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古史之美且備者多矣,而元史獨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職也,文獻不足征耳。元起朔漠。本乏紀錄,開國以後,即略有載籍,而語不雅馴,專屬蒙文土語,搢紳先生難言之。逮世祖朝,始有實錄,相沿至於寧宗,共十有三朝。然在世祖以前,仍多闕略,世祖以後,則往往詳於記善,略於懲惡,史為國諱,無足怪也。
元亡明興,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命修《元史》,以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二月開局,八月書成。惟順帝一朝,史猶未備。又命儒士歐陽佑等,往北平采遺事,明年二月,重開史局,閱六月書成,頒行后,已有竊竊然滋議者。蓋其時距元之亡,第閱二三年,私家著述,鮮有所聞,無由裒合眾說,核定異同。觀徐一夔與王禕書,謂「考史莫備於日曆及起居注,元不置日曆,不設起居注,惟中書時政科遣一文學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即據以修實錄,其於史事已多疏略。至順帝一朝,且無實錄可據,惟憑採訪以足成之,恐事未必核,言未必馴,首尾未必貫穿」云云。然則元史之倉卒告成,不克完善,在徐氏已豫知之矣。厥後商輅等續撰《綱目》,薛應旗復作《通鑒》,陳邦瞻又著《紀事本末》,體制不同,而所采事實,不出正史之外,其闕漏固猶昔也。他若《皇元聖武親征錄》,記太祖、太宗事,《元秘史》亦如之,語仍鄙俚,脫略亦多。《丙子平宋錄》記世祖事,《庚申外史》記順帝事,一斑之窺,無補全史。而《元朝名臣事略》,暨《元儒考略》等書,更無論已。
自明迄今,又閱兩朝,後人所作,可為《元史》之考證者,惟《蒙韃備錄》《蒙古源流》及《元史譯文證補》等書。《元史譯文證補》出自近年,系清侍郎洪鈞所輯,謂從西書輾轉譯成,其足正《元史》之闕誤者頗多,顧僅至定、憲二宗而止。《蒙韃備錄》及《蒙古源流》亦一秘史類耳。明清二代多宿儒,容有鉤隱索沉,獨成善本,惜鄙人見聞局隘,未能一一盡窺也。
本年春,以橐筆之暇,偶閱東西洋史籍譯本,於蒙古西征時,較中史為詳,且於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亦足補中史之闕,倘所謂禮失求野者非耶?不揣譾陋,竊欲融合中西史籍,編成元代野乘以資參考。尋以材力未逮,戲成演義,都六十回,事皆有本,不敢臆造,語則從俗,不欲求深。而於元代先世及深宮軼事、外域異聞,凡正史之所已載者,酌量援引,或詳或略;正史之所未載者,則旁征博採,多半演入。茶餘酒後,取而閱之,非特足供消遣,抑亦藉廣見聞,海內大雅,其毋笑我蕪雜乎?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年一月古越蔡東藩自識於海上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