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第三節

漢元興七年,公元一六九一年。

漢甘陝大都督,寇北將軍趙良棟策轡緩行,在他身畔,數千名騎兵結成了一條長龍,在昏黃的夕陽下蜿蜒前進。

黃沙茫茫,草原大地一兜一兜的長草遠近點綴,給這片死寂一半的世界平添了幾分生氣。趙良棟舉起手裡的單筒望遠鏡,漫無目的地朝前方眺望——這個舉措是下意識的,也是毫無意義的,與其說是偵察敵情,倒不如說是掩飾他心中的焦慮。

西北的局勢不容樂觀。

林漢帝國於公元一六九零年完成了對長城以內廣大區域的統一,截至前日,朝廷的塘報已經明發了雲南、貴州各地道、府、州、縣的人事任命和地方收支大概。經過將近半年的整頓,原來散亂於華中、華南各地的軍閥部隊全部被朝廷總參謀部衙門改編,短短六個多月之內,近七十餘萬偽清綠營、農民軍殘部、土匪杆子、地主宗族的鄉勇民團,包括南周以及尚可喜的軍隊,大部被遣散回鄉,另外一部分,約莫二十五萬餘人則被分別為總參謀部和都察院接受,整編為八個軍以及各地都督、巡撫衙門的衙兵和都衛軍。

在統一戰爭中,瑞克、馬英、王大海、劉佬泗、王輔臣等眾多漢軍大將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天下人廣為傳頌,在和他們旗鼓相當的朝廷重將之中,只有他和趙廣元、張勇、王進寶四個人被扔在北方,默默無聞地替帝國衛戍北方。

對於趙良棟將軍個人而言,這是一樁非常嚴重的事情。時下神州初定,大漢立鼎,海內晏安,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即將要在開國元勛之中論功行賞了,按照傳統的分封禮儀:軍功高莫過於野戰,大莫過於開疆,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誰因為修碉堡死守捱打能得到什麼大功勞的,而他趙良棟,雖出身行伍,但卻一向孤傲自賞,自以為是象樂毅、陳慶之那樣的名將,曾經一度也曾督率萬餘大軍,北驅千里,打得韃子可汗望風而逃,象自己這樣的人,中華有史以來,除了衛青霍去病或者徐達藍玉等少數幾個,又有多少能比得上呢?!

然而令趙良棟心情沉重的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帝國,象他這樣的英雄豪傑也未免太多了一點。民間有句諺語:漢王旗下七大將,周趙馬瑞王劉張——周,是指總參謀長周培公;趙,是指蒙古將軍趙廣元;馬,是指破虜將軍馬英;瑞,是指色目人、羽林將軍瑞克?拉歇爾;王,是指平遼將軍王大海;劉,是指定南將軍劉佬泗;張,是指安西將軍張勇。

這是當今時代中國人的公論,是全天下人都承認的好漢榜排名,甚至連帝國朝野的官僚士林也是這麼認為,排行榜的這七個人,已經是註定要和這個龐大強盛的漢帝國同享大名了,不論林風是持怎樣的看法,在封賞元勛的時候,這幾個人肯定是要壓過同僚的。

然而這對趙良棟將軍卻無疑是非常的不公平,公心而論,不論是從戰功、地位以及軍方地位來講,寇北將軍和西北兵團都不會比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遜色,而唯一不幸的是,他最為出彩的那一場忻州之戰,卻盡數被皇帝陛下的光輝所掩蓋了。

這是一件沒法辯白的事情,皇帝統兵親出,大戰葛爾丹,破敵於太行山麓,追亡逐北,功業蓋世,這是全中國人都知道的歷史,也是帝國政府的官方論調——他趙良棟身為人臣,難道還敢去和皇帝陛下爭風不成?!

這也就罷了,以趙良棟的本領,就算山西一戰讓給了皇帝也沒什麼,大不了重新在戰場上找回來就是,但可惜的是,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迫於准格爾汗威脅,林漢帝國於一六八八年組建了西北兵團建制,之前,兵團下轄第五軍、第十三軍兩個野戰軍以及陝西、甘肅兩行省的地方部隊,其中第五軍是兵團大都督趙良棟的本部第五軍,而第十三軍是平定四川之後,改編而來的南周部隊;皇帝林風不計前嫌,依舊任命降將王屏藩為軍長,授陸軍少將軍銜,號「昭義中郎將」,加上這支主力,西北兵團全兵團總兵力計四萬餘人,負責衛戍自安西州至慶陽府的廣大戰線,這條戰線橫跨甘陝,沿著草原山勢蔓延起伏,長達千里,兩側大都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和草場,人煙稀少,道路偏僻,補給艱難,兩個軍四萬多人撒下去,幾乎冒了個泡就不見了,兵力窘迫到了極點。

