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漢荊進犯
第三章:漢荊進犯
常遇春、程昱、蔣琬、楊延昭,這四個人植入的身份都是自己的潛邸之臣,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提拔他們,估計朝中那些大臣不會說什麼的,倒是省了自己很多的麻煩。
第二天早朝,鄧昇把常遇春等四人都來了,這是鄧昇交代的。
「大王,關於先王的謚號,臣等擬了幾個,還請大王定奪。」蔡封作為當朝丞相,又是鄧王安留下的輔政大臣,自然第一個說話了,鄧昇當上大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給自己的老爹定下謚號,這是每一個新王都必須要做的事。
鄧昇點了點頭,道:「不知諸位愛卿都有哪幾個謚號?」
蔡封道:「先王在位期間,大興武事,力壓荊國,然,陽翟一戰,敗於魏國之手,至使吾鄧國霸業功敗垂成,臣等擬武桓、武靈、武庄。」
鄧昇仔細想了想,還是覺得武庄比較適合鄧王安,於是道:「就定武庄,既武庄王。」
「喏!」既然謚號定下了,又說了一些無關痛癢的事,鄧昇真的覺得沒什麼意思,便乘機用系統檢測了一下殿中大臣的四維,卻發現,能夠入鄧昇法眼的就只有五個人,分別是丞相蔡封,武力:66、統帥:60、智力:88、政治:91,作為鄧國文官第一人,這個四維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中規中矩吧。
大將軍黃標,武力:80、統帥:92、智力:88、政治:70,這個是武庄王麾下第一大將,當初若不是黃標及時率兵接應,恐怕武庄王還不一定能夠有命回到宛城呢。
征南將軍李天虎,武力:93、統帥:79、智力:72、政治:66,算是鄧國第一猛將了。
太常鄧邕,武力:73、統帥:50、智力:83、政治:90,這是鄧國宗室,按照輩分來說,算是鄧昇的伯父了。
羽林將軍方瀚辰,武力:92、統帥:80、智力:70、政治:59,武庄王心腹大將,統帥著鄧國最精銳的一萬羽林軍。
剩下的都是七八十的存在,本來鄧國的大將可不止這些人的,畢竟武庄王大興武事,還是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的,可是陽翟一戰敗得實在是太慘了,大批武將陣亡,導致如今的鄧軍中只有小貓三兩隻的。
「邊關急報!」就在鄧昇嘆息鄧國人才凋零的時候,一份急報傳來了。
「報大王,漢國發兵十萬出武關,兵鋒直逼宛城!」
「什麼?」眾人大驚,現在可以說是鄧國實力最衰弱的時候,舉國之兵不過十萬之眾,還要鎮守四方,能夠動用的兵馬不過五萬之數,現在漢國一下子就出動了十萬人,這是不滅了鄧國不罷休的節奏。
「安靜!」看到眾臣驚慌不已,蔡封喝道。
蔡封作為鄧國的丞相,還是很有威信的,眾人很快就安靜下來。
鄧昇臉色一陣陰沉,這漢國真是會選時間啊,現在的鄧國剛剛戰敗,又新君上位,正是動蕩的時候,現在攻打鄧國可謂是恰到好處。
「黃將軍,不知我鄧國如今能夠出動的兵馬能夠有多少人?」黃標作為鄧國大將軍,對於這樣還是很熟悉的。
黃標道:「回大王,原本我鄧國擁兵十五萬,可是陽翟一戰,折損了五萬精銳,如今就剩下十萬兵馬,其中王都宛城駐紮著三萬大軍,武關方向駐紮這兩萬兵馬防備漢國,北邊駐紮這兩萬兵馬防備魏韓,南邊新野駐紮一萬大軍防備荊國,上庸駐紮一萬大軍防備漢國漢中兵馬,
剩下的一萬兵馬,分成兩部,每部五千人,分別在安南將軍廖明和安北將軍史奈的統帥之下,駐紮在宛城五十裡外,拱衛宛城外圍,如果要出動兵馬應戰,首先駐紮在南邊的一萬大軍絕不能動,此次漢國進犯,臣估計荊國也會趁機渾水摸魚的,上庸的一萬大軍也不能動,畢竟那裡靠近漢中,漢國在漢中也駐紮著十萬大軍,雖然要防備蜀國,但是抽調兩三萬攻打上庸也是沒問題的,不得不防,至於北面的兩萬大軍,抽調一萬人問題不大,畢竟韓國剛剛被我國打得元氣大傷,沒有這個膽子出兵的,魏國隔著一個韓國,就算進犯也就一偏師一兩萬人,成不了氣候,王都留下一萬羽林軍留守足夠了,如此算來,我軍能夠出動四萬大軍,再加上駐紮在武關方向的兩萬大軍,我軍能夠出動六萬大軍迎戰漢國。」
有六萬大軍,眾人的心終於是定了點,不過漢國威名遠播,十萬虎狼之師,六萬大軍到底能不能擋住,還是一個未知之數。
鄧昇仔細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覺得還不是絕境,還是有一拼之力的,正準備下令的時候,作為鄧昇潛邸之臣的程昱出列道:「大王,臣以為我國無需與漢國力拚,至於將重點放在荊國身上。」
「哦?程昱,此話怎講?」對於程昱的話,鄧昇很疑惑,畢竟現在漢國十萬大軍來犯,恐怕是打著滅亡鄧國的心思,亡國之禍就在眼前,居然不力拚,這讓鄧昇很不解。
程昱解釋道:「回大王漢國乃是當世強國,此次十萬大軍前來,定是打算吞併我鄧國的,但是諸國可不會願意看到鄧國被漢國吞併的,只是漢國離我鄧國比較近,如秦國、蜀國、魏國、趙國還沒反應過來,只要我軍能夠擋住漢國一段時間,別的不說,秦漢世仇,秦國定會發兵攻打漢國的,秦軍戰力彪悍,漢國一旦對上,必然要使出全力的,就算不撤回大軍,也絕對不會再增兵,如此一來,我軍所面對的就只有十萬漢軍,我軍據城死守的話,五萬足以,而一旦蜀國、魏國、趙國也出兵,漢軍必退,如此一來我軍又何必與漢國拼個你死我活呢?至於荊國,臣以為其定會出兵,荊國當年被先王擊敗,兵馬折損過多,此次出兵,定不會超過三萬,新野有一萬精銳,再增兵一萬,未嘗不可重創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