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

不可否認,劉邦是一個地痞,他有著不容抵賴的流氓惡跡。但是也不可否認劉邦是一代梟雄,一代偉人,東西漢四百餘年的基業由他開創。

劉邦身上有著那種市井流氓的無賴鑽營習氣,就如《水滸傳》中所寫的高俅,只不過他比高俅多了幾分計謀,所以他能開基立業,成就遠非高俅一個小小的太尉所能比擬;劉邦身上又有著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梟雄習氣,就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只不過他比曹操多了幾分運氣,所以他的成就也是曹操這個後輩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還不可否認,劉邦是一個幸運兒,他各個方面都不怎麼出眾,即便是他自以為是的能用人這一長處,也難與曹操、劉備這些功業並不如他的梟雄並論,更不用與周文、湯武這些先賢相比。然而他卻可以開基立業,一掃春秋、戰國,以至短命的秦朝以來幾百年四分五裂、戰火紛飛的頹風,開四百年興旺繁盛的局面,成就堪與先賢相比肩。

劉邦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也許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原因之外,還得將這些歸功於劉邦的運氣。毫無疑問,是時代成就了他,是機遇垂青了他,是命運關照了他。與項羽,甚至於與歷史上其他那些費盡心機,漚盡心血卻最終也未能成功的英雄們相比,劉邦不能不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大的幸運兒。他不但幸運地當上義軍的首領,幸運地打敗了對手項羽,更幸運地登上了權力的頂峰,稱帝即位,開創了一個劉姓天下的時代。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初三,劉邦稱帝,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定國號為漢。

劉邦即位的經過,使人很容易就想到了秦始皇與眾大臣議定帝號的情景。當然,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兩個皇帝之間的反差。秦始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經常遭到眾多人的反感,而劉邦對帝位的退讓則被稱為是一種謙虛,可稱為中國社會裡的一大美德。雖然這種謙讓也許並非真心,也許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謙讓更恰恰反映著他們的渴望而不是推辭,然而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卻有著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人們將這種假惺惺的謙讓看作美德,並千古傳誦。

劉邦比秦始皇更懂得這一點,所以在這方面他比秦始皇做得好,也許這正是漢長壽而秦短命的部分原因。劉邦也並非在謙讓帝位方面做得最好的,後世帝王在這方面更會演戲。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卻推辭黃袍加身便是一例,他們這種推辭表現出的是帝王野心家的虛偽、陰險和心機算計后的假客氣。相比之下,倒不如嬴政直率和爽氣。然而,中國的文化傳統卻不容任何人對其有拂逆,即便是帝王也得表現出虛假的謙讓美德,以順應傳統,昭彰美德,賺得萬人的敬仰。然而劉邦對皇位的退卻也許並非完全處於虛情假意,而是覺得太過突然,突然到自己都難以接受自己身份在這一瞬間發生天壤之別的變換。就像當年起義軍攻克沛縣,推選他為縣令,他婉言拒絕了一般。

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

劉邦出身寒微,本來就是個懶於生產、時常身無分文混跡小酒館的醉漢,轉眼之間成為統治百萬平方公里帝國的顯赫的皇帝。他覺得其變化太快,太突然,也太神奇了,神奇得有些不可思議,以至於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不過是常人的感覺,其實他並不獨特,所以說這也是他的感覺,這種感覺來源於內心,可是一點假都沒摻進去。

劉邦最終穩穩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並且將這個寶座子子孫孫代代相傳,一傳就是四百多年。一旦坐上皇帝的寶座,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天下的至尊,就沒有人會在想著怎麼謙讓自己的座位了,相反想的倒是怎樣能把位子坐得更穩一些,更久一些。

於是,從此以後皇帝所作的種種事情便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了。劉邦當然也不能免俗,國基初奠,天下始定他所想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如何能鞏固漢王朝的統治。而對於一個新興的王朝來說,定都何處,無疑對鞏固統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婁敬獻策都長安

起初,劉邦本想長期定都洛陽,群臣也多持此見。後來,是因為一個叫婁敬的士卒的提醒,一切為之改變。

一日劉邦罷朝無事,正在宮中閑坐,忽有戍卒婁敬求見,劉邦便命喚入。原來婁敬乃齊國人,此次充當兵卒,前往隴西戍守,行經洛陽,忽然想出一事,便欲面見劉邦。但自顧一個平民,如何能見天子,因往訪一同鄉人姓虞,現為將軍,托其先行介紹。虞將軍許諾。因見婁敬身穿旃衣,外披羊裘,心想此種服飾,往見天子,甚不雅觀,便自脫身上綢衣,令其更換。

婁敬說:「凡人須各安本分,應穿綢衣,便用綢衣入見;應穿旃衣,便就旃衣入見。吾乃平民,不敢更換服飾。」於是脫去羊裘,單穿旃衣。虞將軍聽他說得有理,也不相強。於是帶同婁敬,到得宮門外,令他暫候。虞將軍先入宮中,向劉邦說知,然後出來傳喚。

婁敬隨著虞將軍入宮,見過劉邦,劉邦先命賜他酒食,待得婁敬食完,劉邦方始問他來意。婁敬回答:「陛下定都洛陽,是否欲與周朝比盛。」劉邦點頭。於是婁敬說:「陛下取得天下,與周不同,周由諸侯,積德十餘世,至武王始為天子。周公相成王,方營洛邑,因其地適中,諸侯便於納貢。其意在使後世子孫以德服人,不欲恃險,致養成驕奢暴虐惡習。但周公雖建洛邑,亦未遷都,后至平王,方才東遷。周室遂弱,分裂為二。諸侯不服,周不能制,並非德薄,乃由形勢過弱之故。今陛下崛起豐沛,滅秦勝楚,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專由武力取得天下。人民遭亂,瘡痍滿目不比成康之時。為陛下計,不如定都關中。關中負山帶河,地勢險要;腹地廣闊,物產豐富,號為天府。如果再把六國舊貴族遷到咸陽附近,既可以就近控制他們,又可以充實關中人口,作為國都的咸陽,就固若金湯了。」

