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新加坡

第一章 印象新加坡

第一章

印象新加坡

這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這是一個小島外加63個小小島構成的多島之國;這是「亞洲的十字路口」,這是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一個移民國家,這裡有多元發展的文化,華人的習俗、印度的風情、馬來人的傳統、歐亞人的信仰盡在這裡融為一體。綠樹繁花的優美環境,富有規劃的城市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數以萬噸的航船吞吐,共同構成了如今的新加坡。

多島之國

它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被稱為花園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多島之國,這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赤道附近,由一個大島和63個小島組成,除主島新加坡島外,另有龜嶼、聖淘沙、姐妹島、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等幾個外島較為著名。這些島都很小,合在一起的總面積只有714.3平方千米,所以人們也稱新加坡為星島或星洲。它如一顆星子,鑲嵌於浩瀚的大海上,閃爍著獨有的光輝。

◎「亞洲的十字路口」

雖然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小,但其地理位置卻相當重要。確切地說,新加坡位於赤道以北137千米處,馬來半島的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北面與馬來西亞僅隔一條柔佛海峽,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彼此都有渡輪往來。所以說,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其地理位置相當於亞洲的十字路口。在多年的發展中,它成為東南亞海上貿易的中心,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俯瞰新加坡河口兩岸新加坡市中心區在新加坡河口的南北兩岸,南岸是高樓林立的商業區,北岸是行政區。

新加坡由主島新加坡島和其他63個小島組成,在1960年之前,這些島合在一起的面積只有581.5平方千米,後來因為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圍海造田政策,它的國土面積才額外地增加了100多平方千米。即便如此,如今的新加坡,大小隻相當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4倍多一點點,或者同中國的一個縣差不多大小。從新加坡的東海岸到西海岸有一條高速公路,開車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橫跨東西。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也可以說是一個城市。許多歐美人都知道新加坡像夏威夷一樣,有美麗的沙灘和大海,但他們剛到新加坡時,總會驚訝於它的「嬌小」。儘管新加坡很小,但這並不影響它在亞洲的地位,也不影響它成為東南亞的中心。

新加坡市位於新加坡島的南端,因為近年的快速發展,城郊界線已經日益模糊,本島上50%以上的地方不是居住區就是工商業區。著名的新加坡河從市區穿過,河岸兩旁是商業最先繁榮的地帶,在河口上矗立著一座乳白色的「魚尾獅」雕像,那是新加坡的標誌和精神象徵。

新加坡的整體地勢比較平坦,西部和中部地區屬丘陵地帶,大多被熱帶雨林覆蓋(屬森林或自然保護區),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即使是位於島中心的全島最高的武吉知馬山,也才高出海平面163米。

因為受地形所限,新加坡境內的河流都又小又短,最長的河道只有15千米,而最著名的新加坡河僅長3千米。據調查,新加坡河並不發源於諸如武吉知馬這樣的高地,其上游是亞歷山大運河,所以確切來說,它只是一個小水灣。新加坡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如果那些都可以稱作河流的話,它們中的大部分都被改造成蓄水池,為島上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魚尾獅公園裡的魚尾獅新加坡最著名的魚尾獅像一共有兩座,一座在聖淘沙公園,另一座在魚尾獅公園。后一座魚尾獅臨著河畔,高8米,由混凝土製作而成。

◎沒有四季的氣候

儘管當地人不同意這個說法,但對大部分來自四季分明的國家的人來說,剛到新加坡時,適應當地的氣候是個很大的挑戰,他們會覺得這裡沒有四季之分,永遠都是相同的天氣。

由於地處赤道附近,四周都是海洋,新加坡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以暖熱、濕潤為主要特徵。這裡降水非常充沛,所以終年都很潮濕,全年氣溫變化不大,1月的平均氣溫是25℃,而6月的平均氣溫則是27℃,晝夜溫差很小。一年裡,新加坡最熱的時候應該是7月,這時,西南季風吹過,降雨量較少,溫度也最高,可達35℃。島上悶熱潮濕,即使是新加坡人,也想時時泡在水裡。而到了11月,氣候便有所改變,東北季風掃過這裡,帶來降雨和強風,使人倍感涼爽。直到來年3月,這段時間都是新加坡較為舒爽的季節。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每天下午和傍晚常有雷陣雨。雷陣雨來得非常準時,你甚至不用看錶,只看到雨來,就能知道大概幾點了。而在季候風交替的4~5月以及10~11月,地面風力減弱,陽光酷熱,島上的氣溫也較高。

儘管新加坡全年氣溫變化不大,但還是有所區別的。有些當地人說,刮西南季風是新加坡的夏天,刮東北季風是新加坡的冬天,而春、秋兩季則在二者之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話也是有些道理的。而且,在四五月份的時候,新加坡當地的很多鮮花會盛開,而到了十月、十一月,一些樹木則開始落葉,這也遵循了自然的法則。不過,因為近年全球氣候變暖,新加坡的這種氣候模式也有所變化,在六七月份會出現反常天氣。

由於新加坡室外高氣溫的時間較長,空調在這個國家就成為一種必備的常用品。不管你走進哪一棟建築物,都會覺得涼爽。每棟建築物里都裝了空調,並且將室溫調得很低。也許,新加坡是世界上空調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前總理李光耀就曾說空調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正是空調將新加坡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都習慣在空調房裡度過一年裡的大部分時間,所以濕熱或者悶熱對他們來說,都只是一種感覺。但空調的過度使用對人的健康以及經濟成本都造成影響,也一度遭人詬病。如果你去新加坡旅遊,可以帶上一件毛衫或者披肩,來適應新加坡室內外相差很大的溫度。

◎五大行政區與議會共和制

新加坡因其國土狹小,沒有省、市、縣等之分,而是按照習慣和國情分為5個行政區,即中區社區、東北社區、西北社區、東南社區、西南社區,每個社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管理。2015年,這5個社理會被重新劃分為89個選區。

雨中的街道新加坡多雨,卻很少出現被水淹的情況,這得歸功於城市先進的排水系統。

新加坡國會大廈國會大廈位於新加坡市的中心商業區,是外國遊客愛去的熱門景點之一。

最高法院舊址新最高法院大廈建成后,這棟漂亮的建築被改建成了藝術館。這棟建築落成於1939年,是新加坡最晚期的英國殖民建築,新加坡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都發生在此。

新加坡實行的是議會共和制,所有年滿21歲的本國公民都應參與投票選舉。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會中的所有議員都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占多數議席的政黨組建政府。現如今,新加坡議會中有84名選區議員和9名管委議員,這些議員當中,至少必須有3名反對黨議員。自1959年以來,人民行動黨一直是議會中擁有絕大多數席位的執政黨,地位穩固。為此,有一些外國人質疑新加坡是一黨專政,但對新加坡公民來說,他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人民行動黨在國家獨立之前就是靠大選上台的,在歷次選舉中也是靠選票執政。

實際上,除了人民行動黨之外,新加坡有20多個反對黨,比較著名的有新加坡工人黨、新加坡民主聯盟、新加坡民主黨、新加坡人民黨等,幾十年來,這些長期存在的反對黨以批評執政黨和與其爭奪國會議席為奮鬥目標,也監督著人民行動黨的執政。

近些年,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建設一個環境清潔、民眾健康的國家。總統是這個國家的名義元首,自1991年憲法修改之後,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總統根據議會選舉來委任多數黨領袖為內閣總理,在政府財政預算、公共部門職位的任命、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以及宗教和諧法令等方面享有權力。內閣和總理是新加坡的實際執政機構和國家首腦。總理由執政黨的領袖擔任,而內閣成員則由總理任命。李光耀是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並長期擔任該職,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日益走向繁榮。1990年,吳作棟出任新加坡第二任總理;自2004年至今,李顯龍(李光耀長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

新加坡的司法制度借用的是英國的普通法體制,最高法院享有司法的最高權力,最高法院的法官都由總統任命。新加坡的法律是出了名的嚴苛,其嚴刑峻法舉世聞名。

◎各具特色的島外諸島

新加坡主島面積為628.35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88%。而其他60多個小島,總面積不足100平方千米。儘管都非常小,但這些外島都各具特色,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裕廊島位於新加坡西南部外海,是新加坡最大的外島。該島屬於人工島,是通過填海造地把7個小島合併成一個大島,面積將近32平方千米。裕廊島是新加坡的煉油中心,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將其發展為擁有尖端技術的化學工業基地。目前,島上設有95家國際大公司的運營基地,包括美國雪佛龍、美國杜邦、德國巴斯夫、日本住友化學等業內巨頭。該島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已累計超過300億新元。

德光島是新加坡第二大外島,位於新加坡東北部的外海,距離本島不到5千米。該島也屬於人工島,目前面積約為24.43平方千米,不過其實際面積每天仍在增長,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超過裕廊島。目前,新加坡政府將其規劃為軍事保留地,專門供服兵役的士兵進行軍事訓練。該島上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豐富,擁有新加坡最大的紅樹林,是鳥類的天堂,另外還有十幾種哺乳動物。

烏敏島則是新加坡第三大外島,也與本島相鄰,東面與德光島相望。不過,它比德光島小得多,面積只有10平方千米多一點,形狀就像個狹長的腰果一樣。這個小島主要由花崗岩組成,曾有大量的花崗石從這裡開採出去,因此它也被叫作「石山」。島上的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有因採石而形成的獨特的礦湖,還有紅樹林、沼澤地、椰林、橡膠園等。到這裡郊遊,能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

龜嶼在新加坡久負盛名,位於新加坡南部的外海。其最大的特色是擁有多處宗教場所,最為著名的是一座修建於1923年的「大伯公廟」,每年農曆的九月,都有大批的人前來進香朝拜。此外,島上還有極具馬來特色的馬來神廟,廟兩旁的樹上都掛滿求子、求財和祈福的石頭,許多信徒在拜過了大伯公與送子觀音后,還會沿著152級台階拾級而上,向廟裡的馬來神祈求財富、姻緣、健康以及生子等。

