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勿看
第四百三十九章.勿看
武則天的入宮,曾引起許多具有小說頭腦文人的遐想。所以,在他們的筆下,一個美麗的小姑娘,一入宮就被太宗所「寵幸」,而且得到了「專寵」。實際上,那的確是作們的個人的、甚至是少見識的遐想。武則天應該是很漂亮的,但是在一個皇帝眼中,又能會漂亮到哪裡去?皇帝後宮美女如雲,哪個不漂亮能被選進宮?皇帝有一后、四妃、九嬪、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另有三班各二十七御女計81位宮內「命婦」。皇帝真正的妻妾是一后、四妃和九嬪,婕妤以下是處理宮中各種職司的女侍,分管禮儀、祭禮、宴飲、命婦朝覲、服飾、帝后出行隨侍等。自然,這些女侍也在皇帝可以「幸」之列,她們都是根據姿容、才藝和門第等,經多道關口精選入宮的。因為她們是陪伴皇帝的女人,自然首先要漂亮。皇帝有這麼多美女陪伴,所謂「入蘭麝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哪能選進個13歲的小丫頭,便會立即被「寵幸」,甚至被「專寵」呢?何況,婕妤以下按後宮制度是來做事情的,一般情況皇帝也不可以說「幸」就「幸」,皇太后、太后也是有權過問的,皇帝做的過格,也是違反制度的。再說,唐太宗不是個無道昏君,他對長孫后的愛戴足以證明。所以,武則天即使被「幸」,也應該是很久以後的事,而且絕未「專」過。正因為「幸」得極少,武則天才會移目於太宗之子,才會去做女和尚,才會對太宗這方面有成見。
武則天和徐惠是太宗命詔入宮的說法是可信的。但是,太宗選她們二位,不是因為她們如何美麗,主要是偏向於她們的才情。唐太宗是歷史上渴求人才的明君,他對女性有才者也是重視的,例如他自主選拔的才人徐惠,史書上說她四歲就通《論語》《詩經》,八歲就寫出好文章,以給太宗上「用兵和營建」的名疏而在史冊上留名。他宣武則天入宮任才人,側重在於他了解武士彟對這個女兒的教育,聽說她能詩能文、書法、音樂皆好的原因。
因此,太宗詔宣武則天進宮后,親自過目,跪在他面前的小女孩也確實很美麗,隆鼻方臉,前額寬廣,眉清目朗,顧盼生采。給太過生動活潑、聰明智慧的美感。
但,這個選進來的才人畢竟是個13歲的小丫頭。所以,他只是問了問她的家庭、年齡等一般情況,便算是首肯她為自己後宮中的才人便結束了第一次見面。以後,直到幾年後才第二次見到太宗。
認為武則天入宮未被太宗「寵幸」或「專寵」的作者們,又說武則天被太宗「打入冷宮」,這樣說也失之編頗。武則天是以才人的身份被召入宮的,她才13歲,她既然未被太宗寵幸,也就談不上被冷落。才人作為後宮女侍,主要職堂祭禮、宴飲和引導命婦朝覲。才人被選入宮,除儀容之外,主要看資質和天賦,入宮后要進行嚴格的教育和宮的中熏陶、隨習,要等學好了,熟悉了,年齡大些了,才能去管事。
唐宮裡培養後宮新進女官(才人為正五品)的「學宮」有兩處:一個宮教館,收教館博士教育女官的算學、書法、音樂、美術和職掌知識、才藝等,猶如當今說的「專業知識」。另一個是文學館,由儒學博士掌教經、史、子、集、老莊、文賦詞章和吟詠等,猶如當今說的基礎知識。此外,還要由宮高一級有經驗的女官教習侍奉皇上和后妃的一些具體作法、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實踐課。
武則天聰明好學,自幼便有良好的教育,入宮年齡尚小,還未產生靠「爭寵」向上爬的思想。父親去世后她看人白眼,如今進入大唐宮室,一切感到豐富、有趣,宮裡的學習條件和書籍比家裡優越多了。
