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識體有謀
陰孝和看著祿公公退出門外,舔了舔嘴唇,輕聲道:「皇上,奴婢在府上之時便聽聞皇上正綱之事。眼下朝綱正統,亂黨得除,皇上應該高興才是。為何還如此憂心?」
說著,起身端過骨瓷小碗,盛了一碗羹,朝著碗邊揮手輕輕地扇了扇,用調羹盛湯,遞到和帝的唇邊,柔聲道:「皇上若是操勞國事累壞了身子,那可是關係天下百姓安危的大事。還望皇上龍體為重,吃點湯罷。」
烏黑光亮的雙目之中,如同清澈見底的潭水一般乾淨明亮,沒有絲毫的做作之態,小心翼翼地看著和帝。
和帝微微一笑,張開嘴吃下調羹中的羹湯,笑道:「你能如此疼人,實在難得。果然是陰氏之人,聰慧有加,實是我皇室中福。」
數年以來,和帝一直在竇太后的壓制之下苟且而活。縱是平日與太後進食,也是小心翼翼,唯恐招惹竇太后盛怒責罰。若非他自小識文斷字,有勇有謀,深知進退有度之利,恐怕等竇氏勢力參透朝政之時,便是他亡命之日。
和帝親母梁氏在生下他之後,便病郁而終。那竇太后收養和帝,不過是窺覬於他的太子身世。雖平日對和帝還算鍾愛,可是自先皇駕崩之後,為攏政權,視和帝如眼釘肉刺。若非迫於朝臣與天下百姓駁倫之壓,和帝恐怕早已經淪為傀囚之身了。
在這四年之中,和帝在宮中度日如年,行事如履薄冰,若是奪權失利,不但會危及性命,那劉氏的江山將必會落入竇氏的霸權之下。
陰孝和小心地喂完羹湯,看著和帝溫柔的面容,取過凈絹輕輕地擦了擦和帝的嘴,柔聲道:「皇上,有何憂心之事,能否與奴婢說說呢?奴婢雖然不能替皇上排憂解難,可是也難斷不能給皇上出出主意。」
和帝眉頭輕皺,慢慢地站起身子,仰頭輕嘆一聲,道:「自朕繼位之日,便從未睡過安穩覺。便是那太后之勢,幾乎橫霸了整個朝政。」
雙目之中帶著幾分微紅,道:「若是無秦鄭二將忠心於皇室,早已經發現了竇太后的野心,存有兵權實能,恐怕朕眼下也斷不能安於此地放心食粥吶。」
陰孝和輕聲道:「眼下,那太后勢力不都被皇上清除了么?皇上還有何事憂心?難道是朝中還有奸臣亂綱么?」
和帝苦笑著搖頭道:「原本朝政最大的外戚之患便是太后竇氏,其他隨從之輩不過是曾受控於竇氏之權,眼下不足為亂。」
「既是如此,皇上眼下只要安心政於國事,強內安外便好。為何還要如此憂心呢?」
「你有所不知,竇太后雖然奪權涉政,可是朕自小便是竇太后一手養大。若無竇太后一心護養,恐怕朕幼時便已枉死後宮嬪妃之手了。」
陰孝和緊張地咽嚇一口氣,低聲道:「攥權謀君,本就是誅九族的大罪。」咬了咬嘴唇,低聲,鎖眉沉思,道:「不過也是,竇太后雖有實權之控,可是還未威脅至皇上性命。未曾做出那弒君攥位之舉。」
和帝咬了咬牙齒,苦笑道:「更何況,太後於朕有養母之恩,那籠絡實權之過,皆為竇統領實握。若是朕處訣竇統領,那可是弒舅的不倫之舉。若是傳了出去,朕便是那不忠不孝之君了。他日之後,如何服眾於天下?」
陰孝和輕輕地站起身子,扭頭看著窗外迎風輕顫的冬菊,輕嘆道:「可若是留得竇統領,殘黨苟延殘喘,日後也必是大患吶。」
和帝身子一震,雙目之中帶著無比的震驚,顫聲道:「你,你竟與朕想的一樣。」
連日以來,朝中眾臣都因清除竇氏勢力而大快人心。從來無人知曉和帝心憂之事。那竇氏勢力自竇太後為后以來,近二十年的發展壯大,早已經遍及天下。若是留得竇統領三將性命,難保有殘黨暗中死灰復燃。
可是面對囚禁於牢中的竇氏一族,清滅斬殺不得,留下又是禍害。如此憂心之患,比日前身無實能之時更為憂心。
忽地,陰孝和扭頭輕聲道:「皇上,誰說皇舅殺不得?」
和帝吃驚地看著陰孝和,急道:「先帝有教,善忠於人,忠孝於世。若是竇統領一行弒君謀亂,理當滅族。可是太后還不曾有弒朕之舉。」
陰孝和柔聲道:「若是等竇氏之力謀反弒君,恐怕皇上也無力回天了。古有宣帝滅禹之示,皆是為天下百姓安危著想。若是皇權落入奸詐之輩手中,天下百姓難逃水深火熱之災。」
和帝目光一動,沉思,道:「朕為何沒有想到宣帝滅恩之舉,便是最好的例子。」緊握雙拳,臉上帶著興奮的紅暈,道:「既是如此,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陰孝和微微一笑,湊到和帝的耳邊,柔聲道:「那竇同三力,皆為封候國史。皇上身邊的開國忠良,無不是為國效忠之人。」
和帝哈哈一笑,將陰孝和力擁入懷,道:「果然是明理之人,朕的江山,缺你不可吶。」說罷,朝著殿外沉聲道:「宣祿公公。」
陰孝和的臉上,依然帶著淺淺的微笑,依在和帝的懷中,嬌聲道:「皇上,那封國勞遠。竇氏三同既是國舅之身,又曾為實兵之能。恐該塵土歸順,落葉歸根罷。」
陰孝和之意,妥當得體。若是在午門之地罰刑於竇,恐與天下倫理之道相駁甚多,如此一來,前能平朝堂之心,后能阻後患之憂,萬般大全。
和帝閉上眼睛,抑制不住內心的舉動,發出陣陣顫抖。隨即轉身行至少桌前,揮毫寫下聖旨,命祿公公送往忠良之將秦林鄭三將之處。
七日之後,和帝下詔,陰孝和立封美人,移尊天祿宮。
永元四年十一月,在開國良將秦鄭二將的送押之下,竇氏三雄前往候封國地。以攥權禍國之罪,賜以自綾之刑。那竇氏實權,盡數回歸和帝手中。
和帝對竇氏奸惡勢力明松之舉,成為天下百姓之間傳頌流芳之談。更為得體是,對於朝中曾受控於竇氏勢力強壓之臣,非旦未以奸亂之罪定之,還依能封爵,力效朝廷。
朝中上下,無不歡呼謝恩。和帝之能,將東漢王朝推向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昌盛和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