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準備幹活
時間不知不覺便來到了三月份。
過了仲春的祭祖和外出郊遊,三月份之後的主要活動便是要著手開始春耕。
而秦心這邊,也是很快便見到了鄭慶的那位兄弟。
以及……
鄭慶他那位兄弟身後龐大的『家族』。
足足有三十多四十人。
包括老的、嫩的,男的、女的,不過大多數人的年紀,還是在十多到二十之間,無論男女,都青澀的很。
聽聞姑爺來了,便由家主鄭力在外迎接,其餘年紀小的,都好奇地躲在牆角、門后的地方觀望。
秦心來的時候,這家人其實也正準備外出。
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姑爺,這就是我的弟弟,鄭力。」
在鄭慶的引薦下,秦心不自覺地往前伸出了右手,然後在對面完全懵逼的情況下,又尷尬地收了回去。
「你好。」
「姑、姑爺好。」
鄭力是一個表面看上去有點強壯魁梧的壯年,不知道是平時就有鍛煉的原因,還是就干農活煉成的,反正,雖然算不上虎背熊腰、鐵臂虯須,但那一身肌肉給人的視覺效果,還是有點震撼。
只不過,如今就是如此強壯魁梧的一個人,見到秦心,卻也不得不表現得有點誠惶誠恐。
秦心接下來便直入主題,問鄭力,大概今天要做什麼,你大哥都有跟你說了吧?
鄭力點了點頭。
而看到鄭力點頭,那秦心也不多說了。之後,便和鄭力一家人一同出發。
一行人,二十多個,浩浩蕩蕩地出發。
路上,正好遇到來交貨的鄭海——兩把大鐵鏟,之前秦心給鄭海的時候只有兩個剷頭,不過現在,鄭海已經讓人把木柄給安裝上了。
得到這兩件神器,等下動手的時候效率應該可以快上很多。畢竟,秦心也不想浪費別人一家人太多的時間來幫他,怕耽誤了別人春耕的時間。
這個時代,一夫百畝,一個成年人就要耕一百畝的田,任務量是很重的,秦心自然不能讓自己的遊戲之作變成人家的負擔。那樣的話,他心裏面也會過意不去。
但其他人之前根本沒有見過的這兩鏟,所以完全是沒有那種心理準備。現在突然看到鄭海交給秦心的兩把鏟,尤其是看到那兩把鏟上那鋒利的鏟刃。
「姑爺!能不能讓老僕我看看。」
「你想看?那就看吧,沒關係。」
鄭慶拿到鏟后,便仔細地打量了起來、並摸了摸。發現這東西的刃雖然很薄,但卻異常堅韌,便有點震驚地問道。
「姑爺,這是……」
「耒耜。」秦心答道。
的確,按照這個時代的話來說,鏟,跟耒耜,就是一類的東西。都是用腳踩,把尖端刺進土裡,然後再利用槓桿原理來翻土。秦心很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要是他不買兩把鐵鏟,就憑現在大家手上的木製、石制耒耜,他的挖土開溝要挖到什麼時候。不過冶鐵史花了38塊,中國農具發展史花了25塊,這兩把鏟連帶郵費花了36塊,現在秦心,也立刻就變得一窮二白了。最最讓秦心不解的是,這兩把鏟竟然還要他付郵費!這是最氣的!
「這東西……」鄭慶喃喃道。旁邊的鄭力,也是看著這東西。
鄭慶很快便拿來試了試。
來到路邊稍軟一點的泥土處,往地上一戳,輕易便入了三分。然後眼尖的鄭慶又看到了鏟上末端那微卷的卷沿,「那個是用來踩的。」秦心提醒道。也正是這個卷沿,竟然還要多收秦心一塊錢。鄭慶用力一踩,整把鏟便輕易地入了一半。然而這還不是水田,如果是泥土要更軟一點的水田,那可想而知,說不定整把鏟的剷頭,都要沒入到泥土裡去。而且……這也太省力了!
拔出來,鄭慶再一看整個鏟面,木製、石頭制的耒耜都有崩斷的可能性,剛開始,鄭慶還有點擔心,這東西看起來這麼薄,會不會崩斷,所以剛剛用力把土翹起來的時候,他都不敢太用力,但是現在一看,毫髮無損,而且,用手敲了敲,感覺還是那麼堅實。
「姑爺,這東西……」鄭慶。
「鐵制的。」秦心道,「等下一個人在前面掘,一個人在後面把土鏟起來。兩人配合起來的話,效率上應該能快上不少。」
鄭慶聽到秦心說是鐵制的,這個時代,大部分的人都還不知道鐵是什麼東西,因為鐵在自然界中雖然多,但往往是以礦石的形式存在,自然界中很難看到單純的鐵。或許,早在幾十,甚至幾百年前,某位聰明的古人已經曾經誤打誤撞地煉出過鐵,但那些都只會是個例,可能僅僅只煉出了一個手指頭的量不到,就被貴族拿了來當裝飾品,並且帶入了墓葬。在秦心所在時代的《尚書·禹貢》篇中,即夏朝中,鐵是以貢品的面目出現,其地位僅次於金而先於銀,足證鐵在當時的珍貴。另外,經過考古發現,古人對鐵的發現,很可能是因為在煉銅的過程中,使用了同時夾雜有赤鐵礦的孔雀石,在一起冶鍊的時候,逐漸對鐵開始有了認識。
但不管怎麼樣,現階段來說,尤其是鄭家這裡來說,估計還沒什麼人,對鐵有什麼太深的認識。更不用說,秦心說『鐵』字的時候,用的還是普通話,這些人就更是對鐵聽得有點稀里糊塗。這不怪秦心,畢竟平日里,大家都不談鐵,他怎麼知道這個時代的『鐵』的發音是什麼。
這個時代,用的還是上古漢語,非要比喻的話,可以看成是新疆話、也可以看成是閩南語等,總之,你要回到這個時代,你聽到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發音。這也解釋了,有時候,秦心為什麼聽完別人的話,要愣一愣,畢竟,本體還是他,而他,一直是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當別人用上古漢語和他對話的時候,他就必須要調用原主的知識庫才能應對。就像做英文翻譯。
「姑爺,這個『鐵』是什麼東西?」
估計,鄭慶也是看出,這不像是銅製的,於是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