所以,自去歲帝國完成華中、華南地區的統一之後,數支主力部隊幾乎馬不停蹄立即北面馳援。其中,羽林將軍瑞克的西線兵團、破虜將軍的中原兵團被裁撤建制,下轄的各軍除了軍團長本部之外,其他部隊陸續修整北上,補充到帝國北疆各處駐防。

元興六年尹始,大漢帝國個各支部隊旅以上單位都接到了總參謀部衙門的整軍命令:大漢帝國準備在全國重新劃分防區,擬立八鎮都督,分別是: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四省設閩粵都督府;雲南、貴州兩省設雲貴都督府;湖南、湖北兩省設兩湖都督府;江蘇、江西、浙江三省設兩江都督府;甘肅、陝西、青海三省設甘陝都督府;四川、西藏設川藏都督府;山西、察哈爾草原設蒙古都督府;遼河以東、以北地區設立奴爾干都督府;而秦嶺、黃河以北的河南、直隸、山東、寧錦四省則為近衛軍防區,不設都督,為皇帝直轄。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軍事壓力最大的就是甘陝都督府、蒙古都督府,面臨著東、西蒙古汗國的巨大軍事壓力;就是閩粵都督府、川藏都督府,其中閩粵都督府是面臨著朝廷中樞授予的奪取台灣的壓力,而川藏都督府則也擔負著奪取西藏的使命。

按照皇帝陛下的設想,拋開琉球等海外殖民地,大漢帝國神聖地不可動搖的本土應該囊括西域(新疆以及哈薩克等部分地區)、西藏、青海、蒙古、台灣、奴爾乾等廣大地區,這也是總參謀部以及帝國其他戰爭機器的指向目標,必須在五年之內全部拿下來。

這就意味著,林漢帝**隊必須在五年之內消滅西蒙古准格爾汗國、東蒙古科爾沁聯盟和西藏、新疆等廣大地區內大大小小的土司、部落和地方軍閥,將他們全部納入朝廷的控制之下。

除了在時間期限上有著疑慮和爭執之外,林漢帝國朝野上下都沒有什麼太多的意見。這也是一件令林風感到驚訝的事情,本來按照他的預期,當頒布這個決心和目標之後,那些大臣們恐怕多半一窩蜂的撲上來表示:「窮兵黷武、興兵於外內殘於內」之類修養生息的口號,卻沒有想到除了都察院的一些御史之外,絕大部分封疆大吏都或者沉默,或者支持,並沒有太多的反對意見,倒是在野士林紛紛表示讚賞,憑空又給林風戴了幾頂「教化蠻夷、衛護禮教」的大帽子。

不是說儒家那幫灰孫子向來都是和平主義者么?怎麼到了這會居然一個個都像是戰爭販子?!

他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中國,對帝國的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迷信的地步——想想看就知道了,林風從起兵開始,一直到奪取整個中國的統治權,總共才用了多久?!十年都不到!!!

一介平民,十年都不到就幾乎統一了全中國,這是什麼樣的武功啊?翻開三皇五史,幾千年來有哪個人能夠做到呢?簡直就像是一個傳奇,如此強大的軍隊,又有什麼樣的敵人是他們不能戰勝的?!

況且,單單從歷史上看,每一個新興的王朝,都必然會對外進行擴張戰爭,不論是隋、唐還明,甚至就連以積弱著稱的宋,昔年都曾經向北方進攻過,這是一個潮流,也是一個歷史規律,是沒有任何辦法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儒學出身的官僚都兼治史學,怎麼可能連這一點都不知道呢?!其實目前在政府內部,官員們所秉承的看法剛好和林風的判斷完全相反。

儒家官員們自然有他們的看法,歷代大儒早已根據歷史總結出經驗,就是:一個王朝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就正是剛剛開國定鼎的時候,這時正是「海內英雄集於一堂,虎賁之士糾於行伍」,而此後一旦老皇逝去,凌煙閣圖化為黃土,朝廷內部沉苛積習一起,那就恐怕再也沒有能力對外進行擴張了,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不咬著牙給兒孫們弄點家業,那大漢帝國日後多半就會象那個宋朝一樣,生活在歲幣或和親的屈辱之下了。