武則天孜孜不倦,如魚得水。武則天讀書多憑自己的愛好,她喜歡有韻的文章,《詩經》、古風、詞賦她都極愛讀。宋玉、賈誼、司馬相如詞賦,她讀得很熟;曹操父子的詩文她也很喜愛。
在宮館學習過程中,她遇到同做才人的徐惠,是一個聰明可愛、阿娜嬌柔的小女孩。但徐才人對學習也極有興緻,聽說她幼年時就會寫文章,才名出眾,被太宗宣進後宮。還聽說徐才人常為太宗的妃子代撰詩文,以取悅太宗。武則天少女心性,對徐才人的表現不服氣,猶如班級的優等生,不服氣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所以,她再下功夫,同徐才人比著學。
很快,武則天的才情也在宮中傳開,她模仿《詩經》寫出祭祀和宴飲的宮廷詞章,再給詞章配上宮廷樂曲,在祭祀、宴飲時則宮中的樂隊演唱,酣暢淋漓,宮內紛傳她的才藝,她自得其樂。
因此,她進宮幾年中,唐宮無不知曉出了兩個天資聰明的女才子、美才人。這便是徐惠和武則天。由於她二人同時出現,又都是才人身份。所以,人們便猜度武則天善妒,與人爭寵。所以,駱賓王才罵她「入宮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正因為武則天的才情在後宮出了名,唐太宗才把她選到自己身邊,作為近身侍女,如現在說的私人秘書。用太宗的話叫「侍侯筆墨」,用駱賓王的話是「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有的作者記述,是太宗在御花園聽到武則天吟唱自己配曲《詩經》的《節南山》一篇。那是一首長歌,約300餘字,是揭露執政者(周王)用人昏暗,百姓痛苦怨恨,而且執政者始終不悟,造成國家的「喪亂」。《詩經》中有不少是揭露、詛咒統治者的詩,《節南山》就是其中的一篇。唐宮的官人生活,無論是宴飲還是祭祀,都不可能用這樣的歌詞,武則天雖然年輕,但她是知道這篇詩的含意的,她是不敢在宮中為這樣的內容的詩篇配曲詠唱的。
其實,就是因為武則天有了名氣,又值她由一個13歲的小姑娘,長到了妙齡女子,唐太宗才直接宣召入侍的。不待他非得有一個特殊場合,像人們為慈禧作傳,也是說她在圓明園充宮女,在桐陰深入曼聲詠唱,「文宗微步至苑林,聞有曼聲度南歈者,尋聲而往,因得見,遂幸之。」[徐珂:《清稗類鈔》,第第382頁。]既有此說,其它諸多野類,史話盡而索用,幾乎成了正史佳篇。實際上,慈禧也是經嚴格選拔,進入宮室,在選拔過程中,早經咸豐相視首肯,哪會在花園裡「尋聲而往,因得見」呢?即使偶爾「得見」,也不會「遂幸之」。這樣的「巧遇」,在宮庭小說、舊戲文中幾乎成了套文,世界上無這般巧合之事的。所謂「無巧不成戲」,說說唱唱好聽而已。
史書、戲文、小說、野史等作者總在渲染武則天與唐太宗的關係。大家皆懷有各自的目的,盡情描繪,亂編一通,無非讓文章染上桃色,或欲把武氏比諸妲已、褒姒,如《討武曌檄》中罵她「穢亂春宮」。而有的作者則站在女子尊嚴的立場上,與傳統針鋒相對,認為武則天與唐太宗至清至凈,在男女問題上毫無瓜葛。
此等深宮私事,實難考訂。然,就常情論之,武則天既被太宗宣為侍女,朝暮隨之左右,武則天到妙齡之際,既美麗且有才情,與皇帝有私情關係,實屬正常,也屬細事,不勞大家猜測牽挂。既是正常、細微之事,有和無皆無損於武則天的形象,因此也不必護著她。
太宗一生有35個子女,卻沒有一個是武則天所生,此足證明太宗極少親幸她。較為認真的史著者記述,太宗僅親幸過武則天一次,因不喜歡她的性格,以後絕不再有。
