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勿看

第四百五十六章.勿看

第四百五十六章.勿看

武則天與強大的關隴集團鬥爭時,手中無將無兵,勢單力薄。因此任用了一批被關隴禁團排擠的庶族官員,為她效力。由於「飢不擇食」,未免魚龍混雜,一些像李義府那樣貪侵、奸詐小人,也被她用作衝鋒陷陣的幹將,對此,武則天心中有數。不像史書上寫的那樣,武則天本身是個大奸大惡之人,因此專用惡人,以迫害忠良。除狄仁傑等少數清正之官,其他只要為武則天重用的,多被全盤否定。如許敬宗,自永徽年既為武則天所用,后一直是女皇所建王朝的中樞謀臣,對武則天的施政起了很大作用。但後世史家把他說成為謅事皇帝、謀害忠良的奸臣,《新唐書》把他列入《奸臣傳》的首位,即首奸首惡[《新唐書》,卷223,《奸臣傳》。]。沒有別的原因,就因為他為武則天登上后位和帝位立過功,又被武則天信任使用而已。

如果說武則天是愛聽阿諛奉承、專用姦邪小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以她的聰明睿智,對朝中官員她了如指掌,誰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弱點、用在何處、如何使用,她都駕輕就熟。這個本領,可比高宗強多了。他任用忠心的干臣許敬宗,也任用奸詐的小人李義府,她知其長,也知其短,記其功,也記其過。她像高級的馭手,穩坐在轅上馭馬,眾馬都被她上了籠套鼻索,她知道怎麼使用駕馭。如果你認為她被那些奸詐的惡吏、滑吏牽著走,你倆是太不了解她了。她任用李義府,是認為李義府有些地方能為她所用,這是一種需要,一種政治上的藝術手段。

武則天很有納諫的政治風度和胸襟,她和大臣們的關係比一般皇帝要寬鬆多了,有時簡直很隨便、很隨和。但是她更有一種整肅百官、威懾君臣的本領和意圖。她有這種政治天賦,這種天賦又來源於她自幼生活在將軍府中,受到武職高級軍政長官環境的熏陶;更來源於她做侍女的許多年,她做的是歷史明君唐太宗的侍女。唐太宗就是一位既能虛心納諫,又能駕馭百官的明君。她為什麼終生崇拜、模仿唐太福建省?崇拜唐太宗什麼?李治曾說過她很像唐太宗,李治從心底崇拜她、信服她,其原因之一也在此處。

傳統史家們處處否認武則天。當武則天清除關隴集團,開始施行新政時,史書上又說,太宗時的官風是大臣們敢於直諫,不惜冒犯龍顏也勸諫。你看,武則天做了皇后、做了女皇,那種勸諫的風氣沒了,只剩下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了。有一次高宗同李勣聊天,高宗說:「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卻竟無諫者,怎麼回事呢?」李勣回答:「陛下所為盡善,群臣就沒有可諫的了。」

究竟怎樣理解高宗和李勣的對話意思呢?一定是兩方面都有,武則天剛剛指揮了撲滅關隴集團的殲滅戰,殺掉了許多重臣大員,株連、清除了關隴集團盤根錯節的大小官吏。嚴酷的政治鬥爭,必然帶來一時蕭條如九秋的政治現象。另一方面,被關隴集團把持多年的朝政被武則天解放了,她向大多數地主知識分子開放了政治。有才能、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進入仕林;有一孔之見解者,可以向諸部門提見解。官員們沒有太大意見,這就是李勣回答的沒得可諫了,自然也就沒有人把官帽子摘下來,碰頭出血的勸諫了。這樣分析估計不會偏離史實太大。打個比方哪:粉碎「四人幫」后,國家百廢待舉,人民歡欣鼓舞,都會搞改革了,誰還想著如「右派」們那樣,拼著小命提意見呢?