劉邦聽了,覺得婁敬說得有理,便將他的意見說給眾大臣討論。此時的群臣大多都是山東人,他們就圖洛陽離山東近並且方便走動,於是不想西入關中,便都託詞說:「東周定都洛陽,立國長達幾百年;秦倒是定都關中了,可到了秦二世就滅亡了,我們還是像周朝一樣定都洛陽的好。況且它地處西方,離咱們位於東方的故鄉太遠了。並且洛陽東邊有成皋,西邊有殽黽,而且背河面洛,險亦可恃。」秦朝定都咸陽,立國只有十來年。」

劉邦聞言,心中疑惑不決,又將婁敬及群臣言語詢問張良。張良說:「洛陽雖然有險可守,但中間平原不過數百里,田地也比較少,四面受敵,並非用武之國。關中左有殽、函,右有隴、蜀,三面據險,獨以一面東臨諸侯;沒有戰亂的時候,可由河、渭漕運糧食,供給京師,一旦有變,發兵運餉,順流而下,這樣非常便利,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是為國家考慮,大臣們是為自己考慮,婁敬說的對。」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表示同意,即日起駕遷都前往關中長安,如此乾脆利落的行動,除了種種戰略的、理性的考慮之外,初入秦時留下的關中情結,使他在情感上對於遷都毫無抵抗。

為表彰婁敬,賜姓「劉」,號「春申君」。

劉邦行到關中,見咸陽地方,宮室殘破,於是命蕭何就渭水之南,建築長樂、未央兩宮,待宮成方始遷往。此時劉邦暫在櫟陽、洛陽二地,往來居住。

長安的長樂宮建成了,丞相蕭何以下的官員們都遷到長安治事了。

丞相蕭何主持營建未央宮,未央宮建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一天,劉邦看到宮殿非常壯觀,很生氣,對蕭何說:「你跟了我這麼多年,怎麼不明白呢?如今天下動蕩紛亂,我們苦苦革命爭戰了多少年,成敗還不可確知,為什麼要把宮殿修造得如此過分豪華壯美呢?」

蕭何笑笑說:「正因為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才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建成宮殿。再說,天子以四海為家,宮殿不壯麗就無法樹立天子的威嚴,而且也不能讓後世超過。」

劉邦聽了,就龍顏大喜了。

按說秦末世道大亂之後,國民皆孱弱,這時立即為君王修建豪華宮殿,本使人扼腕。然而,即使是一個普通平民,生活稍微過得去,還要買棟新屋,布置新房。皇帝大權在握,要擴張住處,也是人之常情。

絕塞烽煙

遷都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為了鞏固政權,籠絡人心的事情便又提上了日程。這時亟待解決的是如何封賞那些曾追隨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的問題,然而要想把這個問題解決好,卻不是容易的事。

這時,一方面確實有很多人覬覦皇位,然而更重要的是皇帝身處高位,高處不勝寒,很容易就對身邊的大臣生出猜忌之心。漢高祖六年春,劉邦認為韓王信封地乃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擔心韓王信日後或會構成威脅,便以防禦北方胡人為名,把韓王信封地遷至太原郡,以晉陽為都。韓王信上書請求把都城改至馬邑,得到劉邦批准。後來匈奴攻馬邑,朝廷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劉邦更致書責備韓王信。

公元前201年秋,韓王信擔心會被誅,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進軍太原。

第二年冬,劉邦親自率三十餘萬大軍,擊敗韓王信。於是,韓王信逃到匈奴那裡。

當時,天空下著大雪,氣候特別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把手指都凍掉了。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後來,聽說冒頓單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縣西北)。

劉邦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准能打勝仗。

劉邦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婁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婁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劉邦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

說著,就把婁敬關押起來。

劉邦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下里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劉邦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山。

冒頓單于派出四十萬精兵,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劉邦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

劉邦看著漢軍糧草越來越少,傷亡的將土不斷增加,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

連日來,陳平也無時不在苦思瞑想著突圍之計。

這天,他正在山上觀察敵營中的動靜,看見山下敵軍有一男一女指揮著匈奴兵。一打聽才知道,才知道是冒頓單于和他的夫人閼氏。

陳平忽生一計,急忙面告劉邦。劉邦聽后大喜,急命依計而行。

陳平派了一名能言善辯的使臣,準備了一幅美人圖,還有許多金銀珠寶,暗中下山,買通番兵,指名要見冒頓單于新立的那位正妻——閼氏。閼氏聽得漢使指名見她,不知何事,便瞞著冒頓,私將漢使傳人內帳,問他有何話說。

這位漢使見了閼氏,先將金銀珠寶獻上,然後道:「我們被圍白登山,想與單于議和,知道閼氏對於單于很能盡言。皇上的意思,是兩不相犯,永修和好。因恐單于不允,特將這些金銀珠寶,孝敬閼氏。若能就此言和,最好不過。若是單于不允,現有一幅圖畫在此,這是中國的第一美人,因為不在軍中,先將圖像送來,再令人回去,將這位美人接來,奉贈單于。」