那一次大約是武則天17歲到20歲時(記述者往往把其間諸事混淆,所以只能大約判斷),她作太宗近身侍女,在太宗側親見朝中發生許多重要事情,太宗情緒波動,武氏由衷同情之,間或有語言交流,近而發生了私情事。
一次是侯君集、薛萬均事件發生。那是貞觀十四年,武則天17周歲,吏部尚書侯君集破高昌,而私取高昌國珍寶、大將薛萬均更取高昌婦女而佔為已有。事發,太宗令下獄擬罪。魏徵和中書侍郎岑文本上書為侯、薛二人辯護,太宗惱怒,魏、岑二人私下裡見太宗進一步為之說情,武則天在側侍茶。聽到了君臣辯論。太宗震怒,以為侯君集等欺君辱國,絕不能寬恕,薛萬均諒異國婦女尚不認罪,提出讓高昌女與之對辯,重治共罪。岑文本以為侯君集蕩平高昌,其功之大「貪亦應賞,若至敗績,廉亦應誅」,又說古今將帥,不能無疵,全在任用,為人君者應錄長宥罪,「陛下能屈法加恩,君集等亦當知過益奮」。魏徵奏言:讓亡國婦女與大將軍對辯有失國體,過去秦穆公的駿馬被岐人盜食,穆公不僅不罰,反賜之美酒;楚莊王賜君臣酒,燈火忽滅,黑暗中醉臣拉斷了庄王的冠纓,庄王未生氣,難道陛下尚不如秦楚二君的氣度嗎?於是辯得太宗無話回答,只好同意釋放侯薛二人[《資治通鑒》,卷159,太宗貞觀十四年十二月。]。
太宗雖然下令釋放,但心裡總感憋氣,認為魏徵等是巧辯。當晚,武則天在身邊侍侯,太宗仍似自言自語,又似向武則天發問。武則天也若無其事地回答了太宗,多是好言寬慰,溫顏相向,她從心底佩服太宗的正直,嫉惡如仇,又同情他在是非雜糅之中,只能虛心納諫,違心忍隱的痛苦。太宗受到這位美麗動人的武才人的安慰,可能是他親幸武則天的那一次。
有的作者記述,太宗親幸武則天那是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另一子齊王李祐爭帝位,陰謀反叛,胡鬧的一團糟時,太宗派兵首先進入李承乾的東宮,殺死承乾的嬖童(同性戀者)稱心和手下多人。不久,齊王發動叛亂,被太宗發兵鎮壓;而太子的發跡也昭著。
自己的幾個親生兒子如此胡鬧,弄得太宗氣憤而傷心。就在太宗萬分苦痛的晚上,就在他親自派兵沖入東宮殺得兒子手下屍首雜陳的那天晚上,武則天,只有武則天陪在他身旁,她被太宗粗暴的「幸」了。
太宗誅殺了東宮人和兵進齊州鎮壓齊王李祐的叛變,都是貞觀十七年的事[《資治通鑒》,卷196,貞觀十七年二月。]。那年武則天已是20歲了,但描述武則天被太宗**的作者,即謂太宗誅殺東宮宮人那天晚上,武則天被太宗**,當時武則天才14歲,時間事件記述失誤未免太大。
總之,武則天13歲入宮,26歲為尼,在宮中13年有餘。如果說新入宮年紀尚幼,而當她身為太宗貼身侍女時,已是十七八歲,此後又留宮服侍太宗近十年之久,被太宗親幸的機會太多,她就想完壁而出也不可能。何況到了那般年齡,對太宗又很是崇拜,對自己的前途也不會不想。尤其是同作太宗侍女的徐惠,很快升婕妤,不久又升遷充容,由五品升為三品,再升二品[《資治通鑒》,卷198,貞觀二十二年三月。],已是太宗的真正妻妾了,而自己仍是不明不白的女侍,就武則天的性格,她不會心安理得,她一定會設法爭取的,因為她的自己條件不比徐惠差。
因徐惠升遷了,有別的更重要的職掌去做,作為太宗的近身侍女,武則天接近太宗的機會更多了。其間,那麼漫長的宮寢年月,武則天為太宗親幸一定會發生的,但又一定極少。不然,她不會沒給太宗生下兒女。
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太宗不喜歡她,親幸太少。那麼,太宗為什麼不喜歡她呢?這就是後來武則天親口說出來的,關於她的性格不能為太宗接納。
