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常見病:未動身,先「恐懼」
05
常見病:未動身,先「恐懼」
想象出來的「困難」
一位律師去某處風景優美的地方自駕游,但不成想,在半路上,他的車子卻出了問題,需要一些工具來修理。恰好不遠的地方有個小村落,他決定去那兒借些工具來。
可是,在往村子走的路上,他不停地在想:「他們都不認識我,能願意把工具借給我嗎?他們不會把我當成壞人吧?又或者,他們萬一沒有這種工具怎麼辦?」這種不安的想法不停地在他腦袋中盤旋,以至於當他走到村子里后,再也不敢去借工具了,只好轉身又回到了車裡。
有些人會覺得故事中的這個人太過膽小了,做的事情也著實可笑。但實際上,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常常在事情還沒開始前,就被自己想象出來的困難嚇倒了。
例如我們喜歡一個人很久了,卻從來不敢表白,因為很可能被拒絕,那就太丟臉了;我們想向老師求教一個問題,卻遲遲不敢張口,因為問題太簡單,很可能會被老師批評;我們想換個工作,卻不敢輕易辭職,因為下一個工作也許還不如現在的這個呢。我們想做的事很多,但能夠立即執行的沒有幾件。因為我們總是想得太多,顧慮這個顧慮那個,很多計劃還沒開始就已經夭折了。
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顧慮呢?其實,是我們的消極思想在暗中作祟。
當我們想要開始一件事時,常常會這樣想:「我能不能做好呢?萬一搞砸了怎麼辦?」「我不一定能做好,還是別開始了吧?」因為這種消極心理,我們漸漸喪失了自信,把眼前的問題看得過於嚴重,甚至因為懼怕這些想象出來的困難而裹足不前。
可以說,消極是我們人生中的大敵,我們邁向成功的腳步會因它受到阻礙。
1976年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剛剛吃完晚飯的19歲青年高斯開始完成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兩道數學題,這幾乎已經成了他每天晚飯後的習慣。
今天的兩道題目並不難,高斯還和平時一樣,只用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這時,在紙的下方,他發現還有一道數學題,要求他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個正17邊形。高斯並沒有想太多,他認為不過是老師今天多布置了一道題目而已,所以,很自然地再次拿起紙筆做了起來。
然而沒過多久,他發現這道題並沒有他想象得那麼簡單,他有些猶豫,是否還要堅持做下去。後來他轉念一想,也許這正是導師在考驗他呢,如果這麼輕易就放棄,那太讓導師失望了。於是,他硬著頭皮,繼續鑽研那道題。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越來越焦躁,因為他對這道題簡直毫無頭緒,似乎他之前學的所有數學知識此時都用不上了。可越是這樣想,他就越有鬥志。他暗下決心,今晚一定要把這道題做出來。於是,他拿起圓規和直尺,開始不停地在紙上比畫,想使用一種超常規的方法將這道題解出來。
當太陽躍上地平面時,高斯鬆了一口氣,這道難題終於被他破解了。當他第二天將解開的題目遞給老師時,顯得十分不好意思,他說:「老師,真是抱歉,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您昨天布置給我的第三道題,我竟然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解開。」
聽見他的話,導師有些詫異:「第三道題?」當他接過高斯遞過來的本子時,簡直驚呆了。他的雙手都顫抖了起來,沖著高斯大聲問道:「這真的是你自己解出來的?」
老師的表現讓高斯很疑惑,但他還是回答道:「確實是我花費了一整個晚上解出來的,如果我再聰明些,可能就不用花費這麼長時間了。」聽見他的回答,激動的導師拿出圓規和直尺,要求高斯將這道題當著他的面再解一遍。
高斯按他的話照做,沒過多久,這道題再次被解開了。這時,導師激動地對高斯說:「你哪裡還需要再聰明,你簡直是個天才。你知不知道,這道數學難題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無論是牛頓還是阿基米德,都沒有破解成功。但你竟然做到了,而且只花了一個晚上。最近,我正在研究這道題,昨天順手寫在了你的作業本上。但沒想到,你竟然這麼厲害。」
後來,已經成為數學王子的高斯回憶起這件事時,曾感嘆地說道:「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道數學題兩千多年來都沒有人能破解,那我很可能同樣解不出來。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我把它當成了一道普通的數學題。」
高斯之前的很多數學家為什麼沒有解開這道題?這和他們把它當成一道世紀難題有很大關係。既然連牛頓、阿基米德那樣的大師都解不出來,自己恐怕也沒有那個能力。在解題之前,他們心中就已經有了消極的種子,解題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很難有足夠的自信。稍微一遇到阻礙,他們就會認為這確實是道難題,自己果然沒有能力解決它。
如果我們不想被這種消極的思想控制,不想被眼前的困難嚇倒,那該如何做呢?