趙匡胤數伐北漢,宋儒們沒有阻止;明成祖屢掠蒙古,明儒們也沒有反對;如今林風要撻伐三邊,漢儒們同樣也不會群起反對。

所以,在這個觀念影響下,林風的擴張政策被迅速地獲得的通過和執行。從一六九零年開始,漢帝國百萬大軍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大換防,原西線兵團大都督瑞克被召回京師,近衛步兵第一軍歸還建制;原中原兵團大都督馬英被統帥騎兵第六軍返回奴爾干;南方兵團同樣被裁撤,平遼將軍王大海出任兩江大都督,定南將軍劉佬泗出任閩粵大都督;四川兵團更名,定西將軍張勇出任川藏大都督;而出身近衛軍系統,深得皇帝信任的歸德中郎將幕天顏一步登天,得授天子節仗,遣返整訓南周投降部隊,出任雲貴大都督,著手在雲貴一帶進行改土歸流戰爭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著嚴冬的逝去,官道交通逐漸趨於平整,大批部隊修整完畢,陸陸續續北上增援,補充到甘陝都督府和蒙古都督府的戰旗之下,漢帝國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甘陝都督府轄下由兩個軍的小兵團建制一躍成為擁有整整七個野戰軍的重兵集團,總兵力達十五萬;蒙古都督府所部則由三個軍增為六個軍,加上察哈爾、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落僕從軍,總兵力竟高達近二十餘萬。

漢蒙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

就在不久之前的一六**年,林漢帝國需要進行統一戰爭的緣故,戰略方針被制定為:北守南攻。顧名思義,即:帝國主要的攻擊力量和重兵集團集結在河南、安徽、蘇北、鄂北等南線戰場,傾國南下,爭取在短時間之內,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完成民族統一大業。

因此,在北方長達數千里的邊疆上,林漢帝國總參謀部從甘肅到奴爾干設立了兩道防線,第一線設置兩個兵團,其中西北趙良棟所部四萬人駐防甘陝,修建碉堡、工事、驛站和烽火台,以定點據點防禦為主,進行保守地內線防禦;而趙廣元所部三個軍分別是騎兵第一軍、王進寶的騎兵第十軍、和王吉貞的騎兵暫編第十四軍,這個集團就是大漢帝國騎兵力量最為雄厚的機動兵團,擁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的精銳鐵騎,幾乎全部駐防在長城之外,他們得到的作戰訓令就是:若戰端一開,即先發制人,率先對東蒙古科爾沁聯盟發起驅逐性攻擊,以達到延緩蒙古軍攻擊速度、掩護後方防禦部隊集結的目的。

除此之外,第二道防線就是山西、直隸、河北、河南地方駐軍了,這道防線以皇帝陛下直轄的近衛軍系統為主力,按照最保守、最不利、最具災難性的判斷,如果第一道防線陷入苦戰,不能阻擋東西蒙古的鐵蹄,那麼這支裝備最好、薪餉最豐厚的皇帝親兵就得擔負起堅決防禦、等待勤王軍彙集后決戰的任務。

當然,到了這裡就沒有必要設置第三道防線了,如果連皇帝御駕親征的近衛軍都被打敗了,北中國的命運自然也就毫無懸念,林漢帝國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實際上,不論是葛爾丹和布爾亞格瑪,恐怕都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面對漢帝國政府軍的防禦體系,東、西蒙古的表現迥然不同。

漢元興七年,公元一六九一年。

漢甘陝大都督,寇北將軍趙良棟策轡緩行,在他身畔,數千名騎兵結成了一條長龍,在昏黃的夕陽下蜿蜒前進。

黃沙茫茫,草原大地一兜一兜的長草遠近點綴,給這片死寂一半的世界平添了幾分生氣。趙良棟舉起手裡的單筒望遠鏡,漫無目的地朝前方眺望——這個舉措是下意識的,也是毫無意義的,與其說是偵察敵情,倒不如說是掩飾他心中的焦慮。

西北的局勢不容樂觀。

林漢帝國於公元一六九零年完成了對長城以內廣大區域的統一,截至前日,朝廷的塘報已經明發了雲南、貴州各地道、府、州、縣的人事任命和地方收支大概。經過將近半年的整頓,原來散亂於華中、華南各地的軍閥部隊全部被朝廷總參謀部衙門改編,短短六個多月之內,近七十餘萬偽清綠營、農民軍殘部、土匪杆子、地主宗族的鄉勇民團,包括南周以及尚可喜的軍隊,大部被遣散回鄉,另外一部分,約莫二十五萬餘人則被分別為總參謀部和都察院接受,整編為八個軍以及各地都督、巡撫衙門的衙兵和都衛軍。

在統一戰爭中,瑞克、馬英、王大海、劉佬泗、王輔臣等眾多漢軍大將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天下人廣為傳頌,在和他們旗鼓相當的朝廷重將之中,只有他和趙廣元、張勇、王進寶四個人被扔在北方,默默無聞地替帝國衛戍北方。