那是武則天久視元年正月的事。天官侍郎吉頊與武懿宗在武則天面爭政取趙州之功,吉頊高大威猛,聲色俱厲地斥責武懿宗,武則天大是不悅,隨後又向武則天援古至今地奏事。武則天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獅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妄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污朕匕首邪」[《資治通鑒》,卷206,久視元年正月。又見《鶴林玉露》,乙編,卷6。]
原來,武則天作太宗侍女時,一天太宗下朝,似乎很高興,對武則天說:「朕好久未騎過馬了。聽說愛卿善騎,就陪朕馳馬如何?」武則天答應:「臣妾遵旨」
內侍省遣人告知殿中省尚乘局。太宗一行前呼後擁而至。太宗問:「可有新到良駒?」太監跪答:「回皇上,吐蕃新貢一批千里駒,皆已馴服,唯一匹獅子驄未及馴服。」太宗說:「牽來朕瞧瞧」太監答:「皇上,此馬野性不改,恐驚聖駕。」
太宗一聽,興奮不已,大聲說:「但牽來無妨。」
太監得旨,速入馬廄,牽出一匹高頭大觀,幾名馴馬太監圍護,生怕驚了聖駕。太宗抬頭觀看,只見它高昂頭頂,口中不住嘶嗚噴吐,四蹄踢踏,確是一匹桀驁不馴的良馬,便說:「真龍駒也,若能馴服,必是一匹千里馬。」又向內侍太監們說:「誰能馴服,賞銀百兩,絹綉十匹。」侍者們無人敢應。誰料武則天說:「皇上,妄斗膽應旨。」
皇上驚奇地看著她,朗聲問:「武才人能行嗎?汝如何馴之,說來讓朕聽聽,朕即敕太監們如法馴之。」
武則天說:「請皇上賜妄三物:鐵鞭、鐵撾、匕首。」
太宗不解,笑問:「要此三何用?」
武則天指著那匹馬大聲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鐵撾砸它的頭;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
太宗聽了,哈哈大笑:「誠如卿言,這匹良駒不是被卿剌死了嗎?」笑著笑著,心裡突然感到震驚,心說:這個小女子外表如此婉麗,性格卻如此剛烈,手腕又如此狠毒,果然未出朕所料。
武則天見皇帝沉思,又進一步解釋:「良駒駿馬,正可為君主乘騎。馴服了則用之,馴不服還要它何用?」太宗未置可否。
按邏輯推,唐太宗應該喜歡武則天,因為他們的性格同屬一類:剛強、果決、權欲、殘忍、謀略,這是政治家、政權組織者、統治者的應有性格。唐太宗在隋末社會動亂中長大,一直隨父爭戰,那個時代只有剛強、衝殺才能取得勝利,仁者、弱者就被強者吃掉,弱肉強食。要取得統治地位,不被人家吃掉或統治,即使是親兄弟也得毫不猶豫地戰勝、殺掉,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喋血中殺掉了自己的兄弟,奪取了皇位的,當時父親極力反對他這麼做,他還是果決地發動、殘忍地射死了自己的兄弟。血腥中,李淵被迫立他為太子,馬上又讓位給他,實際上他也是逼著父親這麼做的,等於變相奪了父親的帝位。
在衝鋒陷陣中養成的性格,在殺戮的血腥中成就的政治家,如何不喜歡僅僅要制服、殺死一匹烈馬的武則天呢?也許,人性就是如此,叱吒風雲的男人不一定就喜愛同一類型的女子,或說一定不會。強男人大約都不喜歡女強人,尤其是搞政治、有政治野心、想獨立的女人。金庸在談寫《倚天屠龍記》的人物情感時,就說到這一點,書中的四位女性,一樣的美麗,一樣的愛著男主人公。但是,金庸說如果他是張無忌,他最愛小昭。「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金庸談到「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的性格條件:一是忍,包括對付政敵的殘忍和剋制自己的忍;二是決斷明快,三是極強的權力欲。