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合縱連橫

第十三章 合縱連橫

眾人連連點頭,贊同周東所說。

「趙國承平日久,兵強馬壯,卻因繼位之事,內耗過多,不過新王繼位以來,勵精圖治,效仿胡人騎射,大有振興騎兵之意,趙國強大,也在三五十年之間。」周東是在為中山國謀後世偉業,他微微一笑,「齊國最為富饒,只是齊王並無爭霸之心,齊太子唐胸有大志,見多識廣,親歷了魏國數次戰爭,對各諸侯國之間的制衡和倚仗局勢,了如指掌,若他成為齊王,多半會有爭霸之心。不過齊王正值當年,少說還能在位一二十年。」

「秦國有函谷關之天險,中原各諸侯國難以突破函谷關,不過一入函谷關,秦川在望,大軍將會勢如破竹。秦國必不會坐以待斃,一旦時機成熟,定會出關東進。秦國對中原之地垂涎日久,只因實力不足,且中原各諸侯國日益強盛,秦國不敢輕舉妄動。魏國一敗再敗,還好幾次戰事,趙國和齊國並未介入,秦國不敢冒險東進。寡人擔心,總有一天秦國東進之時,會各個擊破。各位,燕國、中山國、趙國、齊國、魏國和韓國、楚國,呈南北方向排列,如同一線,若是幾國聯合在一起,如同鐵板一塊,秦國必無法攻破。」

王黃連連點頭,比起周東,魏王和魏作無論眼界還是格局,都差了不少。只可惜周東只是中山王,若周東是魏王,執掌魏國,秦國哪裡還敢有東進之心?怕是不出幾年周東就會一統中原,西攻秦國了。

周東心中自有丘壑,他眼睛一掃,孫西敢會意,當即呈上了一副地圖,展開,周東雙手一分:「縱觀魏國幾次對外用兵,各諸侯國都因自身利益,按兵不動,秦國若是東進,必會效仿魏國。是以若要阻止秦國東進,中原各國應當合縱,而秦國必會不遺餘力瓦解各諸侯國的合縱,若寡人是秦王,定會拉攏齊國而攻打中山、趙國、魏國和楚國,是為連橫!」

王黃怦然心驚,周東此番高談闊論句句金玉良言,之前他也曾想過秦國若是東進,會是何種策略,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秦國會是拉攏齊國,他一驚之下,微一思忖,更是深為嘆服周東的遠見卓識:「大王,秦國拉攏齊國,齊國莫非就願意和秦國結盟不成?」

「若是以平常而論,呂唐似乎不會為了秦國而犧牲中原各諸侯國利益,不過若是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換了寡人是齊國國君,也會和秦國結盟。」周東如實回答,並不因為和呂唐關係密切而有失偏頗。

「為何?」司馬史不由訝然問道,「莫非大王以為秦王比魏王、趙王、楚王更可信更值得一交?」

「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而是對齊國來說,趙國、魏國和楚國相對秦國來說,威脅更大,若是秦國有吞併其他各國之心,齊國和秦國約定,互不相幫,齊國自然樂意。若秦國滅了各國,齊國並無損失。若秦國被各國所滅,齊國也是置身事外,何樂而不為?」

「齊國不怕秦國滅了各國之後再來滅他?或是各國滅了秦國之後,再與他算賬不成?」司馬運冷不防問了一句。

「呵呵,怎會想得那麼長遠?數百年來,各諸侯國各自為政,爭戰不止,可曾有哪一國一統天下?並沒有。是以齊國必會認定秦國東進,能打敗韓國魏國已是不錯,再打趙國和燕國時,多半已是強弩之末。」周東合起地圖,交與孫西敢,「但依寡人之見,秦國東進之勢,志在必得,若要阻止秦國連橫,各諸侯國應當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不要再自相殘殺了。」

「老夫深以為然。」王黃連連點頭,「強敵在外,各諸侯國猶自不知,等秦國東進之時,怕是為時已晚。不過若是真要阻止秦國東進,最好的辦法就是七國聯合,西攻秦國,一舉滅掉秦國,永絕後患。」

周東要的就是王黃這一句話,他環顧眾人:「各位以為然否?」

眾人紛紛點頭。

司馬史卻搖頭說道:「大王,中山國在七國之中,最為弱小,若能壯大實力,拓展疆土,方可登高一呼,眾雄響應。臣以為,中山國應北取燕國。燕國地廣人稀,又是養馬之地,可多多訓練騎兵。臣竊以為,未來將是騎兵的天下。趙國正有意效仿胡人騎射,秦國也在大肆養馬,騎兵來去如風,縱橫無敵,步兵遠不能與之相比。」

