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國殤墓園(一)

第七十七章 國殤墓園(一)

第七十七章國殤墓園(一)

姚強看望了老鄉們以後,積極聯繫北京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學校。通過張校長動員廣大師生員工給傍山寨捐款捐物。編輯圖片和文字,連續推送朋友圈。讓更多人了解這裡的情況,從而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捐助。做了這些事情以後,姚強和小夥伴們離開川西,去雲南騰衝。拜謁心中的民族英雄。

課堂上多次給學生講過騰衝這個地方,但一直沒有時間去看看。這次可以成行了。這是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城市。雖然地方不大,但知名度不低。以火山、溫泉、茶道、玉石而聞名。還有,騰衝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的一個端點。不過,姚強最感興趣的不是這些,而是抗日戰爭的時候,騰衝作為滇緬戰場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騰衝人民和中國遠征軍並肩戰鬥,給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同仇敵愾的抗日凱歌。無數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騰衝人民為了緬懷烈士,集資修建了一座「國殤墓園」,供後人瞻仰。同時,警示國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國殤墓園位於騰衝市西南郊風景秀美的來鳳山北麓、疊水河畔。來鳳山是一座90多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盾形火山,是騰衝境內最古老的火山之一。與來鳳山國家森林公園蜿蜒交融。「來鳳晴嵐」是騰衝十二景之一。然而,來這裡使人感動的不是麗山,也不是秀水,而是一座座荒草覆蓋的丘冢與苔痕斑駁的墓碑。

「國殤」,國之殤也。其取意應該來源於屈原的《國殤》,那是一首詩人謳歌與追悼為國捐軀之楚國將士亡靈的輓歌:「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在那場兩千多年前的楚秦戰爭中,楚軍將士們身穿堅固的犀牛皮盔甲,手持最鋒利的吳戈,與敵人短兵相接,白刃搏殺。雖敵眾我寡,仍奮勇爭先,殊死戰鬥,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戰氣肅殺,使日月為之暗淡,山川為之悲泣。待戰場上殺氣散盡,只留下年輕戰士們的累累傷痕和身首異處的屍體靜卧於荒野之上。「國殤墓園」,也是騰衝人民為紀念20世紀上半葉,在滇西發生的那場抗擊日寇的戰役中陣亡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將士們而建的墓園。墓園落成於騰衝戰役勝利結束次年的1945年7月7日,恰逢七七事變八周年。70多年過去了,那一座座墓碑上的斑駁苔跡,似乎在向來園者訴說著一次次戰鬥的經過,和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為了實現與「軸心國」(二戰時期德、意、日等法西斯同盟國)瓜分世界的野心,日本調整戰略,實行侵略大轉移,改陸上北進為南下海上進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接著日軍席捲了中南半島,在不到一百天的時間裡連續攻陷香港、關島、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繼而進入緬甸佔領緬甸仰光、曼德勒,矛頭直逼印度。他們聲言將與希特勒會師中東。為了粉碎日軍的狂妄企圖,英美等聯盟國,利用中緬、緬印陸路交通和「駝峰航道」向中國西南抗日大後方輸送戰略物資,支持中國抗戰。但日寇早有預謀,半年前就佔領了雲南騰衝,切斷中國當時唯一的陸上對外國際交通要道——滇緬公路,並控制了中國沿海幾乎所有的港口,欲置中國於死地。為了配合盟軍,奪回滇緬公路控制權,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1941年12月中國派出了10萬多精兵的遠征軍赴緬甸作戰,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中國遠征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境外戰爭考驗,由於英軍極為利己的「棄緬守印」的「暗度陳倉」戰略,將在緬英軍偷偷撤回印度,使原先設定的把日軍引進埋伏圈共同剿滅的計劃落空。結果使遠征軍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包剿之中,腹背受敵,第一階段失利。遠征軍前線總指揮杜聿明帶領大軍從野人山撤退,兩萬多將士死於叢林轉戰途中,到後來的滇西抗戰至抗日戰爭結束,遠征軍共付出傷亡官兵約6.7萬人的沉重代價。殲滅日軍4.9萬餘人。

滇西抗戰,是遠征軍作戰國內戰場的一部分,發生於1942年5月初至1945年1月底,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極其慘烈的一頁。

1938年底,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華民國」政府遷都重慶,大西南各省便成了支撐全國抗戰的大後方。為了搶運從海外購買和英美等國際援助的急需戰略物資,在1938年,國民政府發動滇西百萬民工,修築了一條由昆明到瑞麗與緬甸接壤的滇緬公路。犧牲了近3000築路民工。滇緬公路建成通車時,舉世為之震驚。西方媒體驚嘆:「這是一條用手指刻出來的公路。」此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通緬甸的首都仰光,並由此通向印度。在日軍佔領越南后,滇越鐵路被中斷,因此剛修通的滇緬公路就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運輸通道。盟軍在緬作戰失利后,更增加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為了切斷滇緬公路,他們從東南亞反抄中國的大後方,1942年5月,從緬甸調來日軍的56師團以裝甲車為先導,用汽車載人行軍,快速佔領滇西的騰衝、松山、龍陵三個重鎮,截斷滇緬公路,直逼昆明、威脅重慶。5月5日,中國軍隊及時炸毀了怒江的惠通橋,將日軍阻隔在怒江西岸,從此兩軍對壘怒江東西兩岸,相峙兩年之久。