但武則天心裡有數,誰好誰歹,她像明鏡。幹得好的,忠於任事的,她就賞;對那些奸詐之官,犯了法,她也不會輕饒。如經常勸高宗賞罰要分明,認為國家大事「唯在賞罰分明」。宰相盧承慶是顯慶四年由武則天提拔上來的,是個博學多才的幹員,原是度支部尚書。在貞觀年間做戶部侍郎時,太宗向他詢問歷代戶口的數目,他從自有國家以後,歷朝歷代的戶口多少,滾瓜爛熟地背了下來,都有其依據。太宗漢為奇人。後為褚遂良排擠,鬱郁不得其者。武則天聽說他有才幹,把他先用為度支尚書,再提為宰相。顯慶五年七月,他竟在度支問題上出了問題,御史台官員彈劾他「科調失所」[《資治通鑒》,卷200,顯慶五年七月。]。看來是個業務問題,估計出的問題不小。看到劾表后,高宗很為難,因為這個人是武則天提拔的,而且提升很快,任職不及一年。但武則天知道后請求高宗按章處理,當即被免了官,貶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

左相許圉師,位高品重,才幹卓越,高宗和武后都很器重他。然而,他的兒子出了問題,又牽連他處理不當,也被貶官。

其子許自然,是一個七品奉輦直長的殿內司事官。一次出外遊獵踐踏了別人的莊稼,憤怒的田主要同他理論理論。許自然一定是個仰仗父親是宰相的紈袴子弟,他不向人家賠禮道歉,還放響箭相威脅。許圉師很生氣,但又不想丟醜,只想打兒子一頓給田主泄氣,遮掩了事。豈知田主也不是省油之燈,竟直達司寬台告狀。司憲大夫楊德裔也想為他遮掩,因其官位之高,也不敢治其罪。而西台舍人袁公瑜卻派人用假名字與了一封信,直接向皇帝告狀。武則天知道了這件事,建議高宗下旨治他的罪。高宗便召見許圉師,責他身為宰相,侵陵百姓,又匿布不報,不是作威作福嗎?許圉師竟然回答:「臣身為宰相,以忠直事陛下,不能討得眾人的歡心,所以有人背後攻擊我。至於作威作福者,是那些手握兵權,或身居重鎮的人。臣本是一個文吏,奉事皇上皇后,只知閉門自守,哪敢作威作福啊」高宗和武后聽他這番言外有意的話都生了氣,高宗說:「你還恨無兵權嗎」許敬宗也說:「這樣官員,罪不容誅啊」想殺了他。高宗、武后見他是位新用的官員,罪不至誅,下令免了他的宰相之職,貶為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資治通鑒》,卷201,龍朔二年十月。],他的兩個兒子都被免官。

接下來該是李義府的事了。

李義府的品質,武則天是非常清楚的,不是急著用人,她絕不會用這失德小人的。以前他曾犯過案子,為納女犯為妾,逼死了六品寺丞。當時正與關隴集團苦鬥,敵方要用他的事整治武則天,所以才硬著頭保住了他。以後他一直做些不乾不淨的事,但他也能為朝廷賣力做事,功勞很大,一直沒辦他。也怕他和新任官員寒心。

李義府受寵不知自愛,反而愈加恃寵驕恣。在龍朔三年,他做右相典選時(即選拔官員),專干買官賣官的事,升降褒否不看實績,只看金錢關係,弄得怨聲載道。高宗聽到情況后,只是警告他:「卿子及婿頗不謹慎,多為非法,我尚為卿掩覆,卿宜戒之」李義府聽后臉色變的鐵青,伸長了脖子追問:「是誰這麼告訴陛下的啊?」高宗說:「我這麼說了,你又何必追是誰告訴我的呢?」李義府竟然毫不認錯,聽完皇帝的話,還大搖大擺地無禮而去。讓高宗甚為惱火。

不久,又一個方士叫杜元紀的,向李義府神秘地說:「你的府第有獄氣,應該積聚20萬緡來消災免禍」李義府聽了就相信,趕快抓緊貪污受賄。

李義府的母親去世了,高宗根據規定給他守喪的假,初一、十五讓他去為母親祭祀。李義府便利用這些假日穿上便服,會上方士杜元紀,到城東爬到高高的古墓上望氣色。

由於他經常這第做,討厭他的人就狀告他窺覘實異,陰有異圖,即告他去古墳上占望天象,等著有改朝換代的凶兆發生,他好乘機造反。

又有人狀告他的兒右司議郎李津,賣官給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延,收取了七百多緡錢,等等。

