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金城第七個軍團
事實上,在這個時間節點,以趙諶的名義給西夏國上下發一篇檄文,至少有三層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其一,以示此戰正大光明堂皇之意。這在華夏這片禮儀大地上,這一點自古以來非常講究,誰先開的第一槍,這仗打得是否站在道德高度,關乎君王後世名聲,關乎歷史記載的傾向。
其二,是前期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延伸,準確的說是進一步爭奪西夏國民心的一次強力手段。
有了前期吸納西夏國災民之舉在西夏國上下的大肆宣傳,趙諶的檄文裡面只要進一步明確,「凡是被他大軍佔領之地的百姓,便是他金城王的百姓,享受百姓之福利,絕不能有餓死之事發生,絕不能有敵國入侵殘害等之事發生」,那對百姓思想的衝擊可想而知。
這件事情做好了,發揮的作用堪比十萬大軍,因為可以無形中化解西夏國全民皆兵抗戰的形勢,更何況馬廣林和李長豐帶領的西軍已經做了一些迫害當地百姓的愚蠢之事,這個時候更需要以一篇檄文來挽回。
其三,這篇檄文也是一篇註定效果會很好的勸降書。眾所周知,西夏國漢人佔了近半,朝中上下的文官有一半以上是漢人。即使是武將之中,低級將官中也有不少是漢人。
這篇檄文中有意無意表現出天下漢人都是一家人的意思,會讓西夏國的漢人決定投降金城王時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最差的也會讓執掌西夏國朝廷的党項人對漢人文武官員、普通士兵和百姓生出猜忌,而且註定會在一些具體事務和話語中表現出來,甚至有所防範,而這更會加劇西夏國所有漢人反叛投降金城王的想法。
其四,這篇檄文其實也是給天下人看的。一些關乎大義、了卻宋夏兩國百年仇怨的話說好了,揚州朝廷那邊乃至整個大宋各地的一些文武官員看了之後,註定會熱血沸騰,註定會對金城王更加崇拜,等將來趙諶真正圖謀大宋天下的時候,各種源源不斷的好處就會體現出來。
其五,這篇檄文也是給金城王麾下全體將士看的,特別是給西軍還剩餘的六萬人馬看的。就是要告訴他們要遵從什麼軍事紀律,什麼樣的行事原則。
比如,檄文中說:軍士但有作姦犯科,劫掠侵擾民人者,朕必嚴肅法紀,追責上下,絕不姑息。
而且這篇文章因為是以金城王的名義,且通告天下,只要西軍將士不是蠢貨,都會知道自己或者部下有人若是違犯檄文中提到的一些軍事紀律和行事原則,便相當於當著天下人的面扇金城王的耳光,那真的是找死。
事實上,檄文早在趙諶來橫山之前便已經寫好了,趙諶這邊派人通告天下的同時,金城那邊的《金城快報》也會同一時間刊發,並且以最快的速度發往各地。
而隨著這篇檄文發布天下,趙諶此行對西夏一國的征戰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
離開黃石山城的第二天傍晚,趙諶一行近六千人從子午道北邊塞出口行出,在附近紮營休息,便已經引發了橫山北邊一線的震動。
這便是權勢的微妙之處。
之前趙諶一直在子午道之中的黃石山城中待著,前線馬廣林和李長豐帶領的兩萬西軍士卒便會本能的有一種我在最前線,我在為後方金城王賣命,所以就能為所欲為的心態。
如今,金城王一旦穿過橫山,也來到前線戰場,甚至不等他行殺一儆百之事,佔領六個軍寨的西軍,乃至控制白豹城的陳坤帶領的呂梁山義軍上下,都立刻安穩和老實了不少。
當然,隨之也對六個軍寨的兩萬西軍和白豹城的一萬義軍的士氣提振了很多。
至於西夏國一方仁多寶忠及其這些天整合的足足十萬西夏大軍,更是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翌日天蒙蒙亮,趙諶便在五千黑甲護衛旅和數百暗衛的保護之下,從子午道北邊出口程,傍晚時分,抵達白豹城境內。
而同時,趙諶便收到馬廣林和李長豐派人請示,請求要過來拜見趙諶。
趙諶當場傳令,讓馬廣林和李長豐先自查,將這些天違犯「四大紀律十大禁令」的官兵徹查,並且依法嚴辦,若是此事做不好,便不用來見自己了。
不提馬廣林和李長豐在接見金城王的命令之後,心中如何決斷,如何大開殺戒,整治軍紀。
趙諶一行距離白豹城十里之地時,呂梁山義軍主將陳坤和特戰營的營長黑土、情報司的副司使於占逵出城向南前來迎接。
趙諶一見面,便毫不吝嗇語言,對三人大肆進行了褒獎。
特別是對陳坤大加恩賞。
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先不說,趙諶當時從民間英雄榜中挑出十二生肖帶領一百精英奔赴天下各地打造敵後根據地時便有過許諾,而陳坤不管是建立敵後根據地的具體表現,還是此次成功拿下白豹城,以及後期對麾下義軍的約束,都表現得非常好。
這種人物,在金城王麾下軍中體系中一定是要大加表彰和重賞的。
而在當晚陳坤、於占逵和黑土給自家王爺設接風洗塵宴席之中,趙諶便當場宣布陳坤的呂梁山義軍正式更名為義勇軍團,陳坤一舉超過了血虎這個血虎旅的旅長,成為十二生肖中第一個軍團長。
相比意氣風發,心中欣喜若狂,恨不得仰天長笑,但在趙諶面前卻強壓下心中的激動之意、極力表現穩重之意的陳坤,黑土卻是在見到趙諶之後便一直表現得一臉不安,此時在陳坤上前對著趙諶謝恩之後,更是再忍不住,大步上前,撲騰一聲直接跪倒在趙諶身前,一臉愧疚道:「王爺,卑職帶人對仁多寶忠行斬首未能成功,致使王爺的一系列後續計劃就此終止,仁多寶忠如今更是聚集十萬大軍穩住了防線,請王爺治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