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異星起源
第622章異星起源
喪屍末世降臨的六個月後,十一月,隨著陳眠的西進,中亞包括巨熊國度宣告淪陷。
十二月底,歐羅巴大陸淪陷;間隔一周后,也就是末世后的第一個新年,白頭鷹國也宣告淪陷。
至此,除了陳眠此行的起點——東方,仍有部分城市和深山基地被控制在倖存人類手上外。
全球剩下的倖存者不是被逼得逃到汪洋大海的荒島,就是被迫轉移到地下,藉以躲避喪屍和漸漸西進的核輻射。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強國被弗朗西斯變成的鱗甲怪物攻陷,核彈一顆接一顆像放爆竹似的連綿不絕。
核爆之後,半個地球都陷入了無邊的黑暗。
大量核爆塵埃與煙雲注入大氣層,在吸收了大陽的光線后又厚厚地壓向地面,令地表空氣氣溫驟降,不見天日。
與此同時,太空中的衛星也因為無處不在的核輻射大受影響,除卻幾顆軌道比較高的軍事衛星外,其餘基本成了廢鐵一堆。
人類,被譽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終於在喪屍末世的逼迫下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整顆星球都籠罩在一片令人絕望的灰暗雲層之下。
而透過浩瀚無際的星海與星系,在一顆足足比太陽這顆黃矮星巨大、明亮數萬倍的超級恆星附近,突然盪起一圈圈真空漣漪。
那漣漪呈環形,包裹著那顆明亮的超級恆星,如同衛星似的繞著它緩慢作均速運動。
隨著時間推移與漣漪的震動,充滿冰塊、星埃的恆星光環像是忽然撞到了什麼東西似的,紛紛解體碎裂,化為真正的宇宙塵埃。
不出片刻,那巨大的環形漣漪扯動光線,露出一塊又一塊弧形的奇怪天體。
這些天體聚集在那顆超級恆星外圍,像「巨蛋」一樣包裹著恆星的光線與噴發物質,不停地將它們吸收吞噬。
如果有人類科學家能透過超級太空望遠鏡看到這一幕,一定會驚聲大呼——
「戴森球!!!這是能夠吸收吞噬恆星能源的戴森球裝置!!」
但可惜的是,這圈環形未知天體並不完全類似人類科學家的推測那樣,是呈「球體」環繞在恆星周圍的。
它其實是由數十個巨型弧形天體,組成的一圈比恆星光環更大的環繞結構,看起來有些像——被削掉的蘋果皮,圍繞在恆星赤道附近。
如果說這顆類似「戴森球」的裝置,會令人類科學家驚聲狂呼的話,那下來發生的事,恐怕就會讓他們呆若木雞了。
在這些巨型弧形天體出現后不久,這顆超級恆星不遠處的一處真空,突然又盪起一圈更大的漣漪!
這回的漣漪就沒有造成剛才那般粉碎一切的動靜了,而是悄無聲息又像是在此存在了數萬年之久的——驀然出現!
出現的並不是什麼人類所幻想的巨型宇宙飛船,或是震撼人心的太空堡壘。
而是一團像是氣泡似的透明狀奇怪物體!
這物體的外層反射著遠處宇宙星光背景,像一隻折射著星芒的巨大氣泡,而其內部卻是一片黑暗,連一絲光點都沒有。
如此奇特的一幕定會令科學家們搜枯索腸,將它與腦中知識與幻想一一印證,試圖用物理天體學或天文學來解釋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行星天體?
不對,它雖然有界限明顯的氣泡式外層,可卻並沒有天體的實體集聚,也就是俗稱的物質形態,看不見任何星體輪廓。
光斑星雲?
也不對!
星雲主要是由氣體或顆粒物質構成的,通常呈現瀰漫狀或發散狀,不可能形成這麼規則的圓形氣泡狀。
隕石?衛星?
抑或是超出人類認知之外的特殊天體
而如果人類科學家們有足夠耐心和細節觀察力的話就能發現,在這隻氣泡狀天體的外層中,反射出的星芒竟然形成了一個新月狀的光環!
並且,那光環的光線似乎在氣泡外層的牽引下,正被拉長變得扭曲,黯淡。
不錯!
如果此時人類的科學家們還有思考能力的話,就能判斷出來——這其實是一個無法被我們人類的視力所能觀察到的,黑洞!
一個小型黑洞!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黑洞並不是一個洞,它也是一種宇宙中的天體,是由恆星坍縮而來。
但因為黑洞內部擁有的質量和密度遠遠超過了中子星,而且其引力又巨大無比,連光都無法從中逃逸出來。
所以在我們人類的視界中,它就像璀璨星空中的一塊暗斑、一隻漆黑無比的洞眼,無法描述其具體面貌。
這個像是氣泡的小型黑洞出現后,超級恆星附近的弧形天體便立即停止了吸收能量的動作,組成一條有規律的移動軌道,附著在黑洞氣泡外層之上。
最終,這些弧形天體包裹著氣泡黑洞,變成了一隻巨大的實體星球。
它在原位置停留了一小會兒后,突然又泛起一圈漣漪,徹底消失了蹤跡。
而與此同時地球,東方的天泉山山頂,正睡得酣甜的馬德彪,又做了一個夢!
這是一個無比虛幻、無比縹緲的怪夢。
夢中,馬德彪像個外來者一樣,見證了宇宙另一端發生的諸多奇異之事。
在茫茫的,不可觀測的複雜星系團中;
在無垠的,無數個多重宇宙周而復始,往複循環中——
一些由無數恆星塵埃以及白洞噴出的物質,漸漸形成了一團非常緻密的氣狀天體。
氣狀天體不停地旋轉增強引力、吸力,隨著更多的星埃、顆粒、冰塊、隕石的加入,這團氣狀天體最終擁有了可視實體,形成了一顆真正的星球。
不知過了多少時間,這顆星球終於孕育出了生命,一種原始的,由硼烷原子構成的硼基生命。
和我們人類所屬的碳基生命不同的是,這種硼基生命體並沒有單一且不可改變的形狀外貌。
它們或呈球體、多面狀、柱狀體;或可以隨需要變換形狀,隨心所欲。
但最終,為了適應這顆由多物質構成的原始星球環境,它們大多呈現出一種類似鳥的形態,就像那塊神秘巨石中被困的那隻生物體一樣。
又不知過了多久,這些生物通過個體的摸索與群體碰撞,漸漸產生了意識和溝通。
它們多變的外形決定了溝通上的障礙,於是,隨著時間和智慧的干涉,它們最終進化出了一種獨特的溝通方式——生物電活動。
也就是馬德彪所熟知的,腦電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