高宗、武后見李義府愈不像樣子,民憤又大,於龍朔三年四月乙丑這天,下令拘捕投進監獄。派有司審查此案,並命李勣監審。

結果,高宗下詔把李義府除名,流放嶲州(今四川省西昌);其子李津除名,流放振州;其他諸子女婿也全被除名,流放庭州。李義府被奪官流放,一直未得赦回,死在流所。

懲辦李義府決定一定是武則天的主意。因為李義府在武則天立后時,起了很大作用,又是她的親信,沒有她的主意高宗是不會下詔的。說明即使是其心腹親信,當他危害朝廷大局時,也也會下手懲罰的。

高宗和武后懲處了李義府,朝野稱慶,對高宗和武則天的「內懲所親」甚稱讚揚。

十五東征西伐,使唐朝疆域達到極點

自高宗顯慶初年開始,已安定多年的唐朝邊境,形勢又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突厥向唐朝西域侵擾,使西域少數民族不得安寧。東部與唐朝關係官切的新羅,受到高麗和白濟的包圍,頻頻向唐朝求救。武后和高宗奮太宗貞觀討伐四方之威猛,對突厥和高麗用兵。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以十年努力,使唐朝邊事大為改觀,其武功超過了貞觀之時。

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因高宗才智平庸,加上身體多病,朝廷內外大事,「上或使皇后決之」。就是說,包括對外用兵的大事,高宗悉「委以」太后。武則天深受唐太宗的影響,內治與外武,皆不同凡響。

貞觀年間,東突厥為太宗征服,貞觀至高宗初年在塞內塞外分置六都督府和兩都護府進行管轄。但是西突厥仍稱霸西域,威脅著唐朝的西部安寧。永微二年(651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擊破唐朝的射匱可汗,在碎葉自稱沙缽羅可汗,在那裡設牙帳,侵擾大唐西部領域,向唐朝示威。

顯慶元年(656年),任蔥山道行軍總管的老將程知節受命討伐西突厥。擊其歌羅、處月二部,斬首千餘。副總管周智度進攻騎施、處木昆等部,也取得了勝利。同年十二月,程知節又率部達鷹娑州(今新疆焉耆),前軍總管蘇定方破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然而,副大總管王文度畏敵如虎,竟矯詔「以程知節恃勇輕敵,委王文度為之節制」,從而篡奪了兵權主管,力主防守,延宕不進。后又殺死前柬投降的突厥人,分其財物,蘇定方屢勸不從。造成將士離心,無功而返。高宗、武后查得實情,把王文度治罪除名,程知節以「逗留」不進免官。

西突厥尚未平定,武后與高宗則大膽起用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再率燕然都護府任雅相等將領,再討西突厥。

蘇定方,名烈,定方為其字。冀州武邑(今河北)人,自十五歲隨父親行武,驍勇而有志。貞觀初年在唐朝名將李靖部征討突厥,屢立戰功。永徽年間晉陞中郎將。前次出兵突厥,他為前軍總管,已取得勝利。當王文度殺降取物時,他說:「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成了強盜,還有什麼名目再征戰殺敵啊」而當王文度按師不進時,士兵縱終日騎在馬上不動,披著鎧甲結成陣勢,非常疲苦,許多馬匹都被凍餓而死了。他要求主動出戰,向程知節說:「出師就是為了討伐敵人的,今天卻守在這裡不動,如果敵人來攻就等著失敗。皇上以公為大將,怎麼能讓副將說了算呢?請逮捕王文度,飛表上奏。」[《新唐書》,卷111,《蘇定方傳》。]但程知節了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武后與高宗調查得知了前方將帥的表現,才特受蘇定方為主帥,再度出師征討西突厥的。

蘇定方果然不負所望,以他的勇氣、謀略和智慧,取得了討伐西突厥的重大軍事勝利。當他率領大軍近逼西突厥時,沙缽羅傾其全軍而迎,擁有十萬軍隊。大兵在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西岸列陣,綿亘十里。蘇定方自為前驅,只率精兵萬餘靠近了敵營。沙缽羅自以為兵超蘇定方十倍之數,乃長馳直進,企圖圍殲唐軍。蘇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槍刺盡向外,待敵深入而擊,自率騎兵在北原列陣候敵。