裕廊島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全球十大石化中心之一,全球最大的石油精鍊中心之一,世界三大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這些顯赫的名稱都屬於裕廊島。

烏敏島東南部的仄爪哇灣這片自然保護區擁有非常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天然的海岸岩壁,每當落潮時,這片濕地的全貌就會顯現出來。

聖淘沙島是新加坡最迷人的度假小島,素有「歡樂寶石」之稱。這裡有多姿多彩的娛樂設施和休閑活動區域,是各國旅遊者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

姐妹島顧名思義,是由兩個名叫蘇巴勞島和蘇巴達拉島組成的。姊妹島的海灘是天然海浴場,非常適合野餐和露營。島上風景秀麗,遍布礁石,水下還有各種各樣美麗的珊瑚、巨型蛤蜊、海馬及章魚等,是個適合放鬆心情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新加坡外島較為著名的還有聖約翰島、韓都島、實馬高島等,如群星一般點綴在主島四周,共同組成新加坡這個美麗的島國。

新加坡的第一位總統

尤索夫·依薩,生於馬來西亞的霹靂州,著名政治家,新加坡的第一位總統,1965年~1970年在位。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后,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擔任新加坡共和國的總統,直到1970年去世。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的頭像印在了新加坡紙幣上,直到現在。

繁忙的新加坡海峽

新加坡海峽是馬六甲海峽的一部分,是東南亞最繁忙的水道,也是世界上船舶往來最為繁忙、航運量最大的水道之一。它猶如一道水上走廊,東連南海,西接馬六甲海峽,成為國際航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每日太陽東升西落,上百艘航船在這一帶來往穿梭。

從東海岸公園遠眺新加坡海峽來自新加坡海峽的浪花輕拍著近處潔白的沙灘,這片城市公園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來此。

◎舉足輕重的航運地位

新加坡海峽位於新加坡之南,印度尼西亞巴淡島的北側,是連接馬六甲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道。全長約105千米,南北寬度不等,最寬處達37千米,而最窄處僅4.6千米。其通航水道一般為13.5千米,可容4~5艘大船對開。

新加坡海峽內多淺灘和小島,著名的柔佛海峽和吉寶港都在該海峽之內。來往新加坡海峽的船隻多在吉寶港停靠,吉寶港在海峽北側,是亞洲最大的轉口港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集裝箱港口。每天,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集裝箱在這裡起航、轉運。船隻來往穿梭,一片忙碌景象。因為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吉寶港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吉寶港實行的是自由港政策,儘力為往來客商提供方便和優惠,比如減免對中轉貨物的倉儲費、裝卸搬運費、貨物管理費等,以吸引世界各國的航船公司,鞏固該港口在國際航運中的中心地位。在2011年的11月底,在吉寶港口停靠的船隻總噸位就超過了20億噸。

新加坡海峽的通航能力是居於世界前列的,並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一份研究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通航能力的報告指出,在不影響通航效率和航行安全的前提下,新加坡海峽仍具備充分的通航餘力,並可應對預期內的船舶交通流量的增長。這份報告使得新加坡能夠與海峽沿岸國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採取更好的合作策略,從而在保證通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新加坡海峽的通航能力。據科學估計,目前新加坡海峽的通航水平至少還可提高75%。

海峽海面平靜,少有風浪,兩岸是鬱鬱蔥蔥的熱帶風景,因此這裡不僅是繁忙的港口,也成為備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新馬國界——柔佛海峽

柔佛海峽是新加坡海峽北部一條水道,全長50千米,是一條較窄的水道,最寬的地方有4.8千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1.2千米。它與新加坡兀蘭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巴魯之間都有鐵路和公路堤岸相連接,東部則與烏敏島和德光島兩個外島相鄰。

柔佛海峽又名特布勞峽或新加坡老峽,是古代來往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帆船航道之一。在20世紀初期,它被新建的新柔長堤分成東西兩段,東段長約29千米,水深12米;西段長約24千米,水深6~7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新柔長堤的閘門被填,這條航道才被迫中斷。

柔佛海峽的出名和重要,還在於它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國界線。早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時,它和馬來西亞之間也只是按照1927年海峽殖民地與柔佛領土水域協議書所劃定的一條「假想線」來作為兩國在柔佛海峽水域上的國界。後來,兩國都開始關注在這一海域的填海造地工程以及海峽污染問題,均認為有必要畫出準確國界,來解決包括導航、捕魚、海關執法、水源污染控制等相關問題。經過十幾年的談判、磋商,兩國最終在1995年正式簽訂協議,劃分出柔佛海峽水域上的準確國際界限。這個界限將不會隨航行水道的改變而變動,而且,這項協議也不受未來發展計劃的影響,包括填海計劃。

現如今,跨越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也許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海峽堤岸,它連接了新加坡的兀蘭城鎮與馬來西亞的新山市。每天清晨5點鐘開始,這裡便已人聲鼎沸、車隊成行。新山關卡和兀蘭關卡大樓前,人群早早地排起了幾條長龍,等待著蓋章出境,去忙碌一天的生活。新柔長堤入口處,左邊是密密麻麻的機車大隊,而右邊則是緩緩移動的汽車、巴士。而柔佛海峽,每天都靜靜地注視著這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

輪船穿行在新加坡海峽

新加坡海峽通航密度大,被稱作東南亞最繁忙的水道,海面上往來的船舶促成了新加波經濟的繁榮,使得這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島國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吉寶港的「前世今生」

提起吉寶港口,去過新加坡的人對它的繁忙肯定會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一個多世紀之前,這裡還遠不是如今這個樣子。新加坡最早的市區位於新加坡河的兩側,河中帆船來往繁忙,河岸上的市場生意繁忙,這裡的駁船碼頭成為當之無愧的運輸和貿易中心。而吉寶港那時還名不見經傳,它遠離市區,沒有與之相通的道路,附近海岸還都是荒地,掌管新加坡的東印度公司駐紮官威廉·法庫哈只在向上司彙報工作的信函中提到一個叫「新港」的地方,也就是後來的吉寶港。但那個時候,興盛的駁船碼頭勝過了一切,殖民者們都沒將「新港」放在心上。

直到後來,一位名叫亨利·吉寶的英國海軍將領留守新加坡時,發現了「新港」的優勢。他熟知海事,看不上駁船碼頭的局促空間,想把「新港」作為海軍艦隊的錨地。經過測量,他意外發現新港是個天然的深水良港,正適合大型船隻的停泊。於是在1900年,「新港」被改名為「吉寶港」,並一躍成為新加坡的重要港口。

此後,龐大的蒸汽船冒著蒸汽,源源不斷地駛進吉寶港,岸邊堆積著像山一樣的煤。而港口岸邊也建起了幾座大型船塢,工人們日夜不停地在船塢里修理著鋼鐵巨輪。曾經在海峽上來往的帆船都成為歷史,蒸汽船統治了這片海域。所有的蒸汽船要想停靠進新加坡,必須依靠深水港吉寶港。蒸汽船的到來不僅改變了吉寶港的局面,也使整個新加坡受益。因為蒸汽船以燒煤作為動力,不受風向影響,大大提高了航速,往日里為帆船開闢的南半球航線被逐漸廢棄,馬六甲海峽成為東西方運輸的唯一通道。擁有天然地理位置優勢的吉寶港不僅方便過往船隻的維修,還是蒸汽船的必經加煤站。於是,新加坡因為獨家擁有深水港而成為這片海峽殖民地的中心,隨著蒸汽船的到來,它也迎來了第一次經濟繁榮。

新柔長堤1942年,橫跨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建成,全長1056米,堤面中間是鐵路,西側是公路,東側是自來水管,行人、汽車、火車穿行堤上,往來兩國。

後來,英國倫敦當局為了更好地開拓遠東殖民地,將作為印度到遠東中點的新加坡獨立出來,專門建立了海峽直屬殖民地,並大力興建吉寶港,加築炮台,試圖將這裡變成一座堅固的「遠東堡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曾成為日軍爭奪的焦點,見證了英日之間的軍火較量。

「二戰」后,尤其是新加坡獨立后,吉寶港迅速完成了現代化改造,重新建造了煉錫廠、煉油廠、造船廠,並且成為世界領先的集裝箱集散地。因為吉寶港的存在,新加坡的造船業、港口和煉化業務也蓬勃發展起來,並催生了金融、精密加工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經濟部門,為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新加坡的騰飛,吉寶港功不可沒。

如今的吉寶港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華麗變身,雖然它仍是新加坡重要的集裝箱港口,但隨著重工業工廠遷往裕廊島等處,集裝箱碼頭也在逐步遷出。吉寶港正在慢慢去工業化,恢復海岸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游輪和遊艇進出吉寶港,成為海灣新的風景。吉寶港周圍的聖淘沙、拉柏多公園、怡豐城等正日益成為人們旅遊和休閑的好去處。

吉寶港這裡是世界領先的集裝箱集散地,但隨著吉寶港的新一輪變身,集裝箱貨櫃碼頭正在逐步遷出。

最高點武吉知馬

傳說中的新加坡之巔,便是武吉知馬山。登上這個制高點,可以俯瞰整個新加坡城。山上有真正的熱帶雨林,有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山下有高級別墅和私人公寓,有眾多的知名學府。這裡曾被視為絕佳的療養寶地,也曾有過熱鬧非凡的跑馬場,如今它是原生態保護最好的地方,是新加坡的驕傲。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這裡是喜愛徒步旅行者的天堂,蜿蜒的道路,繁茂的植被,珍奇的動物,潮濕清新的空氣,鮮見的人工痕迹,城市和自然在這裡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

武吉知馬路新加坡最早修建的馬路之一,沿途環境清幽,有許多高級住宅。

◎奇特的存在

說武吉知馬是一座山,並不確切,它實際上是一個丘陵,坐落在新加坡主島的中心附近,精確海拔為163.63米。武吉知馬這個名字來自於馬來語,意思為「錫丘」(「武吉」為山丘,「知馬」則意為錫),也就是「有錫的山丘」。在1828年英國殖民者繪製的地圖上,就已經能清楚地看到它的位置。不過,武吉知馬山上並沒有錫礦,據說一開始島上住的馬來族人並非給這座山丘命名為「錫丘」,大概是歐洲人的誤讀,才有了「武吉知馬」這個名字。也有人說,「武吉知馬」來自一個較為常見的馬來女性的名字。