閼氏打開圖畫一看,心中大吃一驚。圖中所畫美人,果然天姿國色,花容月貌,跟自己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閼氏暗自道:「這樣的女子,如果被我家單于看到,一定會娶到宮中。那時候,她獨享單于的寵愛,必奪自己的現在的地位。」

閼氏想到這兒,不自覺地說:「這位美人你們萬萬不可送來。」

漢使者見閼氏落入圈套,便說:「我們本不忍讓美人來,只因情勢所迫。閼氏若能設法解救,漢帝自然不會再將美人送來。回去之後,情願將更多的金珠孝敬閼氏。」

閼氏滿口答應道:「你且回去報知一聲,我會設法,請他放心好了。」

漢使走後,閼氏心想,漢帝若不脫險,必定要將美人送來。思前想後,事不宜遲,只得急速進言,以解自身之危。

當天晚上,閼氏便對冒頓用了枕上功夫:「我們佔領了漢朝地方,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自有人會來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

冒頓聽了閼氏的話,便動了心,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網撤開一角,放漢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著濃霧,劉邦悄悄地撤離了白登。陳平還不放心,叫弓箭手朝著左右兩旁拉滿了弓,保護漢劉邦下山。這便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漢王朝建國后與匈奴大軍的第一次全面的交鋒,最後卻以劉邦的白登被圍和用計脫險而告終。此後,劉邦對匈奴非常忌憚,並屢次告誡子孫毋與其輕開邊釁。

這次大戰說明,漢還沒有力量和匈奴對抗。劉邦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採納臣下的建議,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把宗室女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送去大批絲綢、糧食、酒等,與匈奴約為兄弟,以緩和匈奴的襲擾。這種「和親」政策具有屈辱性質,從漢高祖到文帝、景帝,延用六七十年,都不能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

一個好下屬

劉邦征討匈奴后,在返回長安途中,趙國的柏人縣,貫高等人安排敢死隊數十名,潛藏在柏人行館的廁所中,專候劉邦前來受死。

然而,劉邦良好的直覺和沛縣口音幫了他的大忙。他在無意中聽說此地名叫「柏人」,他心裡琢磨:「柏人,柏人,就是要被別人迫害啊!此地不宜久留!」因為根據劉邦的家鄉口音,「柏」、「迫」兩字的讀音沒有任何差別。於是,劉邦打馬歸去。

搞陰謀有個基本原則,就是保密,參與策劃的越少越好。貫高等人一時衝動,當初跟十多個門客一起商議刺殺皇帝。這種驚天的陰謀,還和這麼多人開會討論,貫高覺得自己是在伸張正義,可誰又知道與會的這十幾個人怎麼想的。

很快,趙國人預謀刺殺皇帝一事便敗露了,劉邦暴跳如雷,下令逮捕趙王張敖跟所有黑名單上的人。

長安城來的人抓捕趙王張敖、貫高等人時,當時參與策劃刺殺皇帝的這些門客、朋友們都準備自殺,除了貫高。

貫高怒不可遏,罵說:「誰叫你們干那種事?大王明明沒有參與陰謀,而今連他一併逮捕,你們都一死了之,還有誰能證明他的清白?」

於是這些人停止衝動,跟著趙王張敖一起,被押赴長安受審。

審訊中,貫高一口咬定,刺殺劉邦一事從頭到尾都是他策劃實施的,跟趙王張敖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口供可不是主審官想要的。如果是趙王張敖下令刺殺皇帝的,這裡面可以大作文章;現在趙國一個丞相把罪責全攬了,說殺皇帝只是他的個人行為,這樣一來,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且現在朝廷中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劉邦對這些異姓王非常地不放心,如今正是處理趙王張敖的大好時機,一定要想辦法把責任全堆到張敖身上。這個都不用劉邦教。

但是貫高就是不這麼說,不說只好動刑了,鞭打,針刺……無所不用其極,這是從秦朝延續下來的傳統。以至於貫高的身上都找不到一塊好皮膚再下手了,但是貫高還是絲毫翻供的意思都沒有,就是說預謀刺殺皇帝是他乾的,跟趙王張敖無關。

於是,主審官把案件進展和貫高的表現上奏給了劉邦,劉邦反而對貫高起了敬重之心,下令不要用刑了,找個跟貫高比較熟的人,去套話。有個叫泄公的,說他跟貫高很熟,可以試試。劉邦同意了。

泄公來到牢房門前,貫高認出了他,但是他站不起來,坐在地上,仰著頭問:「是泄公嗎?」

泄公進去,跟老朋友一樣,和貫高聊天說笑,慢慢就繞到張敖身上去了。泄公問,趙王究竟有沒有參與,貫高很哀傷,嘆了一口氣:「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如今他們被我連累,都要被處斬。可是我不能為了他們而讓趙王攤上罪責。這事就是我自己做的,跟趙王沒有任何關係。」

於是,他詳細地說出了所以要謀殺皇上的本意,和趙王張敖不知內情的情狀。

於是泄公進宮,把了解的情況詳細地作了報告。

皇上讚賞貫高是講信義的人,因此也赦免了貫高。同時也赦免了張敖,但是趙王這個封號肯定沒了,降了兩級,為宣平侯。

貫高喜悅地說:「我們趙王確實被釋放了嗎?」

泄公說:「是。」

泄公又說:「皇上稱讚您,所以赦免了您。」

貫高說:「我被打得體無完膚而不死的原因,是為了辯白趙王確實沒有謀反,如今他已被釋放,我的責任已得到補救,死了也不遺憾。況且為人臣子有了篡殺的名聲,還有什麼臉面再侍奉皇上!縱然是皇上不殺我,我的內心不慚愧嗎?」

