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1
第11章
工具型產品運營有竅門
11.1工具型產品中運營的作用
這幾年,以解決用戶特定需求為出發點的工具型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早期的瀏覽器、輸入法,到後來的清理類、生活類、拍照類應用等,日益霸佔手機用戶的屏幕。理論上講,所有互聯網產品都是工具,無論是電商、社交,還是遊戲等,在後面加「工具」二字,用戶都能接受。但是現在大家說「工具型產品」更多的是指解決單一需求、使用場景單一的「純工具產品」。
工具型產品有先天的優勢,很容易因為產品的功能亮點吸引用戶。但也面臨幾個同樣的問題,如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用戶黏性太低、遷移成本低,無法形成自己的賬號體系和建立競爭壁壘,還有就是通常都有上億的用戶體量,幾千萬的月活用戶,但用戶後期的運營和如何變現一直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能從工具類轉變到服務類、平台類的產品少之又少,但是如果不轉變,工具類產品將一直是個「用完即走」的產品,這也就是工具類產品都在力求突破,同時開始注重運營的原因。
11.1.1工具型產品運營要提升用戶活躍度
工具型產品做運營,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的,因為產品做到了一定規模后,大部分用戶只是在有相應的需求時使用產品,並不會有持續性的需求。在目前的市場上,一個產品的用戶使用時長直接決定了其未來的商業價值,此時工具型產品更需要運營人員能夠提升用戶活躍度。所以,工具型產品中的運營第一使命是通過用戶運營和活動運營來提升產品的活躍度。
此時,產品人員通常會需要開發一些小功能配合運營人員的「活躍計劃」。比如,各家都很常見的簽到功能,如圖11—1所示。通過簽到刺激用戶每天都來產品里「打卡」,簽到幾天後還會有額外彩蛋,比較常見的積分和積分遊戲。還有,增加一些內容的供給,讓用戶除了使用產品外,還能瀏覽一些相關的內容,也可以為後期做廣告進行鋪墊,對於很久不來的用戶給予特殊的推送,讓用戶感受到被關懷,從而促使用戶使用產品。定期舉行一些線上活動,使用戶能夠感受到產品除了基本功能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還有,如果產品是和線下結合比較多的,如外賣之類的,完全可以做一些線下的活動,情人節時訂外賣送玫瑰等,都能促進用戶的活躍。諸如此類,相信各位在各家產品上都見過。總體來說,工具型產品運營基本是以產品的額外功能和活動為主。
圖11—1工具型產品簽到
有一點需要謹記,很多通用的方法並不是真的通用的,需要謹慎地嘗試后根據數據作調整。比如,很多工具類產品都會做資訊信息流,彷彿信息流是個大寶庫,做了就會有很高的收益。但實際上,很多產品的信息流因為技術投入不足體驗並不好,和用戶使用場景不夠貼合,所以效果並不好。還有些產品會加入一些社區運營,但是相對來說,社區運營是需要比較久的用戶積累和內容積累的,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對產品活躍有很大幫助。並且,如果使用工具型產品的用戶不擅長產出內容,那麼社區就會難以維持。
想通過運營提升工具型產品的用戶活躍度,首先所做的運營一定要符合產品的場景和用戶,其次需要通過反覆測試來驗證是否真實有效。
11.1.2工具型產品運營要帶來更多新用戶
通過產品運營,工具型產品的用戶活躍度有了一定提升。這些可能還不夠,還要通過市場運營和品牌運營等方式,想辦法給產品帶來新用戶。前面在講解市場運營時對於通過市場渠道增加新用戶的方式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具體展開。品牌運營確實是一種增加新用戶的方式,通過全媒體的傳播,能夠增加產品的知名度從而帶來新用戶。但是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廣告和傳媒公司介入全媒體傳播的領域,所以用戶對於軟廣或推廣活動也日漸麻木,未必能夠有很好的效果,加上全媒體渠道需要有「養粉」階段,不容易馬上見到效果。當然,如果產品前期有比較好的全媒體基礎,那麼品牌運營是有一部分可操作空間的。筆者認為,要拉新,最好的方式還是在產品內做一些運營活動,然後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承載擴散,效果會更好一些。比如,之前各大應用都用過的「以老帶新」活動,老用戶推廣一個新用戶后,新老用戶都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老用戶推廣到一定級別後還可以獲得疊加收益等。
