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太空與廁所
十二月二日,月宮。
二號樓完工後,經過三天的低壓氣密檢查、兩天的常壓觀察、12小時氣體泄露測試(高壓),通過工程驗收,於今日正式啟用。
一大幫子機器人幫忙,兩輛漫步車往返於一號樓和二號樓之間,花了一整天搬家。
二號樓佔地總面積五百平米,一層的面積就比擴建后的一號樓兩層都多。
不過排除掉貫通三層樓的大廳,能用的面積仍然沒有特別大。
按照工業鏈斷裂緊急避難至少五十人的居住需求,二號樓常規單間面積為12平米,夫妻合住雙人間25平米。
看起來面積比一號樓沒什麼改善,但因為結構設計的關係,差異非常大。
二號樓的大部分結構都在月表的混凝土氣密廠房裡建造,部分材料由工廠區加工,整體不受運載火箭直徑限制,單層層高足有3.8米。
這個高跨度比較詭異,既不是商用建築常見的3.3米,也不是民用常見的2.8和3米,其目的就是利用儘可能少的建築材料,爭取更好的居住環境。
所有的住房都是複式,單間上下加一起,樓梯、床、不可動式柜子桌椅不算,可用人移動的面積為14平米,兩個單人間中間,是分別面對兩個房間的大立櫃,拆掉就會變成雙人間。
改雙人間的時候,樓梯、二層隔牆等部分還有一些可動式的變化,二樓可以根據需求分割出額外的隔音書房或育兒間。
與高級人才在地表的居住條件肯定還是比不了,但月宮此時的住宿環境,已經一堆太空站、基地里最好的了,別地都沒有獨立衛生間。
而且二號樓未來的擴建計劃,除了層高增加,最後會把「L」型變成「T」型,這個過程里還會增加大一號的房間。
現在二號樓的二、三層做居住用,一層則包含多功能會議室、餐廳、娛樂室、機器人維修站、健身房,以及一個空出來未來打算做幼兒園的大房間,大樓中控中心被丟在負一層。
整棟樓還沒有任何實驗場所。
搬家之後,一號樓轉回原用,主要用於室內作物培育,居住、餐廳等會被拆除,用於之後部分實驗設備入場。
到這個階段,「工業鏈斷裂緊急避難」對月宮的全部基建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接下來仍然不會引進更多人,理由如同那個著名的一邊進水一邊放水的游泳池一樣,人越多,越影響物資囤積速度。
接下來轉為物資囤積、功能拓展階段,宇航員們日均的工作量會降低四成。
航天跟土木、警察一樣,是個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的行當,減少工作量不是地面人員突然良心發現了,只是為了讓宇航員有更多閑功夫,給出的刺激生娃策略。
人類對太空環境的適應力為零,在零重力環境下,就算想生娃都生不出來。
月表重力也不大,生娃仍然需要克服許多困難,但至少可能性不再是零。
這也是永續目標里最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太空新生兒,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白費勁。
趁著地表現在還能給太空提供支援,第一階段基建準備完成後,就趕緊進入了生娃階段。
從此時開始,月宮四對夫妻中已經簽署相關研究協議的兩對,主要業務就是這個了,尤其是女性,早在兩周前就進入營養儲備和常態化體檢的狀態中,一旦確認懷孕她們的工作量還要進一步減少。
除了兩對夫妻,其他沒有簽訂研究協議的,不管是否單身,生娃限制也被解除,但擁有足夠醫療器械前,不建議一群群懷上。
牲口們……男宇航員們,接下來的工作是月宮基地的各方面功能完善。
前面提過的月壤除輻射裝置,也在該階段。
此外,建築項目還有三個。
一個是二號樓二期工程,既四層到七層擴建,樓外設備安裝等。
第二是一號樓與二號樓的連接氣密走廊,該工程帶有一定實驗性質,幫助探索未來月表城市的建築互聯模式。
第三,廣場平整,建立正式的飛船起降區。
就工程難度而言,廣場平整項目難度最大。
聽起來好像有點奇怪,但物理規則決定了結果。
月表六分之一的重力,使得土球的平整機械(強夯)在這裡要做得非常大,打擊地面會造成很多有傷害性的飛濺物。