對於趙良棟將軍個人而言,這是一樁非常嚴重的事情。時下神州初定,大漢立鼎,海內晏安,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即將要在開國元勛之中論功行賞了,按照傳統的分封禮儀:軍功高莫過於野戰,大莫過於開疆,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誰因為修碉堡死守捱打能得到什麼大功勞的,而他趙良棟,雖出身行伍,但卻一向孤傲自賞,自以為是象樂毅、陳慶之那樣的名將,曾經一度也曾督率萬餘大軍,北驅千里,打得韃子可汗望風而逃,象自己這樣的人,中華有史以來,除了衛青霍去病或者徐達藍玉等少數幾個,又有多少能比得上呢?!

然而令趙良棟心情沉重的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帝國,象他這樣的英雄豪傑也未免太多了一點。民間有句諺語:漢王旗下七大將,周趙馬瑞王劉張——周,是指總參謀長周培公;趙,是指蒙古將軍趙廣元;馬,是指破虜將軍馬英;瑞,是指色目人、羽林將軍瑞克?拉歇爾;王,是指平遼將軍王大海;劉,是指定南將軍劉佬泗;張,是指安西將軍張勇。

這是當今時代中國人的公論,是全天下人都承認的好漢榜排名,甚至連帝國朝野的官僚士林也是這麼認為,排行榜的這七個人,已經是註定要和這個龐大強盛的漢帝國同享大名了,不論林風是持怎樣的看法,在封賞元勛的時候,這幾個人肯定是要壓過同僚的。

然而這對趙良棟將軍卻無疑是非常的不公平,公心而論,不論是從戰功、地位以及軍方地位來講,寇北將軍和西北兵團都不會比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遜色,而唯一不幸的是,他最為出彩的那一場忻州之戰,卻盡數被皇帝陛下的光輝所掩蓋了。

這是一件沒法辯白的事情,皇帝統兵親出,大戰葛爾丹,破敵於太行山麓,追亡逐北,功業蓋世,這是全中國人都知道的歷史,也是帝國政府的官方論調——他趙良棟身為人臣,難道還敢去和皇帝陛下爭風不成?!

這也就罷了,以趙良棟的本領,就算山西一戰讓給了皇帝也沒什麼,大不了重新在戰場上找回來就是,但可惜的是,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迫於准格爾汗威脅,林漢帝國於一六八八年組建了西北兵團建制,之前,兵團下轄第五軍、第十三軍兩個野戰軍以及陝西、甘肅兩行省的地方部隊,其中第五軍是兵團大都督趙良棟的本部第五軍,而第十三軍是平定四川之後,改編而來的南周部隊;皇帝林風不計前嫌,依舊任命降將王屏藩為軍長,授陸軍少將軍銜,號「昭義中郎將」,加上這支主力,西北兵團全兵團總兵力計四萬餘人,負責衛戍自安西州至慶陽府的廣大戰線,這條戰線橫跨甘陝,沿著草原山勢蔓延起伏,長達千里,兩側大都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和草場,人煙稀少,道路偏僻,補給艱難,兩個軍四萬多人撒下去,幾乎冒了個泡就不見了,兵力窘迫到了極點。

所以,自去歲帝國完成華中、華南地區的統一之後,數支主力部隊幾乎馬不停蹄立即北面馳援。其中,羽林將軍瑞克的西線兵團、破虜將軍的中原兵團被裁撤建制,下轄的各軍除了軍團長本部之外,其他部隊陸續修整北上,補充到帝國北疆各處駐防。

元興六年尹始,大漢帝國個各支部隊旅以上單位都接到了總參謀部衙門的整軍命令:大漢帝國準備在全國重新劃分防區,擬立八鎮都督,分別是: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四省設閩粵都督府;雲南、貴州兩省設雲貴都督府;湖南、湖北兩省設兩湖都督府;江蘇、江西、浙江三省設兩江都督府;甘肅、陝西、青海三省設甘陝都督府;四川、西藏設川藏都督府;山西、察哈爾草原設蒙古都督府;遼河以東、以北地區設立奴爾干都督府;而秦嶺、黃河以北的河南、直隸、山東、寧錦四省則為近衛軍防區,不設都督,為皇帝直轄。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軍事壓力最大的就是甘陝都督府、蒙古都督府,面臨著東、西蒙古汗國的巨大軍事壓力;就是閩粵都督府、川藏都督府,其中閩粵都督府是面臨著朝廷中樞授予的奪取台灣的壓力,而川藏都督府則也擔負著奪取西藏的使命。

