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皇帝下

孝景皇帝下

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1冬,十月,梁王劉武來朝。當時皇上還沒有置太子,與劉武宴飲,從容自然地對他說:「我千秋萬歲之後,帝位就傳給你。」劉武辭謝,雖然知道不是皇帝的心裡話,但還是暗暗高興,太后也很高興。皇後宮總管、詹事竇嬰端著酒杯向皇上敬酒說:「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是漢朝制度,皇上怎麼能說傳給劉武!」太後由此憎恨竇嬰。竇嬰於是被以健康為理由免職。太后甚至取締了竇嬰進出宮門的資格,不許他朝覲。劉武由此更加驕縱。

【華杉講透】

說的話自己都不信,這是我們非常普遍的一個毛病。從史書上看,這種說客氣話、虛張聲勢話、信口開河話的毛病,還真是咱們祖傳的。景帝說死後傳位給劉武,這話他自己都不信,劉武也不信,他也知道劉武不信,但是他還是要說。太后也不信,但是她聽了這話覺得「欣慰」,劉武也是「欣慰」。景帝說這句三個人都不信的話,就是給媽媽和弟弟送上一份「欣慰」,自欺欺人的「欣慰」之後,這事兒就過去了。竇嬰當場破壞了這「欣慰」,就觸了霉頭。

說的話自己都不信,這個祖傳的毛病一定要改!嚴格控制自己,絕對不要說自己都不信的話。把標準嚴格到連「改天一起吃飯啊」這種話都不要說,要說就具體邀請哪天。養成這個新習慣之後,你的話就值錢了,這叫「貴言」。

2春,正月二十二日,頒布赦免令。

3長星出現在西方。

4洛陽東宮發生火災。

5當初,孝文帝的時候,吳國太子到長安朝見,侍奉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吳太子和皇太子因為棋路起了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操起棋盤擲打吳太子,把他打死了,把他的靈柩送回吳國下葬。吳王憤怒地說:「天下都是劉家,死在長安就葬長安,何必回來下葬!」又把靈柩運回,葬在長安。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中央政府知道他是因為兒子,拘押、審問吳國使者。吳王恐懼,開始有反謀。

後來,派使者來秋請(封國國君,每年兩次定期覲見皇帝,春天叫「朝」,秋天叫「請」),文帝又問。使者說:「吳王確實沒有病,因為中央政府數次拘押、審問他的使者,吳王恐懼,所以稱病不敢來。古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知道臣下隱私,讓他更加恐懼憂思,就變生不祥之事了。希望皇上忘記他之前的過錯,給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於是文帝赦免了吳國使者,讓他回國,並賜給吳王倚幾和拐杖,體諒他年紀已老,免於朝見。吳王得以免罪,造反的陰謀也疏解了。但是吳國有銅礦鑄錢之利,又有海水煮鹽,十分富裕,百姓都不用繳納任何賦稅。漢朝制度,不願當兵的人,可以出錢僱人代替,或者把錢交給政府,由政府僱人。吳王欲得民心,無論自願當兵,還是要雇別人,都由他出錢。每年定期慰問國內有才學的人,對城鄉普通百姓,也經常有賞賜。其他郡國來抓捕逃犯的,吳王都公然拒絕。像這樣做了四十多年。

晁錯數次上書言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土地。文帝寬厚,不忍處罰,以此吳王日益驕橫。等到景帝繼位,晁錯上書說:「當初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又還年幼,所以大封同姓子弟。齊國七十餘城,楚國四十餘城,吳國五十餘城,這三國國君,不是庶子,就是堂侄,卻分去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吳王因為銜恨王太子之死,詐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心,賜給他几杖,恩德至厚,他應當改過自新,卻反而更加驕橫,開銅山鑄錢,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逃亡之人,密謀作亂。如今,削減他的土地,他固然要反;不削減他的土地,他仍然要反。現在削他,他反得急,禍小;不削他,他反得遲,禍大。」

皇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討論,都沒人敢反對晁錯的意見,只有竇嬰力爭反對,於是晁錯與竇嬰有了矛盾。等到楚王劉戊來朝,晁錯又進言:「劉戊往年在為薄太后守喪期間,在喪廬與女人淫亂,請誅之。」皇上下詔赦免劉戊死罪,削去東海郡。到了前年,趙王有罪,又削去趙國常山郡。膠西王劉卬因為在出賣爵位上有欺詐行為,削去他六個縣。

廷臣正在討論削吳。吳王擔心削地沒完沒了,於是密謀舉事,想來想去,各諸侯王中沒有能商量的人,聽說膠西王勇猛,喜好軍事,諸侯都忌憚他,於是派中大夫應高傳口訊給膠西王說:「如今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賊,侵削諸侯,誅罰良善,日以益甚,有句話說:『狧穅及米。』那狗吃東西,吃完穅就要吃米了。吳國與膠西國,都是知名諸侯,一旦被懷疑,我們就再也不得安寧。吳王身有內疾,不能進京朝請已經二十餘年,經常擔心被懷疑,無法自證清白。聳著肩膀,不敢抬起手臂,一點都不敢動,還是害怕得不到諒解。聽說大王您也因為買爵的事有過錯,又聽說各諸侯都被削地。什麼罪,也不至於被削地吧!恐怕他們的目的,不止於削地而已!」

膠西王說:「現在是這個情況啊!你準備怎麼辦呢?」

應高說:「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順應時勢,遵循天理,捐軀以除患於天下,您意下如何?」

膠西王瞿然驚駭說:「寡人何敢如是!主上雖急,臣固有一死而已,怎能不侍奉天子呢!」

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蠱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背叛之意,國君們的憤怒,已經到了極點。彗星出,蝗蟲起,這正是萬世以來最難得的時機,而天下愁苦,正是聖人挺身而出的時候。吳王一面發布文告,要求誅殺晁錯,一面發動大軍,跟隨大王之後,翱翔於天下,兵鋒所指,無城不下,無人不服。大王如果幸而給吳王一個許諾,則吳王將率領楚王攻打函谷關,據守滎陽,佔領敖倉糧庫,以抵禦漢兵,修建營房,等待大王前來會師,則可兼并天下,吳與膠西,兩主分而治之,不亦可乎!」

膠西王說:「善!」

應高回國,向吳王彙報。吳王還不放心,又親自到膠西,和膠西王當面結盟。膠西群臣有聽說大王謀反的,進諫說:「諸侯的土地,不到漢的十分之二,一旦起兵反叛,讓太后憂慮,不是好事!如今侍奉一個皇帝,還那麼困難!假如起事成功,以後兩主紛爭,禍患更大!」膠西王不聽,於是派出使者,聯絡齊國、菑川、膠東、濟南,他們全都同意反叛。

當初,第一任楚元王劉交,喜愛讀書,年輕的時候,和魯人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從老師浮丘伯學習《詩經》。後來劉交受封為楚王,就任命三人為中大夫。穆生不會喝酒,元王每次酒宴的時候,就單獨給穆生擺一杯甜酒。後來楚元王去世,兒子劉夷繼位,也是如此。再後來孫子劉戊為楚王,開始時也堅持,後來慢慢地就忘了。穆生退席出來,說:「我可以離開了,沒有給我擺甜酒,楚王心裡對我已經怠慢了。現在不走,恐怕哪一天有罪被鎖到街頭示眾。」申公、白生堅持勸他不要如此,說:「你就不念著先王的恩情嗎?一點小小的失禮,何至於此?」穆生說:「《易經》說:『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什麼事情,你要看到苗頭。苗頭是很微妙的,是吉是凶,都先有苗頭,君子看見苗頭就要馬上決斷,馬上行動,不能等到最後。先王之所以禮敬我三人,是道義還在。如今失禮,是道義已無。忘道之人,就不能與他長期相處,我哪裡是為了區區一點小禮節呢?」於是穆生稱病而去。申公、白生兩人留下來。後來劉戊越來越荒淫凶暴,太傅韋孟作詩諷諫,劉戊不聽,韋孟也走了,定居在鄒縣。劉戊因為犯錯被削地,就與吳國通謀。申公、白生進諫,劉戊把他們用繩索綁起來,給他們穿上囚衣,罰他們在大街上舂米。楚元王之子,劉戊的叔父,休侯劉富派人來勸諫劉戊。劉戊說:「叔父如果不跟我站在一邊,我起兵時,先取叔父性命!」休侯恐懼,帶著他的母親太夫人一起奔逃到京師。