首先,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鼓起勇氣去面對。永遠相信自己,你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它,千萬不要因此而恐懼。
其次,要具備探索精神。面對困難時,不要後退,反而要主動向前一步去探索它,當你了解它后就會發現,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強大。當你對它具備了足夠的了解,再想解決問題就簡單多了。
最後,要勇於嘗試。如果你一遇到問題就退縮,不僅無法解決它,而且也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只有勇於嘗試,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一旦發現自己的方法可行,你的自信就會被提升。等到下次再面對困難時,你就會從容淡定得多。
即使真的失敗了,又怎樣?
無論對誰來說,失敗都不是什麼愉快的體驗。就算是最自信的人,在面對失敗時,也會心有沮喪。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真正能坦然接受它的恐怕沒有幾個。
在英國,學校和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失敗教育」。當孩子在某事上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他們不會讓孩子放棄,或者由家長包辦,他們會再提供一次機會,讓孩子從上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贏得成功。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國內頂級私立女子中學牛津中學推出了一套數學考試試題,非常具有挑戰性。這套數學題的難度循序漸進,最後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學生的能力範圍。
學校坦言,與中學生的學習水平相比,這套試題要難得多,所以,學生們要想得到滿分,那是不可能的。
那推出這樣一套試題究竟有何用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夠坦然地接受失敗。
學校負責人表示,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十分出色,從小就有一種優越感,所以學校很擔心他們會在以後遭遇失敗時,裹足不前或者一蹶不振。這次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失敗沒什麼可怕的。
另一所頂級學校倫敦溫布爾登中學也曾舉辦過「失敗周」的活動,並且有很多成功人士受邀出席。在活動中,這些成功人士將自己失敗的經歷與學生們分享,並且告訴他們「失敗沒什麼可怕的,大可以去坦然接受」。
2006年,在前人打好的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徹底證實了「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當記者採訪朱熹平教授,問他為何能破解這一世紀難題時,朱熹平教授回答說:「這是因為有了一種心態,要把失敗當成常規,成功當作偶然。」
如果把失敗當作常規,在失敗時,我們就不會心懷沮喪;如果把成功當作偶然,在成功時,我們就等於收穫到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們應該記住,永遠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為既然已成定局,無論你如何自責悔恨,結果也沒辦法改變了。與其因此沉湎在失敗的沮喪中,不如努力吸取經驗,再次奮勇向前。
實際上,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后再也不敢前行。有很多人因為失敗,喪失了自己的信心,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你的方法不對,也可能是因為外部因素對你不利。所以,你決不能就此否認自己的能力,失敗從來不代表你不優秀。古人說「莫以成敗論英雄」就是這個道理。
林肯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他在22歲時經商,結果生意慘敗。他在23歲時,競選州議員,結果落選。他在24歲時再次做生意,依然沒有成功。
當25歲時,他好不容易當選了州議員。但在26歲時,結婚前夕,他的未婚妻突然病逝。27歲時,因為精神的崩潰,他一度有6個月的時間卧病在床。29歲時,他競選州議長,再次失敗。31歲時,他爭取成為被選舉人,依然沒有成功。34歲時參加國會大選,依舊落選。
37歲時終於成功當選國會議員,但在39歲想要連任時,卻又失敗了。他在46歲時競選參議員,結果失敗。47歲時競選副總統,還是沒成功,甚至得票還不到100張。49歲時,競選參議員,依舊落選。當他入選美國總統時,已經是半百之年,51歲了。
林肯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失敗,他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所以才能在最後成功地當選為美國總統,帶領美國北方軍取得了內戰的勝利。
一個人如果連一點兒失敗都經受不住,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沮喪抑鬱,甚至因為心理承受不了而輕生,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成就大事呢?
