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見

不相見

第一最好不相見

(1)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2)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六世**喇嘛倉央嘉措

很喜歡這首詩。它是六世**喇嘛倉央嘉措寫的。原來它的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喜歡的朋友可以看看……

倉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於藏南門隅地區一戶信奉寧瑪派佛教的農民家庭。15歲被選定為五世**的「轉世靈童」,9月自藏南到拉薩,途經朗卡子縣時,以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剃髮受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10月25日,於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成為六世**喇嘛。學習佛學、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

通常轉世靈童在五、六歲就已坐床成為活佛,而倉央嘉措已經14歲才開始作為一位法王的學習和生活。他的童年及少年時光是在民間無拘無束地度過的,突然間遠離故鄉、親人,面對大量的經書和修行,身邊只有僧侶,倉央嘉措的苦惱可想而知。倉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教規並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婦女。對於這種清規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年輕膽大的他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屢屢「行為不檢」、「不守戒規」。

一天他微服出行,化名盪桑汪波到拉薩街頭,結識了漂亮姑娘仁珍翁姆。難以隱藏心裡的愛情,他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最終選擇了愛情。1703年,倉央嘉措回絕了五世班禪授的比丘戒。倉央嘉措到扎什倫布寺訪問五世班禪時,正式向班禪回絕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以後他改名化裝常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遊玩,接觸了許多平民,並來往仁珍翁姆家中。在這些日子裡,他寫出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愛情詩歌。

這一時刻,西藏的政治矛盾已經極其尖銳。蒙古人在西藏的統治者拉藏汗桑為了取得對西藏的統治地位,從政治、宗教、經濟上聯合起西藏的主要僧侶和貴族,與藏王桑結嘉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705年7月,爆發了蒙藏兩軍之間的一場惡戰。結果桑結嘉措被俘,不久被處死。拉藏汗向康熙皇帝進言倉央嘉措的種種「劣行」,藉以皇帝詔,將倉央嘉措解送京師。關於倉央嘉措被黜后的命運有多種傳聞:在解送京師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圓寂。一說病死,一說被殺,沒留下屍體,時年僅25歲。另一說法則是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於一個風雪夜失蹤。後半生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繼續宏揚佛法。此外還另有一新的說法:他被解送至內地后,軟禁於五台山,並在五台山圓寂。

第一最好不相見

(1)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2)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六世**喇嘛倉央嘉措

很喜歡這首詩。它是六世**喇嘛倉央嘉措寫的。原來它的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喜歡的朋友可以看看……

倉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於藏南門隅地區一戶信奉寧瑪派佛教的農民家庭。15歲被選定為五世**的「轉世靈童」,9月自藏南到拉薩,途經朗卡子縣時,以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剃髮受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10月25日,於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成為六世**喇嘛。學習佛學、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

通常轉世靈童在五、六歲就已坐床成為活佛,而倉央嘉措已經14歲才開始作為一位法王的學習和生活。他的童年及少年時光是在民間無拘無束地度過的,突然間遠離故鄉、親人,面對大量的經書和修行,身邊只有僧侶,倉央嘉措的苦惱可想而知。倉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教規並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婦女。對於這種清規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年輕膽大的他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屢屢「行為不檢」、「不守戒規」。

一天他微服出行,化名盪桑汪波到拉薩街頭,結識了漂亮姑娘仁珍翁姆。難以隱藏心裡的愛情,他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最終選擇了愛情。1703年,倉央嘉措回絕了五世班禪授的比丘戒。倉央嘉措到扎什倫布寺訪問五世班禪時,正式向班禪回絕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以後他改名化裝常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遊玩,接觸了許多平民,並來往仁珍翁姆家中。在這些日子裡,他寫出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愛情詩歌。

這一時刻,西藏的政治矛盾已經極其尖銳。蒙古人在西藏的統治者拉藏汗桑為了取得對西藏的統治地位,從政治、宗教、經濟上聯合起西藏的主要僧侶和貴族,與藏王桑結嘉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705年7月,爆發了蒙藏兩軍之間的一場惡戰。結果桑結嘉措被俘,不久被處死。拉藏汗向康熙皇帝進言倉央嘉措的種種「劣行」,藉以皇帝詔,將倉央嘉措解送京師。關於倉央嘉措被黜后的命運有多種傳聞:在解送京師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圓寂。一說病死,一說被殺,沒留下屍體,時年僅25歲。另一說法則是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於一個風雪夜失蹤。後半生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繼續宏揚佛法。此外還另有一新的說法:他被解送至內地后,軟禁於五台山,並在五台山圓寂。

第一最好不相見

(1)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2)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六世**喇嘛倉央嘉措

很喜歡這首詩。它是六世**喇嘛倉央嘉措寫的。原來它的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喜歡的朋友可以看看……

倉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於藏南門隅地區一戶信奉寧瑪派佛教的農民家庭。15歲被選定為五世**的「轉世靈童」,9月自藏南到拉薩,途經朗卡子縣時,以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剃髮受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10月25日,於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成為六世**喇嘛。學習佛學、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

通常轉世靈童在五、六歲就已坐床成為活佛,而倉央嘉措已經14歲才開始作為一位法王的學習和生活。他的童年及少年時光是在民間無拘無束地度過的,突然間遠離故鄉、親人,面對大量的經書和修行,身邊只有僧侶,倉央嘉措的苦惱可想而知。倉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教規並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婦女。對於這種清規戒律,倉央嘉措難以接受。年輕膽大的他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屢屢「行為不檢」、「不守戒規」。

一天他微服出行,化名盪桑汪波到拉薩街頭,結識了漂亮姑娘仁珍翁姆。難以隱藏心裡的愛情,他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最終選擇了愛情。1703年,倉央嘉措回絕了五世班禪授的比丘戒。倉央嘉措到扎什倫布寺訪問五世班禪時,正式向班禪回絕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以後他改名化裝常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遊玩,接觸了許多平民,並來往仁珍翁姆家中。在這些日子裡,他寫出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愛情詩歌。

這一時刻,西藏的政治矛盾已經極其尖銳。蒙古人在西藏的統治者拉藏汗桑為了取得對西藏的統治地位,從政治、宗教、經濟上聯合起西藏的主要僧侶和貴族,與藏王桑結嘉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705年7月,爆發了蒙藏兩軍之間的一場惡戰。結果桑結嘉措被俘,不久被處死。拉藏汗向康熙皇帝進言倉央嘉措的種種「劣行」,藉以皇帝詔,將倉央嘉措解送京師。關於倉央嘉措被黜后的命運有多種傳聞:在解送京師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圓寂。一說病死,一說被殺,沒留下屍體,時年僅25歲。另一說法則是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於一個風雪夜失蹤。後半生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繼續宏揚佛法。此外還另有一新的說法:他被解送至內地后,軟禁於五台山,並在五台山圓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心念天下醉紅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心念天下醉紅顏
上一章下一章

不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