【華杉講透】

君子見機而作,見到苗頭馬上就要行動。申公、白生何嘗不知道新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他們為什麼不能馬上走呢?還是貪戀富貴,有僥倖心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效應,三隻青蛙都知道水溫不對,但是穆蛙走了,申蛙、白蛙留下來,就給煮了。

這背後是一個重大的價值觀和決策思維,就是——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古今多少敗亡,都是一個原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要追求什麼呢?要追求利益最小化。

因為利益最大化就是風險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則所得下不保底;而追求利益最小化,則所得上不封頂。

這也是《孫子兵法》說的,不追求戰勝,追求不敗。

這就像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追求高回報,追求不損失本金。從不損失本金,有時賺得多,有時賺得少,一生累積下來,就是世界首富了。

等到削去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朝廷詔書抵達,吳王就率先起兵,誅殺漢朝所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也都反了。楚國丞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止楚王劉戊。劉戊殺張尚、趙夷吾。趙國丞相建德、內史王悍諫止趙王。趙王燒殺建德、王悍。齊王後悔,背叛與諸侯的盟約,不參加造反了,據城固守。濟北國城牆損壞,正在修補,還沒有完工,郎中令劫持濟北王,不許發兵。膠西王、膠東王為大帥,與菑川王、濟南王合併一處,攻打齊國,包圍臨淄。趙王劉遂發兵到趙國西邊國境,準備等待吳、楚大軍前來會師,再一起進軍,同時派使者聯絡匈奴請求援助。

吳王動員全國士卒,下令說:「寡人今年六十二歲,親自做大將。我的小兒子十四歲,也將身先士卒。國內上與寡人同齡,下與我小兒子同歲的,全部徵發!」於是得二十餘萬人。向南派出使臣聯絡閩、東越。閩、東越也發兵跟從。吳王起兵於廣陵,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國合兵一處,發使者向各諸侯國送去文告,陳述晁錯罪狀,號召合兵誅殺晁錯。吳、楚聯軍攻打梁國,攻破棘壁,殺數萬人,乘勝而前,銳不可當。梁王劉武派將軍迎戰,吳、楚聯軍又打敗梁國兩路軍隊。劉武固守睢陽城。

當初,文帝臨終時告誡太子說:「如果有緊急事情發生,周亞夫真可以帶兵。」到了六國造反的消息傳來,皇上就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率領三十六位將領,帶兵去迎戰吳、楚聯軍,又派曲周侯酈寄迎戰趙軍,將軍欒布迎戰齊軍。又召回竇嬰,拜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監視齊、趙兩國軍隊。

當初,晁錯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諸侯嘩然。晁錯的父親聽說了,從潁川老家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即位,你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離人家骨肉之親,帶來這麼多怨恨,你這是在幹什麼呢?」晁錯說:「固然是這情況,但是如果不這樣做,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晁父說:「劉氏安而晁氏危,我要離開你,我走了。」於是服毒自殺,說:「我不忍心看到大禍臨頭!」過了十幾天,吳、楚等七國皆反,以誅晁錯為名。

皇上與晁錯商議出兵的事。晁錯想讓皇上帶兵出征,而他留守朝廷,又說:「徐縣、僮縣旁邊,吳國還沒有攻下來的地方,可以劃歸吳國。」

晁錯平時和吳國丞相袁盎關係惡劣,晁錯在哪兒,袁盎就避開;袁盎在哪兒,晁錯也迴避。兩人從來沒有在一個房間里說過話。等到晁錯做了御史大夫,就指使官吏以袁盎收受吳王財物治罪,皇上下詔免刑,貶為庶人。等到吳、楚造反,晁錯對丞、史說:「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門為他遮掩,說吳王不會造反。如今果然反了,應該將袁盎逮捕治罪,審訊了解吳王的計謀。」丞、史都說:「在事情發動之前,如果抓捕審訊他,還可能阻止事情發生。如今吳國已經反了,現在治袁盎的罪有什麼用。況且袁盎應該沒有參與謀反。」晁錯猶豫不決。這時候,有人將消息告訴袁盎。袁盎恐懼,夜裡去見竇嬰,跟竇嬰說吳國為什麼造反,並且表示希望親自跟皇上說明。竇嬰進宮告訴皇上。皇上於是召見袁盎。袁盎進宮,皇上正與晁錯討論軍隊糧草調度的事。皇上問袁盎:「如今吳、楚皆反,你怎麼看?」袁盎說:「沒什麼好擔憂的。」皇上說:「吳王開銅山鑄錢,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在頭髮已經白了的年紀舉事,他如果不是有萬全之策,能幹這事嗎?你怎麼說他不會有什麼作為呢?」袁盎說:「吳國鑄錢煮鹽之利是有的,英雄豪傑就沒有。如果吳王身邊真有豪傑,就會輔佐吳王行義,不會造反了。他引誘的,都是無賴子弟、亡命之徒和鑄錢的奸人,所以才相互引誘作亂。」晁錯說:「袁盎說得對!」皇上問:「那你有什麼辦法呢?」袁盎說:「願屏退左右。」皇上叫旁邊的人都出去,唯獨留下晁錯。袁盎說:「我將要說的,為人臣者不能聽。」於是皇上讓晁錯也迴避。晁錯退到東廂房,非常憤恨。

皇上問袁盎,袁盎說:「吳、楚發出文告,說高皇帝的子弟各有封地,而如今賊臣晁錯擅自處分諸侯,削奪封地,所以造反,要誅殺晁錯,恢復封地就罷兵。方今之計,唯有斬殺晁錯,派出使者赦免吳、楚七國,恢復他們的封地,則可兵不血刃而天下太平。」於是皇上默然良久,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誠意如此,我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得罪天下人的。」袁盎說:「愚計就是這樣,請皇上自己定奪。」於是拜袁盎為太常,秘密整理行裝,準備出使吳國。

過了十幾天,皇上指使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張歐,上書彈劾晁錯:「所作所為,與主上的德信不相稱,想要疏離群臣、百姓,又要將城邑封給吳國,無臣子禮,大逆不道,應該腰斬。父母、妻子、同母的兄弟姐妹,無論老幼,全部斬首棄市。」皇上批複說:「可。」晁錯還蒙在鼓裡,一切不知。正月二十九日,皇上派中尉召見晁錯,騙他一起乘車經過市區,就在東市拖下來斬了。斬的時候,晁錯還穿著朝服。

斬了晁錯,皇上就派袁盎與吳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劉通出使吳國。

【華杉講透】

晁錯要辦大事,可大事來了又沒有靜氣,亂了方寸。他居然要割兩個郡給吳國,這真是不可思議,他當初削藩的時候不知道他們要反嗎?他認為賞給吳王兩個郡他就會退兵嗎?大家都撕破了臉,只能在戰場上見,還能講和嗎?