這是趙敏和周芷若的性格,所以他們極為美麗,但「卻不可愛」。而小昭與周、趙二美相反,她美麗一如周、趙,但卻毫無權欲,形勢逼著她去做波斯國明教教主,她痛不欲生,她毫無條件地、淳真的、天性無邪地愛著主人公,只想「侍候」主人公一生。所以,金庸先生向讀者表白:「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倚天屠龍記》,「後記」。]
金庸先生似乎說他是自我的想法,實際上大家儘是如此的。周芷若的確很美麗動人,但是為自己一派的野心、陰謀、殘忍,失去了人性,變得一點也不可愛了。趙敏也極為美麗,但她勇敢、果決、陰謀、殘忍、政治野心和權術,雖然張無忌最後要了她,以後還不知道怎樣相處過日子呢。
善良、純真、美麗的小昭沒能和張無忌在一起,金庸先生也不必「惆悵」。這便是小說悲劇結局,人間的悲劇結果,正是一個美麗的結局。中國大眾缺少接受悲劇結局的文化素質和心理心態,才出現了程高本《紅樓夢》,把曹雪芹的偉大悲劇結局的天才著作,改得庸俗不堪,這也又符合了文學作品的一個大悲劇的結果。
人性既然如此,所以唐太宗也不喜歡武則天,儘管武則天很崇拜唐太宗。他也和金庸先生一樣,喜歡小昭一類的女性。叱吒風雲的唐太宗,戰場上喋血、朝堂上爭鬥,但他的人性生活卻要溫馨的後宮、美人的溫柔,成為他擺脫爭鬥、得到松馳的綠色原野、小徑溪流。因此,他自己剛直,卻極其喜愛柔情、柔弱,對剛強、旺盛的女性完全是人性的、本能的拒絕。長孫皇后很了解這一點,回到後宮有時也和她談起朝政,但她總是避而不談,她只讓他輕鬆,用女性的美麗和溫柔融化他,讓他在後宮裡徹底輕鬆,自如。有少數幾次,長孫皇后看實在不行了,才不得不勸諫。
例如有一天太宗下朝後,怒不可遏地說:「我要殺了空上鄉巴佬」長孫輕柔地詢問:「是誰觸怒了陛下?」太宗說:「除了魏徵還會有誰?他在朝廷上當眾污辱我,讓我下不來台。」皇后見情況嚴重,她也深知魏徵的正直、正派,聽罷一言不發地走了。過了一會,穿著上朝的服裝,站在太宗面前。太宗吃驚地問:「你這是做什麼?」皇后回答:「妄為陛下祝賀,妄聽說主聖臣忠。如今陛下聖明,所以才有魏徵這樣的忠臣。妄有幸在後宮充數,出了這樣的喜事,哪敢不為陛下祝賀」[劉諫:《隋唐史話?上》。]
唐太宗對皇后的勸諫,感到是戲劇般的輕鬆,他哪會不知道如何處理像魏徵的勸諫?但他看到女人的勸諫如同美人穿上甲胄表演般有趣,讓他輕鬆、消遣。他把這些故事拿到朝堂上,講給大臣們聽,既有趣,又是他驕傲的資本,像太宗那般的政治才幹和鬥爭經驗,哪要他的後宮佳麗們為他出謀劃策呢。
所以,太宗喜愛的後宮妻妾及諸宮女儘是美麗、溫柔、嫻淑,尤其是無野心、無獨立自主意識、百依百順的女子。如楊妃(隋煬帝之女)、陰妃、燕妃、韋妃、楊氏(齊王李元吉妃)等,都具有這種性格的品質,她們都為唐太宗生有子女,有的還生有多個。同做才人的徐惠,也是這種性格,因此也得到太宗的喜愛,屢屢升遷,成為太宗的正式妻妾。
武則天做太宗的侍女那麼多年,說明太宗對她的姿容和才氣是認定的。就是她上述與太宗相近的氣質,太宗也是欣賞的。如果有一匹烈馬真的馴不服,太宗火了也會如武則天那麼去鞭打,甚至殺死,正如一個臣子桀驁不馴,有害朝廷,唐太宗也會驅逐甚至殺死他的。
認可和欣賞是一回事,作為自己的妻妾又是另一回事。太宗認識了武則天,他只是欣賞之、使用之,而不會讓她野心勃勃地進入後宮、躺到自己的龍床上的。