周東對騎兵印象深刻,當即點頭:「准了。寡人命你和姜公、慕容公採辦馬匹,以五年為限,訓練一隻五萬人的騎兵出來。」

「是!」司馬史和姜望、慕容成彎腰施禮。

「司馬運。」

「臣在!」

「寡人命你和沈南前去燕國,面見燕太子流,呈上我的親筆書信。你二人不必急於回來,在燕國盤桓一些時日,四處探訪一些燕國養馬的民間高人,以及燕國百姓的日常用度。」

「遵命!」司馬運和沈南對視一眼,二人喜形於色。

轉眼間又過了一年,魏王病逝,魏作即位,魏達依然下落不明。魏作即位之時,廣下請帖,卻只有趙王、楚王和齊王前去祝賀,中山王、燕王和韓王、秦王,都沒有與會。

魏作即位之下,詔告天下,凡是有知道司馬史、司馬運下落者,賞金一百,凡是知道魏達下落者,賞金一千。

司馬史和司馬運人在中山國,並無幾人知道,雖說魏作已經猜到司馬父子多半在中山國,卻也不敢明目張胆地向周東要人。他雖痛恨周東,恨不得再滅中山國一次,卻力不從心,魏國今非昔比,已然沒有了當年的實力。

詔告發出之後,並無幾人領賞。魏作重用樂城、王左和王之,以及公孫由公孫如等人,勵精圖治,希望有朝一日恢復魏國大國雄風,令周圍諸國臣服,不敢對魏國稍有輕視。

齊國倒是一直祥和安然,齊王依然在位,齊太子唐安坐太子之位,輔佐國政之餘,不忘遊玩。田氏日漸恢復元氣,慢慢又壯大了不少。

韓國也在休養生息,數年之後,恢復到了當初的鼎盛之時。而中山國也在日漸強大起來,不但打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還將燕國的地勢和風土人情以及百姓可以承受多大的戰爭損失摸得一清二楚。

周東正在暗中謀算,有朝一日時機成熟時,他要取燕國土地拓展疆土,再以燕國為立足點,南取趙國西攻秦國。

秦國終究是中原各諸侯國的心腹大患。

然而讓周東沒有想到的是,不等他等來吞併燕國的時機,秦國軍隊邁出了函谷關,兵發魏國!

當聽到秦國兵發魏國的消息后,魏作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為什麼又是魏國?為什麼不是趙國或者中山國?魏國為何如此倒霉?

不過隨即傳來的消息更是讓他火冒三丈,秦國的先鋒官竟是魏達!

魏達投奔秦國不算,還帶領秦軍攻打自己的國家,如此行徑,簡直就是無恥敗類。魏作勃然大怒,決定親自出征。

卻被樂城勸住,樂城率軍迎敵,由王之和公孫如輔佐,和秦軍在魏秦交界之處展開大戰。

第一戰,樂城大敗。

第二戰,樂城再敗。

第三戰,樂城敗退百餘里,死傷過半。

魏國上下震驚,急調人馬馳援,又派人前去齊國求援。

果然和周東當初預料一般,早就得到秦王密信的齊王,拒不發兵,任憑魏國來使如何哀求,任憑呂唐如何曉之利害關係,齊王都堅定搖頭。

等魏國來使走後,齊王才對呂唐說道,秦王答應不會進攻齊國,並且許諾若是攻克了魏國,割讓魏國二十座城池給齊國,只要齊國不發兵助魏,並且和秦國暗中結為同盟即可。

如今齊國作為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國,若齊國見死不救,其他各諸侯國也會袖手旁觀,何況齊國作為魏國唯一的聯姻國,齊國的一舉一動至關重要,是為各諸侯國表率。

齊國不發兵救援,魏軍節節敗退,眼見距離都城安邑只有兩百里之遙時,魏作無奈,只好分別向趙國和韓國求助。韓國自然是一口回絕,毫無商量的餘地,趙國卻回復說,願出兵十萬助魏國一臂之力。

魏作大喜,連連向趙國道謝。不料等了數日,趙國遲遲沒有發兵,而魏軍再也無力對抗愈戰愈勇的秦軍,損失慘重,眼見就要全軍覆沒了。

魏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向周東求助。他明知求助周東絕無可能得到周東的回應,卻還是抱了最後一絲希望。

果不其然,周東雖未一口回絕,卻說中山國現在兵力不足國力不強,無法相助,等於是委婉回絕了魏作。

魏作絕望之下,親自帶兵出征,誓死保護魏國。

魏作大軍和秦軍第一場仗,迎面就遇到了魏達。魏達一臉獰笑,一刀就朝魏作砍來。

魏作質問魏達為何助秦國滅亡魏國,魏達大笑,秦王答應他,只要取下魏國,就由他當上魏王。魏作仰天長嘆,若是父王當初狠心處死魏達,何來今日之患?他不是魏達的對手,幾個回合過後,就被魏達砍了一刀。

魏作拚死抵抗,誓死不降,魏達勸他放下兵器,還可以饒他不死。魏作不肯,誓與魏國共存亡。

就在魏作即將被魏達逼得無路可退之時,猛然傳來一陣山呼之聲,從斜刺里殺出一隊人馬,人馬足有數萬人之多,竟然全是騎兵。騎兵奔走如風,只一個衝擊就截斷了秦軍的退路。

秦軍頓時大亂。

隨即騎兵後面,又來了足有十萬步兵。十幾萬人馬匯聚一處,聲勢浩大,將秦軍衝擊得七零八落。

秦軍大敗。

騎后和步兵窮追不捨,直殺得秦軍丟盔棄甲,哭爹喊娘,大敗一百餘里。

魏作顧不上許多,乘勝追擊,斬殺敵軍無數。直到追得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回身一看,驀然大驚,援軍竟是中山國將軍王松和趙國將軍趙包。

