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監獄
我對海德堡大學的最初了解是因為一個人。忍不住,便在街邊書攤上與兩位大學生搭訕,問他們什麼系,答是社會學系,我想正巧,便緊追著問:「你們那裡還有馬克斯·韋伯(MaxWeber)學派嗎?」他們說:「他是上一代的事情了,我們已經不讀他的書。可能老師中有他的學派吧。」
我很悵然,繼續沿著大街往前走。突然在一條狹窄的橫路口上看到一塊藍色指示牌,上面分明寫著:學生監獄。
這塊牌子會讓不少外來旅行者大吃一驚,而我則心中一喜,因為以前讀到過一篇文章,知道那隻不過是一處遺迹,早已不關押學生。是遺迹而不加註明,我想是出於幽默。
當然要去看看,因為這樣的遺迹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順著指示牌往前走,不久見到一幢老樓,門關著,按鈴即開。穿過底樓即見一個小天井,沿樓梯往上爬,到二樓樓梯口就已經是滿壁亂塗的字畫,三樓便是「監獄」。四間「監房」,一個高蹲位的廁所。房內有舊鐵床和舊桌椅,四壁和天花板上,全是頑皮的字畫。
其實這個「監獄」只用了兩年,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四年,是校方處罰調皮學生的場所。哪個學生酗酒了、打架了,或觸犯了其他規矩,就被關在這裡,只供應水和麵包,白天還要老老實實去上課。
畢竟不是真的監獄,沒有禁止從別處買了食物進來,也沒有禁止別的同學探望,因此這裡很快成了學生樂園。好多學生還想方設法故意違反校規,爭取到這裡來「關押」。
我請一位科隆大學社會學系的四年級學生把牆上胡亂塗寫的德文翻譯一下,他細細辨認了一會兒就笑著讀了出來:
「嘿,我因頑皮而進了監獄!」
「這裡的生活很棒,我非常喜歡,因此每次離開都感到心痛,真遺憾這次的關押期是兩天而不是十倍。」
可見這位學生是這裡的常客,早已把處罰當做了享受。這倒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邏輯:世間很多強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於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對得上承受者的價值系統。有時,承受者正求之不得呢。
牆上還赫然寫著被關押學生自己訂出來的監規:
一、本監獄不得用棍子打人;
二、本監獄不得有警察進入;
三、若有狗和女人進入本監獄,要系鏈子。
這第三條監規污辱了女性,很不應該。但也證明,這所「監獄」是很純粹的「男子監獄」,當時的女學生老實聽話,不會犯事。這條監規可能是一個一連被幾個女同學告發而收監的男生制定的吧?
「學生監獄」關閉在一九一四年,大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關。如果真是這樣,它關閉得太有氣派了。
我覺得,這所「學生監獄」在以下幾個方面很有意思——
第一,當時的校方很有意思,居然私設公堂,自辦監獄。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所以引起很多遊人的好奇。校方對學生無奈到了什麼地步,可想而知。但現在看來,真正犯法的是校方;
第二,當時的學生很有意思,居然已經調皮搗蛋到要迫使校方採取非法手段了。但他們調皮搗蛋的極致,不是反抗,不是上訴,而是把「監獄」變成了樂園。青春的力量實在無可壓抑,即便是地獄也能變成天堂;
第三,這個地方按原樣保存至今的想法很有意思,或者說把沒意思變成了有意思。海德堡大學輝煌幾百年卻並不反對把這幾間荒唐的陋房展示世人,各國遊客可能完全不知道這所大學的任何學術成就,只知道有這麼一個「學生監獄」。對此,沒有一個教授聲淚俱下地提出抗議,像我們常見的那樣,批判此舉有損於大學聲譽。大學的魅力就在於大氣,而大氣的首要標誌是對歷史的幽默;
第四,遠道而來的各國遊客很有意思。他們來海德堡非得到這裡看看不可,看了那麼一個破舊、局促的小空間卻毫不抱怨,只一味樂呵呵地擠在那裡流連半天。尤其那些上了年紀的女士,戴著老花眼鏡讀完牆上那些污辱女性的字句一點兒也不生氣,居然笑得彎腰揉肚。
按年齡算,她們只能是那些男孩子的孫女一輩。也許,她們正是因為在這裡看到了祖父們的早年真相,而深感痛快。
她們的笑聲使我突然領悟,頑皮的男孩子聚在一起怎麼都可以,就怕被女孩子嘲笑。因此,他們拒絕女孩子進「監獄」,就是拒絕女孩子的笑聲,而拒絕,正證明心裡在乎。對於這個邏輯,今天這些上了年紀的女人全都懂得,因此笑得居高臨下,顛倒了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