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文學Www.bxwx.net]

隨著姬昌的一天天長大,古公擅父也變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來的一個問題——由誰來繼承他的族長位子就顯得日益急迫起來。

本來,按照氏族的慣例,族長的位子應該由嫡長子太伯繼承,可是,古公擅父卻有著他自己的考慮。因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並不高貴,而古公擅父來到周原後繼娶的妻子太姜卻來自勢力強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兒子季歷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親妹妹,並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來繼承族長的位子自然能與強大的商王朝拉上關係,這對於周族的生存和發展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繼位變得名正言順,首先就要讓他的父親季歷繼位,可季歷的前面還擋著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歷繼位,就要打破氏族的傳統,在氏族內部將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別是太伯和仲雍兩個兒子如果聯手和季歷作對,恐怕季歷也很難應付,這又會影響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讓古公擅父左右為難,舉棋不定。思前想後,古公擅父認為,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他的兩個一奶同胞的兒子,於是決定找他倆好好談一談。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親辭行,說是進山採藥,以備不時之需,從此就杳無音信。後來,族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沿著漢水去了荊蠻地區,因為在那裡沒有站住腳,只得又沿長江而下,到了吳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訓,主動斷髮文身,被當地的百姓擁立為首領。直到古公病故,兄弟倆才千里迢迢,趕回周原奔喪。季歷懇請兩位哥哥留下繼位,可兩個哥哥說什麼也不肯,喪禮一完就都回了吳地,於是在歷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禪讓」的佳話。

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史學界崛起了一個「古史辨」派,認為儒家所言「禪讓」之事是不可信的,並且發掘出史籍中有關「篡位」的不同記載。雖然,20世紀末,史學界發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呼籲,但「古史辨」派的許多觀點仍有很強的說服力,於是學者中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實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說,古公擅父那天晚上與兩個大兒子的密談,是一次「戰略會談」,他們共同制訂的是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案,即:讓太伯和仲雍南下荊蠻,然後迂迴到東南的吳地,在不使商王產生任何懷疑的情況下,秘密形成對商王朝的「包圍圈」。不過,筆者對此說法並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為何在後來周武王滅商的戰爭中見不到吳軍的身影呢?因此,筆者構擬了另一種場景。雖然沒有史籍上的證據,但筆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讀者諸君不妨姑妄聽之,看看筆者的猜測有沒有根據。

[筆下文學Www.bxwx.net]

隨著姬昌的一天天長大,古公擅父也變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來的一個問題——由誰來繼承他的族長位子就顯得日益急迫起來。

本來,按照氏族的慣例,族長的位子應該由嫡長子太伯繼承,可是,古公擅父卻有著他自己的考慮。因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並不高貴,而古公擅父來到周原後繼娶的妻子太姜卻來自勢力強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兒子季歷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親妹妹,並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來繼承族長的位子自然能與強大的商王朝拉上關係,這對於周族的生存和發展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繼位變得名正言順,首先就要讓他的父親季歷繼位,可季歷的前面還擋著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歷繼位,就要打破氏族的傳統,在氏族內部將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別是太伯和仲雍兩個兒子如果聯手和季歷作對,恐怕季歷也很難應付,這又會影響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讓古公擅父左右為難,舉棋不定。思前想後,古公擅父認為,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他的兩個一奶同胞的兒子,於是決定找他倆好好談一談。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親辭行,說是進山採藥,以備不時之需,從此就杳無音信。後來,族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沿著漢水去了荊蠻地區,因為在那裡沒有站住腳,只得又沿長江而下,到了吳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訓,主動斷髮文身,被當地的百姓擁立為首領。直到古公病故,兄弟倆才千里迢迢,趕回周原奔喪。季歷懇請兩位哥哥留下繼位,可兩個哥哥說什麼也不肯,喪禮一完就都回了吳地,於是在歷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禪讓」的佳話。

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史學界崛起了一個「古史辨」派,認為儒家所言「禪讓」之事是不可信的,並且發掘出史籍中有關「篡位」的不同記載。雖然,20世紀末,史學界發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呼籲,但「古史辨」派的許多觀點仍有很強的說服力,於是學者中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實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說,古公擅父那天晚上與兩個大兒子的密談,是一次「戰略會談」,他們共同制訂的是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案,即:讓太伯和仲雍南下荊蠻,然後迂迴到東南的吳地,在不使商王產生任何懷疑的情況下,秘密形成對商王朝的「包圍圈」。不過,筆者對此說法並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為何在後來周武王滅商的戰爭中見不到吳軍的身影呢?因此,筆者構擬了另一種場景。雖然沒有史籍上的證據,但筆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讀者諸君不妨姑妄聽之,看看筆者的猜測有沒有根據。

[筆下文學Www.bxwx.net]

隨著姬昌的一天天長大,古公擅父也變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來的一個問題——由誰來繼承他的族長位子就顯得日益急迫起來。

本來,按照氏族的慣例,族長的位子應該由嫡長子太伯繼承,可是,古公擅父卻有著他自己的考慮。因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並不高貴,而古公擅父來到周原後繼娶的妻子太姜卻來自勢力強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兒子季歷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親妹妹,並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來繼承族長的位子自然能與強大的商王朝拉上關係,這對於周族的生存和發展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繼位變得名正言順,首先就要讓他的父親季歷繼位,可季歷的前面還擋著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歷繼位,就要打破氏族的傳統,在氏族內部將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別是太伯和仲雍兩個兒子如果聯手和季歷作對,恐怕季歷也很難應付,這又會影響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讓古公擅父左右為難,舉棋不定。思前想後,古公擅父認為,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他的兩個一奶同胞的兒子,於是決定找他倆好好談一談。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親辭行,說是進山採藥,以備不時之需,從此就杳無音信。後來,族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沿著漢水去了荊蠻地區,因為在那裡沒有站住腳,只得又沿長江而下,到了吳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訓,主動斷髮文身,被當地的百姓擁立為首領。直到古公病故,兄弟倆才千里迢迢,趕回周原奔喪。季歷懇請兩位哥哥留下繼位,可兩個哥哥說什麼也不肯,喪禮一完就都回了吳地,於是在歷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禪讓」的佳話。

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史學界崛起了一個「古史辨」派,認為儒家所言「禪讓」之事是不可信的,並且發掘出史籍中有關「篡位」的不同記載。雖然,20世紀末,史學界發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呼籲,但「古史辨」派的許多觀點仍有很強的說服力,於是學者中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實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說,古公擅父那天晚上與兩個大兒子的密談,是一次「戰略會談」,他們共同制訂的是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案,即:讓太伯和仲雍南下荊蠻,然後迂迴到東南的吳地,在不使商王產生任何懷疑的情況下,秘密形成對商王朝的「包圍圈」。不過,筆者對此說法並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為何在後來周武王滅商的戰爭中見不到吳軍的身影呢?因此,筆者構擬了另一種場景。雖然沒有史籍上的證據,但筆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讀者諸君不妨姑妄聽之,看看筆者的猜測有沒有根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遠古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遠古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