再舉個例子,筆者出行一直愛坐順風車,這肯定是需要利用工具型產品,大家都是有出行需求時才會用到,如圖11—2所示。要想讓用戶更多地使用,只要乘客端有出行需求,通過簡單的卡券刺激基本都可以促成。相對而言,車主端動力並不是那麼充分。筆者認為,做共享經濟,錢作為經濟手段是很重要的,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個車主選擇了順風車出行,他能找到一個很合拍的乘客,一路聊得很開心,甚至最後成為朋友,那麼對於車主和乘客都是件很開心的事情,而且也都會很樂意多去使用產品。所以,如果能夠用一些手段給車主和乘客建立起相應的用戶標籤,然後將最合適的兩人進行撮合豈不是很好的事情?其實現在在結束行程后,順風車都會要求乘客與車主互相打分,並且用標籤的方式寫上對彼此的印象,這些應該是滴滴的產品要做用戶標籤的一個伏筆。除此之外,還會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如在應用內增加內容,通過用戶對內容的喜好建立標籤,但筆者認為這樣的場景並不是很合理,用戶使用出行產品時很少會關注內容,更合理的應該是可以和某些內容型產品的賬號打通和綁定,增加用戶的標籤。還可以在產品內做個小社區,社區主要是以興趣愛好和地域甚至是街道來劃分的,用戶可以在社區內發表一些動態或提問,通過用戶對關注的社區和內容來打造用戶標籤,用戶之間也可以互相關注,匹配度更高的用戶更容易成行。再往下一步,可以和一些線下的活動或場所進行結合,根據車主的興趣推薦出行線路,並推薦同行的乘客,有點類似於給出行用戶推薦活動,也有點像現實版的陌生人交友。之前筆者做過相關調研,陌生人交友的原因是希望更加自由、無約束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這點和順風車是有類似結合點的,可以讓用戶因為順風車成為朋友。
圖11—2順風車產品
正如前面提到的,車主願意出行的原因除了補貼車費外,還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除此之外,運營還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流動圖書館,信件中間站—成為用戶間交友的橋樑等。同時,還可以結合不同車主的特性和車輛,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如「外國車主日」,讓外國的車主出行時帶上彩蛋等,都會對產品產生幫助。這些都只是一些設想,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很好地實踐,相信會有更多的司機願意加入順風車車主的行列。
11.1.3工具型產品運營得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到目前為止,工具型產品最合理的商業模式似乎就是前端收費,即用戶付費使用產品,目前iOS端有部分工具型產品就是這樣的。同時,國外用戶對於這種付費方式的接受度也比較高。其實,這點在早期的互聯網時代表現得更為明顯,很多軟體銷售,都是需要企業付費使用的。但是想讓國內的個人用戶接受收費使用顯然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工具型產品運營都在想方設法從用戶口袋裡「掏錢」。
目前,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就是讓用戶免費使用軟體,然後針對其中的一些高級功能,需要用戶來付費,這點可以說是付費使用的一種延伸。當使用用戶數到達一定量級時,付費用戶的數量也會相應增加,從而為產品帶來一筆收入。相對來說,這也是一種比較「正向」的收入,通過產品自身的功能來產生收入。