松下電器是世界最大的家用電器企業,也是日本電機行業的排頭兵。有一次,松下公司要招聘一批推銷人員,考試分為筆試、面試兩部分。投遞簡歷的多達幾百人,但招聘名額只有10個,所以競爭非常激烈。這幾百人經過一個星期的篩選,最後終於決出了10位優勝者。
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親自過目了這些優勝者的名字,結果意外地發現,神田三郎的名字並不在這份名單中。要知道在面試時,這個人給松下幸之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覺得此人入選應該不成問題。於是,他叫來下屬,吩咐他對考試分數進行複查。
當下屬再次審閱綜合成績時,發現神田三郎的成績果然非常優秀,位於總排名的第二位。他之所以沒在前十位的名單中,是因為電腦出現故障,排錯了分數和名字。下屬將情況報告給松下幸之助,松下讓他立即改正錯誤,並將錄取通知書儘快發給神田三郎。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負責招聘工作的下屬第二天卻帶回一個驚人的消息:因為沒有接到松下公司的錄取通知書,神田三郎竟然跳樓自殺了。雖然他已經派人送去了錄取通知書,但終究是晚了。下屬不無惋惜地對松下幸之助說道:「真是太可惜了,我們竟然錯過了這麼有才華的年輕人。」松下幸之助聽了下屬的話卻搖了搖頭,他說道:「絕對不是!我們公司幸好沒有錄取他,他是成不了大事的。一個沒有勇氣面對失敗的人又怎麼懂得去做銷售。」
神田三郎的悲劇不是因為運氣不好,電腦偏偏弄錯了他的排名,而是因為他承受不了失敗。如果他能坦然地接受失敗,就算等不到松下公司的錄取通知書,早晚也會被其他公司錄用。而且就像松下幸之助說的,一個連失敗都承受不了的人也根本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人員,因為他必然無法面對別人的一次次拒絕。
親愛的朋友,千萬不要害怕失敗。如果在面對失敗時,我們選擇逃避,很可能就會從此裹足不前。真正的勇者是從來不相信眼淚的,他們在成功面前會大聲高歌,在失敗面前同樣能坦然接受。因為失敗可以讓他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磨鍊自己、超越自己,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非走不可的彎路
生活中的很多事,只有經歷了才會懂得。例如:只有生病時,才知道健康的可貴;只有分別時,才知道相伴的難得。
反之,有些事如果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就永遠不會懂得其中的滋味。每一次受挫,我們就更能理解生活;每一次犯錯,我們就更能明白道理;每一次不幸,我們就更能體會成熟;每一次彎路,我們就會更加珍惜成功。
也許人生中,註定有很多彎路是繞不過去的,只有經歷后我們才能明白。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可是就算是彎路,你也不要害怕,因為不同的路上總會有不同的風景,不去經歷,你就永遠不會懂得。
在《非走不可的彎路》中,張愛玲曾這樣描寫道: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路若隱若現,招呼著我。母親攔著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有什麼不信呢?」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我也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條路確實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了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麼才能長大呢?
