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永樂二年(上)

第五章 永樂二年(上)

永樂二年,永樂帝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封二子朱高煦為漢王,封三子朱高燧為趙王。立儲之爭就這樣暫時平息了,但南京城內的大小官員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因為漢王依舊是永樂帝最喜歡的皇子,而靖難的功勛們依舊是支持漢王的。

在立朱高熾這件事,解縉可以說是太子黨第一功臣,風光無限的他為大皇子立為太子取了首功。在功勛大臣全力支持漢王,太子黨一派受到強烈打壓的時候,永樂帝詢問了解縉該立誰為太子,結果解縉回答:「世子仁厚,應該立為太子。」

可是永樂帝並沒有這樣被說服,因為皇真的不喜歡他的長子。可解縉又多說了一句,他再拜道:「好聖孫!」

永樂帝不喜歡他的大兒子,可喜歡他的皇長孫,立太子為繼承人,不僅要看皇子自身的能力,更要看下下一代如何。這樣才可以保證皇朝三世的穩定。至於再下去的事,永樂帝也看不到了,也沒辦法去干涉。

可是,永樂帝雖然動心了,卻沒有馬封朱高熾為太子。他還有所猶豫,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大臣進獻了一幅畫給永樂帝,畫中一頭老虎帶著一群幼虎,父子相親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永樂帝很喜歡這幅畫,解縉也跟在永樂帝的身邊,他抓住了這個機會,拿起筆在這幅畫題了一首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一首並不是很工整的詩,卻深深地打動了永樂帝。二皇子朱高煦是永樂帝疼愛的兒子,可大皇子朱高熾也是他的兒子,都是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都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也就在這一刻,永樂帝做出了最後的決定,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為了感謝解縉的功勞,太子親自到解縉府道謝,風光無限的解縉也就這樣成了太子黨的第一功臣。但是解縉不知道的是,他的風光無限,他的勝券在握都被兩個人看在眼中,其中一人更是將他恨之入骨。這兩個人就是永樂帝與漢王!

興高采烈的太子黨眾官員此時也忘記了一個人的功勞,正是因為這個人的存在永樂帝才猶豫不決,沒有下狠心立二皇子為太子。在徵求解縉的意見之前,永樂帝首先徵求的是靖難功勛們的意見,這些功勛們才是永樂帝說信任的,為他出生入死的好臣子。

絕大部分的功勛大臣都支持二皇子朱高煦,他們也不喜歡大皇子朱高熾。可偏偏功勛中有一個人反對,這個人叫金忠,時任兵部尚的金忠。可一個二品官跟公侯勛貴們相比,實在是差太多了!但是,在金忠的後面還有一個人,那個人證是道衍,金忠也是道衍在靖難之役中向永樂帝推薦的。

金忠的表態,正是道衍的表態,永樂帝不得不重視。但是詭異的是,道衍一直沒有直接表明支持朱高熾為太子,所以太子一黨當然是多加猜測,畢竟多一個人來分功勞對大家都沒好處。其實道衍很清楚,只是傻瓜才風光地站在明處,立儲之爭這場血腥的爭奪才剛開始而已。

永樂二年,王叢雲家並沒有因為王千軍被道衍收為關門弟子而出現什麼大的改變,這件事王家也沒有炫耀過,甚至認為越少人知道越好。王叢雲每天依舊去五軍都督府站崗,做他該做的事情。而他的那些靖難之役的好兄弟們,也時不時地接濟和照顧一下他們落難的小兄弟,有空就一起喝幾杯。

但是,即便是這樣,王家的每一筆開銷都要精打細算,燕梓與劉雪沁兩人,一個織布,一個抄,靠自己的勞動來補貼家用。王叢雲每個月的俸祿,都要用來回請。就算自家再困難,也不能都是別人請,總用回請一兩次,這不是什麼面子問題,而是一個男子漢的骨氣。只會吃人家的,賴人家的,用種種困難當借口,這算什麼男子漢。

也就是在這一年,永樂帝開始了新一輪的秋後算賬,對前朝建文餘黨的清算。其中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正是靖難之役中南軍的兩任統帥。御史陳瑛參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永樂帝為此大怒,下令籍沒耿家,七十歲的老將耿炳文不願受辱,吊自殺!

