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精神的外化

一 精神的外化

元雜劇的繁盛期,是整個中國戲劇史中的黃金時代。

但是,這個黃金時代是以沉重的代價換來的。

宋代雖然把傳統的思想文化推到了空前精細的地步,但國計民生的江河日下,完全無力對付金元侵略者的南下。二帝被俘,朝廷南渡,抗金失敗,奸佞掌權,西湖歌舞,負帝蹈海……這些事,組合在一起,不能不給人們帶來深深的失望和惆悵。整個民族產生了由漢代以來最深的鬱悶。南北朝時期的紛亂,安史之亂以後的黯淡,都不能與之相比。

早就習慣了的文化表述方式,已不足為用。有的知識分子決心不再為文,「斷其右指,雜屠沽中」。但也有一些智者不想這麼退縮,而是用關漢卿那樣的不屈勁頭尋找著一種足以酣暢傾吐的藝術形式,以求獲得內外平衡。這便是元雜劇。

中國舞台藝術也就由此扭轉了以嬉戲娛樂為主的傾向,大步走向精神層面,並成為全民族精神層面最強烈的外化形式。

整個元代雜劇,可分前後兩個時期。14世紀初年(更嚴格地說,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為分界線。我們所說的元雜劇的黃金時代,是指前期。統觀這一時期的元雜劇,在精神上有兩大主調:第一主調是傾吐整體性的鬱悶和憤怒,第二主調是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精神主調的劃分,並不是題材劃分。在元雜劇的題材分類上,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有「雜劇十二科」,也就是: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隱居樂趣(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亦即君臣雜劇);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義廉潔;六曰叱奸罵讒;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鈸刀趕棒(亦即脫膊雜劇);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亦即花旦雜劇);十二曰神頭鬼面(亦即神佛雜劇)。朱權的這個分類,表明了元雜劇的豐富性,也囊括了中國古代多數戲劇、小說的慣用題材,展示了中國古代文藝分類學的特點,很值得注意。本書在此處以註釋的方式保存,表示元雜劇的繁榮情況實在是蔚為大觀了。)

第一主調大多表現惡勢力對善的侵凌,以悲劇和正劇為多;第二主調大多表現善對於惡勢力的戰勝,以喜劇為多。至此,長久閃爍在以往戲劇雛形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才構成完整的實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戲劇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戲劇史
上一章下一章

一 精神的外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