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不久,原來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殘經受不起鞍馬勞頓的以外,都陸陸續續遷徙到了周原,投奔他們的族長古公擅父。連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著遷徙的人流一起來到了周原。這樣一來,姜姓氏族原來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慮重新選址,建起一個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親自齋戒沐浴,灼龜問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選取了一片開闊的地界,開始夯築起一圈城牆,立起巍峨的城門。又在城裡築起一個宮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宮門。在宮城內建起了宗廟,裡面供奉著姬姓氏族歷代的祖先牌位。他們還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壇。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內。古公擅父和他的兩個兒子則分別住在宮城之內。
那段時間裡,周原上,到處響徹「吭吭」的夯土之聲,還不時響起催工的大鼓之聲,場面十分壯觀。在岐邑建成的同時,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兒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為兒子取名季歷,季是老三的意思,而「歷」是為了紀念周族由豳遷岐的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那時的建築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都無緣親見,但事隔3000多年後,在公元1976年,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處當時的宗廟遺址,南北長45。2米,東西寬32。5米,築於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長4。8米,厚1。2米,殘高0。2米,用細砂、白灰、黃土抹牆皮。北4米處為門道,長6米,寬3米,中間稍高,南北有緩坡,中偏北有一門坎,進中院。兩邊是各3間的東西門房。東門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米,兩邊各有兩個三層台階通往東西走廊,北邊有三個三層台階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闊6間,進深3間,總面積104。9平方米,後有門通迴廊,穿過東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間的過廊上有頂,下有卵石砌東西向派水道,通過東小院和第6東廂房,可把水排到東邊一條南北向大水溝內。西廂房2號房間兩窖穴內發現1。7萬片甲骨,腹甲1。6萬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單字1000多個。通過過廊可到5間后室。宗廟東西各有8間廂房。瓦為泥條盤築,背飾繩紋,帶瓦釘或瓦環。經過專家們的復原,使我們可以約略想見當年的風貌。
由於周原的規模和名氣比豳地大得多,此後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不久,原來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殘經受不起鞍馬勞頓的以外,都陸陸續續遷徙到了周原,投奔他們的族長古公擅父。連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著遷徙的人流一起來到了周原。這樣一來,姜姓氏族原來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慮重新選址,建起一個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親自齋戒沐浴,灼龜問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選取了一片開闊的地界,開始夯築起一圈城牆,立起巍峨的城門。又在城裡築起一個宮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宮門。在宮城內建起了宗廟,裡面供奉著姬姓氏族歷代的祖先牌位。他們還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壇。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內。古公擅父和他的兩個兒子則分別住在宮城之內。
那段時間裡,周原上,到處響徹「吭吭」的夯土之聲,還不時響起催工的大鼓之聲,場面十分壯觀。在岐邑建成的同時,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兒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為兒子取名季歷,季是老三的意思,而「歷」是為了紀念周族由豳遷岐的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那時的建築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都無緣親見,但事隔3000多年後,在公元1976年,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處當時的宗廟遺址,南北長45。2米,東西寬32。5米,築於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長4。8米,厚1。2米,殘高0。2米,用細砂、白灰、黃土抹牆皮。北4米處為門道,長6米,寬3米,中間稍高,南北有緩坡,中偏北有一門坎,進中院。兩邊是各3間的東西門房。東門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米,兩邊各有兩個三層台階通往東西走廊,北邊有三個三層台階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闊6間,進深3間,總面積104。9平方米,後有門通迴廊,穿過東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間的過廊上有頂,下有卵石砌東西向派水道,通過東小院和第6東廂房,可把水排到東邊一條南北向大水溝內。西廂房2號房間兩窖穴內發現1。7萬片甲骨,腹甲1。6萬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單字1000多個。通過過廊可到5間后室。宗廟東西各有8間廂房。瓦為泥條盤築,背飾繩紋,帶瓦釘或瓦環。經過專家們的復原,使我們可以約略想見當年的風貌。
由於周原的規模和名氣比豳地大得多,此後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不久,原來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殘經受不起鞍馬勞頓的以外,都陸陸續續遷徙到了周原,投奔他們的族長古公擅父。連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著遷徙的人流一起來到了周原。這樣一來,姜姓氏族原來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慮重新選址,建起一個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親自齋戒沐浴,灼龜問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選取了一片開闊的地界,開始夯築起一圈城牆,立起巍峨的城門。又在城裡築起一個宮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宮門。在宮城內建起了宗廟,裡面供奉著姬姓氏族歷代的祖先牌位。他們還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壇。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內。古公擅父和他的兩個兒子則分別住在宮城之內。
那段時間裡,周原上,到處響徹「吭吭」的夯土之聲,還不時響起催工的大鼓之聲,場面十分壯觀。在岐邑建成的同時,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兒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為兒子取名季歷,季是老三的意思,而「歷」是為了紀念周族由豳遷岐的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那時的建築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都無緣親見,但事隔3000多年後,在公元1976年,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處當時的宗廟遺址,南北長45。2米,東西寬32。5米,築於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長4。8米,厚1。2米,殘高0。2米,用細砂、白灰、黃土抹牆皮。北4米處為門道,長6米,寬3米,中間稍高,南北有緩坡,中偏北有一門坎,進中院。兩邊是各3間的東西門房。東門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米,兩邊各有兩個三層台階通往東西走廊,北邊有三個三層台階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闊6間,進深3間,總面積104。9平方米,後有門通迴廊,穿過東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間的過廊上有頂,下有卵石砌東西向派水道,通過東小院和第6東廂房,可把水排到東邊一條南北向大水溝內。西廂房2號房間兩窖穴內發現1。7萬片甲骨,腹甲1。6萬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單字1000多個。通過過廊可到5間后室。宗廟東西各有8間廂房。瓦為泥條盤築,背飾繩紋,帶瓦釘或瓦環。經過專家們的復原,使我們可以約略想見當年的風貌。
由於周原的規模和名氣比豳地大得多,此後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