不管名字的來源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早在19世紀上半期,武吉知馬便得到了歐洲人的重視和建設。1843年,這裡修了一條通往山丘頂部的馬車路,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擺放了簡單的桌椅,供前來遊玩的人休息。在當時前來開拓探險的英國人眼裡,武吉知馬山是一個極好的療養寶地,因為那裡的空氣清新怡人,比腳下的平原更讓人感覺涼爽暢快、心曠神怡。1845年,一條貫穿南北、穿越武吉知馬山腳的大路修建而成,這就是武吉知馬路,它全長25千米,是當時新加坡最長的道路。

後來,這裡還曾修建了賽馬場,每到賽馬日,便有公眾買票蜂擁而至。不過在那個時候,看跑馬賽馬還是英國王室貴族的娛樂活動,並不免費開放給公眾觀看。

◎珍貴的熱帶雨林

說到武吉知馬最驕傲的地方,要數這裡的熱帶雨林。1883年,武吉知馬便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它是新加坡第一個被確立的保護區,後來建立的其他保護區(如雙溪布落濕地保護區、拉柏多自然保護區等)的樹木都是被處理過的,而這裡的植被則都保留了最原始的樣子。現如今,地球上只有兩個城市保留著大片的原始熱帶雨林,一個是南美洲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一個便是新加坡。正是武吉知馬的熱帶雨林讓新加坡獲得這一殊榮。

如今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佔地164公頃,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始熱帶雨林。這裡擁有豐富的植物形態和動物物種,包括840多種開花植物和500多種動物(包括昆蟲和蝴蝶)。百年來,這裡一直是植物學家們採集和研究植物的天堂,也是許多種馬來亞植物被首次記錄的地方。

沿著小路蜿蜒穿過叢林,沿途可看到各種珍奇的鳥類、多姿多彩的蝴蝶,以及猴子、松鼠、猴貓、長尾獼猴等動物,還有各種花卉、樹種和罕見的食蟲植物等。游者身處其中,可體驗到雨林的獨特魅力。保護區內規劃了4條登山路線,有較為好走的大路,也有陡峭難走的小路,可供體力不同的遊客們選擇。

對於登慣大山的外國遊客們來說,爬上武吉知馬山頂只是小菜一碟,速度快的話半個小時就可登頂,即使選擇最難走的綠色路線,普通游者兩個小時也可以爬到山頂了。游遍整個自然保護區,大概只需3個小時。但是,不要小看這座山丘,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下,雖然爬到山頂用不了多少時間,但一路下來也會汗透衣衫。所以,選擇到這裡遠足,最好帶足飲用水。為了防止被蚊蟲叮咬,最好帶上一件長袖衣服。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里的告示牌告示牌以明顯的標示和生動的漫畫告知遊客:請不要喂猴子,否則將收到罰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內另建了一個海希德自然公園,它佔地17500平方米,為公眾提供了另一個擁抱自然的地方。那裡除了有各種「原住」熱帶植物,還有一些花草樹木屬於「海外移民」,大都自然生長,野味十足,供游者體驗大自然的寧靜和奧秘。

很早以前,武吉知馬山也曾是開採山石的地方,海希德自然公園便是在一個礦坑的基礎上發展修建起來的,公園裡有一個美麗的礦湖。據說,海希德是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荷蘭人,曾住在武吉知馬山上,他可能是礦場的經理人,所以這個公園以及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一帶的小路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而那個礦湖原本是個花崗岩採石場,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產過大量的花崗岩,后停產廢置,便積水成為礦湖。

武吉知馬火車站如今,它是新加坡現存的最古老的火車站,1903年建成時車站都是用木板搭成,直到1960年才改建成結實的磚砌結構。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1993年,火車站停止客運運營,從此只是作為列車錯車和信號控制之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的鐵路線成了愛運動的新加坡人徒步、跑步、騎車的運動之路。

南洋女子中學學校創立於1917年,是由一批來自中國同盟會的領導者創建。

海希德自然公園的創建不僅可以讓遊人更輕鬆地觀賞花草樹木,更緩解了遊客過多給整個自然保護區帶來的壓力。在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內,有明確的遊客須知:這裡的一草一木,不論死的活的,都屬於這裡,不能帶走,而遊人帶來的所有東西也不能留下,請離開時一併帶走。儘管管理嚴格,但因為遊人越來越多,而且不少當地人將這裡當成野餐或舉辦集體郊遊活動的場所,所以這裡的自然生態和寧靜還是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或破壞。海希德自然公園的存在分流了一部分遊客,為保護區減輕了負擔,形成一個綠色緩衝地帶。

除了各種觀賞植物和小動物,海希德自然公園裡還設有不少富有自然情趣的康樂設施,適合父母和孩子們一起玩樂。園裡也有一些步行小路,供遊人輕鬆體驗大自然,欣賞採石場的秀麗風景。

廣泛來說,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還涵蓋了整個中央集水區,不遠處的麥里芝水庫,上、下貝雅水庫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在武吉知馬山腳周圍,便是武吉知馬規劃區,一般也被叫作武吉知馬,距離市中心只有10千米。因為毗鄰自然保護區,能更好地接觸大自然,所以這裡的房子價格都很高,多是高級別墅和私人公寓。這裡是富人聚居地,許多跨國企業的駐新加坡代理人也喜歡住在這一帶。

武吉知馬還有許多知名學府,包括新加坡女子學校、美以華女校、華僑中學、英華中學、國家初級學院、南洋女子中學等。

多元化的移民國家

多語言、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無一不彰顯著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的移民國家。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共同組成了新加坡的人口構成,經過2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歲月的淘洗,他們各自保留著自己的民俗與文化、宗教與信仰,同時又融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成為這個國家人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各自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又和睦地共同生活在一個國家。

國慶慶典上的焰火表演2011年8月9日,新加坡國慶慶典在濱海灣浮動舞台舉辦,焰火表演當然是人們最喜愛的節目之一。

◎背景及現狀

最早的新加坡,只是英國人建立的一個貿易港,當地也只有土生土長的馬來人。後來周邊國家或地區的華人、印度人和印度尼西亞人等紛紛來到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構成了現在的這個移民國家。

如今的新加坡,國民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這四大民族構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和價值觀,都保持著自己的特色,但又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深知,任何民族間的分裂和隔膜都無法使這個彈丸小國實現繁榮,所以各民族的和諧共處一直是該國的立國之本。

當地人戲稱新加坡是「涼拌菜」——一種來自馬來西亞的水果和蔬菜混合的涼拌菜,再合適不過,這道出了新加坡多民族的混合與相對獨立。四大主要族群之間千差萬別,但他們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遠非華人、馬來人或者印度人、歐亞人這種簡單的稱呼可以代表。不管他們的祖先來自哪裡,也不管他們是否說同樣的語言,是否有同樣的宗教信仰或習俗,大家都是新加坡人。

除了國民多樣化,新加坡還有1/4的常駐居民屬於「外國人」,因此不論是歐美人還是亞洲人,來到這裡都會很快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

◎華人

華人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5%,也就是說,新加坡3/4左右的人口都是華人,因此華人對新加坡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新加坡的華人祖先主要來自中國東南部各省市,繁衍至今形成五大華人族群,即福建人、潮汕人、廣東人、客家人和海南人。還有一些華人來自馬六甲海峽和檳榔嶼等其他地區。早期來這裡的華人都是為了養家糊口,以賣苦力為生的,他們各自住在新加坡河邊單獨規劃出的中國城內。有趣的是,經過幾代的繁衍,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擅長不同的行業領域,比如福建人善於經商和務農,他們多半在銀行業和橡膠業佔據鰲頭;潮汕人多是成功的農學家或者精明的商人;廣東人和客家人善於建築房屋,做木工活、燒磚,以及理髮、裁縫、製鞋等與生活相關的行業;海南人則擅長烹飪,多以從事飲食和服務業聞名。他們都秉承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敬業精神,勤勞能幹,吃苦耐勞,並且有很重的家庭觀念。

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這處著名的文物古迹位於牛車水中心地區,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聖物——佛牙舍利。

大部分新加坡華人起名字仍保留著和中國人一樣的傳統,比如兩個字的名字和一個字的姓,兄弟姐妹之間的名字會有一個相同的字,但也有些信仰基督教的家庭會給孩子起一個中文名字和一個英文名字。中國人尊崇儒家思想,將其作為行為準則或生活哲學,這在新加坡華人身上也有很深的體現,比如家長作風,執政者應該仁慈、有德等。在宗教信仰上,除了一些華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外,有越來越多的華人信仰基督教,但他們仍會遵從祖先留下來的習俗,比如過農曆新年、清明節祭奠先祖等。

◎馬來人

馬來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佔總人口的13.9%,他們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在外來人口湧入之前,他們是本島上的主要居民,但很快在人口上被華人超過了。新加坡的馬來人主要來自馬來半島,還有一些來自蘇門答臘島、廖內群島、爪哇島等。馬來人生性熱情、好客,新加坡的街道名、語言、國歌以及食物等,都體現出了濃厚的馬來文化氣息。

英國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之後,對當地人存著偏見,不太看重他們,所以馬來人在那段歲月生活得異常艱辛。現如今,華人在新加坡佔主導,但馬來人也自在開心在生活在其中,他們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堅韌和天賦,在藝術、文化、媒體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有許多馬來人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顯露崢嶸,其中還不乏一些女性。

牛車水原貌館這棟建築位於新加坡市寶塔街,是一棟三層的老式洋樓,館內展現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點滴。