於是,說完此話,貫高突然揚起腦袋,卡斷自己的咽喉自殺,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當時的人聽說之後,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

極致的美是什麼樣子?貫高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面對侮辱,他選擇了斷然出手,哪怕對方貴為天子。有擔當,有原則,有氣節,有分寸。生得張揚,死得個性。可死之時不死,能活之時不活。貫高參透了生死和正義,最終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罕見的標本。

釣餌與陷阱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貫高的事情剛平復不久,劉邦的眼皮就不停在跳。有時是一隻眼睛跳動,有時是兩隻眼一起跳,有時跳幾下就停下來,有時卻連跳不止。其實中國有句話叫做「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但如果家裡放著珍奇異寶,即使賊沒有惦記,主人自己也要胡思亂想自己嚇唬自己了;而要說寶貝的珍貴又有什麼能比得上皇位呢?於是人當上了皇帝就整天會想著會不會有人對自己的皇位產生非分之想,要是有的話就一定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狀態。這樣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

劉邦就覺得當皇帝遠沒有做無賴快樂,以前喝酒打架,遊手好閒,雖然一無所有,但卻逍遙自在,自得其樂。現在君臨天下,大事小事都來煩擾,而且天氣再熱都得穿著龍袍上朝聽政,這袍子又厚又重,簡直要把他捂出痱子來了。

更讓他頭疼的是,臣子們個個自以為功勞最大,眼睛從鼻樑到額頂,越長越高。他們常常因一不言合,就在劉邦面前破口對罵以致於拔出佩劍比劃起來。除此之外,他們還陋習不該,當著劉邦的面毫無顧忌地放屁,搞得龍庭里的氣味就跟豬圈似的。對此,劉邦也曾好言相勸:「眾愛卿,你們現在身份不同了,對自己的言行要檢點一下才好,給以後的年輕人帶個好頭,這樣朕的臉上也有光彩。」臣子們表面上對他的話點頭,回去家裡卻笑得在地上打滾:「哈哈哈,劉三也滿口道德文章教訓起人來了。」

劉邦一見他們就煩透了,真恨不得下道聖旨,把他們痛扁一頓。這天劉邦正在後花園和呂后一起賞花時,眼皮又亂跳起來。他對太后說:「近來我的眼皮老在跳,一定有人在背後議論我。」

呂后冷笑著說:「哼,我看他們都是腦後生有反骨的東西,韓信自封為王,彭越、黥布那些人又整天誇耀自己的文功武治,好像沒有他們,你就坐不了這張龍椅似的。他們根本就沒把你放在眼裡!」

劉邦默然不語。

呂后惡狠狠地說:「我看他們總有一天會謀反,到那時就不好收拾了,乾脆……」說著做了一個砍殺的手勢。

劉邦轉過背去,手中的花「嚓」的一聲折斷了。

劉邦暗笑:「老虎不發威,把我當貓欺。敬酒不吃吃罰酒。」

於是,他開始要環顧四周,看看有誰對他的帝位構成威脅。

他第一個不放心的人便是韓信。

這從項羽自刎后劉邦的行動即可看得清清楚楚。史書上記載的垓下會戰剛剛結束,劉邦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然後,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讓韓信到淮北的下邳去就職。

就在韓信及群臣對劉邦的做法感到莫明其妙之時,劉邦忽然又當眾表揚韓信,就好像先打一棒,然後再給顆棗吃一樣,讓韓信既有牢騷,又有一種自己的價值被上司肯定的欣慰。

然而,之後劉邦忽然臉色鐵青地召見群臣,向群臣宣布:「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怎麼辦?」

群臣聞言,皆面面相覷。

當然也有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人。這類人見劉邦怒不可遏的樣子,知道韓信得罪了劉皇帝,於是趕緊拍馬屁:「趕快發兵,活埋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

劉邦自知這些並不是好主意,就沒有吭聲。

這時,見自稱腹內「多陰謀」的陳平在一旁沒吭聲,便問陳平該如何處置此事。

劉邦說:「我準備派兵前去滅他,你意下如何啊?」

陳平反問:「這次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的這件事,還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說:「沒有。」

「那韓信自己知道嗎?」

「也不知道。」

陳平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陛下手下的將領,有用兵能比得上韓信的嗎?」

劉邦回答:「沒有。」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戰將中,有誰在戰場上能敵過韓信?」

劉邦回答:「沒有人能敵得過他。」

陳平幾問,劉邦幾搖頭,於是陳平慢條斯理地說:「陛下兵不如韓信的精,將不如韓信能,假如發兵攻之,是逼韓信與陛下開戰,臣認為這是很危險的事。」

劉邦一聽,十分著急,連忙問有沒有什麼穩妥的辦法。

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藉此機會會見各地的諸侯。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拜見。當他拜見陛下的時候,您可以乘其不備把他抓起來,這樣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

劉邦此行目的已經達到,也不在雲夢遊玩了,立即命令啟程回臨時國都洛陽。

行前,劉邦令將韓信置於車馬上。這時,韓信才明白,劉邦此行是專門來對付自己的。

上車時,韓信長嘆:「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當然應該被烹了。」

這幾句話讓劉邦面紅耳赤,只好說:「有人告你謀反。」

說完,不再與韓信對話,押解韓信直往洛陽。

劉邦假裝游雲夢擒韓信,是在陳平的提示下,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醜劇。其實韓信到底是不是有謀反之心,全是劉邦想當然而已。那個神秘的告密者,十之八九也是劉邦的杜撰。

劉邦與陳平的對話透出了一點天機。陳平問劉邦,韓信是否知道有人告其謀反,劉邦不假思索脫口而答:「不知。」

這不禁令人產生了一點疑問:劉邦如何保證韓信不知道有人告密?