按照皇帝陛下的設想,拋開琉球等海外殖民地,大漢帝國神聖地不可動搖的本土應該囊括西域(新疆以及哈薩克等部分地區)、西藏、青海、蒙古、台灣、奴爾乾等廣大地區,這也是總參謀部以及帝國其他戰爭機器的指向目標,必須在五年之內全部拿下來。

這就意味著,林漢帝**隊必須在五年之內消滅西蒙古准格爾汗國、東蒙古科爾沁聯盟和西藏、新疆等廣大地區內大大小小的土司、部落和地方軍閥,將他們全部納入朝廷的控制之下。

除了在時間期限上有著疑慮和爭執之外,林漢帝國朝野上下都沒有什麼太多的意見。這也是一件令林風感到驚訝的事情,本來按照他的預期,當頒布這個決心和目標之後,那些大臣們恐怕多半一窩蜂的撲上來表示:「窮兵黷武、興兵於外內殘於內」之類修養生息的口號,卻沒有想到除了都察院的一些御史之外,絕大部分封疆大吏都或者沉默,或者支持,並沒有太多的反對意見,倒是在野士林紛紛表示讚賞,憑空又給林風戴了幾頂「教化蠻夷、衛護禮教」的大帽子。

不是說儒家那幫灰孫子向來都是和平主義者么?怎麼到了這會居然一個個都像是戰爭販子?!

他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中國,對帝國的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迷信的地步——想想看就知道了,林風從起兵開始,一直到奪取整個中國的統治權,總共才用了多久?!十年都不到!!!

一介平民,十年都不到就幾乎統一了全中國,這是什麼樣的武功啊?翻開三皇五史,幾千年來有哪個人能夠做到呢?簡直就像是一個傳奇,如此強大的軍隊,又有什麼樣的敵人是他們不能戰勝的?!

況且,單單從歷史上看,每一個新興的王朝,都必然會對外進行擴張戰爭,不論是隋、唐還明,甚至就連以積弱著稱的宋,昔年都曾經向北方進攻過,這是一個潮流,也是一個歷史規律,是沒有任何辦法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儒學出身的官僚都兼治史學,怎麼可能連這一點都不知道呢?!其實目前在政府內部,官員們所秉承的看法剛好和林風的判斷完全相反。

儒家官員們自然有他們的看法,歷代大儒早已根據歷史總結出經驗,就是:一個王朝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就正是剛剛開國定鼎的時候,這時正是「海內英雄集於一堂,虎賁之士糾於行伍」,而此後一旦老皇逝去,凌煙閣圖化為黃土,朝廷內部沉苛積習一起,那就恐怕再也沒有能力對外進行擴張了,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不咬著牙給兒孫們弄點家業,那大漢帝國日後多半就會象那個宋朝一樣,生活在歲幣或和親的屈辱之下了。

趙匡胤數伐北漢,宋儒們沒有阻止;明成祖屢掠蒙古,明儒們也沒有反對;如今林風要撻伐三邊,漢儒們同樣也不會群起反對。

所以,在這個觀念影響下,林風的擴張政策被迅速地獲得的通過和執行。從一六九零年開始,漢帝國百萬大軍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大換防,原西線兵團大都督瑞克被召回京師,近衛步兵第一軍歸還建制;原中原兵團大都督馬英被統帥騎兵第六軍返回奴爾干;南方兵團同樣被裁撤,平遼將軍王大海出任兩江大都督,定南將軍劉佬泗出任閩粵大都督;四川兵團更名,定西將軍張勇出任川藏大都督;而出身近衛軍系統,深得皇帝信任的歸德中郎將幕天顏一步登天,得授天子節仗,遣返整訓南周投降部隊,出任雲貴大都督,著手在雲貴一帶進行改土歸流戰爭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著嚴冬的逝去,官道交通逐漸趨於平整,大批部隊修整完畢,陸陸續續北上增援,補充到甘陝都督府和蒙古都督府的戰旗之下,漢帝國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甘陝都督府轄下由兩個軍的小兵團建制一躍成為擁有整整七個野戰軍的重兵集團,總兵力達十五萬;蒙古都督府所部則由三個軍增為六個軍,加上察哈爾、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落僕從軍,總兵力竟高達近二十餘萬。

漢蒙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

就在不久之前的一六**年,林漢帝國需要進行統一戰爭的緣故,戰略方針被制定為:北守南攻。顧名思義,即:帝國主要的攻擊力量和重兵集團集結在河南、安徽、蘇北、鄂北等南線戰場,傾國南下,爭取在短時間之內,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完成民族統一大業。

