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諸葛亮解惑

第六百五十九章:諸葛亮解惑

第六百五十九章:諸葛亮解惑

天統五年,八月初一日,鄧尊率領一眾宣撫使府屬官來到了長安城,此時的長安城,雖然已經從戰亂之中恢復了平靜,但是城內城外依稀還能看到當日鏖戰的慘烈,鄧尊騎著馬,走進長安城,發現城內的百姓躲躲閃閃的,顯然對於鄧軍的到來,他們感到恐懼。

鄧尊一路來到長安府衙,而這個時候,暫時留守長安城的鄧瀚早就已經在此等候了,鄧瀚本來是要率軍去姑臧的,但是鄧尊還沒到,但是長安可不能沒人看著啊,所以鄧昇便讓鄧瀚和他的西涼衛暫時留在長安,等鄧尊到了之後,再去姑臧。

「末將恭迎齊王殿下!」鄧尊來到府衙門前,除鄧瀚之外,所有的西涼衛諸將躬身向鄧尊行禮道。

鄧尊帶著一眾屬官,翻身下馬,走到鄧瀚跟前,說道:「諸位將軍不必多禮!」然後拱手對鄧瀚說道:「見過二哥!」

鄧瀚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四弟不必多禮!」

「臣等見過晉王殿下!」鄧尊身後,一眾宣撫使府屬官亦躬身向鄧瀚行禮道。

鄧瀚擺了擺手,示意他們起身,然後拉著鄧尊的手,走進了正堂。

兄弟二人相對而坐,鄧尊對鄧瀚說道:「二哥本應率軍前往姑臧的,卻為了小弟,盤桓在這長安城中,小弟實在是過意不去啊。」

鄧瀚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這沒什麼,都是為朝廷、為父皇效力,在哪裡都是一樣的,既然四弟已經到了,那為兄也該啟程去姑臧了,西涼局勢不比關中,為兄還是要儘快赴任才是,來人!」

鄧瀚一聲令下,一名文吏便捧著一堆竹簡走上來,說道:「見過晉王殿下、齊王殿下!」

鄧瀚拍了拍文吏手上的竹簡,對鄧尊說道:「四弟,這是秦國君臣投降的時候,獻上的關中黃冊還有地形圖,但是我等班師回朝之時,薛大將軍卻將其留了下來,由為兄的西涼衛暫管,今日你這主政關中的宣撫使到了,這些東西就交給你了。」

鄧尊點了點頭,然後讓手下的人接過去,說道:「不知二哥打算何日啟程呢?」

鄧瀚想了想,說道:「你初來乍到,對關中形勢不甚了解,父皇說了,待你了解了關中情況之後,為兄便會率軍前往姑臧。」

這關中剛剛平定,各地的秦國殘餘勢力還要蟄伏著,鄧尊初來乍到,手底下又沒有精兵強將,鄧瀚可不敢這麼快走啊,萬一他前腳剛走,後腳長安城就被攻破了,那可就不得了了,怎麼也得等到鄧尊對關中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他才放心走。

鄧尊說道:「二哥,如今關中只有你的西涼衛,那你走後,這關中何人鎮守啊?」

鄧瀚率領西涼衛駐守關中只不過是暫時的,遲早都是要去姑臧的,到那時候,關中應該由誰來鎮守呢?他們離開長安之後,鄧昇也沒有提及。

鄧瀚搖了搖頭,說道:「為兄也不是很清楚,不過現在關中、西涼已然平定,武關、漢中等地的作用便不再明顯了,也不需要重兵駐防,料想父皇和大將軍都督府會抽調武關或者蜀中道的兵馬吧,大抵也就是天武衛、天寧衛和龍武衛,只不過最後具體是哪一支兵馬,便不得而知了。」

天武衛長期鎮守蜀中道,關中之戰爆發之後,便到了李嗣業的麾下,龍武衛自成軍以來,便一直鎮守武關一線,而後來秦國突襲蜀中道的時候,龍武衛入蜀馳援,武關便由天武衛接管,現在關中、西涼已經平定下來,武關、蜀中道也不再需要重兵鎮守,所以如果鎮守關中的話,要麼就是組建新的衛軍,要麼就是從其他地方抽調兵馬,而最有可能被抽調的就是天武衛、龍武衛和天寧衛了。

鄧瀚在長安城逗留了七日,待鄧尊對關中情況有所了解之後,便率軍西進姑臧了,而關中的駐軍,也正如鄧瀚所料,大將軍都督府讓李秀成率領龍武衛鎮守關中,另外,李靖率領天武衛進駐洛陽城。