這時的韓信在下邳(今江蘇宿遷),劉邦在洛陽,相距千里,劉邦怎麼敢肯定韓信不知有人來告密呢?

而且,如果劉邦真的相信韓信要謀反的話,必會召集親信謀臣密謀對策。只有傻子,才會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打草驚蛇。

劉邦屠殺功臣,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逼迫功臣們造反,然後他再率軍討伐明證其罪而誅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邦的心腸。

陳平聰明得很,他一問便知劉邦想找韓信的麻煩。如今天下剛剛平定,百姓希望天下太平,不要再動干戈了。

看劉邦與群臣的意思,是想大軍討伐,這無疑是要逼迫韓信造反。對付一個韓信,何必又要興師動眾,讓百姓們遭鞅呢?所以,陳平為劉邦出個偽游雲夢突然擒獲韓信的主意。

其實,陳平的這個主意有個前提,即韓信並無謀反之心。如果韓信蓄意要反,劉邦到雲夢遊玩,當然不會率領大量的軍隊,而這不是正好給韓信送上門去嗎?

當韓信說出「兔死狗烹」的話時,劉邦心中有鬼,又拿不出逮捕韓信的正當理由,所以只是含含糊糊地說了句:「有人告你謀反。」

到達洛陽后,劉邦既不敢公開審理韓信「謀反」案,也不敢偷偷將韓信殺死。所以過了兩天,便將韓信釋放了。

最終,劉邦也沒為他突然逮捕韓信拿出個說法來。其實,將韓信釋放,這個行動本身就說明劉邦逮捕韓信簡直就是無理取鬧。如果確證大臣的有謀反企圖,做皇帝的哪肯善罷甘休。

為了說明此次逮捕韓信的正確性,劉邦將韓信的楚王爵位降為淮陰侯。

對於劉邦為何突然逮捕韓信,韓信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劉邦回國都長安后,也將韓信帶到了長安,令其在長安閑居。從此之後,韓信便知道了劉邦的用心,為避禍,常稱病不上朝。

劉邦欲除掉韓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韓信的能力太強了。能力太強,就有可能危及劉邦的皇帝寶座。所謂功高震主,韓信就是這樣。

韓信被貶后,曾經在大街上看到了呂后的妹夫樊噲,如果要用現在人的看法,自己這麼倒霉的時候看到了皇后的親戚,那還不趕緊上去巴結一下,跟呂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這樣沒出息,在蜀地被發配的時候看到了呂后,竟跪著哭求把他調回老家去養老。

韓信偏不,笑眯眯地罵樊噲:「看見我來了,還不磕頭!」

樊噲懾於韓信往日的威望,馬上下馬磕頭:「能在這裡看到大王,真的很榮幸!」

韓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噲的腦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著再像以往那樣下跪了。唉,真沒有想到,我韓信今天居然會淪落到與你和周勃這樣的大老粗為伍!」

說完了扭頭就走,一點都不在乎樊噲射向他背後那怨毒的目光。

韓信被貶后,有一天在皇宮和劉邦聊天。劉邦試探著問他:「韓信啊,你說句實話,你說我這樣的去帶兵打仗,憑我的才能到底能帶多少兵啊?」說完后巴巴地看著韓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兒上能鼓勵一下。

韓信腦袋一晃,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你撐死也就帶十萬兵吧,再多了肯定亂套。」劉邦氣得目瞪口呆,挖苦地回擊了一下:「那你呢?」

韓信想也沒想:「我當然多多益善了。」劉邦更氣了,說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氣的話:「多多益善,那我為什麼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驅策呢?」

韓信這才知道把皇帝給氣著了,趕緊給了個台階下:「您善於統帥將領嘛,所以我帶多少兵都是你的。」

這話劉邦愛聽,當帝王的誰不喜歡別人說自己是真命天子呢?於是喜滋滋的,就這麼散了。等酒醒了才回過味來:這姓韓的還是一肚子不服啊,說了半天,這兔崽子是說我不過運氣好,靠天幫忙,並不是我這個人有多厲害。既然連我的本事、權威都不能認可,這麼一個自視極高的人,也就難以在不服不屑中幽居人下。於是,劉邦開始處處防備韓信。

韓信雖然掛了個淮陰侯的頭銜,卻沒有自己的封地,既無兵將,亦無實權,只能在長安閑居。

此時被封為留侯的張良為避劉邦疑忌,也稱病在家閑居。他們二人閑來無事,經劉邦批准,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

韓信還自己寫了一部軍事著作,題為《兵法》三篇。此書《漢書?藝文志》有錄,可惜今天已經見不到了。

兔死狗烹

這樣賦閑的日子沒過多久,一張大網已經在向韓信撒來。

劉邦親率大軍北上,留呂后和太子以及蕭何守衛國都長安。

劉邦走後,呂后突然將相國蕭何召來,告訴蕭何一個驚人的消息:韓信要造反!