另外一個基本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逃不了的商業模式就是廣告了,廣告可以說是現金流的生命線。但是,工具型產品的廣告一定要做得「優雅」,否則就會遭到用戶的反感而被用戶棄用。使用工具型產品的用戶,基本都是有特定需求時進來的,用戶都希望能比較快地滿足需求,所以如果大篇幅地出現廣告,一定會影響用戶的使用。比較好的廣告模式,應該是結合用戶的使用場景出現的,如一個地圖產品,在用戶搜索到目的地后,可以推薦目的地附近的相關活動。或者是用戶打開應用后的整體皮膚界面是某個品牌商的,再推薦品牌商的活動。也可以再可愛一點,弄個出行小助理,小助理偶爾給推薦個廣告什麼的。總之就是盡量使廣告不影響用戶使用產品,才更容易讓用戶接受。
筆者認為,一些工具類產品,在產品穩定后可以做一些平台性質的縱向拓展,與機構合作,如讓一些機構入駐並提供部分內容,像地圖產品可以做地點認領,向機構收取一定的平台費用,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甚至可能變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以上這幾種商業模式,也是工具型產品目前的主要商業模式了,包括前端收費、會員與增值業務、廣告、平台服務費等。關於工具型產品的商業模式的討論一直在持續中,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商業模式出現,筆者也希望工具型產品可以跳出只有用戶口碑而沒有收入的「怪圈」。
11.2不同類型的工具型產品如何運營
工具型產品有很多不同類別,從用戶使用的場景來看,大致會分成系統工具類、生活工具類、辦公工具類、其他類等。無論哪種工具型的產品,在產品穩定后,都會期待往更大的方向拓展,如內容方向、社交方向或雲服務方向等。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比較成功的工具型產品是如何完成運營轉型的。
11.2.1系統類工具產品運營
先來看看平時大家接觸最多的工具型產品—系統工具類。這類產品基本都是和系統相關性較強的,如果沒有這類工具型產品,手機系統在使用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這類產品中做得比較好的典型有UC瀏覽器、搜狗輸入法和獵豹清理大師。
UC瀏覽器是國內知名的老牌手機瀏覽器,常年與騰訊的QQ瀏覽器爭奪國內手機瀏覽器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后,UC瀏覽器成為阿里巴巴移動事業部一枚重要的棋子,阿里巴巴也意識到如果只是通過瀏覽器的工具功能,做網址導航、各種導流,無法有更大的突破。所以在前幾年,UC成立了神馬搜索,主推移動端搜索,憑藉UC瀏覽器的市場份額,目前在移動搜索市場能穩居第二名,但是與排名第一的百度的市場份額還是相差很大,如圖11—3所示。
圖11—32016年移動端搜索市場佔有率
近兩年,UC瀏覽器又在內容角度有所突破,開始做起了內容分發,成立了UC頭條,布局「大魚號」,還與阿里巴巴的大文娛打通,補充了優酷土豆等平台的內容,讓UC彷彿找到了另一條出路。憑藉UC瀏覽器多年的用戶積累和動作,目前UC頭條在資訊類的產品中排名已經達到前10,筆者依舊看好UC頭條的前景。從UC瀏覽器我們不難看出,產品人員在工具型產品的產品設計和規劃中,一定要有前瞻意識和戰略性,相信UC瀏覽器也是在很早就已經開始布局了與瀏覽器業務強相關的移動搜索,在移動搜索到達一定的規模量級后,又考慮向流量較聚集的內容型產品轉型,充分發揮產品的用戶優勢。
搜狗輸入法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對輸入法有持續投入,並很早開始利用數據反補產品的一個系統類工具型產品,如圖11—4所示。從PC端到移動端,搜狗輸入法無疑是成功的,當年PC上諸多輸入法割據,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提前布局並能將產品完全打通的為數不多。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狗輸入法成為搜狗旗下眾多產品的重要入口。搜狗輸入法和其他工具型產品有所不同,並不是本身的產品產生直接收益,而是憑藉其強大用戶量,向搜狗的其他產品線輸送用戶,包括搜狗搜索、搜狗應用市場等,都是受益者。同時,筆者猜測,搜狗輸入法還將最寶貴的數據資源運用到了人工智慧中,目前用戶在微信內輸入的內容,如果使用搜狗輸入法,會出現自動回複選項,這應該是搜狗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嘗試,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大的驚喜。
