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散文獲獎者叢書」序
王劍冰
魯迅文學獎是同茅盾文學獎齊名的全國最高的文學獎項,迄今已舉辦兩屆。散文獎項的獲獎作家達十餘人,這些作家的作品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編選一套「魯迅文學獎散文獲獎者叢書」,不僅是應廣大讀者的需要,也是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一套重要的文獻。這是國內出版界出版的惟一一套國家級散文大獎獲獎者叢書。這對探討新時期以來中國散文創作的態勢和走向,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還是在2001年,我榮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評委,並出席了在紹興舉辦的頒獎大會。剛剛歸來,河南文藝出版社社長楊貴才先生就立時找到我,談論策劃一套「魯迅文學獎散文獲獎者叢書」的事。我覺得楊社長胸界寬廣,一是想為中國文學、中國圖書做出貢獻,二是想把河南文藝出版社的牌子做大。河南文藝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出版社,近些年影響日隆,能將目光放在全國大方面考慮,確為大手筆的操作。
於是,我欣然接受了這套由楊貴才任總策劃、我任主編的叢書的任務。經過討論,我們共同商定,既為「魯迅文學獎散文獲獎者叢書」,應將兩屆編在一起,這樣不僅陣容強盛,也具有總結性。於是便按商定的名單與這些作家們聯繫。余秋雨、鐵凝、周濤、王充閭、何為、張抗抗、徐光耀、李輝、斯妤、趙玫、朱鐵志……一個個相約(有的作家作品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過,有待稍後再續)。作家們的創作時間很緊,有的還兼有事務性的工作,而且個人出書的頻率都很高。能在短時間內擠出這麼一本書,並非易事。好在都答應下來,不斷地聯繫,電話加書信。書稿陸續寄到並及時發排,先行趕印了六部,而後又印製了五部。這樣,一套厚實的精品圖書就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學者余秋雨「背負著生命的困惑,開始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迹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這就有了震動整個文學界尤其是散文界的《文化苦旅》。我以為,余秋雨當時並不一定自覺地認識到自己的寫作會給文壇帶來衝擊,但他的作品著實使散文界發生了一場革命。文化散文、大散文的口號隨之提出,余秋雨成了歷史性的拓疆者。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等一度洛陽紙貴,被學界稱作「余秋雨現象」。這是因為,人們從傳統的散文寫作和閱讀中感受到某種不足,對散文的新的要求,對文化的、歷史的及人性的探尋,都從余秋雨散文中找到了一種呼應。余秋雨的不簡單,在於他不是以文字圖解歷史,而是以心靈和精神在同歷史對話。他的驚人的文學功力,使他的文字具有鮮活的質感、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及時時顯現的幽默感、巧妙的敘述能力,無不帶有一種引力,使人讀興盎然,一兩萬字的長文也不覺其長。儘管評論界對余文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余秋雨在中國文學上的歷史地位是繞不過去的。《余秋雨的歷史散文》收入余秋雨從幾部集子中精心選取的十五篇力作。其以視界高遠、胸襟曠達、氣勢宏勁的手筆,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中國歷史的人文景觀。其中有「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等等的探尋。這些歷史散文,不單是文學的成果,也是文化領域的重要收穫,其更有力地表明了散文這種文體在現今文學與生活中的越來越明顯的積極的作用。