因此,在北方長達數千里的邊疆上,林漢帝國總參謀部從甘肅到奴爾干設立了兩道防線,第一線設置兩個兵團,其中西北趙良棟所部四萬人駐防甘陝,修建碉堡、工事、驛站和烽火台,以定點據點防禦為主,進行保守地內線防禦;而趙廣元所部三個軍分別是騎兵第一軍、王進寶的騎兵第十軍、和王吉貞的騎兵暫編第十四軍,這個集團就是大漢帝國騎兵力量最為雄厚的機動兵團,擁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的精銳鐵騎,幾乎全部駐防在長城之外,他們得到的作戰訓令就是:若戰端一開,即先發制人,率先對東蒙古科爾沁聯盟發起驅逐性攻擊,以達到延緩蒙古軍攻擊速度、掩護後方防禦部隊集結的目的。

除此之外,第二道防線就是山西、直隸、河北、河南地方駐軍了,這道防線以皇帝陛下直轄的近衛軍系統為主力,按照最保守、最不利、最具災難性的判斷,如果第一道防線陷入苦戰,不能阻擋東西蒙古的鐵蹄,那麼這支裝備最好、薪餉最豐厚的皇帝親兵就得擔負起堅決防禦、等待勤王軍彙集后決戰的任務。

當然,到了這裡就沒有必要設置第三道防線了,如果連皇帝御駕親征的近衛軍都被打敗了,北中國的命運自然也就毫無懸念,林漢帝國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實際上,不論是葛爾丹和布爾亞格瑪,恐怕都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面對漢帝國政府軍的防禦體系,東、西蒙古的表現迥然不同。

漢元興七年,公元一六九一年。

漢甘陝大都督,寇北將軍趙良棟策轡緩行,在他身畔,數千名騎兵結成了一條長龍,在昏黃的夕陽下蜿蜒前進。

黃沙茫茫,草原大地一兜一兜的長草遠近點綴,給這片死寂一半的世界平添了幾分生氣。趙良棟舉起手裡的單筒望遠鏡,漫無目的地朝前方眺望——這個舉措是下意識的,也是毫無意義的,與其說是偵察敵情,倒不如說是掩飾他心中的焦慮。

西北的局勢不容樂觀。

林漢帝國於公元一六九零年完成了對長城以內廣大區域的統一,截至前日,朝廷的塘報已經明發了雲南、貴州各地道、府、州、縣的人事任命和地方收支大概。經過將近半年的整頓,原來散亂於華中、華南各地的軍閥部隊全部被朝廷總參謀部衙門改編,短短六個多月之內,近七十餘萬偽清綠營、農民軍殘部、土匪杆子、地主宗族的鄉勇民團,包括南周以及尚可喜的軍隊,大部被遣散回鄉,另外一部分,約莫二十五萬餘人則被分別為總參謀部和都察院接受,整編為八個軍以及各地都督、巡撫衙門的衙兵和都衛軍。

在統一戰爭中,瑞克、馬英、王大海、劉佬泗、王輔臣等眾多漢軍大將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天下人廣為傳頌,在和他們旗鼓相當的朝廷重將之中,只有他和趙廣元、張勇、王進寶四個人被扔在北方,默默無聞地替帝國衛戍北方。

對於趙良棟將軍個人而言,這是一樁非常嚴重的事情。時下神州初定,大漢立鼎,海內晏安,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即將要在開國元勛之中論功行賞了,按照傳統的分封禮儀:軍功高莫過於野戰,大莫過於開疆,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誰因為修碉堡死守捱打能得到什麼大功勞的,而他趙良棟,雖出身行伍,但卻一向孤傲自賞,自以為是象樂毅、陳慶之那樣的名將,曾經一度也曾督率萬餘大軍,北驅千里,打得韃子可汗望風而逃,象自己這樣的人,中華有史以來,除了衛青霍去病或者徐達藍玉等少數幾個,又有多少能比得上呢?!

然而令趙良棟心情沉重的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帝國,象他這樣的英雄豪傑也未免太多了一點。民間有句諺語:漢王旗下七大將,周趙馬瑞王劉張——周,是指總參謀長周培公;趙,是指蒙古將軍趙廣元;馬,是指破虜將軍馬英;瑞,是指色目人、羽林將軍瑞克?拉歇爾;王,是指平遼將軍王大海;劉,是指定南將軍劉佬泗;張,是指安西將軍張勇。

這是當今時代中國人的公論,是全天下人都承認的好漢榜排名,甚至連帝國朝野的官僚士林也是這麼認為,排行榜的這七個人,已經是註定要和這個龐大強盛的漢帝國同享大名了,不論林風是持怎樣的看法,在封賞元勛的時候,這幾個人肯定是要壓過同僚的。

然而這對趙良棟將軍卻無疑是非常的不公平,公心而論,不論是從戰功、地位以及軍方地位來講,寇北將軍和西北兵團都不會比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遜色,而唯一不幸的是,他最為出彩的那一場忻州之戰,卻盡數被皇帝陛下的光輝所掩蓋了。

這是一件沒法辯白的事情,皇帝統兵親出,大戰葛爾丹,破敵於太行山麓,追亡逐北,功業蓋世,這是全中國人都知道的歷史,也是帝國政府的官方論調——他趙良棟身為人臣,難道還敢去和皇帝陛下爭風不成?!

