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結局
那時的秦幽蘭已經是秦貴妃,她和昭王是嫂子與小叔子的關係,兩人之事縱然是意外,可也是有悖人倫,甚至是穢亂宮闈。
皇帝本就對他們兩人多有抱歉,所以他選擇隱瞞下這件事,在昭王醒來前,封住了所有知情人的口。顏氏也因此被打入冷宮。
本來以為這是一個意外,但是這個意外卻造就了秦塵。
「其實,朕早就知道小九不是朕的兒子。」
皇帝看向秦塵,目光卻無比的慈愛溫和,「縱然你不是朕的兒子,可你是阿昭的兒子,是朕的親侄子,朕也一樣喜歡你。」
「父皇……」秦塵只覺心頭犯酸,若是他的女人有了別人的孩子,他自問絕對做不到對這個孩子視如己出。但是皇帝偏偏做到了。
昭王下意識得仔細打量秦塵,他這才發現,其實秦塵長得很像他,尤其是神韻,幾乎與他如出一轍。昭王朝秦貴妃看去,聲音有些發顫:「皇兄說的是真的?」
然而,秦貴妃只是流著眼淚,卻並不言語。
她的反應已經足以說明這是真的。
「阿昭,這件事朕本來早就應該告訴你。」皇帝眼眸中的愧疚又加重了幾分,「是朕對不住你,朕知道你的性子,一旦知道小九是你的兒子,你一定會將他們母子接到自己身邊,是朕顧及顏面,瞞下了這件事。」
「朕對不起你們,所以朕加倍地對小九好,只有這樣,才能讓朕的良心稍安。可是朕沒有想到,朕越是對小九好,卻反而加重了你和他們母子間的怨懟。」
皇帝閉了閉眼,晶瑩的淚珠依然從眼縫中滲出,「若非是朕,幽蘭不會受傷,小九不會遠走他鄉數十年,而阿昭你也不會受這麼多年的折磨。」
「朕對不起你們。朕知道你們都不是看重榮華富貴的人,可是這個皇位是朕能給你們的最大補償,你們收下吧。」
然而,秦塵卻將絲絹還給皇帝,「父皇,小九既然不是父皇的兒子,那就不能接受,還請父皇收回成命。」
皇帝急了,「小九,你是不是記恨父皇?」
「小九不是這個意思。」秦塵搖了搖頭,「小九不是父皇的兒子,自然無權繼承皇位,這個皇位受之有愧,父皇還是另擇賢能吧。」
皇帝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小九,你就是朕選擇的賢能。這些日子,朕都看著呢,論才能心性,你都是最適合做這個位置的人。收下它,就當是父皇送你的最後一個禮物。你若是不收下,不然父皇走也走的不安心。」
「小九,你收下吧,從公正的角度看,你的確是最適合的那個人。」發話的人是昭王。這些日子,他和其他皇子打壓秦塵,可是秦塵依然屹立不倒,足見他的才能。
「日後,皇叔會好好輔佐你的。」
這句話,昭王說的極為苦澀,他只能是秦塵的皇叔,哪怕秦塵是他的親生兒子。
皇帝握緊了昭王的手,這個弟弟婚姻不幸,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他。
「阿昭,幽蘭,朕走後,你們可以……」
「陛下!」秦幽蘭出聲打斷了皇帝的話,「臣妾有罪,日後當青燈黃卷,了卻殘生。」
即便皇帝去世了,秦幽蘭也依然是皇帝的女人,而昭王依然是皇叔。
「幽蘭,你……」
「陛下,前塵往事已不可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秦幽蘭從此再無恨,亦無念。」
她放下了所有的恨,也放下了所有的愛。
大楚淳和二十四年,皇帝夏侯淳駕崩,太子夏侯明璟繼位。
剛從璟王妃晉為太子妃的曲南泠,又被晉封為皇后,母儀天下。
封后大典的日子還沒到,但是秦塵已經先一步將曲南泠接進皇宮。曲南泠正倚在窗邊看外面的風景,忽有宮人稟報文昌侯府大小姐沈青月求見。曲南泠示意宮人,請沈青月進來。
沈青月進來時,只見她一身素衣,眼睛還有些微腫。
「青月,你這是怎麼了?」曲南泠見沈青月面容哀戚,連忙詢問。
「南泠,我弟弟病逝了。」說時,沈青月忍不住又落下淚來。
曲南泠心下一驚,「怎麼會這樣?什麼時候的事?」
沈青月抹了把眼淚,「就在昨夜,本來明日是你的封后大典,我不該來的,只是如晦他有一封遺書讓我務必交給你。」
曲南泠接過沈青月手中的書信。
「如晦他是被蘇紫妍那個女人氣死的,她覬覦昭王,多年前也是她買通宮人向肅宗皇帝進讒言,秦元帥之死,罪魁禍首其實是她。你和秦塵之間的嫌隙,說來也是因此而生。如晦說這封信你可以交給陛下,但是還請你能夠看在他的份上,為蘇紫妍求情,饒她性命。」
沈青月恨的咬牙啟齒,「南泠,雖然我也很恨蘇紫妍,她一個人害了那麼多條人命,這樣的女人就該千刀萬剮。可是只是如晦臨死前的心愿,所以還請南泠你不看僧面看佛面,為她周旋一二。」
曲南泠放下了手中的書信,點頭應下,「我可以在秦塵面前說一兩句話,但是他同不同意我並不確定,就算秦塵同意了,昭王那邊也未必會答應。」
昭王、秦幽蘭、秦塵,甚至還有皇帝夏侯淳,這幾個人的命運都因蘇紫妍所影響,就算秦塵不答應,曲南泠覺得也是應該的。
沈青月點了點頭,「謝謝你,南泠。」
她想要的也只是曲南泠說一兩句話,至於有沒有效果,她真的不在意,蘇紫妍那個死女人死了最好。
「對了,南泠,如晦還讓我勸一勸你,別再和秦塵慪氣了,原諒他吧,你終究還是愛著他的。」
曲南泠唇角微微揚起,「其實我已經原諒他了……」
那日秦塵從養心殿出來后,就將所有的真相告訴她了。那時,她是一個傾聽者,種種恩怨誤會讓她唏噓不已。在那一瞬,她也放下了對秦塵所有的怨。
怨恨起源於誤會,若是不肯放下,那麼只會抱憾終生,一如當年的秦幽蘭和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