鐵凝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家,她的諸多小說曾引領了小說的潮流。小說寫作之餘,她又創作了一些感悟心靈的文字,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些文字同樣也得到了讀者的認可。於是,小說她獲獎,散文也獲獎。《回到歡樂》是一部精短美文集,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普通的小人物和細瑣小事,都在鐵凝的筆下變得生趣盎然,讓人過目不忘,留下深深的思索。如《關於頭髮》、《草戒指》、《母親在公共汽車上的表現》、《男性之一種》、《女性之一種》、《孩子之一種》等。鐵凝的散文純粹細膩、自然而無雕鑿,讓人想到遼闊、高遠的草原牧場。鐵凝就說過:「散文是心靈的一片牧場,心靈就是這牧場上的牛羊。當牛羊走上牧場的時候,才可能出現因遼闊、豐沃和芳香而生的自在。」讀鐵凝的文字,讓人感覺出散文的原始味道和特質,也讓人想到了她那篇《散文河裡沒規矩》的文章。在這條沒有規矩的河流里,真佩服鐵凝能將散文做得如此自由浪漫、無拘無束、不顯山水。她的散文作品「實在是對人類情感的一種安然的滋潤」。
周濤先以西部詩人著稱,後來他又開始寫散文。有詩的精華墊底,他的散文更是爐火純青,以至於後來人們忘了他的詩人身份,而將他歸入了散文界,並有「東余西周」的說法。他以西部寬廣的情懷,將文化與思考、人生與感悟融入其粗獷而又細膩的寫作中。他最近出版的《山河判斷》,就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在周濤的作品里,往往有一種掩飾不住的直面人生的勇氣及對生命激情的張揚。《蘸雪為墨》中的文章多是作家近期的新作。其以浪漫主義的激情,寫出了自己的所歷所感。有些文章仍然遮藏不住作家的詩性,《影冊九題》、《兩千年的私語》、《春天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廿八都賦》、《游江郎山記》、《國畫三題》等都是這類文章,而其《狗狗備忘錄(續篇)》、《狗狗備忘錄(三)》、《清晨狗會》、《示女書》等又展現出作家光彩飛揚的人性的一面。這些文章同周濤以往的作品,在創作風格上有了明顯的不同。
何為先生已是八十高齡,仍不斷地堅持寫作。多少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散文佳品,有《第二次考試》、《織錦集》、《臨窗集》、《北海道之旅》等,在創作實踐上,其一貫堅持寫短文,寫精文。何為說,現在有一種誤解,以為散文寫得連篇累牘,動輒十萬八萬字的所謂「大散文」才是努力的方向,這就絕對化了。現在創作環境寬鬆,寫散文盡可大可小由之,各聽自便。篇幅長未必不好,篇幅短也未必好。反之亦然。但中國古代散文的傳世之作,五四以來的散文名篇佳作,絕大多數畢竟還是雋永耐讀的短文。何為先生的散文,同餘秋雨、王充閭、李輝等的散文是一種對應也是一種互補,成為今日散文界的一道亮麗的景觀。《近景與遠景》收入了作家近期的新作和以前曾有影響的作品,可為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王充閭一直在領導崗位上操心,但骨子裡卻是一位地道的文人學者,他在文化散文的創作與探索中已有多年,這與他長期兼任大學教授不無關係,他的學人隨筆寫得認真精到、紮實耐讀。他善於在敏銳的思辯之中,開掘歷史的文化意蘊,並在理性的文字中,詮釋出人生的哲理意趣和審美情境。讀完他的散文,往往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得到心靈的啟發與光照。他近年出版的《滄桑無語》等多部著作,都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一夜芳鄰》是一部文化散文集,他將人文、歷史凝聚於筆端,探尋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勃朗特三姊妹、易卜生、福爾摩斯、契訶夫、蘇東坡、易安居士、兒時的第一位老師、自由的彝家兒女等,古今中外,大人物小平民,大事件小場景,無不成為思索的對象。這部著作,同樣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收穫感。
張抗抗也是一位小說家,她的小說語言總是充滿散文的靈性,並顯現出女性的細膩與柔和,因而她的散文集人選魯迅文學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天然夏威夷》這部書里,以海外篇、女性篇、讀書篇、賞畫篇、植物篇、山水篇、知青篇、友情篇,為我們設置了一道精美的精神文化大餐。這裡有《天然夏威夷》的感覺、有《天涯獨行》的步履、有《女人聚會》的家長里短、有《地下森林斷想》、有《同里之思》、有《林中記事》以及《故事以外的故事》。我們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去追尋失去的歲月,踏訪美麗的山水,感賞純真的友情,探知女性的世界。掩卷而思,會感到作家視野的寬廣、閱歷的豐富、心性的高揚。