在關中的恢復有序進行的同時,宛城內,一道醞釀已久的風暴終於是來臨了。

天統五年,八月初十日,景陽殿朝會,皇太子鄧灝上奏,說道:「而今大鄧平定關中、西涼,普天之下,阻攔我大鄧一統天下腳步的,唯有盤踞河北之趙國,而一統天下之後,我大鄧之勁敵便是草原諸部,宛城雖為我大鄧國都近三百載,然過於偏南,對河北、西涼局勢難以掌控,因而,臣請遷都!」

一石驚起千層浪,雖然遷都之議,在坊間早有流言,但是朝廷從來都沒有出面證實或者否認,時間久了,人們都以為這隻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而今日,作為一國儲君的鄧灝主動上奏,請求遷都,這可是將事情擺在了明面上了,而且提出這件事的,偏偏還是太子,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策。

鄧灝當了十幾年的太子,在朝野內外有一定的威望,手底下也有一大批追隨他的人,他的一舉一動,也關係著無數人的身家性命的。

遷都一出,群臣議論紛紛,不過大部分都只是感到驚訝,而少部分人卻感到擔憂,擔憂的大臣基本都是太子一系。

雖然鄧灝的勢力都集中在東宮,但是朝中也是有不少支持鄧灝的大臣的,其中與鄧灝現在統一戰線的就是當年蘇弘的蘇系了。

當年蘇弘死後,蘇系分崩離析,但是隨著蘇弘的弟子諸葛亮擔任戶部尚書之後,一大部分曾經的蘇系官員又聚集到了諸葛亮這邊,這部分大臣就是堅定的太子一系了。

諸葛亮看著前方的鄧灝,內心十分擔憂,遷都其實早就有預料的了,可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最後居然是鄧灝提出來,如果最後成了還好,萬一遷都不成,這對鄧灝的威望就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而且遷都勢必會損害到無數人的利益,稍有不慎,鄧灝的地位也會動搖的。

果不其然,鄧灝一提出遷都,作為宗正的長沙郡王鄧綱便立馬跳出來了,宛城是鄧國宗室聚集的地方,在南陽郡,鄧氏宗室有著盤根交錯的勢力糾葛,一旦遷都,最受影響的就是這群人了。

「陛下,萬萬不可啊!」鄧綱說道:「自太祖皇帝起兵定鼎南陽以來,宛城便是我大鄧之國都,歷代先帝之陵寢、宗廟均在南陽,這裡是我鄧室的根啊,離開了宛城、離開了南陽,我大鄧還是大鄧嗎?望陛下三思啊!」

「望陛下三思!」有了鄧綱這個宗室大家長牽頭,朝堂上一眾宗室子弟紛紛附議,而有了宗室牽頭反對,其餘反對遷都的大臣紛紛附議,好傢夥,鄧昇一看,反對遷都之人,居然有三分之二人,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人裡面,想必對於遷都有所微詞也不在少數的。

鄧昇看到這個場景,還坐得住,但是鄧灝卻臉色變得十分難看了,他預料到遷都會有不少人反對,可沒想到居然朝堂三分之二的朝臣都反對,不過讓鄧灝安心的是,這些人裡面,三省六部的高官並沒有出面,就連御史台和軍機處、大將軍都督府都還在觀望,雖然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但是當下對於鄧灝而言,卻是一件好事,如果三省六部和御史台、軍機處和大將軍都督府都出來反對的話,那就算鄧昇有著再高的威望,也很難推行遷都的。

見場面有些穩不住了,鄧昇說道:「諸卿,太子也是為了大鄧著想,遷都一事,有利有弊,朕還需好生思量,此事今日暫且擱下,來日再議,退朝!」

散朝之後,反對遷都的一眾大臣看向鄧灝的目光也有些不善,這讓鄧灝內心十分苦澀,讓鄧灝心裡不禁有些退縮了,這時,諸葛亮走到鄧灝身旁,滿朝文武都知道鄧灝和諸葛亮的關係,所以並沒有感到驚奇。

「殿下可是感到沮喪?」諸葛亮站在鄧灝身旁,輕聲說道。

鄧灝苦笑道:「本宮提議遷都,也是為了大鄧的千秋大業著想,這其中的利害,朝臣們也定然知曉的,為何他們卻反對呢?難道本宮真的錯了嗎?」

諸葛亮說道:「遷都一事,牽連甚廣,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推行的,殿下,臣也好久沒見過太子妃了,蘇雲師兄前些日子來信,讓臣有時間去看一看太子妃,不知殿下是否方便?」

鄧灝詫異的看著諸葛亮,太子妃蘇晴卿是蘇弘之女,而諸葛亮是蘇弘的弟子,此次之間關係也算比較親密的,只不過諸葛亮從來都沒有主動去東宮看過蘇晴卿,怎麼今日突然就想起這件事了呢?