景帝也荒唐,他居然相信殺了晁錯就會有和平。

不過,對景帝的荒唐慌亂,可以理解,巨大的壓力和恐懼,讓人慌不擇路,什麼方法都想試一試。他出賣晁錯,我們也可以「理解」,如果賣了晁錯能買來和平,不管機會多麼微小,先試一試嘛。

但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是他為什麼處晁錯腰斬之刑,改成斬首不行嗎?腰斬是極為殘酷的刑罰,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后,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腰斬之刑周朝就有,直到清代才廢除,據說是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的刑罰,俞鴻圖被腰斬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氣絕身亡,雍正聽說之後便覺殘忍,命令廢除這一刑罰。

謁者僕射鄧公,當時擔任校尉,上書言軍事,見到皇上。皇上問:「你從前線來,吳、楚知道晁錯已死,他們退兵不?」鄧公說:「吳國的造反陰謀,已經醞釀幾十年了,削地只是導火線,誅晁錯只是借口,其意不在晁錯。陛下把晁錯斬了,我擔心天下之士都閉口不敢說話了。」皇上問:「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強大而不可控制,所以改制以尊京師,這是萬世之利。計劃才剛剛開始,就身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以為皇上做得不恰當。」皇上喟然長嘆,說:「您說得對,我也十分悔恨!」

袁盎、劉通到了吳國,吳、楚已經發兵攻打梁軍陣地了。劉通因為是吳王親戚,先入見,曉諭吳王,讓他接受詔書。吳王聽說袁盎也來了,知道是說客,笑道:「我如今已是東帝,還要拜誰!」不肯見袁盎,而是把袁盎留在軍中,想劫持他做吳軍將領。袁盎不肯。吳王派人看管他,準備殺了他。袁盎找到機會,逃亡回到京師,向皇上彙報。

太尉周亞夫對皇上說:「楚軍彪悍,機動性高,難與爭鋒,不如把梁國扔給他,我們不去救援梁國,只是斷絕他的糧道,讓他在梁國消耗之後,就可以制住他了。」皇上同意。

周亞夫乘坐驛車,準備到滎陽跟大軍會合,車隊到了霸上,趙涉攔車跟周亞夫說:「吳王豪富,很久以來,一直豢養刺客。如今知道將軍要來,一定在崤山、澠池之間的險要狹路上埋伏刺客。況且兵事講究神秘莫測,將軍何不在這裡向右轉,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這樣時間不過是晚一兩天,您直接進入軍械武庫,擂起戰鼓,諸侯們聽見了,都以為將軍從天而降呢!」周亞夫從其計,到了洛陽,高興地說:「七國造反,我坐著驛車來,沒想到一路平安無事!如今已經佔據滎陽,滎陽以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周亞夫派人去崤山、澠池之間搜索,果然找到吳國伏兵。於是請示皇上,任命趙涉為護軍。

周亞夫引兵向東,進駐昌邑。吳軍攻打梁國,軍情緊急。梁王劉武數次派出使者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不理。劉武又向皇上控告周亞夫見死不救。皇上下詔命令周亞夫出兵救梁。周亞夫拒絕奉詔,堅壁不出,派弓高侯韓頹當(韓王信之子,從匈奴來歸,封為弓高侯)等率領輕騎兵,襲擊淮泗口,繞到吳、楚軍身後,切斷吳、楚聯軍補給線,斷絕其糧草。

劉武派中大夫韓安國及楚相張尚的弟弟張羽為將軍,堅守睢陽。張羽力戰,安國持重,所以還能經常戰勝吳軍。吳軍意欲西進,但是睢陽未下,怕梁軍抄他後路,不敢向西,於是攻向周亞夫軍。吳、楚聯軍在下邑集結,要與周亞夫決戰。周亞夫堅壁不戰。吳軍糧草斷絕,士卒開始挨餓,急於求戰,但數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來應戰。

周亞夫軍中發生夜驚事件,深夜突然驚擾,軍士們以為敵人來偷營,以至於互相攻擊,擾亂到周亞夫帳下。周亞夫堅卧不起,繼續睡覺,過了一會兒,軍士們自己安定下來了。

吳、楚聯軍攻打漢軍大營東南角,周亞夫派兵防守西北,過了一陣子,吳、楚精兵果然攻打西北。漢軍防備嚴實,攻不進去。

吳、楚士卒斷糧挨餓,死的死,投降的投降,當逃兵的當逃兵,撐不住了,於是引兵撤退。二月,周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劉濞拋棄軍隊,與壯士數千人夜裡逃亡。楚王劉戊自殺。

【華杉講透】

周亞夫的戰略,是教科書式的《孫子兵法》。一是「知戰之日,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決戰,都是他事先設計好的。沒到時間,沒到地點,堅決不戰;到了時間,到了地點,一戰而定。二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不跟他戰,一直耗他,用梁國來消耗他,切斷他的交通線,斷絕他的糧草,用飢餓來消耗他。一直把他耗盡了,讓他自己撤退,然後在背後追殺。

三千年中國軍事史,對付敵軍入侵,這是標準套路,堅壁清野跟他熬,輕兵切斷他交通線。他沒有補給,熬不住了自然撤退,他一撤退就追殺。但是,如果皇上不理解這戰略,將領又做不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會出問題。唐朝安史之亂,哥舒翰守潼關,安祿山攻打。哥舒翰堅決不出戰,但唐玄宗覺得他不作為,命令他出戰。哥舒翰知道出去就是死,於是慟哭出關,全軍覆沒。

兵法首先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知道「不戰」很重要。周亞夫是幸運的,事先跟皇上說好用梁國消耗敵人。他的戰略成功了。不過,雖然沒得罪皇上,但是把梁王大大地得罪了。

吳王當初發兵的時候,吳臣田祿伯為大將軍。田祿伯說:「集中所有部隊,向西攻擊,如果沒有其他部隊策應,難以建功。臣願得五萬人,另闢一路,循著長江、淮河而上,奪取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回師,這也是一支奇兵。」吳王太子進諫說:「大王以造反為名,這兵不能交給別人,否則,別人也反我們,奈何?況且他帶走五萬人,誰知道他會幹什麼呢?白白削弱自己。」於是吳王不用田祿伯的計劃。

吳國小將桓將軍遊說吳王說:「吳國都是步兵,對步兵有利的,是佔據險要地形。漢軍戰車和騎兵多,車騎利在平地作戰。願大王所過城池,不要攻打,直撲洛陽,佔領洛陽軍械庫和敖倉糧庫,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就算不能攻下函谷關,天下已定。如果大王一路攻打城池,進軍太慢,等漢軍車騎馳入梁、楚之間,大事就敗了。」吳王徵求老將們意見,都說:「這年輕人,衝鋒陷陣還可以,哪知道什麼戰略!」於是吳王不用桓將軍的計策。

【王夫之曰】

吳太子進諫說吳王以造反為名,所以要提防田祿伯反他。太子也知道名不正,義不直,僅僅以自己的憤怒和利慾起兵,大事難成啊!以無名無義而欲有為於天下,就算是去攻打另一個無名無義無道的,也不能攻克,更何況去攻打一個合法的中央政權呢?所以,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自己都不自信,就更沒法信別人。疑心太重吧,不能成功;信任他人呢,又怕招來大禍。後世苻堅因為用人不疑而亡於慕容垂,安慶緒因為相信他人而亡於史思明。吳太子之言,也是顯露了天理天機啊!