圖11—4搜狗輸入法
相對於前兩家,嚴格意義上說,獵豹清理大師並不屬於系統類工具,但卻是與系統強相關的工具,如圖11—5所示。前幾年,當用戶的手機配置和空間有限時,獵豹清理大師利用這個情況佔據了很多手機,隨著用戶手機性能和配置的日益提升,獵豹清理大師的用戶增長也遇到了瓶頸,所以這兩年獵豹移動也在調整方向,希望利用原有的眾多用戶基礎,往內容化方向發展。總體來說,獵豹清理大師還是比較簡單的,基本就是廣告分發和導流的模式,會根據用戶安裝的應用屬性,給用戶推送相應的內容,通過廣告獲得收益,廣告收入也佔據了獵豹移動收入的大部分。
總體而言,由於系統類工具與系統有較強關聯性,用戶使用頻次較高,基本模式都是將用戶的產品需求做到極致后,更傾向於推廣自家其他產品的服務來獲得收益。這種做法能保證在不影響用戶使用體驗的基礎上,繼續為自家產品持續地導入流量,是一種相對高級的做法。
圖11—5獵豹清理大師
11.2.2生活類工具產品運營
除了系統類工具產品外,平時用戶使用較多的就是生活類工具產品了。這類產品有很多,如平時用的自拍應用、天氣預報、地圖、出行產品、WiFi工具等。這類產品的特點更接近「用完即走」,用戶使用這類產品的場景是特定的。
先來看看在國內移動應用排行榜進入前10名的、唯一沒有BAT背景的產品—WiFi萬能鑰匙,如圖11—6所示。WiFi萬能鑰匙是位於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是之前盛大的陳大年帶領開發的一款產品。筆者認為這個產品的切入點比較好,手機用戶對於WiFi的需求是極其強烈的,基本可以說是剛需。WiFi萬能鑰匙是最早運營「共享」概念的產品,讓用戶能夠在沒有WiFi的環境下方便地接入到合作的WiFi中。這個產品在二、三線城市的普及率極高,所以打開產品后看到產品的運營內容也像是主要針對二、三線用戶的。實際上,內容的質量並不高,基本還是以獵奇、「擦邊球」內容為主。整體的運營令人感覺是為相對低端用戶提供的一個廣告集合體,從資訊推薦到應用下載和各種生活服務等一應俱全,但很難想象,一個相對高端的用戶會在體驗並不夠友好的頁面里瀏覽資訊或尋找生活服務。筆者認為,隨著運營商不斷「提速降費」,WiFi萬能鑰匙的用戶紅利也會逐漸消失,所以WiFi萬能鑰匙目前要做的應該是逐漸建立自有業務,或自建內容平台,或向O2O方向發展,不可只關注目前的流量紅利。
圖11—6WiFi萬能鑰匙
墨跡天氣(如圖11—7所示)作為另一款月活過億的生活類工具產品,和WiFi萬能鑰匙有著類似的使用場景,但並沒有WiFi萬能鑰匙那樣的剛需,用戶看天氣信息可能只需要看一眼桌面小組件或一條推送消息即可。我們會發現墨跡天氣是將市場上能做的各種運營方式都試了個遍—活動、內容、社區、電商等。但是,我們從墨跡天氣的招股書中不難發現,所有的商業化中,廣告佔據了98%以上的收入,也就是說墨跡天氣嘗試的電商、社區等均告無效。墨跡天氣的這一現象也是眾多工具類產品的悲哀—有海量用戶肯定能帶來收入,但未必是海量的收入。
圖11—7墨跡天氣
目前,墨跡天氣仍在主推的是類似於圖片社交的「時景」模塊,希望用戶將實時的景象拍攝下來後分享,這和天氣有一定的結合度,同時可以利用地域的因素,墨跡天氣應該是希望通過圖片社交打造一個中國版的instagram。根據筆者的觀察,「時景」模塊的用戶較剛推出時,已經有了很高的提升,但用戶的質量參差不齊,未來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還有一款生活類工具產品—滴滴出行(如圖11—8所示),也是平時大家用得比較多的,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享受滴滴出行提供的服務。從滴滴打車改名為滴滴出行,就已經暴露出滴滴的野心。可喜的是,產品的進程和擴張很順利。目前,滴滴出行已經囊括了計程車、順風車、豪華車、快車、專車、代駕、試駕、小巴、自駕租車、敬老出租及最近剛接入的OFO單車這些出行方式。有些屬於試水的產品,最終是否能走下去還要看具體的運營數據。