沙缽羅欺定方兵寡,揮軍攻南原的步兵陣地。而幾次衝擊,蘇定方布置的步兵陣地堅如磐石。蘇定方看見敵軍氣餒了,便率騎兵向敵陣衝鋒。其軍隊無不奮勇爭先,敵軍擋不住唐軍的攻勢,大潰而逃。蘇定方揮師全力追擊,趕了三十里,斬獲數萬人。第二天繼續進攻,西突厥軍隊和群眾紛紛投降,沙缽羅僅率數百騎西竄。

蘇定方兵進伊犁河西部的邪羅斯川,迫追沙缽羅。此時北風疾吹,大雪紛飛,很快平地積雪二尺。諸將請求雪晴再追擊敵人主帥,蘇定方則說:「敵人正恃大雪相阻,必以為我軍不能前時,一定會在附近休整。我軍正好藉機猛進,必要擒拿敵首。如等待天晴,敵人也會遠竄,想擒獲就困難了。吃些苦頭,建立大功的時候到了」於是揮軍踏雪速行,所到之處,突厥紛紛投降。到了雙河,離沙缽羅牙帳二百里時,蘇定方命部隊列陣推進。追不多久,正好遇見沙缽羅與殘部射獵尋食。蘇定方乘其不備,縱兵攻擊,再斬獲沙缽羅部眾數萬,沙缽羅再度逃走。不久,即被投降唐軍的土人執送唐營,西突厥宣告滅亡。沙缽羅可汗被押送長安,為高宗免死封官,病死於長安。

高宗、武后命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二十三個都督府。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十六個都督府,及八十州,一百一十個縣,軍府一百二十六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

這次對西突厥的用兵,是貞觀以後,高宗朝取得的首次軍事勝利。從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脅,恢復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對鞏固西部邊聯,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商業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大唐東部的朝鮮半島上,是高麗、百濟和新羅的三國鼎立。新羅與唐朝關係密切,卻受到高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唐太宗晚年曾欽征高麗,但卻無功而返。

顯慶三年(658年)高麗、百濟奪新羅三十三城,形勢危急,向唐朝求救。高宗、武后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將薛仁貴往攻高麗。

薛仁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朝將領,他跨海征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和戲劇,千年來一直流傳,為人欣賞。他是絳州尤門(今山西河津)人,家貧。太宗欽征遼東時,他隻身投軍於張士貴營。在征遼東的戰爭中,薛仁貴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門,所向披靡,大軍乘勢進攻,乃獲大勝。唐太宗遠遠望見薛仁貴登城戰鬥的情景,大為驚嘆。特命引見,賞賜甚豐,立即提拔為游擊將軍,后加封右領軍中郎將,這就是《薛仁貴徵東》小說中「白袍小將」的情節。被作者編得十分離奇,只能說明人民敬仰為祖爭光的英雄,若以史實論,就中足為征了。

永徽五年(660年)潤四月,高宗宿在萬年宮,丁丑那天下大雨,午夜山洪暴發,衝突玄武門。守城士兵被滔滔洪水驚嚇,丟下城門不管,四處奔逃。薛仁貴登上城門一邊高呼宮內避水,一邊說:「如今皇上都危急了,臣子還能怕死嗎?」高宗從夢中驚醒,登高避水,方得平安無事。高宗、武昭儀稱讚薛仁貴忠勇,更加推重他。

顯慶五年(660年)。百濟攻新羅,高宗、武后詔令薛仁貴等與戰,兩軍在橫山大戰,打敗了高麗大將溫沙門,取得了勝利。而唐軍主力十萬由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統帶,討伐百濟。蘇定方於同年八月在山東城山渡海至朝鮮半島,與百濟軍隊戰於熊津江口,大敗百濟軍。蘇定方揮師追擊,直抵其都城固麻。兩軍又於城下大戰,百濟全軍敗績,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個小城。蘇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

蘇定方押著義慈父子獻俘於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后登上則天門接受俘虜,又當場釋放,表現了赫赫的大國風度。使唐太宗征服朝鮮半島的願望初步得到實現。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高宗在勝利的衝動下想效法父皇,親征高麗。此時,高麗軍隊包圍了郎將劉仁願留守的原百濟都城。武后見高宗身體太差,勸阻欽征,連當時的戰事,也由武后親自布置指揮了。派檢校劉仁軌率部入朝,往救劉仁願。

