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中國民族,以同化力的偉大聞於天下,究竟我們對於異族的同化,是怎樣一回事呢?
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著眼於中國的地理。亞洲的東部,在世界上,是自成其為一個文化區域的。這一個區域,以黃河、長江兩流域為其文化的中心。其北為蒙古高原,便於游牧民族的住居。其南的粵江、閩江兩流域,則地勢崎嶇,氣候炎熱,開化雖甚早,進步卻較遲。黃河、長江兩流域,也不是沒有山地的,但其下流,則包括淮水流域(以古地理言之,則江、河之間,包括淮、濟二水。今黃河下流,為古濟水入海之道,黃河則在今天津入海),擴展為一大平原,地味腴沃,氣候適宜,這便是中國民族的文化最初函毓之處。
漢族,很早的就是個農耕民族,慣居於平地。其所遇見的民族,就其所居之地言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住在山地的,古代稱為「山戎」,多數似亦以農為業,但其農業不及中國的進步。一種是住在平地,大約是廣大的草原上,而以畜牧為業的,古人稱為「騎寇」。春秋以前,我族所遇的,以山戎為多,戰國以後,才開始和騎寇接觸。
夷、蠻、戎、狄,是按著方位分別之辭,並不能代表民族,但亦可見得一個大概。在古代,和中國民族爭鬥較烈的,似乎是戎狄。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就北逐獯
到周朝初年,則和所謂獯鬻或稱為獫狁,犬戎或稱為昆夷、串夷的,爭鬥甚烈(「獫狁」亦作「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譯音,非賤視詆毀之辭,「昆夷」亦作「混夷」「緄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異譯,說見《詩經·皇矣正義》),而後來周朝卒亡於犬戎。犬戎在今陝西的中部,甘肅的東部,涇、渭二水流域間,東周以後,大約逐漸為秦人所征服。在其東方的,《春秋》所載,初但稱狄,後分為赤狄、白狄。
白狄在今陝西境內,向東蔓延到中山。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境內,大部為晉所並(據《左傳》和杜預《注》,赤狄種類凡六:曰東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陽縣。曰廧咎如,在今山西樂平縣。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縣。曰甲氏,在今河北雞澤縣。曰留吁,在今山西屯留縣。曰鐸辰,在今山西長治縣。白狄種類凡三:曰鮮虞,即戰國時的中山。曰肥,在今河北藁城縣。曰鼓,在今河北晉縣。又晉國呂相絕秦,說「白狄及君同州」,則白狄亦有在陝西的)。
在周朝的西面的,主要的是後世的氐、羌。氐人在今嘉陵江流域,即古所謂巴。羌人,漢時在今黃河、大通河流域(大通河,古湟水)。據《後漢書》所載,其初本在黃河之東,後來為秦人所攘斥,才逃到黃河以西去的。據《書經·牧誓》,羌人曾從武王伐紂。又《尚書大傳》說:武王伐紂的兵,前歌后舞,《後漢書》說這就是漢時所謂巴氐的兵。這話大約是對的,因為漢世還有一種出於巴氐的巴渝舞,有事實為證。然則這兩族,其初必不在今四川、甘肅境內,大約因漢族的開拓,而向西南方走去的。和巴連稱的蜀,則和後世的
在東北方的民族,古稱為貉。此族在後世,蔓衍於今朝鮮半島之地,其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但《詩經》已說「王錫韓侯,其追其貉」(《韓奕》。追不可考),《周官》亦有貉隸,可見此族本在內地,箕子所封的朝鮮,絕不在今朝鮮半島境內,怕還在山海關以內呢!在後世,東北之族,還有肅慎,即今滿洲人的祖宗。