王松率領中山國三萬騎兵,趙包帶領趙國十萬步兵,兩軍匯聚一處,殺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

魏作遠望狼狽逃竄的秦軍,見魏達一騎絕塵,他怒從心頭起,一箭射出,正中魏達後背。魏達搖晃一下,險些掉落馬上,轉眼就消失在了遠處。

從此魏達再也沒有出現過,也不知是被魏作一箭射死,還是被秦國棄之如敝履。

魏作向王松和趙包拜謝,一問才知,中山國和趙國援軍,是因周東力勸趙王之故才得以成軍。他不由心中感慨,各諸侯國中,只有周東才是真正的君王心胸,心繫天下,不以個人恩怨為成見,顧全大局。

稍作休整后,王松和趙包大軍繼續追擊秦軍,一直將秦軍趕回函谷關之內,才善罷干休。秦軍經此一役,損失慘重,至少十幾年之內,無力東進。

當然,損失更為慘重的是魏國,魏國原本就沒有恢復實力,再次遭受重創,怕是沒有三十年的休養生息恢復不到當年的鼎盛之時。

經此一事後,魏作對周東心存感激,深感當年對周東過於苛刻。一個月後,他親自前往中山國,以為周東舉辦壽辰為由,拜會周東,除了感謝周東的相助之外,還鄭重其事地向周東承諾,在他有生之年,魏國永不犯中山國。

三個月後,周東以有要事相商為由,邀請燕王、齊王、趙王、魏王、韓王和楚王共聚中山國都城靈壽,除了楚王之外,其他諸侯國全部與會。中山國以千乘之國,號令天下,竟然召開了一次連魏國和趙國都無法召開的諸侯大會。

周東以千乘小國的君王之身,高坐首位之上,眾人皆是萬乘之國的國君,皆一臉仰望之色,向周東矚目。

周東峨冠博帶,拱手而立,朝東方跪拜:「寡人即位以來,日夜勤勞,未敢有絲毫懈怠。今承天命以降,幸得各君王與會,是為中山國幸事。寡人何德何能,恰逢其時。拜謝列祖列宗,天佑中山。」

周東轉身面向眾人:「秦國虎狼之師,東出函谷關侵犯魏國,勢如破竹,險些滅掉魏國。中原之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各諸侯國應當合縱為一國,共抗強秦。寡人以為,自今以後,北起燕國,東到齊國,南至魏國,皆當一心,結下同盟,若秦國再來侵犯,攜手一心,共同禦敵在函谷關外。」

「寡人附議中山王之言。」魏作第一個響應,高舉右手,「中山王仁義薄天,為天下大計,寡人以為,若中原各諸侯國不結為同盟,必會被秦國各個擊破。」

趙王默然不語,齊王點頭一笑:「強秦如虎,對中原各國早已虎視眈眈,寡人附議中山王結盟之計。」

「寡人也贊同中山王提議。」韓王也點頭了。

只剩下燕王和趙王,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過了半晌,燕王嘆息一聲:「寡人也沒有異議。」

「既如此,寡人也願和各位同進共退。」趙王其實是想借魏國虛弱之際,一舉吞併魏國,若是結成同盟,便不好對魏國下手。只是見眾人皆贊同周東提議,他也不好置身事外,只好點頭應下。

周東見眾人都應下了,當即拿出文書,請各人看過之後,皆無異議,都簽字蓋章。

隨後,周東大宴賓朋,賓主盡歡。

此事稱為六國會盟。六國會盟讓秦國頗為忌憚,在此後百餘年間,秦國未敢再邁出函谷關一步。六國會盟不但保證了六國百餘年的和平,也讓六國之間維持了數十年的平衡,為中山國爭取了數十年的發展空間。

儘管五十多年後,六國之中趙國率先撕毀會盟,攻打魏國,此時的魏國已然恢復了實力,雙方爭持不下。后中山國又聯合趙國攻打燕國,取得了燕國數百里的國土,一時風頭無兩,成為足以和七大諸侯國抗衡的第八雄。

周東作為中山國滅國之後復國的君主,在中山國歷史君主之中,成為最耀眼最奪目的一個。不僅僅在於他復興了中山國,而且在他的帶領下,中山國第一次屹立在了各大諸侯國之林,成為僅有的一個千乘之國和萬乘之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更主要的是,在中山國的斡旋下,幾大諸侯國難得地結成同盟,爭取到了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及百餘年的和平,讓無數百姓避免了戰火之苦。

無數年後,周東的名字連同中山國一起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曾經有過一個名叫中山國的國家存在過數百年之久,更不知道有一個中山王名叫周東曾經以一己之力成就了不世偉業。歷史是否記住了他的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繫蒼生胸懷天下,成就了無數百姓的安居樂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朝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朝堂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章 合縱連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