馬來人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宗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共同的信仰也使他們彼此聯繫十分密切。大部分馬來人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每個星期的禮拜五,是新加坡馬來人集體到清真寺做禮拜的時間,他們在阿訇的帶領下向真主禱告,但男性和女性是分開的,不能混雜在一起。

◎印度人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佔總人口的7.9%。最早來到新加坡的印度人是跟隨英國艦隊而來的印度雇傭兵,後來才有印度人陸續攜家帶口到這裡定居。他們和華人一樣,也來自印度的不同地方,有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錫克教徒、古吉拉特人、旁遮普人等,其中泰米爾人佔了大多數。他們有不同的語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差異。

新加坡馬來人的婚禮

到了20世紀,印度人在新加坡從事的行業多為貨幣兌換和私人放貸。那時候,新加坡的銀行還很少,一些印度人就把自己的錢借給那些想做生意的人。

此外,印度人所從事的其他行業在當今的新加坡也留有鮮明的痕迹,如北部印度人曾在實龍崗路一帶搭建牛棚,飼養奶牛、水牛和山羊等,現在的水牛路和加保路也曾建滿牛棚。還有,這一帶還曾有不少印度人開設的洗衣房。

和馬來人一樣,移民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曾受到過歐洲殖民者的輕視。如今,他們的後代進入中上流社會的現象也不少見,而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新加坡人,更喜歡移居其他發達國家,這已成為一種趨勢。

印度人的國家觀念很強,對國家非常忠誠,泰米爾人的中心價值觀便是好客和濟弱扶貧。

印度教相信生死輪迴,並且不接受半途皈依。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生來就是印度教徒,才可以做其信徒。居住在新加坡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的並不多,但凡是印度教徒,都極其虔誠,他們每周都要去一次神廟,進行祈禱或捐贈。

其餘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也有極少數人信奉錫克教、耆那教和佛教等。正如前所說,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所以信仰也有所不同。

◎歐亞人

歐亞人是指繼承了歐洲和亞洲血統的新加坡人,他們在四大民族中所佔比例最小。

早在15世紀時,一些來自英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人們便在探險家們的帶領下,踏上這片土地,並在此定居下來。他們與當地人通婚,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鮮明的歐亞次文明,其後裔便是歐亞人。在早期,歐亞人的父輩都是歐洲人,他們的名字也都是歐洲人的名字。所以,從他們的名字中就可看出他們的祖輩來自何方。不過到了現代,也有一些歐亞混血兒有著亞洲人的姓,這說明他們的風俗也在悄悄改變。

歐亞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信奉的是基督教。他們和西方基督徒一樣,在出生時會接受洗禮,成年後在教堂舉行婚禮,葬禮後會進行守夜。

除了以上四大民族,新加坡實際上還有一小部分「土生土長」的華人。所謂「土生土長」,是指他們的祖先在17世紀便定居馬來群島,與當地的婦女通婚,衍生出一種包含了中國與馬來文化的獨特文化(娘惹文化)。現如今,土生華人已越來越少,因為他們逐漸與當地的華人通婚,被統計為華人,其文化也有逐漸被同化的趨勢。

馬里安曼興都廟大門上的雕像寺廟建於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如今已被列入國家級名勝古迹。寺廟大門上的雕刻非常顯眼,五顏六色,形象為印度教諸神、動物、人物等。

◎4種官方語言

新加坡有多個民族,也自然有多種語言。英語、漢語普通話、馬來語、泰米爾語都是其官方語言,這也充分向世界表明,它是個多元化的移民國家。確切來說,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漢語普通話是華裔社團中的官方語言,泰米爾語是這裡60%的印度人的語言,而英語則是商務和官方語言。新加坡人將英國作為商務語言,使它走上世界舞台,而保留母語,則是為了保留文化。實際上,幾乎每個新加坡人都會說兩種語言——自己的母語和第二語言英語。

新加坡人講英語和歐美人完全不同,他們語速較快,剛接觸時你可能聽不出來。他們說的實際是「新加坡式英語」,這是一種混合了中國方言、馬來語、泰米爾語甚至葡萄牙語的英語口語,無語法或發音錯誤,句子中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語氣詞,比如lah,表示特殊強調的語氣等。

馬來語作為新加坡的母語,是馬來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載體,早已融入其過往的歷史當中,新加坡國歌也是用馬來語唱的。馬來語語法簡單,發音容易,從梵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以及中國方言中都借鑒了大量辭彙,並深深影響了新加坡式英語。現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說母語,力求每個孩子都不忘母語。

泰米爾語是印度群體中泰米爾人的母語,它也是印度穆斯林、印度人、馬拉雅蘭人和基督徒之間的種族交流語言,所以被長期保留下來。而漢語普通話在新加坡則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因為其方言較多,為了方面交流,政府曾致力於推廣普通話,作為華人統一的語言。

除了以上4種官方語言,新加坡當然還有一些使用範圍較小的語種,比如土生華人所說的馬來語,一些印度人所說的印第語或南印度語等。

史密斯街一條幹凈整潔的小吃街,售賣馬來小吃和中國小吃,既有室內用餐區,也有街邊用餐區。

馬來人與印度人的起名

馬來人起名字都和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有關,但他們的姓不會代代相傳,只會把父親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後面。如果一個人叫法蒂瑪·艾哈邁德,那麼她並不是姓艾哈邁德,艾哈邁德是她父親的名字,而法蒂瑪才是她自己的名字,她可以被叫作法蒂瑪女士。印度人的名字則多與其家庭出身或來源地有關,比如泰米爾人沒有姓,他們把父親名字的首字母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假如一個泰米爾人的名字是字母「S」開頭,那麼這個「S」就是其父親名字的首字母。

全球第四國際金融中心

論國土,新加坡是彈丸小國;論經濟,它卻是發達強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世界貿易組織、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成員之一,頂著這諸多的頭銜和身份,新加坡在全球經濟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端的金融服務業

新加坡屬於外貿驅動型經濟,需要仰仗海外市場,其經濟命脈向來以石油化工、金融、電子、航運和服務業為主。金融服務業一直是新加坡經濟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新加坡不僅在國際金融、貿易融資、海事金融等方面擁有領先地位,在資產和財富管理等方面也出類拔萃。此外,它也是全球外匯交易中心。

中央商務區夜景魚尾獅身後高樓林立,銀行匯聚,是新加坡的「聚寶盆」。

目前,新加坡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這對本國經濟和確立其亞洲金融中心地位都貢獻重大。就全球而言,新加坡在外匯交易、跨國界貸款、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等方面都屬前列,故在2014年被公認為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擁有運作成熟的資本市場,政府鼓勵國內外投資,並專門為投資者制定了一整套激勵體制,旨在助其順利進入商業領域,適應本地的社會環境。凡是立足於新加坡的公司,都可以利用當地多元化的資本市場,享受來自600多家金融機構的最優質的金融服務。毫不誇張地說,這裡有超過4500家公司可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包括審計、會計諮詢、市場調研、法律服務、廣告和公共關係、市場准入等。新加坡可以輕鬆把金融、資訊科技以及物流操作集中在一起,是「集中服務」的理想地點,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生產力。所以,在2009年,它便被認為是最容易經商的地方。

歐美以及日本的許多跨國企業向來喜歡將總部設在新加坡,而近年來另有一些亞洲公司也將新加坡作為進軍全球市場的平台,在這裡,新舊國際企業可以互相交流和交易,彼此拓展業務,建立友好的夥伴關係。目前,一共有2.6萬家國際公司立足於新加坡。除了完善的金融體制與金融服務,低犯罪率、較高的生活水準、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等也是新加坡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國與印度的崛起也讓這個城市國家受益。

珊頓大道上的摩天大樓珊頓大道聚居了新加坡的一流企業,是新加坡的金融中心,也是亞洲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每天上班時間時,這裡人潮蜂擁,而到了晚上七八點以後和周末,則是異常冷清。

近幾年,隨著金融危機的一波波襲來,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也自然受到了挑戰。也許努力營造極具吸引力的商業環境,成為亞太地區的風險管理中心以及理財中心,是新加坡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繼續努力的方向。

◎發達便利的航運中心

新加坡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它發達便利的航運條件也是分不開的。位於馬六甲海峽出海口的新加坡,先天的航運地位和航運歷史由來已久。除吉寶港外,位於新加坡南部沿海的新加坡港,南部與新加坡海峽的北側相鄰,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著名的國際航運中心。

廣義上來說,新加坡港佔地300多公頃,擁有6個主要碼頭:巴西班讓碼頭、丹戎巴葛碼頭、吉寶碼頭、布拉尼碼頭、裕廊碼頭和三巴旺碼頭。它們大多為集裝箱碼頭,也有散貨集散通道和多功能碼頭,是轉運貨物的主力軍。

新加坡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水域寬廣、水深適宜,萬噸以上的輪船無須候潮,隨時都能靠岸作業,另外大量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和齊全的裝卸設備,保證了作業效率,所以它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港共有250多條航線來往於123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航線幾乎覆蓋了全球的所有主要港口,每年有超過14萬艘的船舶在這裡停靠,得到休整。自2000年以來,新加坡港的吞吐量就位於世界前列,其中85%以上的貨物都為中轉貨物。這也是新加坡政府的聰明之處,因為其本身經濟腹地狹小,便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貨物作為服務對象。

與港口相連的是現代化航空運輸,新加坡樟宜機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際民用機場,它是亞洲重要的航空樞紐,每周可提供80多家航空公司的4340個航班,連接了59個國家的116個城市。早在2010年,樟宜機場的年度客運量就達到了4200萬人次,貨運量達到了181萬噸。如今,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樟宜機場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裕廊工業區內的造船廠和石化廠裕廊工業區位於新加坡島的西南部,這裡吸引了一大批跨國公司投資,以石化、修造船、工程機械、一般製造業、物流等為主導產業。

如此便利的航空、航海運輸,自然為海外投資者解決了後顧之憂,也為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地位和經濟發展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工農業與服務、旅遊業

