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是一種自我囚禁
※自閉是一種自我囚禁
自閉是自我囚禁的牢籠,是對自己融入群體的所有機會的封殺。自閉不僅讓自己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而且會嚴重地腐蝕心靈,導致做任何事情都消極萎靡,心灰意懶。因此,人們要走出自閉,讓心靈在藍天白雲下自由健康地呼吸。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並且希望達到完善,這本是一種天性。但人生的歷程始終是得失相隨,難有十全十美的時候,因而每個人也都應該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特別是當人們遇到挫折或打擊后,應積極努力地將緊張或焦慮心態轉移或發泄出來,防止其持續作用而損害健康。如果人們面對挫折和打擊,將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消極悲觀,獨居一隅,這樣發展下去,就會構成現代生活易引發的「自閉」心理狀態。
暫時的自閉孤獨有時也是一種休息、放鬆及宣洩。但是這種自閉只能是暫時的,如果長時間陷入其中,必然會導致心靈的失衡,形成易走極端的傾向。而且,長期的封閉會阻隔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處在封閉環境之中的人,感覺不到封閉,就必然導致精神的萎靡,思維的僵滯,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在一家生物公司工作的小張和一名同事一起參加了優秀員工的角逐,結果小張落選了,他的同事被選上了。小張很不服氣地說:「論能力、論口才,我哪一點比他差?可他選上了,我卻落榜了,不就是那個副經理是他老鄉嗎?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以後的其他活動他也「不屑」參加。
像小張這樣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很容易走向自閉。
在社會裡,經歷小張這般遭遇的為數不少。起初,他們都是抱著一腔熱忱,想在工作中大展身手,但現實卻令他們失望,受了點挫折便自暴自棄了,甚至「心如死灰」,似乎「看破了紅塵」「世人皆醉我獨醒」……這些人大多數在上學期間活潑開朗,只是到了工作時才「連連受挫」,因此也無意於「爭名奪利」了,也不再「出頭露面」了,逐漸變得內向、自閉起來。
自我封閉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可能出現,其癥狀特點有:不願意與人溝通、害怕和人交流、討厭與人交談,逃避社會,遠離生活,精神壓抑,對周圍環境敏感。由於他們自我封閉,所以常常忍受著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然而,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窄的圈子內,對自己、對社會都沒有好處,因此我們一定要走出自閉的心理怪圈。
一個富翁和一個書生打賭,讓這位書生單獨在一間小房子里讀書,每天有人從高高的窗外往裡面遞一回飯。假如能堅持10年,這位富翁將滿足書生所有的要求。於是,這位書生開始了一個人在小房子里的讀書生涯。他與世隔絕,終日只有伸伸懶腰,沉思默想一會兒。他聽不到大自然的天籟,見不到朋友,也沒有敵人,他的朋友和敵人就是他自己。
很快,這位書生就自動放棄了這一賭局。
因為書生在苦讀和靜思中終於大徹大悟:沒有朋友與自己一道品味生活,分享人生,10年後,即便大富大貴又能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啟發:可以說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獨處要輕鬆。尤其是現代社會,與世隔絕、獨處一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做法,人與人的交流就像是心靈的一脈清泉,在你迷茫失意時給你以滋潤,在你孤單寂寞時給你以慰藉;又像是一盞燈,在人生的山窮水盡處,指引給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華。
許多傑出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擊垮,就是因為不善與人溝通,不注意與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敗。不能融入人群無異於自毀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總而言之,人是高級的感情動物,註定要在群體中生活,而組成群體的人又處在各種不同的階層,適當時進行與他人的交流,會讓你的生活更加順利和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