二號樓建造過程中,採用的地基夯實手段是注漿,可注漿這個簡單的動作,在月球也十分讓人頭疼,溫度管理必須非常嚴格,才能讓漿液不至於沸騰。
放到月表,注漿的溫度管理要求就更為難人,除非每一處需要夯實的地方,都臨時搭建具備一定氣密性和隔熱能力的「蓋子」,否則根本實現不了。
地面也正在利用二號樓地基建設採集到的情況,制定夯實方案和相關機械,即使一切順利,也要年後才會抵達月宮。
與月宮不同,軌道投放質量損耗更低的鯤鵬空間站,更早迎來了第三批成員。
鯤鵬空間站最近幾個月進度不算快,主要是外圈半徑太大,設計的截面積也更大,工程量實在不小,而且外圈自轉時模擬的重力更大,大部分工作不停止轉動根本做不了。
不過在宇航員、機器人和地面遙控設備的共同努力下,鯤鵬空間站也於十一月底,達成外圈首次密閉。
第一級重力段,一期寬度為五米;第二級寬度為七米,有兩層。
外圈第一期寬度就有九米,共三層,單層內空高度2.6米。
九米的寬度,排除掉被擺在側面連接二期工程的走廊,仍然有非常充分的空間。
這個時候,鯤鵬空間站的實際內部總面積(不計體積),要比月宮兩棟樓加起來還大了近四倍,但很可惜,因為鯤鵬是正經空間站,鯤鵬人想要獨立衛生間,大概要等下輩子。
航天用衛生間,經過好幾代產品。
第一批航天員上天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衛生間,有時候發射稍微耽誤幾個小時,航天員得斷電尿在宇航服里。
後來有了尿袋,也就是今天醫療系統給病人用的那玩意。
再然後,才有正經的用於便便的廁所。
這個時候的廁所還是直排式,首先宇航員得在零重力環境下,想辦法把便便弄到一個只有拳頭大小的廁所里(十分考驗技術,為此還出現了帶指套的塑料袋),然後蓋蓋子,直接往太空里排!
廁所連接真空的一瞬間,那景象,不知道的……還能看。
接下來才有高級貨登場,吸取式衛生系統,包含尿尿的和便便的都有,它們通過抽氣的方式產生一定吸力,不至於飄得到處都是,搜集好后打包往大氣層里丟。
再往後,才逐漸演化出我們今天所認知的,與水循環聯繫在一起的太空廁所,脫水后的代謝終產物是一包包,看起來像真空堅果包裝一樣的東東。
但是這套連接水循環裝置的廁所,體積有點大,鯤鵬空間站所有設備都要從地表來,不可能每個人都給配一套。
有同學一定回問,鯤鵬空間站不是自轉模擬重力嗎,不能像正常廁所一樣集中污水處理?
答案是……真的不能。
污水的腐蝕性能明顯比一般東西高,如果採用圍繞整個空間站的排水管,一旦發生泄露,必然是極為嚴重的事故。
此時的人類沒有建設自轉空間站的經驗,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保證,人造污水管在太空環境下數十年不出問題。
還有一點,鯤鵬空間站需要偶爾停轉檢修,沒人能確保全站人都能憋住,這就排除了使用常規廁所的可能。
為了發生任何災害時,都能控制住災害規模,並可以由空間站成員自主完成緊急處置,廁所必須集中設置,管道系統與其他電力、信號纜線隔離,甚至連氣體管理系統都要單獨設置應急方案。
鯤鵬空間站外圈總共只有三個普通衛生區,對應三個結構柱段切割出來的三段,每層都在一樣的位置,如果剛來外圈就要上廁所,要跑一百多米。
另外還有三個衛生區。
其中兩個預定給醫院專用,位於外圈三層結構的最外層,也就是人體體感的一樓。一個預定給未來可能會有的畜牧系統,這個暫時還不確定,但氣體、液體管道和處理裝置已經布置好(沒安裝廁所)。
不說廁所了。
空間站外圈首次密閉檢查通過後,第三批人員抵達,這些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專門負責外圈的內部房間搭建,相關板材都在裡面,不需要進出。
對了,這個結構氣密后要進出長寬數值較大的東西,比較煩惱,需要整體停轉,用一個專門設置的大型氣密間對外開放,然後用飛船懸在旁邊塞東西進來。
未來有可能會弄一套轉動中抓取貨運飛船的裝置,但難度太大,危險度過高,暫時還沒弄出來,只能普通機械臂先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