新加坡的工業以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其產值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4。其中製造業又包括電子、化學與化工、精密儀器、生物醫藥、交通設備、煉油與石油產品等。如今,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也是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之一。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新加坡政府在獨立之前便創建了裕廊工業區,將其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這裡包含了本地的和世界各國跨國公司的高技術製造業。新加坡的農耕面積較少,農業園位於林厝港以及雙溪登加,面積有6平方千米,產值還不到國民經濟的0.1%。在農業生產中,新加坡堅持種植和養殖一些可供出口的產品,如蘭花、熱帶觀賞魚、奶牛等。新加坡自產的蔬菜以及魚蛋類不足以供應本島的需求,所以大部分仍需進口。

新加坡的服務業與旅遊業都比較發達,尤其是服務業,一直在本國擔任著重要的經濟角色。除了金融服務,批發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業也都是新加坡的重頭行業。其中,批發零售業包括貿易在內,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份額最重。商務服務業則包括不動產、法律、會計、IT服務和諮詢等業務,交通與通訊業包括水陸空交通運輸,也包括郵政服務和電信產業;金融服務業則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可以說,正是這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四大服務業的良性發展,才確立了新加坡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

金沙娛樂城濱海灣最耀眼的建築當屬金沙娛樂城,它是新加坡政府斥重資打造的,以吸引全球遊客前來新加坡觀光旅遊。整個建築群由三座55層高的主樓組成,內部有賭場、歌劇院、藝術、科學博物館、大飯店、會展中心及宴會大廳;樓頂還有一個大型空中花園。

而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還要多一點。近年來,新加坡也在大力發展旅遊業,除了保護原有的自然景觀,曾經的運貨碼頭如駁船碼頭、克拉碼頭等都逐漸改造為娛樂中心,吸引了大批的遊人。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以及各東盟國家的遊客都是繁榮新加坡旅遊業的主力軍。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徵收消費稅,對外國遊客也不例外。如果遊客在購物之日起兩個月內將所購商品通過機場帶離新加坡,則可以申請退還消費稅,但海運或者陸運不適用這一規定。

高度發達的交通網路

新加坡是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國家,目前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了500萬,但在這一個「狹小的城市」中,卻看不到大都市常見的交通堵塞的「壯觀」。這裡的道路四通八達,開車從本島南部到北部,最多只需要一個小時,即使遇到高峰期,也頂多耽誤15分鐘。在亞洲所有繁華的大都市中,新加坡可以說是控制和管理交通的最成功的典範。

武吉巴圖的一處政府組屋新加坡的房子分為政府組屋、私人公寓和別墅。政府組屋約佔房屋總量的80%,是由政府出資建造的,以四房式和五房式為主。

◎政府的規劃與交通管理

任何事情都要追本溯源,新加坡能夠做到交通暢通無阻,首先要歸功於政府的完善規劃與獨特的交通管理措施。

20世紀50年代的新加坡住房緊張,街道混亂,居民集中區雜亂無章,莫說是保持整潔的街道、發達的交通,許多家庭連住房和糊口都成問題。國家獨立之後,新政府的第一個國策便是讓住者有其屋,開始清理城區那些雜亂無章的居民建築,廣建符合現代化水準及良好公共設施的國民住宅。這一國策堅持了數十年,所以現在的新加坡城市規劃整齊,道路、房屋儼然,老市區與新市鎮規劃合理。新加坡政府對國家幾十年來的城市規劃,對保證交通暢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加坡有兩項值得稱道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擁車證制度,一是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前者很好地控制了私家車數量,後者則限制了汽車通行,二者加起來,將交通流量控制在了合理範圍內。

在新加坡購買一輛私家車可沒那麼容易,汽車的價格昂貴不說,政府還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提高購買汽車的門檻,並限制私家車的使用。1990年,新加坡便實行了擁車證制度,即個人要購買車輛,必須要有一張擁車證。而每年發放多少擁車證,完全是交通部門根據報廢的車輛和道路建設情況來定,不能超過一定的限額。擁車證價格因車的類型不同而不同,並且會隨著市場波動。舉例來說,在2005年,一張新加坡B類型擁車證曾高達21710新元,但同年又降到了9000新元。

一張擁車證的有效期為10年,10年後你也可以選擇延期5年或10年,但一輛舊車的保養費高得驚人,比一張新的擁車證價格還要高,所以許多車主寧願將車輛報廢,再購買新的擁車證。所以,新加坡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使用超過10年的車輛。總之,政府的意圖是不希望國民購買私家車,倡導公車出行。而那些能斥巨資買得起汽車的人,也大都是有財富、有地位的人。如果你暫時特別需要一輛汽車,可以去汽車租賃公司租車,或者購買擁車證5年或更短時間內擁車證即將到期的汽車。

除了限制私車數量,政府還通過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來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在鬧市區,政府規劃出了限制區,除了公交車之外,其他車輛進入限制區必須付費通行。所以,每輛註冊車輛里都裝有一個電子道路收費裝置,它通常裝在駕駛員一側的儀錶盤上,隨時讀取數據。駕駛員開車經過電子收費處時,收費裝置會自動划走插在上面的現金卡里的部分金額,併發出「嗶」的一聲,顯示卡內餘額。如果你卡內現金不足,不能交夠應付的道路使用費,那收費處的照相機會自動拍下你的車牌,幾天後你會收到一張罰單,罰款的金額視違章的時間和地點而定。這項措施不僅限制了一些私家車的出行,也提高了行車速度。現在,新加坡的一些停車場也採取這種收費方式。

◎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

在新加坡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經濟又實惠。交通工具伸展到每個角落,可以到達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新加坡的一些交通規則

新加坡的車輛都靠左行駛,一般道路上最高限速50千米/小時,高速公路上則為70千米~80千米/小時。年滿17歲的公民才可考取機動車駕駛執照。所有剛獲得駕照的人所持的都是有效期一年的臨時駕照。在這一年裡,最多可扣12分,超過12分就會被沒收駕照。而持有臨時駕照一年後,兩年內最多可扣24分。新加坡對於酒後駕車者有7種處罰方式,如果是首犯,罰款高達5000新元併入獄6個月。另外,開車時禁止使用手機,除非開啟免提設備,如有違犯,會被處以1000新元的罰單或入獄6個月,並扣除12分。

首先說公共汽車(也叫巴士),新加坡的公共汽車幾乎覆蓋全島,有310多條公交線路,總車輛數將近4000輛。人們甚至可以坐公交定期往返島內比較偏遠的地方,比如林厝港、大士南和各個組屋(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區等。每輛巴士由一人操作,班次約6~10分鐘一趟。每天從早上6:00到午夜時分,都是巴士的運營時間,而某些較長的線路,可能5:30就有第一輛班車。還有的巴士在周五和周六會運營到更晚,以方便那些徹夜狂歡的人回家,另有一些城區內還設有夜班車。總之,如果不是極特殊的情況,總可以搭公共汽車返回住地。並且,大部分巴士都配有空調和車載電視,提高了乘坐舒適度。

巴士的票價從0.64新元到1.80新元不等,你可以購買一張易卡通(在公共汽車和地鐵都可通用,和北京的公交一卡通相似),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又便宜,如果從公交轉地鐵或地鐵轉公交還會有一定的折扣。

新加坡的地鐵乾淨快捷、舒適方便,是上班和到附近觀光的首選。1987年,新加坡第一條地鐵線路投入使用,之後政府又不斷擴建,2010年地鐵環線竣工,連接了市內各條地鐵線路,使人們搭載地鐵更為便捷。目前,新加坡有5條地鐵線路,即東西線(綠線)、南北線(紅線)、東北線(紫線)、環線(橘黃線)、濱海市區線(藍線)。它們不僅通往新加坡人口最稠密的各個地區,還直達數個觀光勝地。你只要查看站名並記住顏色及號碼就可方便乘坐。新加坡的鐵路交通主要以地鐵為主。

汽車通過電子道路收費閘門1998年,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用以減少高峰時段市區繁忙路段的車流,從而緩解道路擁堵。

SMRT巴士新加坡巴士的主要服務商為新捷運和SMRT巴士,巴士線路大部分路程都非常短,公交地鐵換乘方便又便宜。

每天早上5:30到凌晨1點是地鐵的運營時間,每1分鐘~5分鐘便有一趟。全島現共有113個地鐵站,每天搭載乘客近150萬人次。地鐵站內都安裝了電梯,修建了坡道,方便殘疾人和父母推著嬰兒車通行。地鐵的票價也根據距離遠近從0.90新元到1.90新元不等,老人、兒童和學生還可享受一定的優惠。地鐵站和列車內都非常清潔,如果你在候車室或乘坐途中吃東西、喝飲料或亂扔垃圾、吸煙,都會被罰款。

輕軌是地鐵的分支系統,目前新加坡開通了3條輕軌線路,通往武吉班讓、盛港和榜鵝組屋區。

除了巴士與地鐵,新加坡道路上當然也少不了計程車。在這裡,計程車被叫作「德士」,目前當地有6家德士公司,有兩萬多輛德士穿梭在大街小巷。除了雨天,德士都是快捷又方便的出行工具。而且,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大都市,新加坡德士的收費相對便宜很多。

在如此便捷和發達的公交系統之下,即使沒有私家車,對於新加坡常駐民來說,出行也很少受到困擾。

◎捷運與公交線路的一體設計

實際上,地鐵和輕軌可統稱為捷運系統,因為它們比公共汽車更加快捷。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成功,不僅在於交通線路四通八達,覆蓋面廣,還在於捷運系統與公交系統緊密相連,且捷運與新市鎮相輔相成。

目前,新加坡地鐵和輕軌的運營線路總長130千米,基本覆蓋了全國的主要地區,承擔了繁忙交通幹線上的大部分客流量,確保了新加坡整個交通系統的效率和穩定。而輕軌更是連接了離市鎮較遠的一些居住區和商業區,從每個輕軌站到附近的公寓步行最遠不超過400米,這大大節省了居民出行的總體交通時間。