聽了呂后的話,蕭何也覺這件事情比較嚴重。經過密謀,兩人想出了個主意:由蕭何去見韓信,詐說叛軍已經被劉邦平定,諸侯與群臣皆入朝祝賀,也請韓信入朝致賀。韓信到時,則立即逮捕之。

蕭何去跟韓信一說,韓信果然跟著蕭何到了長樂宮。

當初因為蕭何的舉薦,韓信才可以宏圖大展。可以說,蕭何對韓信有著知遇之恩,沒有蕭何,也就沒有韓信的今天。見蕭何專門來請,韓信沒有理由不進宮。

韓信進宮的時候,感覺到整個宮中的空氣在凝聚,他好象感覺到今天會有什麼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在他的身上。

他走到呂后的跟前,然後施了君臣之禮。

呂后的雙眼惡狠狠地盯著他,突然她拍案而起,用手指著韓信大聲的罵道:「韓信,你竟敢圖謀不軌,與陳豨合謀造反,你可知罪。」此時,韓信愣住了,他看了看呂后,很迷惑,說:「臣忠心可表,明月可照。」

真是書生意氣的一番話,一個要你死的人,誰還會在不在乎你什麼忠心可表,明月可照的廢話。或許對歷史來說,讀書人往往有的只是十足的書生意氣,純真、正直、善良,心不設防。他們永遠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理走遍天下,正是這狗屁無為的清高,往往斷送在小人的手裡。有的名留清高之士的史冊,而大部分的人都塵土所淹滅。

呂后冷笑:「韓信,陳豨親口承認,難道也會有錯。來人,快將這叛賊給我綁起來!」

韓信憤怒了。他把頭轉過來雙眼注視著站在一旁的蕭何,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旨意上不是說陳豨已死,叫他韓信來祝賀的嗎?為什麼卻平白無故的給他加上謀反叛亂的罪名。而蕭何卻轉過頭去,顯然他無顏面對韓信,看起來他好象早就知道韓信到宮中來會有這樣的結局!

韓信突然放聲大笑,整個宮殿也為之一震!呂后更是哆嗦地站了起來,顫抖的雙手指著韓通道:「韓信,你敢拒捕。」

韓通道:「我沒有罪,為什麼要綁我。」

「你與陳豨共同謀反奪大漢江山,難道這條罪名還不夠嗎?」

「口說無憑,證據。」

呂后這時把手一伸,從案桌上拿出一張綿書,然後扔給了韓通道:「你看看這個。」

韓信看了看呂后,然後接過綿書打開來拿在手上看了起來,不一會兒,只見他臉色大變,他萬沒有想到這張綿書會治他罪名的證據。

這是他前一段時間陳豨派人給他送來的,想讓韓信聯合他一起造反,共謀天下。可那時的韓信非但沒有參加,反而痛罵了陳豨一頓。罵他狼子野心,天地不容。只是不知這一張綿書為何會落到呂后的手裡,韓信百思不得其解!

呂后這時說:「蕭丞相,韓信與陳豨圖謀造反,你說該判何罪。」

「按大漢的律法,圖謀造反者,一律處死。」

「來人,將韓信託出去斬了。」

呂后一聲令人,旁邊的士兵上前綁架了韓信。

韓信沒有做反抗,他耷拉著腦袋跪在了那裡,他抬起頭來看看在宮殿上所有的人,他看到這裡面的人都是呂后的親信,好象今天就是專門等著他來送死!

「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刀不死,這是皇上以前當著眾位將軍的面對我說過的話,難道這一些都是廢話。」韓信說。

呂后突然一怔,她想起來了,劉邦以前的確給韓信有「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刀不死。」免死功效,可那時候劉邦需要韓信這樣的將才,才迫不得已而為之。

死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可怕,死亡就是一個人向生命宣告結束。

韓信被帶進長樂宮裡,他被吊在鍾室中,鍾室四周用布遮上,讓他見不得天,見不得地,然後呂後手里拿著竹片對著韓信擰笑道:「韓信,我以這一種方法將處死,是不是沒有違背皇上的誓言。」

韓信苦笑一番,今天他總算領教了什麼才叫做一手遮天的道理。

「韓信,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委屈,可惜不會有人知道你所受的委屈。」呂後手上拿著竹片,湊到韓信的耳旁道。

韓信閉上了眼睛,一滴熱淚忍不住從他的眼眶裡流了出來!他仰起頭長嘆一聲,只能看著呂后那付春風得意的模樣,眼前這個女人到底還是不是人,自己對漢家天下忠心耿耿,要是他有叛逆之心,早就有實力與劉邦對抗。

呂后拿著竹片,開始在他身上亂刺,片刻之間,血染遍了韓信身上的衣裳。

作為韓信知己的蕭丞相,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對韓信之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人一貫較謹慎,生怕得罪劉邦招來大禍。呂后召他前去問計,實際上也是對他的考驗。

蕭何也知道,韓信能力太強,劉邦對韓信既忌又怕,必須除了他。是主持公道站在韓信一邊,還是為了自保站在劉邦一邊,這是蕭何必須要做出的訣擇。

最終,蕭何選擇了自保。為了自保,他不得不出賣了韓信。

還有人說,劉邦出征后,蕭何負有保衛首都、保衛皇后和太子的重任,如果韓信真的謀反,長安有失,蕭何負不起這個責任。所以,在真假莫辯的情況下,蕭何與呂后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以斷然措施除掉了韓信。

呂后殺韓信起到兩個效果:

1、殺猴給雞看,老娘連韓信這樣的大功臣都敢殺,小樣就更不在話下了。

2、呂后殺韓信的方式讓人不寒而立。她採用了先斬後奏的方式殺了韓信並夷三族。並且劉邦默認了這樣的方式。在眾大臣那裡產生的心裡效果不下美國送給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它不啻向大臣們說明了呂后是有先斬後奏的權力的。以後還有誰敢得罪呂后?她乘劉邦在在外打仗,於是就快刀斬亂麻把韓信給處理了,順便夷三族。等到生米煮成熟飯了,再奏報。當然呂后也不可能亂殺人,但做大臣的就都得小心翼翼了。