《左傳》昭公九年,周朝人對晉國人說:「自武王克商以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此「燕」當即南燕,「亳」疑即湯所居之郼,則肅慎亦在內地,后乃隨中國的拓展而東北徙。《國語·晉語》說:成王會諸侯於岐陽,楚與鮮卑守燎,則鮮卑本是南族,後來不知如何,也遷向東北了。據《後漢書》說:「鮮卑和烏丸,都是東胡之後。」此兩族風俗極相像,其本系一個部落,毫無可疑。東胡的風俗,雖少可考,然漢代歷史,傳者已較詳,漢人說他是烏丸、鮮卑所自出,其說該不至誤。南族斷髮,鮮卑婚姻時尚先髡頭,即其源出南族之證。然則東胡也是從內地遷徙出去的了。
在南方的有黎族,此即後世所謂俚。古稱「三苗」為九黎之君,三苗系姜姓之國,九黎則系黎民(見《禮記·緇衣》《疏》引《書經·呂刑》鄭《注》)。此即漢時之長沙武陵蠻,為南蠻的正宗。近世所云苗族,乃「蠻」字的轉音,和古代的三苗之國無涉,有人將二者牽合為一,就錯了。《史記》說三苗在江、淮、荊州(《史記·五帝本紀》),《戰國·魏策》,吳起說三苗之國,在洞庭、彭蠡
在沿海一帶的,古稱為越,亦作粵。此即現在的馬來人,分佈在亞洲大陸的沿岸和南洋群島,地理學上稱為亞洲大陸的真沿邊的。此族有斷髮文身和食人兩種風俗,在後世猶然,古代沿海一帶,亦到處有這風俗,可知其為同族。吳、越的初期,都是和此族雜居的。即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山東半島的萊夷,亦必和此族相雜(《禮記·王制》說:「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此「被」字為髲字之假借字,即斷髮,可見蠻夷之俗相同。《左傳》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可見東夷亦有食人之俗。《續漢書·郡國志》:「臨沂有叢亭。」《注》引《博物志》曰:「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臨沂,今山東臨沂縣)。隨著吳、越等國的進步,此族亦漸進於文明了。
西南的大族為濮,此即現在的倮。其居地,本在今河南、湖北兩省間(《國語·鄭語》韋《注》:濮為南陽之國)。楚國從河南的西南部,發展向今湖北省的西部,所開闢的,大約是此族的居地。此族又從今湖北的西南境,向貴州、雲南分佈。戰國時,楚國的庄,循牂牁江而上,直達滇國(今雲南昆明縣),所經的,也是這一族之地。庄到滇國之後,楚國的巴、黔中郡(巴郡,今四川江北縣。黔中郡,今湖南沅陵縣),為秦國所奪,庄不能來,就在滇國做了一個王。其地雖未正式收入中國的版圖,亦已戴漢人為君了。和現在西南土司,以漢人為酋長的一樣了。
《禮記·王制》說,古代的疆域,「北不盡恆山」,此所謂恆山,當在今河北正定縣附近,即漢朝恆山郡之地(后避文帝諱改常山)。自此以南的平地,為漢族所居,這一帶山地,則山戎所處,必得把它開拓了,才會和北方騎寇相接,所以漢族和騎寇的接觸,必在太原、中山和戰國時北燕之地開闢以後。做這件事業的,就是燕、趙兩國。趙武靈王開闢雲中、雁門、代郡,燕國則開闢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雲中,今山西大同縣。雁門,今山西右玉縣。代郡,今山西代縣。上谷,今察哈爾懷來縣。漁陽,今河北密雲縣。右北平,今河北盧龍縣。遼西,今河北撫寧縣。遼東,今遼寧遼陽縣),把現在熱、察、綏、遼寧四省,一舉而收入版圖。
綜觀以上所述,漢族因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漸同化,而漢族的疆域,亦即隨之拓展。和漢族接近的民族,當漢族開拓時,自然也有散向四方,即漢族的版圖以外去的,然亦多少帶了些中原的文化以俱去,這又是中國的文化擴展的路徑。這便是在古代中國同化異民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