劉仁軌是唐初宿儒名將,博學多才。戰前他發出誓言:「此去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入朝迅速解了劉仁願之圍,於熊津口結陣。隨後,西路軍主帥蘇定方率軍入朝,連戰皆捷,遂圍平壤。高麗統帥蓋蘇文率數萬軍隊堅守鴨綠江,與唐軍任雅相等軍交戰,曾敗高麗軍。但因任雅相病歿軍中,蘇定方久圍平壤不下,武后再命回師。僅留劉仁軌、劉仁願駐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濟殘軍再叛,並向日軍請表援軍進攻仁軌、仁願軍。兩軍戰於白江,四戰唐軍皆勝,燒毀日本戰船四百艘,百濟同日本聯軍大敗,仁願歸國。仁軌在百濟統計戶口、恢復生產,立唐社稷。百濟人大悅,全境各安其業。仁軌率士卒在百濟屯田,積糧備戰,準備經略高麗。

與此同時,西路回紇乘唐用兵朝鮮而犯西北邊疆。武后與高宗商後派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等出兵征討,仁貴仍驍勇異常。兩軍交鋒,他騎在馬上張弓近逼敵軍大營,向敵人前軍將校發射,連發連中。敵軍喪膽後退,仁貴揮軍追趕,兩萬餘敵軍盡被逼下峭壁摔死。軍中唱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資治通鑒》,卷200,龍朔二年三月。]

回紇部平,唐朝在其部立雲中、安北都護府。仁貴班師回朝,武則天親自接見了他。后仁貴再度出師高麗,被武則天授威衛大將軍,加封平陽郡公。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高麗統帥蓋蘇文死,內部發生變亂。武后認為這是平定朝鮮的大好機會,便派兵東征。經過選擇,乃派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薛仁貴等幾位大將軍,各帶人馬,分路進發,決定一舉平定。

李勣已是76歲的老將,他也決定在有生之年為國立最後一功。他率部直抵高麗之新城,此城乃高麗西部重要舉事據點。他命軍隊登上城廂高山,俯瞰發箭,城守軍官懼怕,開城投降。隨後催軍急進,連下高麗十六城。薛仁貴在這些城鎮的攻佔中尤為驍勇,戰功卓著。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僅率三千人馬進攻扶余城,與該城守軍萬餘人大戰,一戰大大捷,周圍四十餘城聞薛仁貴之名,盡開城請降。

李勣聞之,派隨軍侍御史賈言貴向京告捷。武后和高宗問戰事情況,要言忠說:「高麗必平。」問曰:「卿何以知之?」對曰:「隋煬帝樂征而不克者,人心離怒也。先帝東征而不克者,高麗未有釁也。」還說,如今國家富強,陛下聖明,將帥儘力,高麗內亂,所以克高麗的日子不會長了。武后和高宗問軍中諸將的情況,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斗,而將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沈毅能斷雖顧忌前,而有統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勣也。」[《資治通鑒》,卷201,總章元年二月。]高宗和武后聽了,深信其言。從賈言忠的分析,可以看到武后、高宗知人善任,對將領的調度甚為得當,這是當時取得軍事勝利的關鍵。

扶余等城下,李勣揮諸軍包圍平壤。月余,敵軍無力再戰,遂開城投降。

總章元年十月,唐軍勝利回長安。十二月,高宗、武后在龍首山的含元殿舉行了受降儀式,赦免了高麗王高藏等君臣,並封授了唐官。高麗五部、六十九萬戶,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以安東都護府統轄。

第二年十二月,老將李勣病故,享年79歲。臨終前他說:「我十餘歲作賊,是逢人必殺的無賴賊;十四五歲是難當賊,不高興就殺人;十七八歲是佳賊,臨陣才殺人;二十歲是大將軍,用兵救人不死。」[《資治通鑒》,卷101,總章二年十二月。]

李勣也是人們熟悉的隋唐人物,他原名徐懋功。幼時與李密、王伯當等人起事反隋,后投唐為李淵賜姓,遂名李勣。用他自己的話說,從一個盜賊官至宰相,七八十歲挂帥平定高麗,功高蓋世。既死,詔令以特殊功勛陪葬於太宗昭陵,封其墳丘如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的模樣,紀念他挂帥遠征的大戰役。