呂后通過殺韓信起到了珍攝群臣的效果,樹立了自己的威權。

韓信死後,劉邦問道:「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后說:「韓信說,悔恨不用蒯通的計策。」

無疑,蒯通是諸葛亮,可惜韓信不是劉備。當一個人端了個飯碗等待別人的嗟來之食時,挨餓還是山珍海味全靠自己的造化了!韓信啊韓信,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好事自己不做,最後被誅滅三族也怪不得別人了。

在劉邦看來,蒯通不過一介無兵無權的辯士,即使蒯通揚言要反,也僅是痛快痛快嘴而已,殺之雖然容易,卻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所以,劉邦寧殺有造反的能力卻沒有造反意圖的韓信,也不殺有反心卻沒有造反資本的蒯通。

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

首先我們來看看,韓信創造的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1、韓信是大漢王朝第一功臣。

2、韓信是漢朝第一個被殺的功臣。

韓信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認為劉邦如何對不起自己,而從來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行換位思考。的確,他曾經三次在劉邦全軍覆滅之際,將自己手中的軍隊交給劉邦,自己則被迫從頭開始,再起爐灶。

他在黃河流域縱橫千里,百戰百勝,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拒絕了項羽的拉攏,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劉邦用人的原則是功利性的。

隨著戰爭的結束,在劉邦眼裡他已經失去了價值。相反,他的技術天賦反而成為令劉邦感到恐懼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削奪他的兵權,撤銷他的王位,本來也是不足為奇的。可是,韓信可不這麼想。他總是認為劉邦對不起自己,於是牢騷滿腹,甚至產生二心,最後身手異處,也是禍從自取。

此外,韓信一貫恃才傲物。他自恃有技術專長,不把老劉放在眼裡。即使被降職為淮陰侯的時候,仍然對劉邦說:「老大,你管人至多十萬,我管理起人來,多多益善。」

要知道,當時的劉邦正在大搞個人崇拜。在這個節骨眼上無視老闆尊嚴,還有活路?

我受刑,我成功,我滅亡

韓信落馬,弄得那些隨劉邦東征西戰的功臣們都膽戰心驚,心想連韓信這樣的人都被劉邦鋤掉了,自己還在話下么?於是人人自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風聲鶴唳,人在這樣精神緊張的情況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沒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黥布便是這樣的例子。

黥布謀反的另一個原因便是他的出身和性格。黥布出身平民,原名叫季布。小時候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在受刑之後會被封王賜爵。人到壯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而「黥布」之名即由此而來。

黥布認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遠了,欣然笑道:「以前就有算命的人說我日後定可稱王,難道不是這樣子的么?」旁人聽到后,笑得都直不起腰來,感覺他腦袋裡進水了。後來他投奔項羽,一度是楚霸王的得力幹將。但正像韓信所言,由於項羽吝於賞賜人才,黥布經隨和遊說,又投靠了劉邦,自此也終於應驗了「受刑而王」的預言。

但黥布骨子裡卻是缺乏信仰的,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恥的,因為缺乏真正的宏圖遠志,當身處高位之後,黥布就開始聚精會神地維護自己的地位,由此引起劉邦的警覺。他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這是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所先天決定了的。

黥布反劉邦也並非因為什麼大事,只是因為懷疑愛姬與人私通,后又因此被人誣告謀反,不得已才真的起兵造反。

黥布有一個寵姬病了。請求治療,醫師的家和賁赫家住對門,愛妾多次去醫師家治療,賁赫認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豐厚的禮物,隨愛妾在醫家飲酒。愛妾侍奉黥布時,安逸舒緩、不慌不忙地談話之間,稱讚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黥布責問寵姬何以知道賁赫。寵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訴黥布。黥布懷疑她跟賁赫有一腿。

賁赫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腸子差一點後悔成青的,百口莫辯。驚懼之下的他,只有稱病躲避和黥布見面。黥布愈怒,想逮捕他。憂懼之下的賁赫只好豁出性命,先行一步,隻身奔赴首都長安,上書告變,說黥布有造反的跡象。黥布見賁赫潛逃,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先行起兵反叛。

這年七月,淮南王黥布造反,向東吞併了荊王劉賈的地盤,又北渡淮河,楚王劉交被迫逃到薛國。劉邦親自率軍前去討伐。

但黥布最終還不是劉邦的對手,公元前195年底,劉邦擊敗了黥布的軍隊,黥布逃走,劉邦派別將繼續追擊,自己返京。

高祖還鄉

劉邦回京途中,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情暢飲。還挑選出一百二十名少年,教歌、習舞,盡情歡樂。

酒喝得正痛快時,劉邦自己彈著竹琴。

在他快樂當中,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了項羽,又想到以後要治理好國家,哪兒去找勇士幫他守衛呢?想到這裡,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大風歌》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依然可以看出他渴求「猛士」鞏固帝業的強烈願望。

孩童們一起跟著劉邦學唱。於是劉邦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情緒激動心中感傷,灑下行行熱淚。

劉邦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遠遊的赤子總是思念著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但是將來死後,我的魂魄還會喜歡和思念故鄉。而且我開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討伐暴逆,終於取得天下,我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

沛縣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嬸子大娘親戚朋友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敘談往事,取笑作樂。過了十多天,劉邦要走了,沛縣父老堅決要劉邦多留幾日。