雖然是同屬於生活類工具產品,但是滴滴出行在一開始就有了類似電商的屬性,「買賣」雙方可以在滴滴的平台上進行下單、接單,並通過平台結算。所以,滴滴出行與其他的生活類工具產品相比有了平台的優勢,不用糾結其本身的商業模式。但滴滴出行也有產品運營的需求,比如很多車主會利用政策漏洞來誘導乘客在線下成單,應通過有效運營儘可能規避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應在高峰期充分調動司機出行接單。類似共享出行的「順風車」業務,如何通過產品和運營,刺激車主與乘客更多地使用順風車出行,是否需要考慮加入社交因素等,都是滴滴出行的產品人員和運營人員需要深度調研后再決定的。
圖11—8滴滴出行
生活類工具應該是屬於目前工具類中「生活」得不太好的一種類型,該類工具的用戶有需求但又不夠強烈,同時產品本身的功能相對單一,大部分收入主要依靠廣告,面臨著有流量但不知如何更好地變現等問題。更好的生活類工具的做法,應該可以拓展到O2O領域,將線上和線下進行一些結合,拓寬產品的使用場景,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11.2.3辦公類(文檔類)工具產品運營
作為用戶使用量龐大的辦公類(文檔類)工具產品,以百度網盤、WPSOffice和網易郵箱大師為代表。這類產品也有著工具型產品都有的特點—有比較好的產品體驗,能夠滿足用戶在特定場景的需求,但在商業化運營和產品運營上也面臨一些問題。
先來看一下目前市場上所剩不多的網盤產品—百度網盤,如圖11—9所示。作為當時用戶備份和存儲空間的不二選擇,網盤曾經紅極一時。金山快盤、115網盤、華為DBank等,目前都已經不再提供服務,還在提供服務的用戶量最大的當屬百度網盤了。百度網盤作為用戶存儲備份資料的工具,在產品運營上,目前還是以導流為主,移動產品內的「看吧」Tab,基本淪為信息流廣告位。筆者認為這並不恰當,一般人很難會在網盤裡看資訊,相應的數據也不會太高。當然,百度網盤不做過多內容方面的運營也可能與打擊盜版及國家政策有關,之前就有很多用戶將百度網盤作為傳播盜版資源和低俗資源的通道。目前,百度網盤也開始推廣會員服務,並且將會員進行了分級,分為會員和超級會員,超級會員享受除了會員之外的更多權益。筆者認為,如果網盤想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又擔心個人用戶的內容有問題,應該接入更多的機構內容服務商,並讓用戶可以通過網盤下載和保存相關內容。最基本的,百度體系內的內容產品都應該可以支持保存到網盤,這樣的模式會更為合理一些。
WPSOffice(如圖11—10所示)是金山辦公旗下的王牌產品,從PC端到移動端實現了完美轉型,並一躍成為全球移動端用戶量最多的辦公類工具應用。WPSOffice從轉型移動端后,立足用戶的使用場景,做了很多很實用的功能,如投影、共享播放、文檔模板、雲文檔等,並成為GooglePlay和AppStore的市場推薦應用。在運營上,由於本身有著比較大量的用戶基礎和市場壟斷地位,WPSOffice的運營基本上都集中在商業化變現方面:移動WPS移植了PC端的流量變現和會員模式,還有稻殼模板等增值變現,還增強了WPS雲文檔的入口作用,同時增加了稻殼的精品課內容,基本上是圍繞著用戶文檔使用場景在拓寬產品和運營的思路。目前,辦公類(文檔類)整體的產品用戶和營收都比較穩定,後期當更多用戶開始習慣使用雲文檔后,如果在企業用戶內部及普通用戶之間能夠形成正向的文檔交換,那麼辦公類(文檔類)產品會迎來新的一輪高潮。
圖11—9百度網盤
圖11—10WPSOffice
辦公類工具產品的另外一類典型就是郵箱類產品,目前市場上做個人郵箱服務的產品並不多,大部分市場份額被QQ郵箱和163郵箱佔據。由於QQ郵箱和微信都出自騰訊廣州研發團隊,目前沒有太多的營收壓力,所以整個產品幾乎看不到運營的成分,是個特別「本分」的、「用完即走」的產品。相比來說,網易郵箱大師(如圖11—11所示)就有比較多的運營參與。基本上,網易郵箱大師的運營都集中在流量變現,也就是廣告方面。郵箱大師的廣告有3種形式,第一種是固定推薦位推自家產品,主要集中在「我」Tab中;第2種是給通過郵箱伺服器給用戶發送廣告郵件,基本也是以自己的海淘、嚴選、金融這類產品為主;第3種是最近剛加入的信息流,在郵件列表中插入圖片或文字廣告位。
圖11—11網易郵箱大師