是啊,有些彎路我們非走不可。因為只有經歷過了,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滋味。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我們就不會有真實的體驗,也就很難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要怕走彎路,那其實正是給了我們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年長的人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給我們指引,希望我們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可是,就算是血親,每個人的思想和看法也是不同的。就算我們生活在一起,吃同樣的飯,看同樣的書,但我們的人格卻永遠都是獨立的。所以,同一個經驗又怎麼能套用到不同的人生上呢?更何況,走點兒彎路也沒什麼不好,每一次彎路都是在為我們的成功積累經驗。
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彎路,因為他們在走彎路時,正好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父母才能放心地讓他們有一天自己上路。畢竟就算是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如果總是怕他們走彎路,萬事都手把手地教導,最後很可能反而會害了他們。
從前有個漁夫,被人們尊稱為「漁王」,捕魚技術十分精湛。可是,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這項技藝,這令他頗為苦惱。
因此,他經常向別人抱怨:「我的這一身好技術怕是要糟蹋了,我真是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兒子就學不好呢!從他小時候懂事開始,我就把我畢生所學的捕魚技術一點點地傳授給了他。例如怎麼織網最容易捕到魚、想要讓魚入網應該怎麼做啊。等他稍大一些,我又教他辨認潮汐和漁汛。我捕了這麼多年魚,可謂經驗豐富了。但不管我怎麼傾囊相授,我的兒子都學不會。甚至和那些普通漁民的兒子相比,技術都要差得多。」
一個朋友聽了他的抱怨后問道:「你一直都是手把手地教他嗎?」
「當然了,我教導得可仔細了,就怕他把我這一身捕魚的能耐辜負了。」
「他一直都在按你教的做嗎?」
「當然了,他自然要照著我說的去做,這樣他就不會走彎路了。」
聽見這樣的回答,朋友接著說道:「你看,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一直以來,你雖然把你的技術都傳授給了他,但是卻沒把你受過的教訓也一併傳授。一個人要想掌握某方面高超的技術,不但要掌握技巧,同時還必須得到教訓,或者也可以說必須自己積累經驗。」
如果想讓孩子成大器,我們必須學會放手,讓他親自去感受人生路上的那些曲折。這樣他才能得到鍛煉,積累更多的經驗教訓,從而走向更高的地方。
一位老師向講台下的學生展示了一幅世界河流分布圖,然後向學生們問道:「大家一起看看,地圖上的這些河流都有什麼共同點?」同學們觀察了一會兒答道:「這些河流都是彎彎曲曲的,都不走直線。」老師又問:「那河流為什麼都走彎路呢?」同學們不知道答案,在座位上大聲地討論著。
這時,老師接著說道:「實際上,在自然界,走彎路是一種常態,走直線反而是種意外情況。在前進的過程中,河流也會遇到各種障礙,比如不可逾越的高山。這時,為了避開這些障礙,河流就會繞道而行,腳下的路自然就彎曲了。可是不管怎麼說,彎彎曲曲的河水最終還是會流入大海。」
我們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接受成功路上的那些挫折和阻礙,因為這些曲折本就是人生的常態。實際上,走點兒彎路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也是前進的一種形式。不管我們走的有多曲折,只要目標堅定,就會像河水一樣,雖然流淌得彎彎曲曲,但最終還是會流入大海。
樂觀,讓恐懼煙消雲散
永遠保持一種樂觀的情緒,遇事往好的方面想,至少不要專門往壞處想,恐懼情緒就無從滋生、壯大。你會發現,事情往往沒你想的那麼糟糕。
著名的小提琴家歐爾·布里在巴黎舉辦了一場大型音樂會。在音樂會的現場,每個人都沉浸在美妙的演奏中。這時,布里的小提琴突然斷了一根弦,他的心也跟著抖了一下。不過很快,他就恢復了常態,若無其事地繼續演奏。甚至還面帶微笑,一首演奏完又演奏了一首。就這樣,從始至終,觀眾都沉浸在動聽的音樂里,整場音樂會非常成功。
當音樂停止時,歐爾·布里十分高興,他將小提琴高高舉起,以表達自己的興奮。這時,小提琴那根斷了的弦在半空中十分顯眼,現場觀眾這才知道,原來這位大師一直在用一把斷了弦的小提琴演奏。於是,掌聲更加熱烈了。不僅是驚嘆於這場演出的動聽,而且還是在表達對這位音樂家的敬意。
後來,當有記者問布里,何以在斷了弦的情況下還能如此鎮定時?布里是這樣回答的:「這沒什麼,就像你說的,只是斷了一根弦而已,我還有其他弦可以用。這就好像有些人一樣,雖然生命中可能遭遇過某些不幸,但依然不妨礙他獲得美好的人生。」