接倒霉的就是在靖難之役中為永樂帝立下大功,將百萬南兵送給永樂帝的新一代「趙括」,曹國公李景隆。參倒這位曹國公的正是前一次參倒耿炳文,陞官得賞的陳瑛。副都御史陳瑛等告發曹國公李景隆「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

永樂帝再次大怒,李家被籍沒,李景隆下獄。后削爵。讓王千軍覺得好笑的是,這位曹國公也想學著耿炳文自盡,卻在獄中絕食十日不死,也真難為這位大人物了。當年燕軍兵臨南京時,正是這位曹國公和谷王率先打開金川門降燕,導致九門皆降,建文帝失蹤。

其實永樂朝的靖難功臣們都應該好好感謝這位曹國公,最初當永樂帝知道是李景隆的領兵時,就說他有五敗,「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無嬴糧,馬無宿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諛,部曲離心,五也。」

正是因為這位身份尊貴,身為朱棣表侄的皇親國戚,因為他的無能與紙談兵,導致燕軍前後兩次擊潰百萬南兵,讓原本只有萬人馬的靖難軍不斷壯大,最終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永樂帝最終沒有殺李景隆,而是將李家全家遷徒他處,留了下李景隆一命。

因為揭發耿炳文有功,陳瑛從御史升為副都御史。接著又參倒了李景隆,陳瑛被升為都御史。連參兩位建文舊黨不斷高升的他似乎揭發癮了,在李景隆全家被籍沒的不久,身為都御史陳瑛再次向永樂帝報告,榮國公梅殷「蓄養亡命」,「詛咒」永樂帝,對於陳瑛的這一報告,永樂帝只說了一句:「朕自處之。」

夜了,南京城各門關閉,很多街除了巡邏的兵丁外,普通百姓都已回家早早休息了。袁珙坐在去道衍府的馬車,正在思考要如何安慰他的這位老朋,還有就是要如何幫王千軍這個道衍新收的關門弟子安排日後之事。既然道衍決定了收王千軍為弟子,那袁珙當然是全部支持他的老朋,盡兩人之力為大明朝培養一位棟樑虎臣。只是,對於最近朝廷發生的很多大事,袁珙很是擔憂。

永樂帝是一個把心思藏得很深的君王,一些事永樂帝不會當場發作,他會忍耐,等待機會,就比如耿炳文與李景隆這個人,永樂帝一直拖到現在才收拾這兩位建文餘孽。可笑那陳瑛還一直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為朝廷掃除奸佞的功臣,其實他也只不過是永樂帝手的一枚棋子罷了,因為永樂帝需要借口,也需要一個讓建文舊臣恨的人,讓建文舊臣不會將矛頭全都指向永樂帝。

如今,耿炳文與李景隆都倒台了,那麼接下去就是那位痴情的駙馬了,寧國公主可以說是在皇室中與永樂帝最親近的皇室了,永樂帝也十分尊敬他的這位二妹。可是,親情並不能戰勝權力,權力才是最重要的。可如果永樂帝真下手了,那這段親情也就徹底斷了。

永樂帝富有四海,可從面相看卻是一位缺乏親情的皇帝,他是孤單的九五之尊,他將一一是去他所重視的親情。是去了親情,對一個人的打擊和影響是極大的,袁珙也不願意見到一位暴虐的皇帝,那不是天下之福,不是大明之福。可是,唯一可以鎖住永樂帝暴虐之心的枷鎖卻是那麼的少,並且有不斷脫落的跡象。

袁珙的苦惱,也只能跟道衍商量,可偏偏此時道衍的內心也很痛苦,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對他的老朋打擊實在是太大了。袁珙無奈地吐了一口氣,平民百姓都在羨慕達官顯貴的富貴生活,可誰又知道,這些達官顯貴之中有很多羨慕平民百姓的簡單。

馬車距離道衍府還有一段距離,就在這個時候,馬車突然停下了。因為前面有一個小女孩子攔住了馬車,身材瘦弱,看起來還不到十歲的一個小女孩攔住了袁珙的馬車,對著馬車用盡自己最後的聲音問道:「請問,馬車是袁珙先生嗎?!」

趕車的馬夫怒斥道:「去去,哪裡來的小娃兒,快點閃開,不要擋了我家大人的路。」

可小女孩依舊倔強地說道:「我姓李,名虎涵。只求袁珙先生見我一面,看看我的面相。如果袁珙先生不見,我只能死在此地!」

小女孩並不是在說笑,她從身拔出了一把鋒利的匕首,抵住自己的脖子,跪在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權傾大明(起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權傾大明(起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永樂二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