【華杉講透】

田祿伯的計策不算可取,吳太子的懷疑也有理由。但是,桓將軍的戰略,是吳王造反成功的唯一正確戰略。吳王不能聽,也就沒有機會了。

吳王劉濞自任統帥,軍隊還未渡過淮河之前,賓客們都分任將、校尉(指揮官)、候(偵察官)、司馬(軍政官)等,唯獨不用周丘。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吳國,喜歡喝酒,行徑無賴,吳王看不起他,不用。周丘於是求見吳王,說:「臣以無能,不能在行伍之間。臣不敢求您任命我為將領,但求您給我一個大漢的符節,一定有所回報。」吳王同意。周丘得了符節,連夜馳入下邳。下邳當時接到消息,知道吳王造反,都閉城固守。周丘到了驛站招待所,以漢政府使節資格,召見下邳縣令,令隨從捏造一個罪名把縣令斬了,然後召他們兄弟平時關係好的當地土豪和官吏說:「吳王已經造反,大軍很快就到下邳,屠城不過一頓飯工夫。如今率先響應迎降,才能保全家室,能幹的還能封侯。」土豪官吏們出來,相互轉告,下邳就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間就得了三萬人,派人回報吳王,於是率領他的部眾向北攻城略地,到了陽城,已經有軍隊十餘萬人,擊破陽城中尉部隊。等到聽說吳王敗走,自度再也無法找到一起成大事的人,周丘帶兵返回下邳,還沒抵達,就因背上長毒瘡而死。

6二月三十日,日食。

7吳王棄軍而走,軍隊就潰散了,有的投降周亞夫,有的投降梁王。吳王渡過淮河,走到丹徒,想借東越自保。重新集結殘兵敗將,還有一萬餘人。漢政府派人重金買通東越,東越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派人用矛戟刺殺吳王,割下他的頭,用驛車飛馳送到京師。吳太子劉駒逃亡到閩越。吳、楚造反,前後就三個月,就歸於破滅。於是諸將都認為周亞夫的戰略完全正確,而梁王由此對周亞夫記恨在心。

【王夫之曰】

周亞夫事先向景帝請示,把梁國扔給吳軍,來消耗吳王。景帝同意了。梁王求救,周亞夫不救,皇上下詔要他救,他不奉詔。周亞夫的心思和景帝的心思,都很明顯了。用梁國來消耗吳國,又何嘗不是用吳國來削弱梁國呢?今日之梁,就是他日之吳,削弱了梁,將來更加太平。所以周亞夫讀懂了景帝之心。而景帝假意讓他救,也只是應付梁王和太后罷了。

景帝之心,也夠殘忍了。但說起來,還是太后造成的。景帝即位時,已經三十二歲了,太子劉榮已經年長,太后卻希望景帝傳位給梁王。景帝酒桌上跟梁王說:「我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你。」那也是順著太后的意思姑且一說罷了。竇嬰反對,而太后怒罷竇嬰,那景帝對梁王的意見已經埋下了。周亞夫不救梁,那是他與景帝已經有密約。否則兄弟垂危,見死不救,景帝怎能如此持重淡定呢?太后對梁王越是寵愛,景帝對他就越是憎恨。梁王不落到叔段、公子偃的下場,就算他幸運了。

所以兄弟之間的事,父母不要亂參與。親者自親,愛者自愛,信者自信,猜者自猜,你不要去刺激他,讓有賢德的人能夠自己伸展他的恩義,而養子孫於和平坦易之中,不要搞出些隱情來,相互傾軋。太後婦人,不懂這些道理,而為君子者,當引以為戒!

【華杉講透】

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是人之美德。周亞夫沒有這個修養,他以後就要栽大跟頭。

周亞夫確實是立了大功,他的戰略確實是正確的。但是,他的戰略是以犧牲梁王為前提的,而梁王是皇上的親弟弟,太后的親兒子。這個戰略,皇上能接受,梁王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梁王浴血奮戰,死裡逃生,最後大家都認為周亞夫了不起,好像沒梁王什麼事兒。在梁王看來,這仗到底是我打的,還是你打的?

周亞夫應該把功勞歸於梁王,因為他確實對不起梁王。更何況,梁王根本不是他惹得起的人。而周亞夫的性格呢,細柳勞軍的時候,說起來是軍紀嚴明,其實也有他性格里剛烈不遜的一面。當時文帝覺得這將軍了不起,不等於事後不會覺得不舒服。如果再加上有人進讒言呢?

《論語》里講了一個魯國孟之反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的故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齊國和魯國打仗,魯軍大敗撤退。軍法,進軍以當先者為勇,退軍以殿後者為功,所謂衝鋒在前,撤退在後。大家都狂奔逃跑,孟之反則組織人馬斷後,保護大家撤退。等大家都退回城裡了,他才最後一個進城門。

一進城門,他就開始表演了,揮著馬鞭猛拍馬屁股,大呼小叫:「哇!你們都跑我前面了!我可不敢殿後啊!但我這破馬,怎麼鞭它它也跑不快呀!」孟之反這一番演出,全軍上下心裡都舒坦了。又有誰不知道是他殿後呢?

膠西、膠東、菑川三國聯軍包圍齊國首府臨淄的時候,齊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告急。天子令路中大夫還報,令齊王堅守,說:「漢兵今已擊破吳、楚聯軍。」路中大夫回到臨淄,三國聯軍將臨淄重重包圍,進不了城。聯軍將領就來抓住了路中大夫,與他盟誓說:「你反過來講,就說漢兵已被擊破,齊國快快投降,否則,將會被屠城。」路中大夫假意許諾,到了城下,看見齊王,說:「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周亞夫擊破吳、楚,馬上引兵救齊,齊國一定要堅守!」聯軍將領誅殺路中大夫。

齊國當初被圍攻,緊急時私下與三國通謀,談判還未定約,正趕上路中大夫從京師回來,齊國大臣們又勸諫齊王不要投降。這時漢將欒布、平陽侯曹奇等率軍抵達齊國,擊破三國聯軍,解了臨淄之圍。後來又聽說齊國當初與三國有陰謀,將要移師伐齊。齊孝王畏懼,飲葯自殺。

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各自率敗軍歸國。膠西王赤著雙腳、睡到草席上、飲水(三者都是罪犯待遇,表示自責),向王太后請罪。王太子劉德說:「漢兵正在撤退,依我看來,他們也已經疲憊,可以追擊,願大王余兵擊之!如果不能取勝,再逃入海島,於時未晚。」膠西王說:「我的士卒都已敗壞,不可用了。」

弓高侯韓頹當寫信給膠西王劉卬說:「吾奉詔誅不義。投降者,赦免他的罪行,官爵如故;不降者,滅之。大王你準備怎麼辦,我等你的決定。」劉卬袒身露體,到漢軍營壘前叩頭拜見韓頹當說:「臣劉卬遵奉法律不謹慎,驚駭了百姓,讓將軍您辛苦遠道來到我們這個窮國,請賜給我剁成肉醬的醢刑。」韓頹當帶著金鼓接見(表示隨時可以擂鼓進兵),說:「大王發兵辛苦!請問你為什麼發兵?」劉卬磕頭膝行向前,說:「晁錯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土地,我等以為不義,怕他敗亂天下,所以七國發兵誅晁錯。如今聽說晁錯已經伏誅,我等已經罷兵歸國。」韓頹當說:「大王既然認為晁錯不善,為什麼不向天子彙報?如今既沒有天子詔書,又沒有虎符軍令,擅自發兵攻打拒絕叛變的鄰國,以此觀之,恐怕意圖不只是要誅晁錯吧?」於是取出天子詔書,向劉卬宣讀,說:「大王自己決定吧!」劉卬說:「劉卬死有餘罪!」於是自殺。太后、太子皆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伏誅。

曲周侯酈寄率兵到了趙國,趙王引兵還邯鄲守城。酈寄攻城,七個月都打不下來。匈奴聽說吳、楚兵敗,也不肯入邊。欒布攻破齊國回來,與酈寄合兵一處,又引水灌邯鄲,城牆毀壞,趙王於是自殺。