劉邦說:「我的隨從人眾太多,父兄們供應不起。」

於是,離開沛縣。

這天,沛縣城裡全空了,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劉邦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

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說:「沛縣有幸得以免除賦稅徭役,豐邑卻沒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憐他們。」

劉邦說:「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最不能忘,只是當初豐邑人跟著雍齒反叛我而且曾幫助魏王才這樣的人。」

沛縣父老仍舊堅決請求,劉邦才答應把豐邑的賦稅徭役也免除掉,跟沛縣一樣。於是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從劉邦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戀鄉情結」及其中所隱含的悲涼意緒。人,何嘗不是如此。過往的一切行走,原都是一步步地向著他的來路逼近,即使是那些叱吒風雲的蓋世豪傑,富有四海的一朝霸主,也不可能例外。特別是人到暮年,更有落葉歸根、狐死首丘的強烈願望。

這一年,劉邦已經六十二歲了。而且,在討伐黥布時為箭所中,箭穿過厚厚的鎧甲,進到肉里,這使他的銳氣為之大挫,心性有些灰頹。儘管眼下的榮華富貴、地位威權已經登峰造極,並世無人可比,但是畢竟歲月無情,老之將至。

殺掉韓信后、異姓王黥布、彭越之後,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皇權獨尊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面,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通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跨越了春秋戰國長期的混亂局面后,又經歷了短暫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這把人們心中的忠君觀念淡化了,大家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那是一種沒有約束力的關係,不利於皇權的鞏固。故此,劉邦認為必須從禮儀規制和道德觀念上加以引導、整肅。所以他採取了一些方法,首先是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第二件事是對同母異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

季布與丁公,乃同母異父兄弟,當初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在楚漢相爭的早期,都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書中記載:季布當項羽的大將,戰場上曾經數度追捕劉邦,使劉邦受到很大的驚恐羞辱。以至於項羽敗死之後,劉邦懸賞黃金二萬四千兩捉拿季布,並且下令膽敢窩藏季布的,屠殺三族。季布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只好化裝成和尚,投奔朱家,幸好朱家俠義,透過夏侯嬰進諫,劉邦從諫如流,特赦了季布,並且擔任禁衛官,朱家卻從此不再見季布。

丁公為季布同母異父兄弟,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也曾經在彭城追捕劉邦,書中記載:馬蹄到處,短兵器已可刺及,劉邦情急,向丁公乞求說:「我們兩個,都是一代賢才,為什麼不能相容?」丁公遂手下留情。等到項羽覆亡,丁公進謁,劉邦卻以丁公對項羽不忠而誅殺丁公,並且告誡世人不要再效法丁公。

季布與丁公,兩個人的經歷是如此的相似,結果卻是迥然不同。不僅如此,論恩仇,季布應該是劉邦的大仇人,劉邦理所當然的會取他的項上人頭。而丁公卻在緊要關頭,放了劉邦一馬。使得劉邦能夠逃脫疆場,捲土重來進而贏得天下,應當講對劉邦還是有救命之恩,這也是丁公並不擔心會被殺頭而去主動進謁劉邦的原因。原而,事與願違,季布隱姓埋名,想逃脫追殺,結果卻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不僅沒有被砍頭,而且還當上禁衛官。而本以為能夠借著救命之恩而升官發財的丁公,卻是被不分青紅皂白的處以極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二人經歷如此相似,結局卻如此的炯人不同,為什麼本該被砍頭的卻做了官,本該升官發財的卻被砍了頭。

劉邦名義上是以不忠之罪誅殺丁公先生,用以警示後人。其實真正的原因並非如此。劉邦因為自己曾經在丁公先生面前險些喪命,用十分低下的語氣乞求丁公才逃出一命,劉邦肯定會認為顏面掃地,尊嚴盡失,奇恥大辱而耿耿於懷,等到登極稱帝,害怕別人揭開傷疤,當然要除丁公而後快。這個才是劉邦殺丁公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忠於項羽只是劉邦打出的一個漂亮的幌子,警告天下只不過是一個副作用。為什麼那麼多人背叛,卻只殺丁公一人?司馬光分析的邏輯混亂,柏楊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也不過是就事論事罷了,沒有深入分析劉邦殺丁公的心理。

丁公如果能夠體會劉邦的心思,就應該亡命天涯而不應該是跑去晉謁。送上門來的機會,劉邦當然不會放過,隨便找個不忠的罪名,就讓丁公徹底消失了,心結自然也就揭開了,以後再也無人知道那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了,並且還可以警示天下人,真是一舉數得啊!在這一點上來說,朱家之人確實是智勇過人。開始冒著殺頭的危險藏匿通緝要犯黥布,後台又通過夏侯嬰上諫,說服劉邦收回成命並且善待季布,等到季布做官之後,立即斷絕與黥布的往來,我猜想朱家應該已經隱匿起來,這又一次證明了劉邦殺丁公先生的原因,丁公不懂帝王心理,所以枉自送命,朱家懂得,所以能夠在季布做官之後保全性命,也是相同的道理。

分析了丁公之死的根本原因,再來比較一下季布和丁公為什麼有如此迥然不同的命運。分析的出發點還是劉邦的帝王心理。一旦等上帝王寶座,劉邦的心理就會跟以前大大不同,不光是劉邦,所有的帝王都是如此,除了少數極端弱智和顢頇的帝王以外。

所以明白帝王之心理,懂得如何進退,方可以自保。丁公不明白,枉自送了性命,季布運氣比較好,逃出一命並且還能陞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上一章下一章

杯弓蛇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