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虎符
火炎燚繼續查找著虎符的信息,如果能多掌握一些必備的虎符知識,他相信便可以了解帝王黑玉虎符的功用。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
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十萬軍隊救援趙國,但晉鄙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
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三國時期,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
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
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
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如今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杜虎符。杜虎符長九十五毫釐米,符身上有銘文九行四十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五十人以上,必須出示會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
漢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變化。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
在華夏古代,為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需要藉助一種信物作為憑證,這種信物便稱「兵符」。
據說它最早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
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總是處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也多以虎為尊,於是常將這種兵符鑄刻成虎的形狀,因此它也被稱之為虎符。
虎形兵符並非唯一的形狀,在秦代就有鷹符和龍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多用的是青銅,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
虎符內部中空,然後被一剖為二,右半(虎頭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兵將領或地方長官。
虎符的剖面有齒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書在兩邊,內容相同,也有將文字對剖的。
這些文字大多是錯金書,即便歷經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輝。
虎符在調動軍隊的時候便有了大用場。
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著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驗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又將其改為魚符或兔符,甚至龜符。
到了後世它逐漸演變成令牌等物,於是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戰國時期的虎符還有玉虎符和銅鎏金虎符,可惜這兩件虎符都沒有太多的資料。
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採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發兵。
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
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
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為信物,同時作為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
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已用之。
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為虎形,故稱為「虎節」,也稱「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一般由青銅製成。
作為國君調兵的憑證,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那帝王黑玉虎符上並無文字,渾然天成,更無可以開合的痕迹,並不像是調兵遣將,而且中間總透著幾分玄妙和古怪,似乎不是凡間之物。
獲得虎符的附近並沒有什麼奇怪,不過倒是有一個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那裡有一塊幾十畝大的石頭,後來石匠鑿石鋪路,鑿開石頭卻發現石頭中心有一個幾米直徑的水潭,潭中有水,水中有一條一米長的金色大鯉魚。
石匠們欣喜若狂,都以為是天賜之物。
但也有人認為肯定是石潭有小孔通往石面,無數年的大雨灌滿了石潭,有小鯉魚順水孔進入了石潭,經無數年後才長大了。
不管如何,反正是大開了眼界,石匠們都紛紛去捉大金鯉魚。
誰知那大金鯉魚竟化成魚形的光芒,躍出了石水潭,一路飛快地弄奔過水田,進入小河,再入溪流,然後消失了。
人們為了紀念這塊大金鯉魚所在的風水寶地,故為大石頭改名為「鯉魚石」,而石頭鑿完后改成的大水田便叫「龍金田」。
火炎燚的家離龍金田有十分鐘的距離,倒也占不上這風水寶地的光。
等等,還有墳壩頭!
他突然想到了什麼。
不錯,鯉魚石改成的龍金田據說是風水寶地,所以幾百年來,有許多去逝的人便相繼葬在那附近的山麓間,現在至少有近百座新舊不一的墳墓。
「這……這帝王黑玉虎符出現在那附近,不會是驅鬼的吧?」
火炎燚想到這裡,後背背脊一陣發涼,因為他最怕陰鬼什麼的了。
難道要把這東西扔了?
不祥物留在自己身上,一定會成為禍害,他可不想招惹上鬼祟,從而成為短命鬼。
可火炎燚又轉念一想,自己本就自幼霉運不斷,今日好不容易才有所獲,說不定這黑玉虎符便是驅邪之物,不然自己的傷痛和濕鞋褲無法解釋。
「唉,你到底是吉祥物,還是不吉祥物呢?我火炎燚本已厄運連連,希望你不要害我才好……」
他忐忑不安的想著,出神入神,胡思亂想之間,終於迎來了下課的鈴聲。
火炎燚關了電腦,走出教室,準備趕時間回家吃飯。可他一排隊出校門,便看見了老父親正在那裡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