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兒子與生包子
「六郎、七郎、八郎、九郎,都過來吃點心。」李淑笑眯眯看著自己的幾個侄子,他們家的這些小不點兒,以後可都是響噹噹的男子漢。
在她前世,她的侄子們雖然談不上有本事,但卻個個負責任、有擔當、心地良善,個個都能為了保護家人豁出命去。
李婆子打了水出來,在家的李家人排隊洗了手,李婆子這才萬分愛惜的拿出綠豆糕分給眾人嘗鮮。
一匣子綠豆糕一共就只有二十四塊,李婆子不捨得給在家的孩子一人一塊,她把綠豆糕掰成兩半,分給每個孫子一人一半。
至於李淑,李婆子給她的雖然是僅有的一塊整塊的綠豆糕,但她卻硬是將之掰成四份,和自己爹娘、二哥一起分著吃了。
剩下的綠豆糕和還沒有開封的槽子糕,李婆子將之收到了自己屋裡。
晚上,下田的、上山的、去李婆子娘家的所有李家人全都陸續趕了回來。
一進家門,三郎和四郎就已經聞到了廚房裡傳出的肉的香味兒。
兩個半大小子齊聲歡呼,「噢——今天又有肉吃了哎——」
勞累了一天的其他李家人,人人俱都笑容滿面。
肉啊,這可是好東西啊,有的吃誰能不喜歡?
一半水一半米的濃稠高粱米粥很快被李婆子端上桌,她把盛粥的活計交給了王氏負責。
李老漢他們帶回來的最後一份肉食已經熱好擺上了桌,趁著王氏給大伙兒盛粥,李婆子把香噴噴的雞肉按照人數分了下去。
多出的兩塊,她給了李淑一塊,給了李老漢一塊。
李淑反手就把自己那塊夾給了李婆子,沒等李婆子再給她夾回來,李淑舉著自己的兩隻小瘦爪子,牢牢蓋住了屬於她的那隻小木碗,「娘辛苦,娘吃。」
李婆子喉頭微哽,「娘不吃,娘老了,多吃一口少吃一口都沒事兒。小寶吃,小寶還在長身體。」
「娘不老,娘還要好好活著,等著享小寶的福。」李淑面上笑得一派天真,心裡卻在暗暗發誓——這輩子,她絕對不會再讓她年紀一大把的娘親賣了自己,給他們這些小輩換救命的食物和水。
李婆子被自家的寶貝閨女說的一張老臉直接笑成了一朵菊花,低頭分筷子的柳氏卻是暗暗撇了一下嘴。
她覺得自己的這個小姑子,年紀不大,心眼兒不少,一張嘴更是巧的恨不能直接哄得別人為她掏心掏肺、累死也不後悔。
偏她婆家的這些傻子,個個都吃她小姑子的這一套,就連她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她的這個小姑子那也是言聽計從、各種偏寵。
她兒子才六歲啊!
一個六歲的孩子,像大人一樣寵著只比他小三歲的另外一個孩子,而且還是從他自己三歲的時候寵起,一寵就是三年!
這讓柳氏這個當娘的,只要一想起來就忍不住心口悶痛、憤憤不平。
奈何她兒子根本就不聽她的,不管她怎麼說,她兒子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對李淑掏心掏肺。
於是,悶痛加倍,憤憤之外又多了幾分「生兒子不如生個肉包子」的憋屈之感。
***
一家人簡單吃過晚飯,李婆子叫住正打算和往常一樣,去灶房洗碗刷鍋燒熱水的幾個兒媳。
「這是人家祁老大夫送給咱們家小寶的槽子糕和綠豆糕,小寶想著你們,讓我這個老婆子吃了晚飯就把東西分給你們。」
李婆子的這番話,前半句毫無疑問是摻了很大水分的,這是她的一片愛女之心,李淑當然不會當面拆穿。
在孩子們響成一片的歡呼聲里,李婆子打開了裝著糕點的兩個硬紙板做成的簡易點心匣子。
家裡的幾個孩子,包括一直強調自己「已經是大人了」的李大郎、輩分很高但年紀不大的李老四,李婆子給他們每人拿了一塊槽子糕、一塊綠豆糕。
剩下的槽子糕和綠豆糕,李婆子分成四份,用油紙包好,給了大房、二房、三房各一份,剩下的塊數最多的那份,李婆子留在了自己房裡。
當然,說是塊數最多,多的也不過就是區區兩塊。
***
一.夜無話。
次日一早,李老漢帶著李老大和李老二,再次去了州城售賣山薯。
這次他們帶去了更多山薯,回來時,除了賣山薯得來的三兩六錢銀子並幾十個銅子兒,李老漢父子三人還另外從酒樓拿回了半隻燒鴨、半隻醬肘子。
孩子們不知道家裡又有銀錢進賬,他們所激動、所興奮的,就只有他們總算能夠每天吃個半飽,以及,家裡居然又有肉香飄出。
這一天,為了清洗自己頭頂鳥屎而暫時脫離隊伍的淘氣包李三郎,順利在小溪旁邊找到了一片新的長有山薯的地兒。
已經挖完了上一片山薯的李家人,今天就是在李三郎找到的那片地方挖的山薯。
此後數日,李老漢父子又去州城賣了三次山薯。
托他們這一趟趟往州城售賣山薯的福,李家人接連好吃好喝了差不多十天時間。
「老頭子,山薯已經不能繼續挖了的這個事兒,你沒忘了跟梁子說吧?」
李老漢他們最後一次去州城賣山薯回來的那天晚上,李婆子一邊美滋滋的數著錢,一邊還不忘和李老漢確認,她交代李老漢捎給酒樓那邊的這個口信兒,李老漢是否已經及時捎到。
「沒忘。」李老漢不敢吐槽李婆子的瞎操心,他用儘可能簡潔的語言,迅速回答了李婆子的這句問話。
李婆子沒有注意到李老漢的微妙態度,她把錢匣子里的所有小銀角子全都扒拉到匣子一角,然後就又興緻高昂的,一個個認真數起了匣子里沉甸甸的那一小堆銅板。
因為李淑也在旁邊眼巴巴看著她數錢,李婆子怕她小孩子家的嘴巴不牢,是以錢數完了,李婆子也沒有明確的報出一個數字。
她不知道的是,其實她今天就算不重新計數,李淑也對自家的微薄家底兒心中有數。
算著家裡的銀錢已經足夠熬到秋收時節,李淑緊繃的心弦這才稍稍放鬆。
她不再盤算著要如何小掙一筆,而是轉而操心起了自己以及家裡其他人識字、習武的事兒。
他們家窮,精窮,無論是送孩子們去學堂讀書,還是送他們去武館拜師,這對尚且吃不飽飯的李家人來說都純屬天方夜譚。
以李老漢和李婆子為首的家裡的所有大人,他們對兒孫的唯一期盼,就是孩子們都能吃飽穿暖,然後家裡能夠攢出足夠的銀子,給家裡的所有男娃兒全都娶上媳婦。
什麼讀書,什麼習武,這些字眼兒根本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這種情況下,如果李淑不想家裡人誤會自己失心瘋,那她就不能正正經經把這事兒提上日程。
好在,距離旱災和徵兵都還有十來年時間,她還有機會對家裡人來個潛移默化,還可以帶著家裡人用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慢慢積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