景帝認為齊國本沒有反叛之心,中間因為被脅迫而不堅定而已,不是齊國本身的罪惡,所以下詔立齊孝王太子劉壽為齊王,是為齊懿王。

濟北王劉志也要自殺,希望以此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齊國人公孫玃對齊王說:「臣請為大王去跟梁王說明情況,通報天子,如果不行,您再死也不晚。」公孫玃於是去見梁王說:「濟北之地,東邊是強大的齊國,南邊被吳、越牽制,北邊被燕、趙脅迫,這是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也沒有什麼神仙妖術來抵禦國難。當初胡言亂語應付吳王,並非濟北王的本意。假如濟北王跟吳王說了實話,讓吳王看出濟北不會跟從,那吳王一定不會去攻打齊國,而是會先拿下濟北,然後招撫燕、趙,集中他們的兵力,則山東諸侯全部連成一片,沒有縫隙,合縱之勢就形成了。當初吳王聯合諸侯各國軍隊,驅使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百姓,向西與天子爭衡。唯有濟北王守節不降,讓吳王失去盟國,得不到幫助,孤軍獨行,縮手縮腳而不能快速挺進,以至於土崩瓦解,破敗而得不到援軍,這未必不是濟北王的功勞吧!以區區之濟北,如果與諸侯爭強,那是以羊羔之弱而捍虎狼之敵。謹守職責,不屈不撓,可以說是至誠不貳了!濟北王之功義如此,如果還要被皇上懷疑,那他低頭徘徊,拍打衣襟,有一種悔不該當初不跟從吳王的悲憤,那也不是社稷之福啊!我擔心那些謹守職責的藩臣,都要人人自疑了!我想,能通過西山(崤山、華山),到長樂宮見太后,到未央宮見皇上,拽著太后、皇上的衣袖而為忠臣力爭的,只有大王您了!上有保全濟北亡國的恩德,下有安撫百姓的美名,您的大德深入骨髓,您的恩情加於無窮,請求大王留意考慮啊!」梁王劉武大悅,派人飛馳向長安彙報。濟北王劉志得以免於謀反之罪,改封為菑川王。

8河間王太傅衛綰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衛綰在文帝時曾經做中郎將,淳厚謹慎。景帝做太子的時候,召文帝左右近臣飲宴,衛綰就稱病不來。文帝臨終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忠厚長者,善待他!」所以景帝對衛綰也非常寵任。

9夏,六月二十四日,下詔:「無論官吏百姓,為吳王劉濞等所牽連,當抓捕的逃犯,或者從軍中開小差的逃兵,一律赦免。」

景帝想以吳王劉濞的弟弟、哀侯劉廣的兒子劉通做吳王,以楚元王的兒子劉禮為楚王。竇太后說:「吳王是宗族裡的老人了,應該做個表率,從順為善,如今他反而帶頭領著七國,紛亂天下,為什麼還要立他的後人?」不同意立吳王之後,同意立楚王之後。

六月二十四日,將淮陽王劉余改封為魯王;汝南王劉非改封為江都王,管轄之前吳國土地;立宗正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

景帝前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

1春,恢復關卡戒嚴,憑通行證通行。(文帝十三年廢除關卡通行證,如今因為七國之亂,恢復關卡通行證,以備非常。)

2夏,四月二十三日,立皇子劉榮為太子,劉徹為膠東王。

3六月,赦天下。

4秋,七月,臨江王劉閼薨。

5冬,十月二十九日,日食。

6當初,吳、楚等七國皆反,吳國使者到淮南,淮南王劉安準備發兵響應。淮南國丞相說:「大王如果一定要相應吳國起兵,臣願為大將!」淮南王就任命他為大將。丞相掌握了兵權,馬上因城固守,不聽淮南王命令,堅決維護中央。漢政府也派曲城侯率軍救淮南。所以淮南國得以保全。

吳國使者到了廬江,廬江王不響應吳。使者往來出使到越,到了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等到吳、楚破滅,衡山王入朝,皇上認為他忠貞有信,慰勞他,說:「南方潮濕。」於是將衡山王改封為濟北王以褒獎他。廬江王因為與越接壤,數次派使者和越交好,所以將廬江王改封為衡山王,管轄長江以北地區。

景帝前五年(己丑,公元前152年)

1春,正月,興建陽陵邑。夏,招募移民到陽陵,賜給安家費錢二十萬。

2遣公主嫁匈奴單于。

3將廣川王彭祖改封為趙王。

4濟北貞王劉勃薨。

景帝前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

1冬,十二月,打雷,霖雨。(雨三日以上為霖。)

2當初,皇上做太子的時候,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到了即位,為皇后,但是不受寵愛。秋,九月,皇后薄氏被廢。

3楚文王劉禮薨。

4當初,燕王臧荼有孫女叫臧兒,嫁為槐里人王仲為妻,生下兒子王信和兩個女兒,之後王仲去世。臧兒又改嫁長陵田氏,生下兒子田蚡、田勝。文帝的時候,臧兒的長女嫁給金王孫,生下女兒金俗。臧兒找巫師卜卦,巫師說:「您的兩個女兒都應當富貴。」臧兒於是要求長女和金王孫離婚,金王孫很憤怒,不肯與夫人訣別。臧兒把女兒送進太子宮中,生下兒子劉徹。在懷上劉徹時,王夫人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裡。

到了景帝即位,長男劉榮為太子。太子的母親栗姬是齊國人。長公主劉嫖想把女兒嫁給太子。栗姬因為後宮的美人全是劉嫖推薦給景帝的,非常憤怒,不許。長公主轉而想把女兒嫁給王夫人的兒子劉徹,王夫人同意了。於是長公主經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壞話,說王夫人好。景帝也認為王夫人賢惠,又有之前懷孕時夢日入懷的祥瑞,一時不知道怎麼決定。王夫人知道景帝銜恨栗姬,怒氣未解,暗地派人慫恿大行令(掌賓禮容儀的官員)上書,請立栗姬為皇后。景帝大怒,說:「這是你該說的話嗎?」於是斬大行令。

景帝前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

1冬,十一月十九日,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太子太傅竇嬰力爭不能得,於是稱病免職。栗姬恚恨而死。

2十一月三十日,日食。

3二月,丞相陶青免職。二月十六日,太尉周亞夫為丞相,免去太尉職務。

4夏,四月十七日,立王夫人為皇后。

5四月二十九日,立膠東王劉徹為皇太子。

【華杉講透】

這是漢武帝的身世和得立為太子的過程。

景帝為什麼銜恨栗姬,《史記》記載說,景帝曾經身體不好,把其他那些封王的兒子們叫到栗姬面前說:「以後你要善待他們啊!」栗姬怒氣沖沖,不肯答應,而且言辭不遜。景帝心中懷恨,沒有當場發作而已。

栗姬就是孔子說的難養的女子了:「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因為景帝寵愛她,與她親近,她就對景帝、對長公主都不遜。景帝把太子之位給了她的兒子,只是請她承諾在自己身後保證其他兒子的生命安全,她都可以不答應。嫉妒心讓她失去理智,最終斷送了自己兒子的帝位。而自己呢,遠之則怨,被疏遠之後,怨恨而死。

究其根本原因,沒有愛,不懂得愛。什麼是愛?中國文化只有仁義禮智信,沒有對愛的描述。《聖經》說: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6這一年,任命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的太僕劉舍為御史大夫,又任命濟南太守郅都為中尉。

當初,郅都為中郎將,敢直諫。曾經跟皇上入上林苑。賈姬如廁,一隻野豬不知從哪兒來,突然也跑廁所里去了。皇上遞眼色給郅都,郅都不動。皇上急了,自己操兵器要進廁所去救賈姬。郅都上前跪伏說:「死了一個美姬,再換一個就是,天下還缺賈姬這樣的美女嗎?陛下就算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為宗廟、太后考慮嗎?」皇上於是轉身回來,野豬也自己離開了。太后聽說后,賞賜郅都百金,由此器重郅都。郅都為人,勇猛彪悍、公正廉明,不發寄私人書信,不接受私人禮物,別人請託辦事,一概不聽。等到他做了中尉,執法嚴酷,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了郅都,都側目而視,稱他為「蒼鷹」。

【華杉講透】

悲哀!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騎士精神,沒有英雄救美,不讓皇上去冒險也就罷了,郅都自己也不動!