確實,「不過是斷了一根弦而已」,我們大可不必為此縮手縮腳。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演奏不完美的樂器,照樣可以奏出美妙的樂章。
對於進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心態往往有一個從「盲目樂觀」到「盲目悲觀」的過程。最初,他們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望,堅信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學識,理應得到不錯的工作和待遇。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他們所願,因為缺乏工作經驗,這些人通常要從最底層做起,干最苦、最累的活兒,拿最少的工資。而且,在實際工作面前,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專業實力並不像當初想象的那麼強大,於是一些人開始變得沮喪,不自信,面對任何問題都條件反射似的往悲觀方面想。一旦進入「悲觀模式」,真的就會凡事不順。
悲觀,會形成一種氣場。它讓有活力的人敬而遠之,讓本來可以做成的事情半途而廢甚至無法開始。悲觀的人,習慣於說「不可能」,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似乎只要是好事情就跟自己不沾邊兒,這樣的心態,形成惡性循環,足以把人生之路逐條堵死。
相反,樂觀的人,會讓可能的事情實現,讓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出現轉機,這樣的人生是開放的,機會越來越多,可能性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起點上的差異其實並不大,無非就是一個心態問題。在一定角度上說,心態問題是最簡單、最容易改變的。當我們遇到事情,是應該往好處想呢,還是往壞處想?——就是這個問題而已。多提醒自己往好處想,試著往好處想,你會發現並不難。
做個樂觀的人吧!實際上,悲觀和樂觀只有一紙之隔,捅破了就是一個新天地。樂觀的天地里,恐懼沒有存活的土壤。即使真的遇到壞事發生,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無傷大局。
有一次,美國總統羅斯福家中被盜,很多東西都被小偷搬走了。當得知消息的朋友憂心忡忡地寫信安慰他時,羅斯福的心情卻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在回信里,他從容地說道:「親愛的朋友,你能寫信安慰我,我十分感謝。但我現在感覺很好,請你不用擔心。我十分感激上帝,因為第一,我丟的只是東西,並不是我的性命。第二,我丟掉的只是部分東西,並非全部。第三,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這顯然是最值得慶幸的。」
羅斯福的樂觀讓人敬佩,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充滿陽光,他的生活自然不會有陰影。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境遇,但我們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生活會給予我們什麼,這由不得我們說了算。可是,在面對生活給予的那些東西時,我們卻可以選擇用什麼態度去迎接。
樂觀的人看到的永遠是事物好的一面,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有好消息。例如:早上一起床,樂觀的人就可以高興地大喊:「真好,我還活著。」
樂觀的人看事物永遠是積極的,無論是他們的語言還是他們的行動,甚或是他們的思維,永遠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勢頭。所以,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他們都更樂於去積極地拼搏,積極地去努力,這樣一來,獲得成功的概率自然會變大。
在做事時,他們通常會給自己一種積極的暗示。
千萬不要小看這種積極的暗示,積極的暗示就相當於給大腦里的潛意識輸入了一個積極的程序,當這個程序運轉起來,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例如:在參加比賽時,我們要暗示自己「我一定會贏,我一定會贏。」而不是總想著什麼「我能贏嗎」、「我做得到嗎」。如果我們心中認定了自己一定能贏,就會全力以赴,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會變大。如果我們心中認定了自己贏不了,行動時就會畏首畏尾,成功的可能性自然變小。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究竟該如何保持積極樂觀呢?