目前領先的各家辦公類(文檔類)工具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定,而且需求也是相對固定的,基本上有辦公或文檔需求的用戶都會使用,且用戶需求量巨大。目前運營做得比較好的辦公類工具產品,都已經開始嘗試會員的變現模式,同時也會加入廣告變現。相對來說,增加一些與產品相關的內容或增值商品提供給用戶,讓用戶在產品內產生消費,能夠對產品有更多的正向作用。
綜合前面所有講到的工具型產品,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產品的本質需求決定了產品的命運,工具型註定是個低門檻但高難度的產品。由於系統類的工具型產品與手機系統的基本功能結合緊密,所以有著較多用戶。由於生活類的工具型產品與生活場景結合較多,用戶數也較多。其他的垂直類別工具產品,用戶相對小眾,用戶量也更小一些。這些工具產品都是以滿足用戶的某種需求進入到用戶的手機中,運營在其中的身份比較特別。相對來說,運營在前期就介入的產品並不太多。產品趨於穩定后,部分產品開始有了用戶運營,通過一些活動、產品內外的刺激吸引用戶更多地使用產品,並幫助產品傳播。待產品成熟后,更多的是開始做商業化運營或拓展到新功能的運營,商業化運營集中在廣告變現與增值服務中,新功能運營主要是對內容或社區方面的運營介入。
11.3工具型產品的未來
工具型產品有幾個天然的劣勢:門檻低、用戶忠誠度低、商業模式未被驗證。所以,往往都是過億的用戶體量,幾千萬量級的月活用戶,但是市值相比其他產品低了很多。在工具型產品中,「有用戶意味著能賺錢」彷彿並不靈驗,用戶量越大,並不代表產品的盈利越多。但是,不可否認工具型產品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是未來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和發展。
工具型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前面提到過一些,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一定要深入用戶場景來連接服務。工具是可以隨時替換的,但是如果要替換服務則成本高很多。可以根據產品所處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特點,圍繞原有的功能衍生周邊服務。如支付寶原來只是個支付工具,後來上線了餘額寶,提供了理財服務,用戶的接受度就很高,到現在支付寶已經成為一個集支付、理財、貸款、生活服務等於一身的產品。
第二,可以拓展產品的邊界,提供一些內容,通過內容將用戶連接起來。很多工具型產品的用戶都有相同的屬性,完全可以嘗試社區的形式,組織用戶在社區發表內容。一方面讓用戶有了更多機會使用產品,並對產品產生依賴和更多的數據連接,另一方面也是為產品尋找更多出口和商業機會。
第三,工具型產品可以嘗試對用戶收費。也許讓個人付費在國內未必可行,畢竟用戶沒有形成習慣,可以繼續探索一些增值的功能。相反,海外用戶對於付費使用的意願則強烈的多,國內也有很多「出海」成功的產品的案例。對企業收費,則需要產品人員根據企業用戶需求來進行一些定製和開發,滿足企業用戶的特定需求后,企業是會樂意付費使用的。
工具型產品作為目前市場上用戶量最大的產品類型之一,在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原罪」,用戶自然地將工具型產品局限在某個固定的場景之中。眾多工具型產品要突破這重障礙,需要繼續努力和嘗試,如圖11—12所示。
圖11—12工具型產品的未來發展
11.4小結
(1)工具型產品一直是移動互聯網的熱點之一,但是其運營一直比較尷尬,既要通過運營增加用戶活躍和用戶口碑,又要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對於運營人員的要求也較高。
(2)工具型產品用戶的使用場景和需求是相對固定的,僅通過運營的刺激作用有限,運營人員需要和產品人員及用戶有更多溝通,了解和關注用戶的需求和出發點,拓展工具產品的邊界。
(3)做得較好的工具型產品都開始嘗試轉型,如內容、社交、活動等方面,運營可以多從這些場景中制訂策略來刺激用戶。
(4)目前,廣告變現、自家產品導流、會員及增值收入還是工具型產品商業化運營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