「好,梓潼也十分想念諸葛師兄,既然如此,擇日不如撞日,今日諸葛師兄便隨本宮到尚理宮走一遭吧。」鄧灝也是一個聰明人,很快就想到諸葛亮的用意了,他是太子,不宜與朝臣相交太深,而諸葛亮作為蘇弘的弟子,可以說從諸葛亮進入仕途那天起,鄧灝和諸葛亮之間就分不開的了,而今日遷都一出,掀起軒然大波,諸葛亮肯定有些話要與自己說的,而且當初蘇弘臨終之前也說過,如果朝中無可信之人,可倚重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畢竟是戶部尚書,不宜直接去尚理宮,所以才會借看望蘇晴卿為由,前往尚理宮了,畢竟師兄看望師妹也是情理之中。

兩人來到尚理宮之後,鄧灝讓人請蘇晴卿出來,師兄妹二人相互寒暄了一番之後,鄧灝便請諸葛亮到了書房。

鄧灝屏退左右之後,向諸葛亮問道:「諸葛師兄,岳父生前對諸葛師兄極為推崇,臨終之前也一再叮囑本宮,言諸葛師兄才華橫溢、忠信守義,可倚為腹心,今日朝臣多反對遷都,不知諸葛師兄又何以教本宮呢?」

諸葛亮說道:「殿下,臣且問殿下,是否一定要遷都?殿下遷都的決心有多大呢?」

鄧灝說道:「不瞞諸葛師兄,遷都勢在必行,這不單單是本宮的意思,也是父皇的意思,如今我大鄧定鼎中原、全取關中、西涼,下一步便是進軍河北,待平滅趙國之後,我大鄧日後的重心便是經營中原之地,加強對河北、關中、西涼等新並之地的掌控,同時防備草原諸部,宛城雖好,但是過於偏居南方,倘若草原有變,朝廷根本反應不過來的,而且中原、河北、關中、西涼百姓對我大鄧之認同感不深,遷都北上,能夠更好的治理這些地方,而且歷來王朝都城皆在北方,中原方是我華夏之根基。」

「殿下是說,陛下也是贊同遷都的?」諸葛亮問道。

鄧灝點了點頭,說道:「不錯,父皇不但是贊同遷都,其實早於本宮之前,父皇就已經考慮過遷都的了,本宮也只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而這一次遷都的提議,也是父皇讓本宮奏請的。」

這樣諸葛亮就放心多了,說道:「那就成了,既然陛下都有遷都的意思,以陛下的性格,既然讓殿下奏請遷都,那三省六部這些重臣也定然被陛下說服了的,三省六部的重臣都同意了,那此事便成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得由殿下來完成了。」

「此事本宮也是明白的,但是今日諸葛師兄也看到了,反對遷都的朝臣比比皆是,雖然這些人在朝中的權柄不重,然朝外的影響力卻是不小,如果他們堅持反對遷都的話,恐怕父皇也會有所動搖的。」鄧灝說道。

諸葛亮想了想,說道:「若想順利推行遷都,殿下只需解決兩個麻煩就好了。」

「哪兩個麻煩?」鄧灝連忙問道。

諸葛亮說道:「有陛下背書,三省六部、御史台、軍機處、大將軍都督府的重臣都不會反對遷都,有了這些人的支持,殿下其實已經掌握住了朝堂大勢,殿下最大的阻力在朝外,而朝外最大的阻力有三,一是宗室、二是世家貴族、三是南陽百姓,其中最重要的當數宛城百姓了。」

「百姓?諸葛師兄,遷都對於百姓來說真的影響那麼大嗎?」鄧灝不解的問道。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當然大了,都城在宛城,宛城和南陽的百姓比之其他地方的百姓便高人一等了,畢竟是天子腳下生活的,一旦遷都,失去了這樣的地位,百姓肯定不樂意的,而且論起天下哪裡的百姓對大鄧最為忠誠的,就當數南陽了,南陽是我大鄧的龍興之地,儘管如今我大鄧之版圖幅員千里,治下百姓不知凡幾,但是真正能夠稱得上鄧人之稱的就只有南陽百姓,這些人才是我大鄧最忠心之人,如果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大鄧的根基也會隨之動搖的。」