首先,我們應該制訂一個樂觀積極的人生計劃。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快樂地活著,而快樂的生活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去爭取。所以,你必須為自己的努力定下一個積極的目標,這種積極的目標有助於你克服消極情緒。就算工作單調乏味,因為有了目標,你也能從中找到樂趣。
其次,我們不要過高的要求自己。因為一旦你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往往很難達成,自然會產生一些沮喪、抱怨的情緒。例如為什麼我做不到?為何自己這麼倒霉?總是這樣想,心裡就會越來越消極。
最後,我們還要常常保持微笑,對自己的情緒積極地做出調控。將那些負面情緒摒除,始終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情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積極,還是消極?這是人生的第一大抉擇
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如果把每個選擇比作一個點,那麼所有的點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人生的路線。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早上起床時選擇穿什麼衣服,出門上班時選擇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到了單位后選擇先做什麼工作,中午吃飯時選擇吃什麼東西……所以說,在我們的人生中,選擇無處不在。
有些選擇看起來微不足道,對我們的人生似乎沒有根本性的決定作用,但卻會讓我們的生活逐步發生轉變。
例如:早上上班時,你要面臨出行的選擇。走哪條路?是步行還是開車?是坐公交還是打車?每一條路和每一種出行方式都可以任意組合,表面看來,似乎無論哪種都無關緊要。但因為選擇的不同,你花費的時間也必然不同,沿途經過的風景也絕不會一樣,甚至路上的遭遇也有區別。所以可以說,即便是對於出行路線和方式的一個小小選擇,你的人生也會隨著選擇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一對雙胞胎兄弟,父親從小就酗酒成性,每當喝醉了就對他們大打出手。可以說,從很小時候開始,他們的心靈就留下了很多創傷。
後來他們長大了,分別在不同的城市打拚。當他們共同的朋友去拜訪他們時,沒想到卻看見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老大的家裡髒亂不堪,喝光了酒的酒瓶扔得到處都是。妻子早已離他而去,只留下兩個孩子怯怯地縮在角落裡。當朋友詢問他為何會如此時,他說道:「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親是什麼樣的,我還能如何呢?」朋友默然。
後來沒過多久,朋友又去老二的家裡拜訪。結果發現弟弟的家裡不但乾淨整潔,夫妻和孩子之間也很溫馨和睦。朋友十分不解,明明就是出自同一個家庭的兩兄弟,怎麼過得卻是截然相反的日子。當詢問老二時,老二答道:「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親是什麼樣的,那我還能如何呢?」
兩兄弟的回答雖然一模一樣,意思卻截然相反。老大的意思是說:「我既然出生在那樣的家庭,那我這輩子也就沒什麼希望了。」所以,他才破罐子破摔。而老二的意思是說:「我既然出生在那樣的家庭,在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時,我就再也不能那樣了。」所以,老二因為童年時的傷痛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選擇。
即便是親兄弟,從小生活在同一個家裡,因為選擇的不同,人生也會出現天壤之別。哥哥因為童年的境遇選擇自暴自棄,結果只能重複父親的老路。弟弟的童年雖然也有傷痛,但卻能選擇積極進取,結果自然是贏得新生。
即便是到了垂暮之年,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願意繼續拼搏,依然能煥發出不一樣的精彩。
卡門·戴爾·奧利菲斯是美國時尚圈的不老傳奇,她生於1931年6月,到2013年時,已經是82歲高齡。
這個年紀的老人大都在家安享晚年,可卡門卻不甘於這樣的生活,她依然選擇活躍在她熱愛的T台上。並且依然是各大品牌的寵兒,愛馬仕邀請她展示新品,Dior邀她助陣,她代言的勞力士廣告也常常登上各大時尚雜誌,她還六度登上過《時尚》雜誌的封面。
正是因為卡門選擇繼續自己熱愛的事業,而沒有選擇像大多數老人那樣老實地在家安享晚年,所以才創造出了一個不老的神話。
人生面臨的選擇實在太多,但無論哪種選擇,都希望我們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姿態,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永遠向著陽光前行。
積極主動,你就贏了八成
哈佛大學曾針對一些人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80%取決於他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些事,只有15%取決於他的智力和學識。
也就是說,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在工作中就必須學會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
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積極主動的精神,在完成工作時,通常會墨守成規,只知道按老闆交代的工作去做,自己沒有主動性,這樣的人很難得到提拔。
孫健和李軍是同事,他們入職這家商鋪的時間差不多,平時拿的薪水也差不多。可是,一段時間后,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李軍得到了老闆的提拔,薪水也翻了一番。這讓同時入職的孫健十分不滿,整日悶悶不樂,甚至覺得自己一下子比李軍矮了一頭,臉上有些掛不住。於是,思考再三,他決定辭職。
第二天,他來到老闆辦公室,表達了自己辭職的意願。這讓老闆十分困惑,平時工作得好好的,怎麼突然想辭職了呢?於是,連忙詢問孫健其中的原因。孫健一想,反正自己就要辭職了,有些話也不怕說了。於是,他開始質問老闆,為什麼他和李軍一起入職,乾的活兒也差不多,可到頭來只有李軍得到了提拔?是不是對他有偏見啊?