朝鮮平定僅二年,西部烽煙又起。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葉蕃攻陷西域十八州。時稱「二聖」的高宗、武後派薛仁貴、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率西征。

吐蕃與文成公主的歷史國人無不知曉。那是貞觀八年(634年)的事,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各部,建都城於「邏那城」,即今拉薩市。松贊干布遣使納貢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建宮殿。自此以後,唐、土關係密切起來。高宗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養蠶繅絲、造酒、製造紙墨等工匠,得到許可。

時過不久,則向唐朝西部邊區進犯,迫唐朝再度用兵西北。

薛仁貴率大軍先行,輜重隨後。唐軍在積石河口大敗吐蕃兵,但軍需輜後果全部被吐蕃奪走,只好退守待援。唐軍失去軍需糧草,無力作戰,被吐蕃大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得與吐蕃妥協,率殘兵東歸。薛仁貴、郭待封等主將皆被除名。

儀鳳元年(676年)八月,吐蕃又犯疊州(今甘肅迭部縣),時稱天皇、天後的高宗和武則天令宰相劉仁軌出師,但受朝中李敬玄掣肘,則以李代劉前往。李敬玄毫不知兵,與敵兵初戰即潰,在危機關頭,賴百濟降將黑齒常之率數百人襲擊敵軍後路,方使唐兵得救。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再次進犯。被提為武衛將軍的黑齒常之在河源擊敗之。高宗武后再提他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他在河源一帶屯田,並建烽火台戌所70餘座,以防吐蕃。吐蕃頗畏黑齒,竟不敢進犯河源。

總之,在武則天輔佐高宗的時代,東西征戰,軍事上基本取得勝利,大唐聲威高漲,邊疆得以保衛。在四境建立四大都護府,並擴大了貞觀年間所置的一個都護府的疆域。這五個都護府是:

(一)單于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年)由雲中都護府改置。治所在雲中城,統轄區突厥數部,相當今天的內蒙、陰山、河套地區。

(二)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664年)置。初治在平壤,轄高麗、靺鞨各部。西起遼水,東至朝鮮北部,南北抵海。後來治所移至遼河之新城。

(三)安北都護府。總章二年(670年)置。轄治約今蒙古、俄西伯利亞南部一帶,統管磧北鐵勒諸部。

(四)安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年)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

(五)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四年(640年)置。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的諸城邦國。咸亨元年(670年),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臨朝後,最初起年四境無事。自垂拱三年(687年)突厥、吐蕃、契丹先後犯邊。女皇武則天借雄厚的國力和多年處理邊境戰爭的經驗,調兵遣將,逐一平服,使邊境復歸平靜。

先是突厥部於垂拱三年(687年)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則天命左右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和李多祚討伐。二將皆為智勇雙全的少數民族老將軍,在朔州大破亂軍,突厥軍隊退走漠北。

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再起。武則天派武威軍總管王孝傑、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擊之。王孝傑也是一位久經戰場的老將,他連敗吐蕃犯邊之軍,恢復了戰前的西部邊疆形勢。

其間,唐朝東北邊族契丹強盛起來,當西部邊患平息后,威脅唐朝的便是契丹族。太宗貞觀年間,契丹臣服大唐。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唐營州(今遼寧錦州市)都督趙文翙施行暴*,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長,激起邊事。這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攻陷營州,殺死趙文翙。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佔據營州。以李萬榮為前鋒,四處攻掠,數日間有兵數萬,進軍檀州。

武則天聞警即派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二十八將討之。

但是,唐朝大軍未及對陣已中奸計大敗。契丹破營州后把俘獲的官兵囚在地牢里,然後派人告訴俘囚:「我們是契丹軍士的家屬,已饑寒難活,待官兵一到就投降大唐。」征討軍將到時,又把這些俘囚放出來,告訴說:「養你們無糧,殺你們不忍,放你們回去吧」俘囚們回至幽州向唐朝官佐說:「契丹糧食奇缺,人心思降。」各路降領信以為真,乃輕騎驅行,爭先恐後。兵至黃獐后,又有契丹老弱兵迎降。唐兵更加急行。結果中了埋伏,騎兵被絆索絆倒,將卒死者填滿山谷。生擒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司農卿麻仁節。契丹軍又迫令張玄遇在假文件上署名,派人給后軍總管燕匪石等。催他們急行軍趕往營州。結果,唐軍再度中伏,致使全軍覆沒。