這也就罷了,以趙良棟的本領,就算山西一戰讓給了皇帝也沒什麼,大不了重新在戰場上找回來就是,但可惜的是,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迫於准格爾汗威脅,林漢帝國於一六八八年組建了西北兵團建制,之前,兵團下轄第五軍、第十三軍兩個野戰軍以及陝西、甘肅兩行省的地方部隊,其中第五軍是兵團大都督趙良棟的本部第五軍,而第十三軍是平定四川之後,改編而來的南周部隊;皇帝林風不計前嫌,依舊任命降將王屏藩為軍長,授陸軍少將軍銜,號「昭義中郎將」,加上這支主力,西北兵團全兵團總兵力計四萬餘人,負責衛戍自安西州至慶陽府的廣大戰線,這條戰線橫跨甘陝,沿著草原山勢蔓延起伏,長達千里,兩側大都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和草場,人煙稀少,道路偏僻,補給艱難,兩個軍四萬多人撒下去,幾乎冒了個泡就不見了,兵力窘迫到了極點。

所以,自去歲帝國完成華中、華南地區的統一之後,數支主力部隊幾乎馬不停蹄立即北面馳援。其中,羽林將軍瑞克的西線兵團、破虜將軍的中原兵團被裁撤建制,下轄的各軍除了軍團長本部之外,其他部隊陸續修整北上,補充到帝國北疆各處駐防。

元興六年尹始,大漢帝國個各支部隊旅以上單位都接到了總參謀部衙門的整軍命令:大漢帝國準備在全國重新劃分防區,擬立八鎮都督,分別是: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四省設閩粵都督府;雲南、貴州兩省設雲貴都督府;湖南、湖北兩省設兩湖都督府;江蘇、江西、浙江三省設兩江都督府;甘肅、陝西、青海三省設甘陝都督府;四川、西藏設川藏都督府;山西、察哈爾草原設蒙古都督府;遼河以東、以北地區設立奴爾干都督府;而秦嶺、黃河以北的河南、直隸、山東、寧錦四省則為近衛軍防區,不設都督,為皇帝直轄。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軍事壓力最大的就是甘陝都督府、蒙古都督府,面臨著東、西蒙古汗國的巨大軍事壓力;就是閩粵都督府、川藏都督府,其中閩粵都督府是面臨著朝廷中樞授予的奪取台灣的壓力,而川藏都督府則也擔負著奪取西藏的使命。

按照皇帝陛下的設想,拋開琉球等海外殖民地,大漢帝國神聖地不可動搖的本土應該囊括西域(新疆以及哈薩克等部分地區)、西藏、青海、蒙古、台灣、奴爾乾等廣大地區,這也是總參謀部以及帝國其他戰爭機器的指向目標,必須在五年之內全部拿下來。

這就意味著,林漢帝**隊必須在五年之內消滅西蒙古准格爾汗國、東蒙古科爾沁聯盟和西藏、新疆等廣大地區內大大小小的土司、部落和地方軍閥,將他們全部納入朝廷的控制之下。

除了在時間期限上有著疑慮和爭執之外,林漢帝國朝野上下都沒有什麼太多的意見。這也是一件令林風感到驚訝的事情,本來按照他的預期,當頒布這個決心和目標之後,那些大臣們恐怕多半一窩蜂的撲上來表示:「窮兵黷武、興兵於外內殘於內」之類修養生息的口號,卻沒有想到除了都察院的一些御史之外,絕大部分封疆大吏都或者沉默,或者支持,並沒有太多的反對意見,倒是在野士林紛紛表示讚賞,憑空又給林風戴了幾頂「教化蠻夷、衛護禮教」的大帽子。

不是說儒家那幫灰孫子向來都是和平主義者么?怎麼到了這會居然一個個都像是戰爭販子?!

他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中國,對帝國的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迷信的地步——想想看就知道了,林風從起兵開始,一直到奪取整個中國的統治權,總共才用了多久?!十年都不到!!!