從新加坡整個交通網路上來看,公共汽車系統也就是巴士系統主要承擔區域內部和相鄰區域間的近距離交通。當地居民出門但並不遠行,更多願意乘坐巴士,而且巴士和地鐵之間可自由轉換,用易卡通即可「一票到底」。即使在最繁忙的高峰時段,公交巴士也能做到最慢10分鐘一趟,所以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若是去較遠的地方,則選擇地鐵或者輕軌更為快捷。

最為細緻的設計是地鐵站或輕軌站與公交站完全是一體的,車站設置在各個中心商業區,出了地鐵站(或輕軌站)便是通透明亮的公交車站,乘客可以乘公交抵達任何一個新市鎮的住宅區,完全不需要自備車輛。

地鐵兀里站站台

高架橋上的列車除了碧山地鐵站建在地面,新加坡的地鐵車站都是建在地下,或是建在高架橋上。

宏茂橋地鐵站新市鎮宏茂橋位於新加坡中部,是典型的通過交通連接改善居民出行條件的新市鎮,擁有非常便利的軌道交通和小汽車出行交通條件。

近些年,在市中心外圍,新加坡政府共前後修建了17個新市鎮,每個新市鎮都有捷運站,而且新市鎮與交通建設是同步進行的,新市鎮建好了,軌道也可通車了,這樣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人口遷移到新市鎮去。新市鎮的捷運站直達商業中心,既確保了商業中心的人潮與商機,又確保了捷運系統的客源。而公交車則抵達每個住宅區,以方便居民出門上班或購物后回家。

新加坡的新市鎮都是統一規劃的,每個新市鎮大約可容納20萬人口,四周由快速路或高架路相互連接。商業中心通常有1~4個大型的旗艦百貨公司,再搭配一定數量的小型商場,正好可滿足20萬人口的購物需求。再往外圍便是辦公區和無污染的工業區,其餘地方都是住宅區。每個新市鎮都可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所以這裡的居民不必都擠到市中心去工作,這也大大減輕了路面的交通壓力。每個新市鎮里都修建了相應數量的公共設施,如公園、小學、車站、停車場等,方便居民們生活。更為新穎的是,社區的停車場都是多層立體的,每輛車子都有停車位,所以道路上幾乎看不到違規停放的車輛,不僅整潔了市容,更方便了交通。離開市區的輕軌都走高架,既不增加路面交通的負擔,更使出行的人感到視野開闊,欣賞到當地的秀麗風景。

「花園城市」新加坡

城市規劃井然有序,交通道路四通八達,境內草木茂盛,花開繁麗,街角樓心皆隨處可見小花園、小草坪,草綠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宜人,這就是新加坡。這裡沒有交通擁堵的「城市病」,也沒有過度工業化的重污染,這是個名聞世界的金融中心,更是享譽全球的「花園城市」。

◎樹木、鮮花伸展到每個角落

「花園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空想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在1820年提出來的。1898年,建築學家霍華德提出了建造「花園城市」(即園林城市)的理論,主張要科學規劃城市建設,突出園林綠化,使城市擁有美好的自然環境。

按照人們的構想,花園城市應該符合這樣的模式:由一個核心和幾個圈層構成,並由幾條放射線分割組成放射狀同心圓結構。按結構有規劃地分佈綠地、市政設施、商業服務區、居住區、外圍綠化帶以及工業區等。每個單元有一定的人口容量,新增人口再沿著放射線向外拓展。其主旨思想是使城市建設體現規劃性,使整個城市像花園一樣美麗,而不是建構無章,毫無整體的美感,或使自然環境被破壞殆盡。

從海上眺望新加坡近處,海水湛藍,海面上船隻往來;遠處,天空中雲朵潔白,地平線上高樓重重疊疊,一派自然與城市和諧的景象。

高空俯瞰市政區全方位美景最高法院大廈、舊最高法院大廈和國會大廈之間滿是樹木與綠地,甚至有的大廈天台也種上了植物。

從20世紀初開始,花園城市的理想便變為了現實,倫敦附近的萊斯奇沃思花園城、韋林花園城以及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都呈現了花園新區或花園城市的景象,實現了人們當初美好的構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加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建設,也逐漸躋身「花園城市」的行列,並享譽世界。

新加坡的綠化建設是立體的,有層次的,高峻的喬木搭配低矮的灌木和如茵的草地,使彼此之間相映成趣;樓房的立面綠化與立交橋、高架橋的垂直綠化亦相得益彰。樹木和鮮花已伸展到這個島國的每個角落,你隨時隨地都可欣賞到一處繁花,或找到一棵能擋雨遮陽的雨樹。它們吐著芬芳或綠意,為人們提供新鮮的氧氣,也為濕熱的天氣帶來一絲絲涼意。熱愛大自然的人們可以在這裡尋訪自然保護區的蹤跡,欣賞大量動植物群落,領略熱帶雨林的魅力;也可在公園或花園的草地上歇息,享受野餐帶來的樂趣。

這裡的綠化面積已覆蓋了近50%的國土,無論是漫步花園綠地、城市街道,還是坐著輕軌飛奔在高架橋上,滿眼見到的都是恬靜的綠地或形態各異的熱帶植被。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置身其中,你會感覺綠在城中,人在林中。

◎不得不說的城市規劃

新加坡的良好交通是靠早期的規劃管理出來的,同樣,花園城市的打造也離不開新加坡政府高瞻遠矚的規劃。自獨立開始,新加坡政府便十分重視城市的發展規劃,並在獨立初期就請了聯合國專家,歷時4年才編製出整個新加坡未來30~50年的樣貌藍圖,包括城市的空間布局、交通網路和產業發展等的規劃。

我們知道,新加坡只有7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城市規劃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優化的利用;二是要保持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為國民提供一個優質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最終,新加坡確立了以中心市區為主體的星座城市結構,組團發展空間布局以及綠化、山水系統,保護勝古迹。按照市中心一次中心一副中心的結構,決策者將全島劃為55個小區進行建設,每個小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務必使就業、交通、休閑和居住功能等都滿足居民的需求。這實際上就是打造「花園城市」的建設規劃。

這份規劃書十分詳盡,對商業網點和大型住宅區都進行了詳細的設定。比如,新加坡的商業網點分為5級,除市中心的商務區外,還規劃出4個距離市中心約13千米的區域中心;再者,小型中心距離市中心6千米,規劃出5個;還有距離市中心2.5千米的邊緣中心,規劃出6個;最後的為鄰里中心,分佈於各住宅區內。這五級商業中心都有各自明確的功能和要求,專家們甚至對網點的選址、布局、規模以及賣什麼商品都給出了詳細的規定。此規劃不僅使新加坡這個城市的商業網路都能有序發展,也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

而大型住宅區的設計則按照「城市規劃一總體設計一建築設計一景觀設計」的步驟來一一進行。規劃指引了大型住宅區的開發方向,而住宅區的開發又進一步推動了城市規劃的發展。在每個規劃出的小區的設計中,新加坡政府亦強調合理分布區內的配套設施,充分考慮到行人和機動車的出入口,考慮自然與人文的景觀,使建築與空間並重。

碧山公園這是一片存在於城市中心區域的綠色空間,是新加坡市中心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當初,借著公園需要翻新,同時公園沿線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級以增加城市雨水排放量這個契機,一個全新的工程在這裡實施。2012年工程完工時,原來2.7千米的筆直混凝土排水渠成為如今長3.2千米的蜿蜒的天然河流。新的河流使城市中的動植物又有了一塊棲息地,公園裡的生物多樣性由此增加了約30%。

在碧山公園,人們可以近距離地接觸河流,探索大自然。特別是對於成長在城市中的孩子們來說,親近自然更有益於身心健康成長。

事實證明,新加坡後來的新市鎮建設都秉承了這一早期規劃,並取得了成功。執政者們花大力氣進行的城市規劃,為花園城市的打造畫下了重要的藍本。

◎「花園城市」的綠色建設

有了詳細的城市規劃,新加坡執政者就開始帶領國民實現建設花園城市的這一偉大目標。政府提出人均達到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要求每所住宅前都要有綠地,並秉承插縫綠化的方針,大力拓展城市立體空間綠化,不斷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每過10年,新加坡政府會修編一次城市建設計劃,但始終堅持實踐「花園城市」的理念,這也得益於執政者李光耀的執政魄力與魅力。1963年,前總理李光耀就親自倡導了植樹運動,全城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初步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了噪音和工業化帶來的污染。70年代,政府又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不但加強了綠化環境中彩色植物的搭配,更強調了過街天橋、擋土牆、燈柱等特殊空間的綠化建設以及新開區域的植樹造林,休閑娛樂設施適當「進駐」了綠草地,停車場也進行了綠化;80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引進了許多色彩艷麗、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90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各種富有特色的主題公園,各種刺激性較強的娛樂設施被引入進來,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也被建設起來,並且人行道上種植了更多的遮陰樹木,增加了機械化管理。

到了21世紀,新加坡的綠化建設也與時俱進,提出了新的綠化理念,對城市空間立體綠化進行了景觀設計。政府開始建設不同的主題街道,主要對象是城區的公園幹道、郊區的鄉間公路、主要出入口的迎送公路、森林裡的林間道路和海岸線的海岸公路。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又發起新的綠化活動,主張將高樓大廈蓋得更高,減少橫向發展,以保護歷史建築物、叢林區和紅樹沼澤地等。鼓勵發展陽台綠化和屋頂花園,一些在高樓建造花園的發展商也得到了獎勵,而樓宇里的住戶們自己可以創造有新意的「空中花園」。

在加強市區綠化建設的同時,新加坡還因地制宜,建立了各個自然保護區和一大批公園、綠地,熱帶雨林、候鳥棲息地和沼澤地等均得到了保護。每個集鎮區,都有面積10公頃的公園;每個居民區,每隔500米便有一個小公園。如今新加坡有4個自然保護區(即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雙溪布落濕地保護區、麥里芝自然保護區、拉柏多自然保護區)和44個佔地20公頃以上的大公園,以及300個左右小公園,264條公路兩旁都種植了花草樹木。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新加坡終於從一個雜草叢生、居住環境惡劣的小島華麗轉身,成為今日備受矚目、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

