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

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

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腸肚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布袋和尚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是許多學佛人背得爛熟的話,說來容易,真正實踐的人並不多見!佛法就在我們生活的煩惱之中,覺悟與世間不能相離。沒有世間,我們到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

佛經上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義不二故。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沒有回頭時,胡作非為是張三,回頭后,安分守己、助人為樂的還是那個張三。回頭做好事的那個力量,就是他以前幹壞事的那個力量。切莫小看回頭這件事,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很多人的修行和頓悟都在回頭那一瞬。

《五燈會元》上記載了五泄禪師悟道的過程。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向南嶽石頭希遷禪師問法,與其他學僧不同,他不問佛法,也不問達摩禪,只問一句話:讓我領悟佛法的真諦,我就留在這裡;若不能,馬上就走。希遷禪師聽聞此言,就地一坐;靈默拔腿就走,還沒走幾步,希遷喊道:「和尚!」靈默回頭,希遷道:「從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做什麼?」靈默的回頭,便是佛性的靈轉,自性的發見。靈默留下,後來也成為著名禪師。

有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凈地方,或隱居起來閉關。若沒有證悟的根子,閉關便是東施效顰,「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佛法就在人世間,沒有半點火候,就去閉關,往往煩惱一來,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熱鬧了,結果是閉不了幾天。還有一些人,倒有勇氣,強撐著,結果弄出病來。

有了證悟,當下就出世;如果見地不正,甚至還有邪知邪見,不論你修什麼法,也不論你躲在哪兒修,都是沒有出離世間。

六祖還怕人們在正見上起執著,就進一層開示說:「正邪俱打卻,菩提性宛然。」要知道,真正見了性,就入了不二法門,那時不但邪見不要,正見也不要。有的人到這裡害怕了,正見怎麼會不要呢?你若未到這一步,正見當然要,但若真的見了性,恰恰是你自心本性全體現。學問會了以後,須要丟掉;一切境界來時,一切妄想來時,不用怕,那個妄念碰不掉你圓滿自性佛,不理它。希遷禪師說「長空不疑自雲飛」,萬里晴空從來不會在意天上那點白雲,白雲也不在乎空洞的天空只有自己這一片雲彩,關鍵是「不疑」。

有一次,蘇東坡到金山寺打坐參禪,打坐過後,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佛印禪師道:「禪師!你看我打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笑笑,竟無以為答。蘇東坡以為贏了佛印禪師,回家后便向妹妹蘇小妹誇耀,蘇小妹聽了之後,正色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禪宗的話頭,不是巧辯,是靈慧。

喜怒哀樂即是菩提。我們是否真的對禪有深刻的認識,扎紮實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蘇東坡的話頭。一日,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放屁。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滿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打開一看,見「放屁」兩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的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禪師呵呵大笑說:「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蘇東坡聽后慚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說的,行到才是功夫。真正開悟的人,真正有見地的人,不會把現世生活拋在一邊,相反,他對工作,對生活的考慮更周密,做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別」,而且「應用便知一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上一章下一章

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