武則天聞報大怒。他下令:「天下繫囚及庶士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發以擊契丹」[《資治通鑒》,卷205,萬歲通天元年九月。]令山東近邊各州置武騎團兵。其意思是廣泛征庥兵員,發動近離戰場地區的民眾,組織抗契丹的軍隊,堅決消滅契丹叛軍。

並任命同州刺史武攸宜為右武衛大將軍,任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英勇善戰的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集中了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

與此同時,契丹又進攻崇州,龍山軍副使許欽寂戰敗被擒。契丹軍再圍安東都護府城,逼迫許欽寂勸降,欽寂向城中的安東都護裴玄大聲喊:「契丹狂賊,滅在朝夕,裴公要鼓勵將士殺賊守城以全忠節啊」契丹人便把他殺死在城下。

因契丹反叛,吐蕃和突厥也活躍起來,形勢複雜而緊迫。突厥酋長黑啜請武則天收他為子,為他的女兒向大唐求婚,並要求歸還河西的降產,答應這些條就率部為大唐討伐契丹。武則天就授他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而吐蕃向大唐提出種種條件,傷及國體,則被拒絕。

這年十月,契丹叛首李盡忠死了,孫萬榮代領其眾。默啜乘機襲擊松漠,俘虜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家屬。武則天拜默啜為頡跌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孫萬榮則列加窮凶極惡,便收拾餘眾,向河北進攻。於是,先攻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殺刺史陳寶積和官吏人民數千,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動,紛紛逃散。形勢極為兇險。武則天想起了被貶為彭譯令的狄仁傑來,便下詔起用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前刺史。獨孤思庄為防契丹進攻,正在組織老百姓運土搬石,修築城壘,緊急備戰。狄仁傑到任后,便下令解散,讓百姓回家各安其業。守將們不理解,狄仁傑說:「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官民人等,人心頓安。契丹人聞狄仁傑之名,竟不戰自退。百姓們都編出歌來頌揚他,立碑紀念他的功德。武則天又令狄仁傑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抵禦契丹的進攻。

被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也被起用,都是用來抵禦契丹的。

決戰時機到來了。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助工則天命王孝傑率17萬大軍進攻契丹軍,與孫萬榮在東硤石谷大戰。契丹被打得大敗而逃,王孝傑督兵緊追不捨。行至絕險的山嶺上,契丹軍回兵再戰。王孝傑的后軍蘇宏暉竟然自亂其陣,棄甲逃走。王孝傑兵力單薄,被契丹人馬迫上懸崖,墜谷而死,兵將也死亡殆盡。

武則天聞此軍情,派使者至軍中斬蘇宏暉,但使者尚未到達,蘇宏暉又立了戰功,得免其死。武則天追贈王孝傑的官爵。

武則天愈憤契丹人的叛惡行徑,再派大軍前往討伐。

孫萬榮攻破王孝傑軍后,在柳城西北方400里處依險築新城,留下部隊防守,自引精兵攻幽州。此時,默啜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賜,發兵攻襲契丹的新城,圍城三日而破之。盡俘其眾,獲其財物而還。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聞新城被毀,後備盡失,大為恐慌。唐前軍總管張九節乘勢攻擊,孫萬榮大敗,逃至潞水。息於林下嘆曰:「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當時隨行的只有幾個家奴了。見他窮途末路,便把他殺死,向唐朝投降。自此,契丹叛亂才被平息。

此後,邊疆雖仍煙塵不絕,但大規模的戰事未再發生。直到她遜位之前,又置北庭都護府於庭州,這是武則天為撫邊安疆設置的第五個都護府。有唐一代,總計設置了六大都護府,武則天就設置了五個。對太宗設置的安西都護府,也擴大了轄區範圍。這說明,女皇的武功在歷史上也是卓著的。

[www.bxwx.net]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虛道德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虛道德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六章.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