去的軍事工業巨頭。米薩利亞和菲利普家族,是從義大利米蘭遷移來的,早期被神聖羅馬帝國王室招募,生產鎧甲;因格爾和艾斯博特家族則是維京時代就有名的刀劍工匠,最早可以追溯到蠻族時期的法蘭克人,是萊茵地區的工業巨頭。
讓四大家族承擔任務,可不是讓他們出口軍火,而是民用品。雖然四大巨頭主要生產軍工產品,戰爭期間也建立了龐大的兵工廠,但也有一些軍民兩用產品。米薩利亞和菲利普家族以前製造鎧甲,後來生產刀劍,在奧格斯堡、索林根一帶擁有龐大的工業產業,製造精良的線膛步槍為主,但還能生產優質民用餐具,菲利普家族還是世界最大的機床生產商;因格爾家族戰爭期間為軍隊生產了大量卡車,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車輛生產上;艾斯博特家族則在萊茵地區擁有最大的冶金工廠。
啟動這些工業巨頭,轉產民用,如果沒有保護性訂單,他們很難在國際上立足,他們生產的產品,很難跟英法和東亞產品競爭。
在得到了大筆隱形補貼的訂單之後,四大巨頭的工廠率先恢復活力,大量汽車、拖拉機和機床被生產出來,出口到東亞地區。利潤讓他們放心大膽的擴大生產,工人重新就業,消費開始擴大,波羅的海共和國的經濟恢復了。
戰後經濟大環境是增長的,東亞三大強國之間貿易關係正常化,驅動了大量新產業和新技術的擴散和重新布局。給波羅的海共和國提供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繼續工業化的西遼帝國,再次成為波羅的海共和國的經濟後花園。烏林答費舍爾甚至願意向西遼提供專用貸款來採購波羅的海工業設備,至於債務,自然是直接轉化為機器設備了。
波羅的海共和國出於經濟考慮,甚至放棄了對東歐領土的追溯,東歐地區,經歷過慘烈的斯拉夫大暴動之後,最後形成了一個新的斯拉夫國家。斯拉夫大暴動最後衝擊到了基輔大公國,但沒有摧毀這個國家,反而讓大公國內的天主教信徒,一大批日耳曼人和波蘭人離開東歐,回遷到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波蘭。基輔大公短暫出逃后,很快被大公國的斯拉夫貴族迎回。
之後作為唯一一個正常的斯拉夫大公國,在經歷過混亂,且內部無法穩定的其他幾個混亂公國的邀請下,基輔大公派兵進入伏爾加公國、梁贊公國、弗拉基米爾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公國,同時兼任這些公國的大公,五大公國建立中央政權,稱基輔羅斯帝國,首都基輔,基輔大公加冕基輔羅斯沙皇。
這個以斯拉夫人為核心,以東正教為信仰的東歐帝國剛一形成,立刻就成為歐洲人口和領土最大的帝國。但工業十分落後,以農業為主。經歷長期混亂后穩定下來的基輔羅斯帝國,人口只有三千多萬,但已經開發出來的更低多達十億畝。以前大多屬於女真人和白女真農場主,如今則大量拋荒。帝國政府出台法令,允許斯拉夫百姓佔地,只要能連續耕作五年,則永久歸屬耕種者。
結果基輔羅斯帝國百姓耕種熱情高漲,以前的佃農成為地主,還擴大耕種面積。優良的農業條件,讓這裡的農產品競爭力很強,農民迅速致富。大量購買農用機器,為了得到了這筆訂單,波羅的海共和國放棄諾夫哥羅德公國領土追索,反而鼓勵本國商人去這裡收購農產品和出口拖拉機。
主要混亂國家先後穩定下來,戰後第三年,世界經濟一片大好。
英法兩個戰勝國經濟恢復反而困難重重,法國人利用戰爭賠款,恢復國內經濟,修復了鐵路網和基礎設施,但經濟發展後勁不足,主要是因為勞動力資源枯竭,戰爭中喪生了數百萬年輕人,加上人口本來就老齡化,像一架老爺車一樣,開不起來。英國在戰爭中,沒有遭到破壞,傷亡也比法國小的多,只有一百萬士兵傷亡,但對英國貴族打擊很大,由於過於強烈的貴族文化,戰場上英國貴族軍官熱衷於進攻,往往進攻在前,撤退在後,造成許多古老的英國貴族家族絕嗣。
英法兩國內部增長疲軟,都轉向繼續經營殖民地,跟以前直接從殖民地暴力掠奪不同,這一次則是國內投資不足,過剩的資本湧入殖民地,殖民地繼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后,變成投資方向。兩國開始在殖民地建設更多的鐵路,開發更多的礦產,殖民地經濟反倒是快速發展起來。
恢復最快的,反而是看起來最慘的。波羅的海共和國恢復極其迅速,其實他們之前的慘烈,主要是表象。戰爭沒有在本國國土上爆發,雖然損傷了大量人力,但本國工業和設施都得以保存。戰後許多戰爭期間發明出來的新技術開始應用到民用領域,驅動經濟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