滿街雨樹雨樹屬含羞草科,在夜晚或陰天、雨天時,葉子會閉合。待到天空放晴,見在太陽,包裹在葉片里的水就會落下來,如同飄雨,因而得了這麼一個名稱。雨樹遍布新加坡,為這個國家增添了一片片綠蔭。

◎重罰換來的乾淨

今天,新加坡的街道兩旁都是遮天蔽日的雨樹,它們像一把把大傘,遮蓋著大街小巷,遮蓋著樓前屋后。新加坡的園林綠化富有層次,草地、灌木、喬木錯落有致,各種不同樹種的樹木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種不加修飾的自然生態之美。即使路中的綠化帶也絕非整齊劃一,道路兩旁的灌木很少修剪過的痕迹,只要不妨礙行人和行車安全,都是任其自然蓬勃生長。

新加坡城市的綠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全在於政府和國民一貫秉承的綠化理念,幾十年不變。綠化建設需要每個人都努力,也需要法律法規保駕護航。新加坡的城市綠化法制相當健全,並且執行嚴格,所以有人戲稱這個花園城市是被「罰」出來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便先後出台了《公園與樹木法令》《公園與樹木保護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規,政府在大力倡導全民綠化的同時,對破壞綠化的行為給以嚴厲的處罰。比如,在公共場所攀折花草會被處以破壞公物罪,罰款不少於5000新元(1新元約等於5元人民幣),並被處以一段時間的人身強制措施。曾經,一家著名的置業公司未經政府許可就砍了一棵樹,結果付出的罰款和賠償金達到約7.8萬新元。

街道邊的樹默默生長,這座城市裡的人和植物友好相處,和諧共存。

普通民眾,如果破壞環境,在公眾場合做出不文明之舉,同樣會被罰款。每吐一次痰罰款1000新元,第二次再犯將罰2000新元,第三次則罰5000新元,再犯就要用鞭刑了。而亂扔垃圾、在公眾場合吸煙也會遭到重罰,甚至在公眾場合吃口香糖也被認為是影響市容的行為,同樣在被重罰之列。

新加坡對不文明之舉的嚴厲處罰讓國內外很多人聞之咂舌。但重罰之下,陋習才會改變。在建設花園城市的同時,新加坡政府更著力於提高國民的文明修養和道德素質。為加強綠化,保護綠化,新加坡政府專門設置了國家公園局來負責綠化管理,監督和協調保持新加坡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所以說,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是靠全民打造出來的,也是精心呵護出來的。

繽紛多彩的新加坡花園

新加坡有大大小小約340個花園,這些花園共同裝扮了新加坡這座美麗的「大花園」。比較著名的花園有萬禮胡姬花園,它是新加坡最大的胡姬花園,大小各異、色彩多樣的胡姬花開滿園的時候,是一番盛景,同時在這裡還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代蘭。還有濱海灣花園,它是世界十大室內花園之一,也是新加坡最優美的園林傑作。在植物冷室中,有9個主題花園,種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室內還有垂直花牆「擎天大樹」、一座高達35米的雲霧林,以及室內瀑布等,都令人驚嘆。還有典雅的裕華園,其園林布置精緻巧妙,渾然天成,帶著一股濃郁的古代中國的韻味。其高塔、院落、流水、山石,都體現了中國園林之美。此外,還有裕廊飛禽公園、新加坡植物園、武吉巴督自然公園、福康寧公園、麥里芝蓄水池公園等都各具特色,都是踏青、放鬆、享受自然的好地方。

「歡樂寶石」聖淘沙島

這裡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度假勝地,是當地旅遊和娛樂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集主題樂園、熱帶度假村、自然公園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萬花筒。你既可以體驗豐富多彩的娛樂設施,又可以欣賞迷人的熱帶風光;在擁抱碧海藍天、花卉樹木的同時,踏足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白日美好的沙灘時光過後,夜間一場視覺盛宴又拉開了帷幕。

魚尾獅塔魚尾獅塔是聖淘沙的標誌,高37米,是新加坡唯一一座可以進入其內部的魚尾獅像,遊客可以乘坐其內部的電梯上到瞭望台,俯瞰新加坡的美麗風景。

◎從小漁村到度假勝地

最早的聖淘沙島,只是一個小漁村,島上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過著平凡又簡單的日子。它原來的名字叫死亡島,因為那裡曾發生過一場瘟疫,只有極少數人活了下來,後來一位王子在島上建了一座宮殿,人們才又陸續回到島上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看中該島的地理位置,將其作為軍事要塞。英軍在島上修建了西羅索炮台,部署了防衛火炮,準備抵抗日軍的海上進攻。環境的原生態被各種軍事設施打破,這座小島也變得有點神秘起來。但日軍最終沒有按預期從這個地方發起進攻,而是繞道北面,趁英軍不備,很快佔領了新加坡。「二戰」后,小島又回到英軍的統治下,直到1967年,英國人才將這個小島交還到新成立的新加坡政府手中。

小島面積為5平方千米,島上有迷人的自然風光,70%的地方都被次生雨林覆蓋,樹林里棲息著猴子、孔雀、巨蜥等各種動物。新加坡政府看重這裡的地理優勢、天然美景和人文自然,決定不再恢復往日漁村的寧靜,而是將它開發成一個休閑度假村。於是,根據公眾的建議,小島有了一個優美又大氣的新名字——聖淘沙,在馬來語中,「聖淘沙」是寧靜的意思。在1972年之後,聖淘沙便逐漸成為「度假勝地」的代名詞。

◎名副其實的海上樂園

聖淘沙島素有「歡樂寶石」之稱,說它是完美的度假勝地,毫不誇張。這裡主要的觀光景點有24個,分佈在聖淘沙名勝世界、英比奧景區、海灘和色拉蓬四大主景區內。

第一景區是聖淘沙名勝世界,這裡有名勝世界遊樂場、圓形廣場、水上探險樂園、節慶大道、S.E.A.海洋館、海事博物館、LeVie(一種常駐音樂劇節目)、仙鶴芭蕾等景點,大名鼎鼎的新加坡環球影城也坐落在這裡。在聖淘沙名勝世界,17歲以下的青少年可加入這裡的兒童俱樂部,俱樂部會員不但可獲得名勝世界里景點的最新資訊,還能受邀參加各項活動和派對,享有遊樂設施的優惠價等。小朋友們在這裡可以參加環球影城的萬聖節派對,還能換上睡衣和魚群共度一晚,或者與海豚親密接觸……那都會是美好的回憶。

滿眼綠色的聖淘沙島這裡彷彿一處城市中的世外桃源,「站」在英比奧山頂的魚尾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帶給人們歡樂的小島。

環球影城影城位於聖淘沙名勝世界里,擁有古埃及、失落的世界和好萊塢大道等七個主題區,堪稱全球最完善的一站式旅遊目的地之一。

第二景區是英比奧景區,這也是景點和娛樂設施最多的景區,遊客們都會感覺應接不暇。魚尾獅塔是這裡最典型的建築,另外還有蝴蝶園與昆蟲王國、纜車、萬象新加坡、飛龍探險樂園、聖淘沙4D魔幻劇院、滑車及空中吊椅、大自然探索之旅、摩天塔、杜莎夫人蠟像館等。在萬象新加坡中,可以了解新加坡的歷史;乘坐空中吊椅可以俯瞰整個海島的美麗景色;坐纜車可以到摩天塔,這是小島的最高點,在塔上能極目觀賞新加坡的全景,遠處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能映入眼帘。

第三景區是海灘景區,也是遊客最多的地方。這裡除了美麗的海灘,更有著名的海底世界、海豚樂園、動物天地、巴拉灣劇場和各個海灘景點,西羅索炮台也在這一帶。到這裡來的遊客基本都要參觀海底世界,觀看海豚表演,或者到巴拉灣劇場看一場演出。

第四景區色拉蓬景區內主要是高爾夫球俱樂部,這裡有兩個風景優美且極富挑戰性的18洞高爾夫球場。普通遊客到這裡來的較少。

在聖淘沙這個樂園,你總能找到適合你的休閑娛樂的地方,或到海灘上挑戰水上運動,或到海底世界觀賞游魚,或到山頂咖啡館里俯瞰全島,或到節慶大道欣賞表演節目……晝夜不眠的娛樂,鬱鬱蔥蔥的環境,或許你得用上三天時間,才能把這裡的景點和美景徹徹底底遊覽、欣賞一遍。

西羅索路上的告示牌注意:有巨蜥穿越。這裡並沒有給動物設置人為屏障。全島70%的面積被熱帶雨林覆蓋,除了巨蜥,孔雀,猴子也是隨處可見。

◎陽光沙灘與人文景觀

聖淘沙的海灘是非常出名的,這裡四面環海,有三個美麗且各具風格的海灘——西羅索海灘、巴拉灣海灘與丹戎海灘。海灘上高聳的椰樹、稀稀落落的茅亭,更增添了這裡獨特的南洋風情。清澈的海水與細柔的沙灘總能吸引那些熱愛沙灘運動和水上運動的人們。

西羅索海灘不僅是沙灘排球迷們的聚集地,還是新加坡盛行的沙灘排球的發源地,這裡每日都有不少遊客和球迷在沙灘上揮灑他們的熱情。另外,這裡還適宜進行水上運動,比如游泳、划水、划帆船、騎水上單車等,享受人與水的互動。長長的西羅索海灘上遍布咖啡館、沙灘酒吧和精品商店,還有各種戶外活動設施,吃喝玩樂,盡情享受美麗的陽光與沙灘。

巴拉灣海灘上有多個小吃店、精品商店和可無線上網的酒吧,非常適合全家人出遊。這塊沙灘上最著名的景點是橫跨巴拉灣海面與一小島相連的弔橋。弔橋的另一端是亞洲大陸最接近赤道的地方,也算是亞洲最南端。