一介平民,十年都不到就幾乎統一了全中國,這是什麼樣的武功啊?翻開三皇五史,幾千年來有哪個人能夠做到呢?簡直就像是一個傳奇,如此強大的軍隊,又有什麼樣的敵人是他們不能戰勝的?!

況且,單單從歷史上看,每一個新興的王朝,都必然會對外進行擴張戰爭,不論是隋、唐還明,甚至就連以積弱著稱的宋,昔年都曾經向北方進攻過,這是一個潮流,也是一個歷史規律,是沒有任何辦法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儒學出身的官僚都兼治史學,怎麼可能連這一點都不知道呢?!其實目前在政府內部,官員們所秉承的看法剛好和林風的判斷完全相反。

儒家官員們自然有他們的看法,歷代大儒早已根據歷史總結出經驗,就是:一個王朝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就正是剛剛開國定鼎的時候,這時正是「海內英雄集於一堂,虎賁之士糾於行伍」,而此後一旦老皇逝去,凌煙閣圖化為黃土,朝廷內部沉苛積習一起,那就恐怕再也沒有能力對外進行擴張了,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不咬著牙給兒孫們弄點家業,那大漢帝國日後多半就會象那個宋朝一樣,生活在歲幣或和親的屈辱之下了。

趙匡胤數伐北漢,宋儒們沒有阻止;明成祖屢掠蒙古,明儒們也沒有反對;如今林風要撻伐三邊,漢儒們同樣也不會群起反對。

所以,在這個觀念影響下,林風的擴張政策被迅速地獲得的通過和執行。從一六九零年開始,漢帝國百萬大軍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大換防,原西線兵團大都督瑞克被召回京師,近衛步兵第一軍歸還建制;原中原兵團大都督馬英被統帥騎兵第六軍返回奴爾干;南方兵團同樣被裁撤,平遼將軍王大海出任兩江大都督,定南將軍劉佬泗出任閩粵大都督;四川兵團更名,定西將軍張勇出任川藏大都督;而出身近衛軍系統,深得皇帝信任的歸德中郎將幕天顏一步登天,得授天子節仗,遣返整訓南周投降部隊,出任雲貴大都督,著手在雲貴一帶進行改土歸流戰爭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著嚴冬的逝去,官道交通逐漸趨於平整,大批部隊修整完畢,陸陸續續北上增援,補充到甘陝都督府和蒙古都督府的戰旗之下,漢帝國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甘陝都督府轄下由兩個軍的小兵團建制一躍成為擁有整整七個野戰軍的重兵集團,總兵力達十五萬;蒙古都督府所部則由三個軍增為六個軍,加上察哈爾、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落僕從軍,總兵力竟高達近二十餘萬。

漢蒙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

就在不久之前的一六**年,林漢帝國需要進行統一戰爭的緣故,戰略方針被制定為:北守南攻。顧名思義,即:帝國主要的攻擊力量和重兵集團集結在河南、安徽、蘇北、鄂北等南線戰場,傾國南下,爭取在短時間之內,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完成民族統一大業。

因此,在北方長達數千里的邊疆上,林漢帝國總參謀部從甘肅到奴爾干設立了兩道防線,第一線設置兩個兵團,其中西北趙良棟所部四萬人駐防甘陝,修建碉堡、工事、驛站和烽火台,以定點據點防禦為主,進行保守地內線防禦;而趙廣元所部三個軍分別是騎兵第一軍、王進寶的騎兵第十軍、和王吉貞的騎兵暫編第十四軍,這個集團就是大漢帝國騎兵力量最為雄厚的機動兵團,擁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的精銳鐵騎,幾乎全部駐防在長城之外,他們得到的作戰訓令就是:若戰端一開,即先發制人,率先對東蒙古科爾沁聯盟發起驅逐性攻擊,以達到延緩蒙古軍攻擊速度、掩護後方防禦部隊集結的目的。

除此之外,第二道防線就是山西、直隸、河北、河南地方駐軍了,這道防線以皇帝陛下直轄的近衛軍系統為主力,按照最保守、最不利、最具災難性的判斷,如果第一道防線陷入苦戰,不能阻擋東西蒙古的鐵蹄,那麼這支裝備最好、薪餉最豐厚的皇帝親兵就得擔負起堅決防禦、等待勤王軍彙集后決戰的任務。

當然,到了這裡就沒有必要設置第三道防線了,如果連皇帝御駕親征的近衛軍都被打敗了,北中國的命運自然也就毫無懸念,林漢帝國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實際上,不論是葛爾丹和布爾亞格瑪,恐怕都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面對漢帝國政府軍的防禦體系,東、西蒙古的表現迥然不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竊國大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竊國大盜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