諸葛亮這麼一說,鄧灝便明了了,南陽百姓的感受真的很重要啊,鄧國立國至今,出力最多的就是南陽人了,現在鄧國各衛兵馬中,核心力量還是南陽人,別的不說,就說宿衛宛城的羽林衛五萬精銳中,超過八成都是南陽人。

「那諸葛師兄以為這三個麻煩應當如何解決呢?」鄧灝又問道。

諸葛亮想了想,說道:「先說世家貴族吧,世家貴族雖然勢力強大,但是無法左右我大鄧中樞,而且他們依賴的是家族傳承,而不是朝廷,因而朝廷在哪裡,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太過重要,他們之所以會反對,究其原因就是遷都損害了他們些許利益而已,但是這點損失他們也還是能夠接受的,說到底,他們也只是隨波逐流罷了,遷都不遷都他們其實並不是太過在意的。」

鄧灝點了點頭,不錯,世家貴族依賴的是家族傳承,遷都固然會有些損害,但是並不是太大,他們反對遷都,無非就是想著維護自己的利益,遷都不成他們沒有什麼損失,成了,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其二就是南陽百姓了!」諸葛亮繼續說道:「南陽百姓會反對遷都究其原因就是不希望失去了高人一等的地位,雖然這些很庸俗,但是卻是人之常情,想要解決也很好解決,只要殿下能夠在遷都之後,保障南陽百姓的地位,那自然也不會有人反對了。」

「那如何才能在遷都之後保障南陽百姓的地位不受影響呢?」鄧灝有些苦惱了,都城都遷走了,還怎麼保證啊。

諸葛亮說道:「殿下,誰說一個國家就只能有一個都城的?」

「難不成還能有好幾個都城嗎?」鄧灝反問道,自古以來,國都就只有一個而已。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不然,其實此事也有先例,先秦時期,雄霸西陲的秦國,在遷都咸陽之後,故都雍城地位依舊不減,雖不及咸陽,但是在秦國諸城之中,地位也尚崇高,歷代秦王行冠禮都是在雍城的,而今日我大鄧也可效仿,遷都之後,可將宛城定為南都,留宗室駐守,地位於北都等同,如此一來,雖朝廷不在宛城,但是地位不減,這樣一來,也可減少宗室的抵觸。」

「宗室抵觸遷都,最大的原因就是一旦遷都之後,他們的利益會遭受重創,殿下可以進言,將宛城定為南都,一部分宗室遷往新都,一部分宗室留守宛城,兩都並存,如果還是不放心,南都也可防線朝廷,設立三省六部。」諸葛亮說道。

諸葛亮的想法讓鄧灝眼前一亮,這個辦法很好,也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態度,那就是無論朝廷在哪裡,南陽依然是鄧國最重要的根。

「好,諸葛師兄不愧是當世大才,此舉一下子就解決了好幾個麻煩了,不過兩都並存亘古未有,此事還需奏請父皇,請父皇定奪才行。」鄧灝說道。

「那是自然的,只要能夠解決兩都並存的問題,那殿下大可以與宗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其說服,而宗室之中,影響力最大的當數汝南郡王、桂陽郡王、長沙郡王、武陵郡王和上庸郡王了,只要將這五王說服,那宗室便不再是阻力,另外殿下還需要取得晉王、魏王、齊王、楚王幾位殿下的支持。」諸葛亮說道。

鄧灝點了點頭,說道:「五王之中,汝南郡王和桂陽郡王皆是國之重臣,唯父皇馬首是瞻,只要這件事對大鄧的千秋大業有好處,父皇也支持,他們不會反對的,唯一存在變數的便是長沙郡王、武陵郡王和上庸郡王了,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長沙郡王和武陵郡王了,他們都是憲宗子嗣,是皇族近支嫡系,不過如果能夠使兩都並存,本宮有把握說服他們,至於晉王、魏王、齊王、楚王,他們乃是本宮的兄弟,父皇親子,在南陽的利益不多,他們不會有問題的。」

「殿下有信心就好,時間不早了,臣乃是外臣,不宜在東宮逗留太久,便先行告退了!」諸葛亮說道,他是借著看望蘇晴卿的名義來的,但是諸葛亮畢竟是戶部尚書,是朝廷重臣,還是不能與鄧灝這個儲君有太多的聯繫,不然容易引起非議的。

鄧灝也是知曉其中的利害,於是點了點頭,說道:「也好,今日多謝諸葛師兄了!」

。頂點手機版網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召喚之天下歸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召喚之天下歸一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九章:諸葛亮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