武則天終未做成唐太宗喜愛的妻子,但她卻做成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憑史德、史實而論,她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作為的皇帝,她做的不比唐太宗差,所謂「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都有她歷史功勞。
在牢不可破的男權社會的桎梏下,女人想出成績太難了。但是,她卻衝破了種種阻力,做好了一個「千古一女帝」。這說明她非凡的才能和手段,極度的智慧和勇氣,絕不比唐太宗漢武帝這些被傳統頌揚的男皇帝差在哪裡。
唐朝初年能出現一個武則天這樣的非凡的女性、偉大的女皇帝,又絕非太偶然。除卻她個人的努力之外,是有客觀歷史原因的,她還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優秀產品、獨具特色的優秀產品。
這些史論是那段歷史的總結,但是也有些絕對化了點,比如「絕不類」的詞句如果是事實,唐太宗就沒有「溫貞嫻雅」和「嬌羞柔媚」的妃子好喜愛了。
南北朝至隋唐,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風」的確受到巨大衝擊。「胡人」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對漢民族的傳統給予了深刻影響。兩漢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受到了挑戰,「無才是德」被打破,有條件的人家延師教育家中的女兒,婦女的地位確實提高了。史家所熟知的《顏氏家訓》介紹:鄴下風氣,專由婦女主持門戶,訴訟爭曲直,替夫叫屈,代子求官,坐著車子滿街走,帶著禮物送官府。女人有貴重的首飾、精美的服裝;男子只有瘦馬老奴供使用。夫婦之間,你我相稱,不講婦人敬夫的禮節。寡婦改嫁、男女情愛不再是大不了的事。如此既不同於秦漢,更異於後世。因此,女子能有讀書的機會,並有發揮才能的場所。因此,唐代的宮廷才女很多,如長孫皇后、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徐惠等等,不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政治文化上的建樹也見諸史冊。唐代女性學習詩文蔚成風氣,《全唐詩》中收錄的女作家就有100多人。
唐代許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閨中詩文之友,詩人之稹的前妻韋氏、繼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張氏,進士孟昌期之妻孫氏,殷保晦之妻封詢都是唐代著名才女。
唐代的青樓女子,也不乏大才女。薛濤、魚玄和、劉採風、女道士李治等,都在文史典籍中留有才名和佳話。當時的詩壇巨擘、文章魁首都與她們密切交往,元稹、白居易、劉禹錫與薛濤,陸羽、劉長卿與李冶,元稹與劉採風都是詩詞酬唱的文友、情好意篤的摯友。元稹把薛濤引為知已,贈詩稱讚她的美麗,將其詩才、辨才、文采都給她極高的評價。絕不像宋朝以後,那些宮體詩詞,把重新打入冷宮的女性當作**對象和物化審美去描述。