丹戎沙灘顯得更加寧靜,躺在海灘上,享受涼風的輕撫與靜謐的午後時光,那是再愜意不過的事情。你可以坐在樹蔭下,翻上幾頁書,聽一聽音樂,都悠閑得令人羨慕。等到夜幕低垂,坐在沙灘上看滿天繁星與遠處船上的燈火,更是浪漫至極的選擇。

「二戰」中,聖淘沙小島曾為英國海軍基地。在西羅索海灘的西端便是西羅索炮台,是當年英國人為了抵抗日軍進攻新加坡而修建的。但後來日軍從其他路線攻入新加坡,這座炮台並沒有派上用場。如今,這裡被修築成景點,供遊人參觀,在這個「沒上戰場」的炮台里,仍可以管窺一下新加坡過去的那段歷史。此外,這裡還有軍械館和受降廳,也值得一觀。

丹戎海灘海灘長約480米。

◎美食與夜間視覺盛宴

在聖淘沙島上,住宿業和美食都非常發達,既有各大高級酒店,也有數不勝數可進餐的小地方。在這裡,除了新加坡當地的美食,還可以吃到許多亞洲國家的菜系。當遊人們遊玩累了,到沙灘小吃店或其他餐飲區就餐,品嘗東南亞地區的特色食品,也是一大美事。在一些特色酒吧里,你還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聊天。新加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美食節,從3月底開始,活動持續一個月之久。美食節上會推出世界各國的獨特美食,並做一些展銷活動。聖淘沙島上也會應時舉辦美食節,讓來自世界各國的遊人不僅可以享受當地的美味佳肴,還可品嘗到國際風味的烹飪食物。

經過白天的喧囂,夜間的聖淘沙並不會安靜,尤其是沙灘上在入夜時分會愈發熱鬧。因為這裡的音樂噴泉會噴出藍色的煙霧,為遊人們呈現集燈光、煙火、大海、星空等於一體的大型海上會演。2014年6月,聖淘沙島上又新建了「時光之翼」大型星光水火節目,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在海中永久搭建的娛樂表演節目。「時光之翼」採取最前沿的表演技術,彙集立體投影、噴泉、激光舞台效果等精華,營造出讓觀者恍若身臨其境的場景和活靈活現的人物,為觀眾表現了一段穿梭時空的奇幻歷險之旅。其奇幻高度超乎觀者的想象,視覺效果空前,帶觀眾走進一個全新的夢幻世界。

據說,「時光之翼」的建造歷時兩年多,耗費1000萬新元才打造成功。每天晚上從7點40分開始,到8點40時分結束,上演兩場,每場歷時25分鐘。許多遊客會在入夜時候,來親身體驗這場視覺盛宴。

度假小島聖淘沙從平凡的漁村小島,到超大遊樂園,聖淘沙完成了華麗轉身。人們來到這塊「歡樂寶石」,體會熱帶風情,體驗眾多創下科技先進紀錄的人工娛樂設施。

◎內外便利的交通

聖淘沙島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人,從新加坡本島前往那裡非常方便,如果你在市中心牛車水、烏節路購物,搭乘輕軌(東北地鐵線路)只需15分鐘就可到達港灣站,然後乘坐橘色巴士進入聖淘沙島。

除了輕軌,想去聖淘沙島還可以選擇纜車、輪渡、巴士和計程車等交通工具。纜車有普通廂和玻璃廂兩種,每天早上8:30到晚上9:00運營,從花芭山港灣第二大廈出發,直接到聖淘沙島。玻璃廂的成人票是15新元,普通廂的成人票是9.90新元,二者相差較多,兒童票還會低一些。大多數想俯瞰聖淘沙小島全景的遊客,會選擇乘坐纜車。

輪渡,每天早上9:30開始(周六、周日是8:30)就有開往聖淘沙的渡船,到晚上10:00還可乘輪渡從島上返程。巴士,本島上有9條線路的巴士直通聖淘沙島,如30,65,80,97等,乘坐巴士在直落布蘭雅路下車,再換站港灣巴士站,同樣轉乘橘色巴士入島。如果從烏節路搭乘「德士」的話,大約15~20分鐘就可達到聖淘沙島。聖淘沙橘色巴士是專門穿梭於港灣巴士站和聖淘沙島之間的公共汽車,每周日至周四,其運營時間為早上7:00至晚上11:00,而周五、周六晚上運營時間晚上會延長到12:30。

英比奧山上的龍噴泉

所以,從本島到聖淘沙島,無論采乘哪條線路,都方便快捷。而聖淘沙島內部也交通便利,有許多循環行駛的島車,供遊客們搭乘。這些島車分別為紅線、藍線和黃線,線路的顏色顯示在汽車前檔處的電子顯示屏上,不同顏色線路的車標示走不同的線路,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想要的旅遊線路。而且,所有線路的島車起點和終點都是進出島的客服中心,非常便利。

除了便利的交通,島上的基礎設施都很完善,諸如停車場、提款機、外幣兌換處、急救站、餐飲設施、詢問處、寄放櫃、育嬰室、公共衛生間、無線上網處等都設置合理,每個景區的公共衛生間、餐飲處和酒店都有幾十處,讓遊人感到非常方便。

總之,在聖淘沙這個迷人的小島,能體驗到你能想到的各種娛樂活動,能欣賞到各種你想不到的自然風光,也能享受到令人心情舒暢的旅遊之便利。

全亞洲最大的糖果店Candylicious店鋪位於環球影城內,出售的5000種不同種類的糖果將這裡裝扮成了多彩甜蜜的世界。

「娛樂天堂」克拉碼頭

克拉碼頭曾是小船卸貨的地方,岸邊也曾林立著倉庫和貨棧;不過如今,這裡已是娛樂、消遣的天堂,倉庫與貨棧早已改頭換面,變成了各具特色的餐廳、酒吧和娛樂中心,到處瀰漫著歡樂的氣氛,似乎整個碼頭都整日沉浸在節日慶典之中。到了夜晚,酒吧的搖滾和流行音樂準時響起,沸騰著流連於此的人們的情緒。

克拉碼頭位於新加坡河畔上游,曾是一個裝卸貨物的小碼頭,在早期的殖民時期,它和興盛的駁船碼頭一起,肩負著卸載、轉運貨物的任務,默默為新加坡兩岸的商業繁榮貢獻著力量。據說,它是以新加坡第二位總督安德魯·克拉爵士的名字命名的。後來,吉寶港興盛起來,這裡作為碼頭裝卸貨物的歷史使命也就漸漸退出了舞台,轉而成為娛樂聚會的場所。

從1993年起,克拉碼頭就逐漸彙集美食、餐廳和音樂酒吧,為新加坡人的夜生活提供了好去處。如今,原來碼頭岸邊的60家倉庫和貨棧已發展成200多家餐廳、酒吧和娛樂中心,成為新加坡最新的一個娛樂場所。而當初的「大哥」駁船碼頭也搖身一變,和克拉碼頭一樣,成為購物、娛樂的集中地。那裡至少有35家酒吧和餐廳,是新加坡河沿岸最吸聚人群的露天就餐場所。

華燈初上的克拉碼頭要體驗新加坡的夜生活,克拉碼頭是必去之地。每到夜晚,酒吧、咖啡館、餐館和露天攤位等擠滿了人,熱鬧非凡。

克拉碼頭被譽為新加坡崛起的購物、就餐和娛樂的天堂,這裡有著名的克拉碼頭俱樂部,小販巷的街邊活躍著用餐和歡樂的人群,還有40輛小推車在街道上來來回回,售賣各種有意思的小飾品。每當夜幕降臨,這裡便響起了繁華、喧鬧的序曲。

在克拉碼頭,有一家名叫ThePumpRoom的酒吧,它既是酒吧,也是小餐廳,還是個微型啤酒廠。在這裡,遊客們能欣賞到樂隊的現場演出,還能參加瘋狂的派對熱舞。澳式小牛嫩肉、腰花餡餅以及烤羊排等是不可錯過的美食,再配上現釀的啤酒,客人們常會大呼過癮。

想要欣賞現場演奏的音樂,則必要去CrazyElephant酒吧,其木質裝飾和塗鴉讓它在一片現代建築中分外醒目。每晚10點,現場表演準時上演,新加坡獨有的原味搖滾和布魯斯音樂振奮著人們的耳膜。據說,許多著名的搖滾樂手、布魯斯和流行音樂的傳奇人物都曾在這所酒吧里演繹過樂聲、揮灑過激情。除了酒吧,河邊的餐廳也是琳琅滿目,各主打不同的菜系,有越南菜、中國菜、日本料理、西班牙菜和其他的西餐等。不管客人們來自哪裡,總能在這兒找到他們滿意的美食。

克拉碼頭兩岸酒吧、餐廳的房屋都是五顏六色的,非常好看。乘坐地鐵到克拉碼頭,一出站就能看到有彩窗的大樓,走到大樓的對面左轉,便是克拉碼頭遊船停靠的地方。坐在遊船上,吹著徐徐的微風,看兩岸燈紅酒綠的夜景,聽酒吧里傳出時而悠揚時而高亢的樂聲,再偶爾撩撥一兩下清涼的河水,那將是十分愜意的事情。自從克拉碼頭不再裝卸貨物之後,岸邊的貨船都變成了遊船,載著遊客們來來往往,欣賞河岸兩邊的風光。

2008年,新加坡河岸附近修建了高達165米的摩天輪,在克拉碼頭坐遊船可以直達摩天輪,非常方便。另外,乘船穿行於新加坡河上,還可以近距離觀賞濱海藝術中心、魚尾獅像、賭場建築區以及新加坡主要的金融建築,甚至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夜間賽道也能映入你的眼帘。

每逢周日,碼頭岸邊還有跳蚤市場,售賣古董和各種藝術品,從凌晨到深夜,人們都喜歡在這裡駐足流連,熱鬧非凡。

克拉碼頭夜景沿河建築上的彩燈在河水中投下五光十色的影子,夜幕下的克拉碼頭讓人迷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印象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