景帝中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

1夏,四月二十三日,赦天下。

2地震,衡山原都降冰雹,大的直徑一尺八寸。

景帝中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

1春,匈奴入侵燕國。

2三月,臨江王劉榮被指控擴建王宮時,侵佔了太宗祭廟外牆餘地,被召到中尉府接受問詢。劉榮希望得到刀筆,寫信給皇上解釋。中尉郅都禁止獄吏給他刀筆。魏其侯竇嬰派人偷偷送進去,臨江王才得以寫信給皇上謝罪,並自殺。竇太后大怒,運用嚴苛的法令,給郅都找了一個罪名,殺了郅都。

【柏楊曰】

侵佔皇上祭廟牆外餘地,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當初晁錯就干過,景帝並沒有問罪。為什麼對臣屬如此之寬,而對親生兒子如此嚴苛呢?顯然這背後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可追溯到王夫人和長公主劉嫖,他們要對廢太子斬草除根。

3夏,四月,西方天際出現孛星(一種尾巴比彗星短的流星)。

4立皇子劉越為廣川王,劉寄為膠東王。

5秋,九月三十日,日食。

6當初,梁王劉武以天子同母弟弟的至親,又有平叛的大功,得以賜天子旌旗,隨從車駕千乘,騎士萬人,出入都要警蹕戒嚴。劉武重用羊勝、公孫詭,以公孫詭為中尉。羊勝、公孫詭都喜歡奇謀邪計,想要為劉武求得做帝位繼承人。太子劉榮被廢的時候,太后也想要讓劉武做繼承人,曾經擺上酒宴,對景帝說:「你百歲之後,讓你弟弟繼位。」景帝跪直身體說:「諾!」酒宴之後,景帝向大臣們訪問意見。袁盎等人都說:「不可!當初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禍亂,五世都不得平安。小不忍則亂大義,所以《春秋》以保全大義為第一。」於是太后的要求不被採納,太后自己也不再提起。

劉武又曾經上書說:「希望能賜給我一條車道,可以一直通到長樂宮,我自己派梁國士眾修築甬道進宮朝見太后。」袁盎等人都諫言說不可。

劉武由此怨恨袁盎及其他反對的大臣,於是與羊勝、公孫詭陰謀派出刺客,刺殺了袁盎及大臣十餘人。刺客沒有被抓到。皇上懷疑是梁國乾的,追蹤刺客行跡,果然來自梁國。皇上派遣田叔、呂寄主前往梁國辦案,搜捕羊勝、公孫詭。羊勝、公孫詭藏匿在劉武後宮。使者十餘撥到梁國,嚴厲苛責梁國二千石以上官員。梁國丞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以下官員,舉國地毯式搜索,一個多月沒抓到。韓安國聽說羊勝、公孫詭藏在王宮,於是入見劉武哭求:「主公受辱,則臣子當死。大王無良臣,以至於紛亂至此,如今我抓不到羊勝、公孫詭,請求辭職,並賜我一死!」劉武說:「何至於此?」韓安國泣數行下,說:「大王自己覺得您與皇帝親,還是臨江王與皇帝親?」劉武說:「我不如臨江王親。」韓安國說:「臨江王本是嫡長太子,因為栗姬一言之過,被廢為臨江王;又因為宮牆的事,自殺於中尉府。為什麼呢?治天下者,不以私情亂公義。如今大王您位列諸侯,用邪臣輕浮之言,觸犯皇上禁忌,違反國家法律。天子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將大王法辦。太後日夜涕泣,希望大王自己改正,大王您卻始終不覺悟。如果太后不幸晏駕,大王還能靠誰保護?」話還沒說完,劉武泣數行下,向韓安國道歉說:「我現在就交出羊勝、公孫詭。」劉武於是令羊勝、公孫詭自殺,將屍體交出。皇上由此怨望劉武。

劉武恐懼,派鄒陽入長安,見到皇后的哥哥王信說:「您的妹妹得到皇上寵幸,後宮沒人趕得上的。但是您的行為,也多有不循道理之處。如今皇上窮追袁盎之事,如果梁王伏誅,太后找不到地方泄憤,切齒側目於貴臣,我擔心您被報復。」王信說:「為之奈何?」鄒陽說:「您如果能向皇上進言,讓他不要再追查梁王的事,您一定能得到太后的歡心。太后對您厚德入骨髓,而您的妹妹能同時得到皇帝和太后的寵幸,榮寵固若金湯。古時候舜的弟弟象,日日以殺舜為事,等到舜立為天子,不僅沒有報復他,反而把他封到有卑。仁愛的人對於兄弟,從不隱藏自己的憤怒,也沒有隔夜的仇恨,只有濃厚的親愛而已,所以為後世所稱道。您以這個道理去向天子進言,梁國的事就可能僥倖不再擴大了。」王信說:「諾!」於是找機會跟皇上說了,皇上的怒氣也稍稍緩解。

這時候,太后因為擔憂劉武的事,飯也不吃,日夜哭泣不止,皇上也很苦惱。正好田叔等調查梁國案件回來,到了霸昌廄,一把火把在兩國取得的口供筆錄燒了,空手來見皇上。皇上問:「梁王有參與嗎?」田叔說:「有參與,是死罪!」皇上問:「怎麼參與的?」田叔說:「梁王的事陛下您就別問了。」皇上說:「為何?」田叔說:「如果梁王不伏誅,則漢朝的法律就廢了;如果梁王伏法呢,則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這又是陛下之憂了。」皇上大以為然,派田叔等謁見太后,說:「梁王不知情,都是羊勝、公孫詭乾的。如今二人已經伏誅,梁王無恙也。」太后聽了這話,立刻起床就餐,心氣平復了。

劉武上書,請求朝覲。到了函谷關,茅蘭遊說劉武,請他乘坐平民的布車,只帶兩個騎兵入關,藏在長公主劉嫖的莊園里。皇上派使者去迎接劉武,劉武已經入關了,車騎都在關外,不知道劉武去哪兒了。太后哭泣說:「皇上果然殺了我的兒!」皇上擔憂恐懼。這時,劉武身背刀斧、砧板在宮門外請罪。太后、皇上大喜,激動流淚,弟兄相見,親切如故,又召劉武從官全部入關。但是,皇上心裡有了芥蒂,與劉武疏遠了,不再與他同車。

皇上認為田叔有賢能,任命他為魯國丞相。

景帝中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

1冬,十一月,撤銷各封國御史大夫一職。

2夏,四月,地震。

3旱災,禁止賣酒。

4三月丁巳日(柏楊註:三月無此日),立皇子劉乘為清河王。

5秋,九月,蝗災。

6西北天際出現孛星(一種尾巴比彗星短的流星)。

7九月三十日,日食。

8當初,皇上廢栗姬之子劉榮太子之位時,周亞夫極力反對,沒有效果。皇上由此和周亞夫疏遠。而梁王劉武每次入朝,經常和太后說周亞夫壞話。竇太后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皇上拿太后當年的事情說:「當初母后的侄子竇彭祖,弟弟竇廣國,先帝都沒有給他們封侯,還是我繼位以後才封的。現在還輪不到王信啊!」竇太后說:「人生有各種各樣的做法。當初竇長君在世時,未能封侯,等他死了,才封他的兒子竇彭祖為侯,就這件事,我深為遺憾!皇上儘快給王信封侯吧!」皇上說:「我跟丞相商量一下。」

皇上與丞相商議,周亞夫說:「當初高皇帝有約在先:『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能封侯。』如今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是沒有功勞,給他封侯,就違背高皇帝的約定了。」皇上默然而止。其後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投降,皇帝想給他們封侯,以為政治號召。周亞夫又說:「這些人背棄自己的主公,投降陛下,陛下給他們封侯,那如何去責備那些不守臣節的人呢?」皇帝說:「丞相的建議不可用。」於是將徐盧等六人全部封侯。周亞夫因此稱病。

九月三十日,將周亞夫免職,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

景帝中四年(乙未,公元前146年)