駱賓王酸文醋意罵武則天「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即說她陷害皇后,奪取后位,使高宗做出了與父親共有一個女人的害禮之事。而實際上,唐太宗殺了弟弟李元吉,而把弟妻楊氏娶為妃,生了兒子李福,朝中文武誰會不知道。唐風的男女婚配、改嫁為普遍風氣,不受社會譴責。有唐一代,唐帝女兒再嫁的達20多人,高祖的4個女兒、太宗6個女兒、中宋2個女兒、睿宗2個女兒,玄宗8個女兒、肅宗一個女兒。其中三次改嫁者有3位公主[《新唐書?公主傳》。]。高門顯宦之家也不忌諱娶再醮之女,宰相宋之子娶了寡婦薛氏。嚴挺之的妻子離婚後嫁給了剌吏王琰,後來王琰犯了罪,嚴挺之還救了他。一代大儒韓愈,女兒先嫁其門人李漢,離婚後又嫁樊仲懿,大儒文豪也不再以此為羞。這反映了唐朝貞C觀念的寬鬆,男女平等,女性解放達到了一定程度。甚至,皇帝的女兒如高陽、襄陽、太平、安樂、永嘉諸公主等,還在家裡養著男寵。
另外,武則天愛騎馬,騎術很高,並愛穿男裝,這也不是她一人的愛好,也是歷史演化形成的風尚。史料記載,隋唐一代女性出頭露面的機會增多,她們往往要以男裝形象出現,尤其是太平、金仙等公主酷好男裝。因武則天的影響,從高宗到睿宗,男裝的女人成為一時風尚,這反映了「胡」文化對中原流族的深刻影響。
早在先秦時期,北方「胡人」不斷騷擾北部的燕趙等國,他們為方便騎馬,穿緊身窄袖的短衣褲和皮靴,漢人稱之為「胡服」。越武靈王「胡服騎射」,進行學習胡人、作出改革。魏晉以來,戰亂頻繁,北方民族更養成尚武精神,連年輕女子也深受影響,形成風尚。魏晉以後的民歌里也反映了這種情況,膾炙人口的《木蘭詩》寫出花木蘭替父從軍,男裝騎射的生動形象。《李波小妹歌》[徐冠英:《樂府詩選》,第13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寫的是: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又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這裡描繪的就是一位「胡服」騎射的女子,「褰裳」,又稱「征褰」,是騎兵穿的窄袖短衣套服。
武則天不僅自幼在父親的都督府學習騎射,身著男裝,進宮做才人後仍然不輟學習。因此,騎術很高,男裝更穿著習慣。因尚武習慣影響到唐宮,連服侍皇帝的宮女才人也得學會騎射。如「詩聖」杜甫曾有詩云:「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一起飛翼。」唐人盧綸也有「行遣才人斗射飛」的詩句。反映宮女學習騎射,隨帝後車駕出行、騎馬佩箭,有近侍保衛之責。同時,騎服女侍隨駕,以壯行色,表示出唐宮尚武的精神來。
從如今珍藏的唐宮任女的繪畫、唐三彩等藝術作品中,就有許多仕女騎射、打馬球、馬上表演、馬上吹奏、騎馬隨駕出行的珍貴實物。
總之,武則天之所以能在唐代做了女皇帝,首先是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果,是唐前千百年間經濟、思想、民族螎匯等諸方面發展的結晶;首先是開放的時代打破了封建禮教的約束,打破了男權社會的桎梏,使數千年的男權社會在這裡斷裂、出軌,出現了女人當皇帝,駕馭社會、統治男人的超常現象、超越時代。因此,才讓男人們驚慌,讓代表男權的歷史學家們憤怒,不僅要在現實社會中打倒她,使她讓權給男人,恢復李氏男權王朝。而且全力詆毀她,把她做皇帝的那段歷史塗改、抹黑,從歷史上消滅她的功績、塗抹她的形象,把她變成魔鬼、yin婦、殺人狂,把人世間的全部惡跡都往她身上推,全部污水都往她頭上潑。如此而已。
直到一千多年後,終於又出了個不是女皇,而實際上執政的女人慈禧。傳統思想的史學家、男權社會的大眾,又起鬨地大罵,又罵了近100年,為當年向她們屈身下跪的男人們出一口怨氣。如此而已。