李軍的話讓老闆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和他解釋。後來,他想了想對孫健說道:「你現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反正你也要辭職了,就當是給我幫個忙。」
孫健不好意思推託,只好去了集市。沒過多久,他從集市上回來對老闆說道:「也沒什麼,只有一個農民拉著一車土豆在賣呢。」
「哦,土豆具體有多少?」
「啊?我沒注意,我再去看看。」說完,孫健又跑了出去。
沒過多久,他回來對老闆說道:「一共40袋。」
「哦,那多少錢一斤?」
「啊?你沒說還要問價格啊。」孫健說道,語氣頗為委屈。
「那好吧,你先坐下,看看李軍是怎麼辦這件事的,」老闆說完將李軍叫到辦公室里吩咐道:「你現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
李軍得到吩咐立即出發,沒過多久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他向老闆彙報道:「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袋,五毛錢一斤。我仔細看了看土豆,質量非常好,而且價格便宜,我還拿了一個回來讓您看看。」李軍邊說邊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土豆遞給老闆,同時接著說道:「那位農民還說,一會兒會拉一車西紅柿過來,價格也不貴。我想咱們店裡西紅柿的庫存正好不多了,可以從他那兒進一些。我讓他拿著一個西紅柿做樣品直接跟我一起回來的,他現在正在外面等著呢。」
這時,老闆轉過頭向孫健問道:「現在知道為何李軍能得到提拔了吧?你還想辭職嗎?」
孫健低頭沉思了一會兒,默默拿回了自己的辭職信。
積極主動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礎,一個人具備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在工作中,他就能自主自發地去行動,每次多做一點點。李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正是因為他每次都能積極主動地去多做一點兒,所以,才能比孫健更得老闆的器重。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松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人稱為「經營之神」。
在他少年時,曾在一家電器商店當學徒,和他一起當學徒的還有另外兩個人。以前,松下幸之助從來沒有做過電器方面的事情,可以說對這方面一無所知。所以,剛到這家店裡時,他有些茫然。不過沒過多久,這份茫然就轉變成了對未知領域發起挑戰的熱情,他開始主動投身到對電器知識的學習中。
當其他人都下班時,他正在閱讀各種電子產品的說明書;當其他人外出娛樂時,他把時間都花在了電器修理培訓班上。他立志要成為電器方面的行家,但卻遭到其他兩個學徒的嘲笑,他們說:「你和我們一樣,不過是個學徒,竟然還想成什麼大事,有什麼可學的啊!」即便他們這麼說,依然沒能阻擋松下幸之助學習的熱情。
通過不懈的努力,原本對電器一無所知的松下幸之助獲得了很大進步,不僅能為顧客清楚地講解電器知識,還能自己動手修理和設計電器。
他的一切努力都被店主看在眼裡,店主非常欣賞他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沒過多久,直接將他從普通學徒提拔為了高級員工。至於其他兩位學徒,因為沒有進步還總是抱怨,最後被老闆解僱了。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和他的積極主動有很大關係,雖然一開始,他對電器知識一竅不通,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但在別人休息時,他能主動地去多做、多學,所以最後不僅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而且還得到了老闆的重視。
如果在工作中,我們沒有什麼明顯的優勢,每次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無疑是我們最大的資本。
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我們就能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我們的能力就會得到更多的鍛煉;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我們就更容易得到老闆的賞識;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多做一點兒,我們就離成功更近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