1夏,蝗災。

2冬,十月二十日,日食。

景帝中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

1夏,立皇子劉舜為常山王。

2六月二十九日,赦天下。

3水災。

4秋,八月二十一日,未央宮東門火災。

5九月,下詔說:「凡是有疑點的案件,或可輕可重,法官按法律條文處以重罪,卻人心不服的,應重新會審,再作決定。」

6地震。

景帝中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

1冬,十月,梁王來朝,上書請求延長居留時間。皇上不許。梁王歸國之後,忽忽不樂。

2十一月,改廷尉、將作少府等官名。

【柏楊曰】

「廷尉」改為「大理」,是司法部長。「將作少府」改為「將作大匠」,是工程總監。

3春,二月一日,皇上行幸雍縣,祭祀五色帝廟。

4三月,雨雪交加。

5夏,四月,梁王劉武薨。竇太後接到消息,哀痛哭泣,不吃飯,說:「皇帝果然殺了我的兒子!」皇帝悲哀恐慌,不知道該怎麼辦,和長公主劉嫖商量,將兩國一分為五,把劉武的五個兒子全部封王:劉買為梁王,劉明為濟川王,劉彭離為濟東王,劉定為山陽王,劉不識為濟陰王。劉武的女兒五人,也都封給湯沐邑。將方案奏報太后,太后這才高興,勉強吃了一頓飯。

劉武未死時,財產就以巨萬計。死的時候,府庫中剩餘的黃金還有四十餘萬斤。其他財物的價值,也與此相當。

6皇上之前減輕鞭笞刑罰,但是,被鞭笞的人,還是難免終身殘疾或者致死。於是再減鞭笞三百為二百,二百為一百。又制定竹鞭標準:竹鞭長五尺,頭部一寸寬,尾部減少半寸,竹節全部削平。鞭笞時打屁股(之前打背部,容易受傷),鞭打中途不許換人(中途換人,力氣充沛,打得更重)。新規執行后,鞭刑者才得以保全。但是死刑太重,不常使用,而生刑又太輕,震懾力不夠,百姓反而容易犯法。

7六月,匈奴攻入雁門,進兵武泉,又攻下上郡,奪走苑中所養戰馬。漢軍吏卒戰死者兩千人。隴西人李廣為上郡太守,曾經帶著一百餘騎兵出巡,與匈奴數千騎兵遭遇。匈奴人以為是來誘敵的餌兵,非常驚恐,上山列陣,嚴陣以待。李廣手下騎士更加恐懼,想要趕緊逃走。李廣說:「現在我們離部隊主力還有數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人一定追擊,很快就把我們消滅乾淨了;如果我們留下來,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誘敵的餌兵,反而不敢攻擊。」於是下令諸將:「前進!」挺進到距離匈奴陣地二里處停下來,再下令:「全部下馬解鞍!」手下說:「敵人人多,離得又近,如果敵人發動突襲,怎麼辦?」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要跑,現在解鞍讓他們看見我們堅決不走,更堅信我們有埋伏。」於是匈奴騎兵始終不敢攻擊。有一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窺視漢軍。李廣上馬,率十餘騎兵衝上去,射殺白馬將而還,到自己陣中,又解鞍,讓士兵們都散放戰馬,卧地休息。這時候天色將晚,匈奴始終感到奇怪,不敢攻擊。到了半夜,匈奴兵以為漢軍附近有埋伏,要利用黑夜發動攻擊,於是自己撤退。天亮之後,李廣返回大軍駐地。

8秋,七月二十九日,日食。

9自從郅都死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有暴行犯法之事,皇上於是召濟南都尉、南陽人寧成為中尉。寧成執法嚴格,與郅都相同,但是廉潔不如郅都。但是宗室、豪傑人人惴惴恐慌。

10城陽王劉喜薨。

景帝后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

1春,正月,下詔說:「司法,是國家重事。人有智愚,官有上下,案情有疑問不能決斷的,交給有司審訊。有司仍不能斷案的,再上交給廷尉。上級複審后認為下級判決不當的,原判法官不算過失。這樣做是為了讓執法者以寬大為先。」

2三月,赦天下。

3夏,下令大酺五日,全民飲宴作樂五天,並解除禁酒令。

4五月九日,地震。上庸地震持續二十二天,城牆毀壞。

5秋,七月三十日,丞相劉舍免職。

6二十九日,日食。

7八月壬辰日(柏楊註:八月無此日),以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衛尉南陽人直不疑為御史大夫。

當初,直不疑做宮廷侍衛郎官,同宿舍另一位郎官回家探親,一時粗心,錯拿了另一位郎官的錢。丟錢的郎官發現錢不見了,懷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道歉,承認是自己拿了,如數還他。後來回家的郎官回來說:「哎呀不好意思錯拿了你的錢!」便把錢還了。丟錢的郎官非常羞愧。由此大家都稱直不疑為仁厚長者,逐漸被提拔為中大夫。有人廷見時向皇上檢舉直不疑和嫂嫂通姦。直不疑聽到后說:「我壓根兒就沒哥哥。」但是也不肯去向皇上辯白。

【華杉講透】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啊!這一條,是很難做到的。但正如宋神宗在為《資治通鑒》寫的序言中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從直不疑的言行中,我們可以體會這樣的品德。

荀子說:「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君子以自己沒有修養為恥,不因為被誣衊為恥,以自己沒有信用為恥,不以不被信任為恥,以自己沒有才能為恥,不以不被重用為恥。你說拿了你的錢也好,說我和嫂嫂通姦也好,是你在說,我實在是沒有,所以那不是我的恥辱。

那麼我有沒有恥辱呢?有啊,多著呢!雖然沒有偷錢盜嫂,但是我還有好多不義之事,沒有改正,我的關注點在繼續修養自己上,不關注別人怎麼污衊我,對此不在意,不動心。

因為我也不能說自己是君子,是好人。《聖經》說:「世上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人家誤解了我,只是沒有發現我真正的罪過而已,所以我也不冤,都有罪,我也有罪,要關注修行自己。

換一個角度說,被污衊,恐怕還是好事呢!為什麼呢?因為污衊的事,畢竟不是事實,不會給你帶來實際傷害。而一旦事實不是因為你的辯白,而是被別人自己發現之後,你差不多就獲得被污免疫力了。以後別人再說你什麼壞話,大家都不信了。那直不疑的結果就是這樣,他因為這個性格被稱頌了兩千多年。

君子不僅不辯污,君子甚至還自污。不要搞得自己名聲太清白,把自己標榜得跟個聖人似的。你若要做聖人,穿一身白衣走在街上,人人都各種不服,都想給你潑點污水,社會對你的犯錯寬容度是零。你自己給自己潑點污水在身上,別人對你也沒興趣了。比如奧巴馬就絕對不能有緋聞,特朗普呢,再多緋聞他也照樣做總統。

8皇上在宮廷中,召周亞夫來,賜給他食物,為他擺上一大塊肉,不切開,又不給筷子。周亞夫心中不平,找主管宴席的尚席官要筷子。皇上看著他笑道:「你還不滿意啊?」周亞夫脫下帽子跪下謝罪。皇上說:「起來吧!」周亞夫退出殿去。皇上目送他說:「看他怏怏不樂的樣子,實在不是將來能侍奉太子的臣子啊!」

過了沒多久,周亞夫的兒子為他準備殉葬的東西,向營造署工官買了盔甲、盾牌五百件。負責搬運的工人十分辛苦,周亞夫的兒子卻不給他工錢。那搬運工知道這是盜買官家器物,就舉報了。事情牽連到周亞夫。皇上收到舉報,下令調查。官吏拿著記錄本一一責問周亞夫,周亞夫一言不發,拒絕作答。皇上大罵說:「我不用他的口供!」召周亞夫到廷尉處,廷尉責問他說:「你要造反嗎?」周亞夫說:「我買的都是陪葬品,怎麼叫造反呢?」旁邊官吏說:「你就算活著不反,死了也要在地下造反!」對他侵辱更加急迫。當初,官吏去抓捕周亞夫,周亞夫就想自殺。他的夫人制止他,才沒有死,被抓到廷尉府後,周亞夫絕食五日,吐血而死。