五《秘記》里「女主武王」掀起風波
本來,天命論是統治階級製造的統治術,用來欺騙不懂科學的大眾,讓大學相信他們政權地位「授之於天」,從而屈從他們的統治和壓迫。但是,久而久之謊言變成了事實,連他們也相信自己的確賦有「天命」。尤其西漢「天人感應」和東流讖緯學說的數百年宣傳,似乎上天真正有眼,隨時觀察人間,預示一切,安排一切。此後,統治者和老百姓都在「聽天由命」。平時安於現狀,反正這一生上天已作好了安排,「命中八尺難求一丈」。而一但出現了特壞的徵兆或特好的徵兆,大家就特別害怕或興奮。所以,統治者也就盼著有喜兆,即「祥瑞」出現,什麼「嘉禾」、「芝草」、「靈禽」、「異獸」、「瑞雲」、「五星聯瑞」等等,有這些徵兆,就大務宣傳,普天同慶。而如果出現了他們自己宣傳的不祥的徵兆,如「長虹貫日」、日虧月蝕、流星成陣、蒼鷹擊殿、深潭冒水、地震、腥雨等等,統治者、老百姓都會懼怕,以為馬上就會出現災難。歷史往往真是如此:國家不安寧了,統治者出問題了,也就會有各種自然災害和各種怪異出現,此所謂「天怒人怨」。當然,年頭亂了,也會流言四起,造謠者、製造混亂者逞機興風作浪,許多迷信之說,也由這些唯恐天下不亂者製造出來。
隋唐之交,煬帝暴*,狼煙四起,天下大亂。翻開史書,災疫和不祥徵兆的記述就特別多。一方面是統治者荒yin無道,不管百姓死活,必然就產生各種天災和。另一方面,農民起義者和李淵這樣的欲取隋而代之者,也在故意製造輿論,製造混亂。什麼「李花開,楊花敗」的童謠,顯然是李淵們為發動兵變、奪取楊氏的隋朝政權而編出來讓小兒唱的;什麼「江南楊花敗,河北李花開,黎民爭(貞)觀快到來」的兒歌,是事後人們編出來好玩而已。如果說在李淵正待起兵時就有了這個徵兆的民謠,貞觀之年的到來還要好多年,當中還有李淵的武德十個年頭呢。有的史書記載這個民謠時,說是李世民聽到告訴李淵,鼓動父親起兵的。如此說,「爭(貞)觀」一詞如何能解釋通呢。如果說隋滅後接著是「貞觀」,李淵也準備用「貞觀」年號取代隋煬帝的「大業」還可以說得通。可見,那個造謠的史書,謠也造得錯謬可笑,為什麼不好好編個謠呢?也不是太難的啊?
那時謠言多了,什麼「李淵乘龍」,「龍飛晉陽」,李淵夢被「群蛆爭食」,即「群趨爭附」等等。但當時他世民是不到20歲的青年,每天隨父爭戰,主要還是鎮壓農民起義軍,經常殺人,血氣方剛,他不大信那些非言、讖語。
貞觀初年,如前文所述,女子得到相當的解放,大約有些看不慣的男人們又出來製造謠言,恰逢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現。太白星,又稱大明星、啟明星、長庚星,即金星。它是人們所見星空中最亮的星,它在黃昏時出現在西邊天際、黎明時出現在東方的天際。這兩個時刻太陽都不大亮,晴朗的天空看到它是正常現象。然而,如果有人利用這種現象造謠,人們如不深想,就會相信這是反常現象。貞觀初年時就有人利用這種現象造謠了,說:「這是陰陽反位,女皇帝要出世奪天下了」但是,當時唐太宗正值盛年,唐朝天下也如日東升,他仍不相信有哪個女皇帝能出來奪走他的天下。當時還有什麼「北海出天子」,「劉將軍當為天下之主」等等,謠言自相矛盾,他未去理會,謠言隨之也就自消自滅了。
但是到貞觀十七年(643年)時,這一年連續發生了眾皇子爭奪皇位,謀反之事。本來李世民年齡並不大,那年他才44歲,但皇子謀反,太子被廢,新立太子李治又仁弱,他心裡並不滿意,又無好的繼位人。這些事情整得他心力俱瘁,終日煩燥。
[www.bx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