滇緬公路這條唯一的抗日生命線被切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志願援華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從印度阿薩姆邦穿越喜馬拉雅山輸送到中國昆明。因喜馬拉雅山海拔高於當時美國主要裝備機型(DC-3、C-46、C-47)的最大飛行高度,只能選擇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個形似駱駝背脊凹處的山口通過,因此稱呼「駝峰航道」。當時飛行難度與運輸壓力都相當大,為此有超過1500名中美飛行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並損失飛機373架。這支美國航空隊,被民間稱為「飛虎隊」,創始人和主要指揮者是中國人民熟悉的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將軍。

1944年4月,中國遠征軍決定渡過怒江,反攻日軍,收復滇西失地,奪回滇緬公路。接連打響了中國西南抗戰史上有名的騰衝、松山和龍陵三大戰役。三場戰役都是攻堅之戰,敵守我攻,慘烈無比。日軍憑藉工事、天險及精良的武器裝備頑抗死守,每一仗戰後,城內皆是一片「焦土」。屍橫遍地,屍臭味散發十里郊外。

第一場大戰,即是騰衝戰役。騰衝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邊陲小城,由於地理位置之要,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元、明、清三朝,都在此修關築隘。1445年明朝指揮使司李升,率1500名南征將士來這裡,把騰衝修建成了一座石城。城牆高2.5丈,厚1.8丈,以巨石砌成,非常堅固。日軍侵佔騰衝后,在此基礎上又加固工事,城內要道遍築堡壘,築成了內外嚴實的滇西最堅固的城池。兼有來鳳、飛鳳兩山作為屏障,絕對易守難攻。另一方面,日軍侵佔騰衝后,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其間全縣有13萬人慘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2萬餘間房屋被毀,搶走糧食6000多萬斤、大牲畜5萬餘頭,搶劫財物無數,大批珍貴文物被掠走。一座古樸美麗的千年小城就這樣變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人民飽受蹂躪與煎熬。

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第53軍、54軍5個師一個重迫擊炮團,共計4萬餘人,於1944年5月10日渡過怒江,打響了騰衝戰役。他們首先掃清外圍障礙,血戰兩個多月,將日軍騰北守敵擊潰。有部分北潰殘軍逃進騰衝城內,與守城日軍合力死守。7月26日,遠征軍請求調來空軍轟炸機配合,血戰3日,首先拿下來鳳山,接著攻克城南,造成了對城內的合圍之勢。8月2日發起攻城戰鬥,苦戰44天,全殲騰衝守敵,於1944年9月14日光復騰衝城。騰衝戰役經歷大小戰鬥40餘次,打進城內又遇到了暗堡重重,敵人利用堅固的城內工事進行巷戰頑抗,每進展一步都會有人犧牲,幾乎「一步一屍體」。戰後統計,遠征軍陣亡官兵9000餘人,受傷萬餘人。還有友軍陣亡14人,民工隨軍作戰犧牲6400餘人,殲敵6000餘人。

龍陵戰役是繼松山戰役之後,收復滇西的最後一場大戰。1944年6月4日,遠征軍第11集團軍從第2軍和第71軍中抽出精銳部隊,組成突擊隊,先是繞過松山側翼迂迴插向龍陵,於6月6日發起攻勢。接著另一支部隊,第87、88師主力於6月8日向日軍重兵把守的東南城角展開猛烈攻擊。到6月10日,全部攻克龍陵城郊的所有日軍堡壘。一些日軍殘餘退守城內繼續負隅頑抗。10月29日,遠征軍再次向龍陵城內守敵發動總攻,至11月3日,經過5天決戰,終將日軍全部殲滅。此役,遠征軍先後投入了115000多兵力,經過三次拉鋸爭奪戰,大小戰鬥百餘次,殲滅日軍10620人,遠征軍亦傷亡28384人。龍陵攻克后,預示著滇西領土完全回到了國人手中,尤其是奪取了滇緬公路的控制權,為支援中國人民抗戰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滇西三大戰役,意義非凡。特別騰衝光復,是中國進入抗日戰爭后,第一個依靠自己的軍隊全殲日寇而獲得解放的城池,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輝煌的一頁。同時此戰也被稱為「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遠征軍會戰概要》記載:「騰衝攻城之戰,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仗打完了,城裡沒有一片樹葉不被彈孔穿過,沒有一間房屋能避風擋雨。」這時,他們自己的家園太需要及時修建,他們的心靈太需要慰撫與修補。然而,騰衝人民卻首先捐款40多萬,有幾個大家族還無償地把自己家的風水寶地小團山捐獻出來,在騰衝光復的來年就建起了這座中國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園,讓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有了安息地。令我們在為英勇的遠征軍寄予崇敬之外,也為騰衝人民的血性與義舉而感佩不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國殤墓園(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