徐光耀是在病中整理出這部《忘不死的河》的書稿的。他的散文是回望的風景,讓人感到滄桑一片。《忘不死的河》、《我的第一個未婚妻》、《殺人布告》、《滾在刺刀尖上的日子》等等,可謂是真情流露,質樸無華,可感可嘆。諸多篇章都是作家本真的素描,講述了他半個多世紀坎坷不平的富有戲劇性的人生經歷。其以剛正的姿態,表達了對歷史和人性的反思。由於作者是小說家出身,曾有《平原烈火》、《小兵張嘎》等優秀的作品廣為人知,因而這部散文集也同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李輝長期從事報紙工作,職業的敏感及良好的文字功底,構成他的以人為本的寫作主題。他是繼余秋雨之後在《收穫》開專欄的學者型作家。他的這部《平和,或者不安分》,掃描人生,滄桑看世,遊歷筆墨,探詢靈魂,讓人讀出另一種品格的文化散文。李輝說:「不管自己的生活有著何種何樣的矛盾、困惑、傷感,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回溯,總是會讓自己感受到樂趣。故紙叢中,悠悠往事,依然活現著生活的新鮮和複雜,活現著一個個豐富的性格。在歷史的觀照下,尋找現實生活的脈絡和意義,有什麼能比這樣的追尋更具誘惑呢?」《秋白茫茫》、《碑石》、《風雨中的雕像》、《靜聽教堂回聲》、《殘缺的窗欄板》等篇什,使我們在這部作品里更多地看到了「人」,真誠的、浪漫的、執著的、困惑的、堅強的。作者在冷靜的語言中,把更多的讚賞和懷念給了他們,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一種濃烈的人文精神,同樣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光芒。
趙玫的小說《武則天》、《上官婉兒》、《高陽公主》都是寫女性的,她是在思想、政治、慾望、情感、心靈、肉體各個層面上去揭示這些早已逝去的古代女人。在《靈魂之光》這部散文集中,趙玫仍然是從女人的角度來感知社會,體悟自我,觸摸親情。如《一個女人的精神生活》、《分享女兒,分享愛》、《潮流女人》、《怎樣成為自己》、《郵遞馬車》、《兩性都不完美》、《靈魂之光》等,她以飽蘸激情的妙筆揮灑出當代女性的流光異彩,痛苦、艱難、迷離、率真、渴望、追求、熱愛,全都十分真切地展示在字裡行間。
斯妤也是一位兩棲型的女作家。她曾出版過長篇小說《豎琴的影子》,另有《愛情神話》、《斯妤散文精選》等十多部散文集,她的《在海邊》、《幻想三題》、《給夢一把梯子》、《凝眸》等都是大家熟悉的篇章。斯妤說過:「我近乎執拗地在散文這個小小的空間里著力耕耘,發願要在它的內涵、形式、風格上有所拓展,希望散文和小說、詩歌、戲劇一樣,不僅僅有對傳統的承襲,同時也有革新、創造和發展。」正是散文的自由、靈動和率真,使得斯妤在長期的寫作中「對它依依不捨」。《源於內心》中的多數作品體現了斯妤的這種追求,其中有作家的生活體驗,更有作家心靈的寫照。斯妤曾被稱為以意識流為主創手法的新派人物,這是因為她善於意緒性地表達自己的所歷所感、所見所聞。正如這部書的題目,是「源於內心」。細膩、真情的文字,突出了一位知識女性的特點。
朱鐵志嚴格說來,是個雜文家,著作如《固守家園》、《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蘆葦》等,始終是雜文界的風景線。收在《拯救自我》中的文章,可以算作隨筆,也可以算作雜文。少年的抱負,中年的責任,都體現在對這種寫作的真摯的追求中,其文精短而有力,大事小事,嬉笑怒罵,幽默風趣,形成了朱鐵志的獨特風格。
可見,這套書是經過出版社和作家精心策劃編選而成的,具有很好的欣賞價值和保存價值。能主編這套叢書,我感到不勝榮幸。
寫到此,寒夜已深,仍不覺倦,再次捧讀作家們的大作和來信,如遇客訪一般興奮。其中余秋雨先生在2002年6月6日信中是這樣寫的:「劍冰兄:您好!奉上新版《山居筆記》一冊,請教正。謝謝您對我的一貫支持。您要編魯迅文學獎文集,我理應支持,也確實下了一點功夫挑選,但終於覺得要與您商量一下,能不能不把我編在裡邊……」余先生2003年2月27日再來信說:「劍冰兄:承蒙您的鍥而不捨,一定要把我編入魯迅文學獎叢書中。看來只得同意了……」鐵凝、張抗抗等也有過類似表述,他們怕自己的書重複出版,對讀者不恭。答應之後,又選取了新角度,收入不少新作,從中可見作家的審慎與嚴謹。而對於我及出版社來說,則最終是得到了友情與支持。那種欣慰,讓人想到一首宋人的詩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感謝諸位作家,感謝河南文藝出版社,感謝為此套叢書的出版做出貢獻的朋友們。
2003年2月於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