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人總有多重身份。往往,隱秘的身份比外顯的身份更有趣。
說遠一點,那個叫作嵇康的鐵匠,還能寫一手不錯的文章;那個叫黃公望的卜者,還能畫幾筆淡雅的水墨。說近一點,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其實是一流廚師,一個天天上街買菜的鄰居大媽居然是投資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舉辦「新生代普洱茶」品鑒會,近二十年來海內外各家著名茶場、茶廠、茶莊、茶商提供的入圍產品,經過多次篩選,今天要接受一批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品鑒專家的終極評判。
一排排茶藝師已經端坐在鐵壺、電爐、瓷杯後面,準備一展沖泡手藝。一本本精緻的品鑒書,也已安置在品鑒專家們的空位之前。品鑒書上項目不少,從湯色、純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氣蘊、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
眾多媒體記者舉起了鏡頭,只等待著那些品鑒專家在主持人讀出名字后,一個個依次登場。
品鑒專家不多,他們的名字,記者們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們一聽都知道。突然,記者們聽到一個十分疑惑的名字,頭銜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鑒專家」,卻奇怪地與我同名同姓。仔細一看,站出來的人竟然也長得與我一模一樣。
不好意思,這是我的一個秘密身份的無奈「漏風」。
本來,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著樂的,沒想到這次來了這麼多「界外記者」。這次和我一起「漏風」的,還有我的妻子馬蘭,她在文件上標出的頭銜也是「普洱老茶品鑒專家」。但她覺得我們兩人既然一起「漏風」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叢林中低頭暗笑。其實,幾乎所有的高層專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鑒上,座次還應該排在我的前面。
人們一旦沉浸於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會忘了其他身份。如果不忘,哪一個身份的事都做不好。每當我進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個能寫文章的人。當然也會看一些與普洱茶有關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罷了,從來沒有以文章的標準去要求。這次在深圳「漏風」之後,就有很多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筆來寫寫普洱茶。
這就要我把兩個身份交疊了,自己也感到有點不知所措。
想了半天後我說,本人對文章的要求極高,動筆是一件隆重的事。當然,隆重並不是艱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學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終點必定潛伏於起點。如果談普洱茶談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虛、雲遮霧罩,那就壞了,禪宗大師就會朗聲勸阻,說出那句只有三個字的經典老話:「吃茶去。」這就是讓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點。因此,如果由我來寫一篇談普洱茶的文章,一定從零開始,而且全是大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