【柏楊曰】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如果沒有周勃,文帝就坐不上寶座。如果沒有周亞夫,景帝也可能被吳王劉濞推翻。周家父子對劉家父子有再造之恩,但劉家父子卻先後兩次用「誣以謀反」回報。周勃被誣謀反的時候,還有薄太後向文帝怒擲頭巾。周亞夫被誣謀反的時候,竇太后投出的卻是勾魂索。周勃被誣謀反的時候,還有「公主作證」。周亞夫被誣謀反的時候,長公主劉嫖卻證明他謀反。周亞夫將足以致他死命的權貴,得罪了精光。

景帝的刻薄寡恩,在晁錯身上已經顯示;在周亞夫身上,再度顯示。

【華杉講透】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周亞夫的悲劇,怨皇上、太后、公主都沒用,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原因就是一個字——傲。周亞夫的傲氣,到了讓皇上都不舒服的地步,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都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又說:「長傲多言為凶德。」傲,是能給人帶來凶災的性格缺陷。

還有就是那個古老的教訓了——不要得罪人,不要不必要地得罪人,不要不必要地得罪所有人。

也不要自以為有多大功勞,你天大功勞也都已經向你買過單了。昨天的事已經過去,今天一切要清零重來。

皇上拿整塊肉作弄周亞夫的時候,他就配合接受作弄就好了,洋相出得越大越好,這樣皇上心裡平復了,就不殺他了。你爭那一口氣,你不怕死,也得為自己的子孫考慮吧?

人要有一點自嘲精神,要有「不要臉」——不要面子的精神,出出洋相,也能消災免禍。

9這一年,濟陰哀王劉不識薨。

景帝后二年(己亥,公元前142年)

1春,正月,一天三次地震。

2三月,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戰死。發戰車、騎兵及弓箭部隊屯駐雁門。

3春,因為糧食歉收,下令內地各郡人民,嚴禁用糧食喂馬,違者將馬匹沒收。

4夏,四月,下詔說:「男人從事雕刻彩飾,就會影響農業生產;女人從事織錦刺繡,就會妨礙布匹紡織。農業生產被影響,就是飢荒的原因;布匹紡織不足,就是受凍的根源。饑寒並至,就很少有不去為非作歹的。朕親自耕種,皇后親自種桑織布,用於宗廟的獻祭和祭服,就是為天下人率先垂範。我不接受進貢,裁減膳食,減少賦稅,就是要鼓勵百姓耕田織布,能有豐富的積蓄,以備災害。強梁的不要欺負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壓人少的,老人能夠終其天年,孤兒能夠長大成人。今年農作物歉收,百姓竟然缺少糧食,責任在誰?可能是虛偽欺詐之人做了官,交相賄賂,漁奪百姓,侵佔萬民。那些基層官員,如縣丞、長吏等,利用法律巧取豪奪,如同強盜,讓人痛恨!現在下令,二千石的官吏都各修其職,那些不能守職的昏庸之輩,丞相應立刻報告給我,治他們的罪!特此布告天下,讓全國人民都能了解我的意思。」

5五月,下詔:「家產滿四萬錢,就有資格做官。」

【胡三省曰】

古代因為擔心官員貪腐,所以對當官有財產要求,衣食足而知榮辱,有財產就不需要再貪。之前是要求家產十萬以上才能做官,如今減為四萬。因為商人有錢也不能做官,而廉士很難達到十萬的要求。

6秋,大旱。

景帝后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1冬,十月,相繼發生日食、月食,天空紅了五天。

2十二月二十九日,打雷,太陽呈紫色,五星逆行,守著太微。月亮橫穿經過天廷。

3春,正月,下詔說:「農業,是天下之本。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卻拿來做錢幣使用,這是本末倒置。這幾年,農作物總是歉收,那是從事農業的人少了。現在下令各郡各封國,務必勸勉農桑,多種桑樹,才可以得到更多的衣服食物。官吏如果徵召農民服勞役,或者取百姓資財去僱人開採黃金、珍珠、玉石的,以盜贓論罪。二千石官員知情而不過問的,與之同罪。」

4正月十七日,皇太子成年,行加冠禮。

5正月二十七日,帝崩於未央宮(得年四十八歲)。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歲。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后,皇後為皇太后。

6二月初六,葬孝景皇帝於陽陵。

7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8班固讚歎說:「孔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三代的人,可以直道而行,不用委屈矯飾,因為政治清明,教化淳一。)如今也是這樣了!周朝後期和秦朝的弊病,就在於法網太密,苛刻殘酷,而違法作奸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漢朝興起之後,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到了孝文帝,又加之以恭敬簡樸;景帝遵照執行,不作改動。五六十年下來,以至於移風易俗,黎民淳厚。周朝最好的時代,是成康之治。漢朝最好的時代,是文景之治,太美了!」

【華杉講透】

為什麼法網越密,違法作奸的人越多呢?兩個原因,一是法網太密,所有人都「被違法」,想不違法都不可能。二是法網越密,基層官吏權力越大,有權力就可以通融,違法之後還能想辦法。秦朝末年就是這個情況,表面上法網嚴密,法令嚴苛,實際上殺人越貨者都可以想辦法脫罪。

9漢朝興起的時候,緊接在秦朝破弊之後,百廢待舉,而財力匱乏,給皇上拉車的馬,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而將相們只能乘牛車。普通百姓更沒有可以蓄積收藏的東西。

天下平定之後,高祖就下令商人不準穿絲綢,不準乘車,加重租稅以困辱商人。

到了漢惠帝、高后時期,認為天下初定,放寬了對商人的限制,然而商人的子孫,仍然不許做官。計算官吏們的俸祿和政府的開支,然後再向人民收稅,絕不多取。而山川、園池、工商稅款收入,上至天子,下至封國國君,都各有各的湯沐邑,不用政府經費。崤山以東的糧食轉運到長安,只是供應中央政府官員,每年不過數十萬石。

孝文、孝景時期,清凈恭儉,安養天下,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如果不遇到水災旱災,人民家家都能自給自足。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倉庫全滿,而政府倉庫,堆積著用不完的財貨。京師的錢累積巨萬,穿銅錢的繩子都朽爛了,以至於無法計數。糧倉里的糧食,一層一層堆上去,堆不下了,甚至堆到露天的地上,以至於腐爛而不可食。大街小巷,連平民都有馬匹,田野之中更是成群結隊,偶爾有騎母馬或者幼馬的,大家都瞧不起他,不跟他來往。連街頭看門的保安,都每餐吃肉;做基層小吏的由於沒有什麼事調差,都在家待著安養子孫。做官的人就用他的官名為姓氏。人人自愛,遵紀守法,以行義為先,不願受到羞辱。

也正是這個時候,法網太寬,人民太富,以至於浪費奢侈,驕奢淫逸,開始兼并土地。豪黨之徒,開始在鄉里逞強。有土地的宗室,和公、卿、大夫以下,爭相奢侈。房屋、衣服比皇上還華麗,毫無限度。物盛而衰,也是規律吧!自此之後,漢武帝內窮奢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就要耗盡了!

【華杉講透】

中國歷史有治世和盛世。文景之治,這是治世。治世之後,就是漢武盛世。盛世是治世的結果,也是治世的結束,因為盛極而衰,漢武帝窮兵黷武一生,國民經濟就到了崩潰的邊緣。人們常說「欣逢盛世」,錯了,應該是「欣逢治世」。到了盛世,就該倒霉了。所以任何一項事業,都要勵精圖治,永遠在路上,不可有「盛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2
上一章下一章

孝景皇帝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