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尷尬的星艦
事實上太空旅館公司不僅僅研製了3個充氣太空艙,而是很多。
送上太空的那3個只能說是試驗品,是用來驗證技術的。
充氣太空艙厚0.3米的殼包括12個不同層面,外殼用凱夫拉爾織帶製成,能承受約5670公斤的重量,其設計宗旨就是讓碎片微粒轉向,甚至是要粉碎可能會撞擊表層的太空碎片微粒。
外殼下面的層面則用陶瓷纖維製成的,這些層面還會保護居住艙里的人免受-93.3℃到121.1℃的溫度侵襲。
還有一些層面是用來防輻射的,多種多樣,綜合起來達到了不錯的防護效果。
它們對接了國際空間站,表現都非常不錯,說明這種充氣式太空艙確實可以用於構建簡單的空間站,或者就叫太空旅館!
太空旅館公司的老闆本身就是開酒店的,他創辦這家私人航天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把酒店開到太空中。
技術驗證完成了,那麼大傢伙就該上馬了。
現在太空旅館公司在研的產品是b340,它可比之前的充氣艙大多了。
發射時,b340充氣艙的長為15米,直徑約4.3米。
一旦充氣,其中7米長的部分保持4.3米的直徑不變,8米長的部分會膨脹起來就增加到8.2米。
去掉厚度,它的內部直徑約為7米,加壓空間約340立方米。
這個高7米的充氣式太空艙內部將分為三層。
廚房和餐桌在第一層。
第二層有六個睡艙,每個2.3立方米。
每個睡艙都有個人物品儲雪區,以及可供休閑和個人工作的電腦娛樂中心。
第三層則為住在空間站里的人提供健身、醫療和洗浴場所。
它的設計使用壽命為20年,單艙可同時容納6人,340立方米的大型加壓空間給了它很大的優勢,那就是3個艙室對接到一塊就能擁有超過1000立方米的加壓空間。
對,這裡又要對比國際空間站了,誰讓它最出名,也是目前最大的太空生活和工作場所呢?
龐大的國際空間站加壓空間才900多立方米,而且重達400噸,b340隻要三個艙室組合就能擁有超過1000立方米的加壓空間,而且總重不超過100噸。
充氣太空艙簡直就是又「龐大」又「輕便」的典範。
太空旅館公司也說了,3個b340艙室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充氣式太空旅館」,到此「住店」的「旅客」可在其中居住1至2周,最長可達1個多月。
若是測試進展順利,太空旅館公司還想把這種新穎的充氣式太空艙技術用到建造深空空間站、載人月球基地或載人火星基地的工程上。
不過「輕便」和「龐大」結合到一塊,總會讓人們產生某些聯想。
比如「充氣」、「龐大」、「輕便」這三個片語合起來,總會讓人想到——氣球。
所以一些人就對於充氣式太空艙提出了一些質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集中於太空垃圾和太空微隕石的防護問題。
太空並不是真的空,尤其是地球軌道上分佈有大量的極微小的太空垃圾和碎片,這些碎片由於太小很難被發現和規避,各國衛星以及空間站在軌運行時都或多或少的會受到這類極微小的太空碎片的撞擊。
不過由於目前各國空間站採用的是金屬製造的硬式艙體,因此即便受到一些微小碎片的撞擊除了在表面留下坑窪之外,並沒有產生致命的危險。
但是如果是橡膠和塑料,甚至是太空旅館公司聲稱的凱夫拉材料或名字很炫酷的材料,那些材料製作的充氣式太空艙抵禦碎片的能力肯定會降低。
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兩樣好處都占是不可能的。
除非像實用科技一樣,直接開發出逆天新材料。
只是逆天新材料的出現可不是「一般情況」,要麼是技術大爆發,要麼是成本高的可怕。
而太空旅館公司沒聽說有什麼技術大爆發,充氣太空艙的價格卻降低了,所以……很多人覺得它不安全也是有依據的。
一旦被太空碎片擊穿空氣會瞬間泄露,如果充氣太空艙里的人沒有穿著封閉式航天服將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從航天人員的生命安全考慮,充氣式太空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不過事務總是有兩面性的,換一種角度看,充氣式航天艙可能不適合載人,但卻適合作為太空工廠和太空農場的生產空間使用。
根據展望,未來太空將會有龐大的太空工廠及農場,可生產諸如晶元、生物藥品、食品等,這就意味著需要發射大量的空間艙段。
如果是按照「傳統模式」發射金屬結構太空艙作為太空工廠使用,那麼其建造成本就是非常巨大的,同時也要多次火箭發射才能送至軌道。
但使用充氣式太空艙的話,一切將變得簡單。
這種充氣式艙段成本低未展開時體積也很小,一枚火箭就可以將多個艙段發射入軌,即便是超大型空間站也不需要過多的航天發射。
甚至都不需要研發巨型火箭。
充氣式太空艙也有適宜的溫度和氣壓,無論是保障太空農業還是保障太空工業都是能勝任的。
雖然這種艙段漏氣的概率較大,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無人狀態,宇航員即便從生活艙段過來也是身著比較輕便的艙內航天服,不管是靈活性還是人員安全性都可以得到保障。
因此,很多人設想的未來巨型空間站可能就是「少量金屬結構太空艙+大量的充氣式太空艙」組合而成。
宇航員大部分時間在金屬艙段生活和工作,充氣式太空艙絕大多數時間以無人自動化狀態實施工作。
當然,這是人們以前的設想,但真實的歷史從來不按照人們的設想發展。
就像幾十年前航天競賽的時候,當時的人們設想現在的人們應該在月球或者火星上生活。
可事實是人類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登月,也就是實用科技公司崛起了,人類才開始建設月球基地,然後讓少數人的科研人員進行常駐。
也是因為實用科技公司,人類有了在研的最大超級火箭,同時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間站也開始建造。
繁星空間站的後期型號可沒有充氣艙的身影,哪怕旋轉艙的伸縮管道也不是用的充氣技術,而是摺疊與伸縮技術。
而太空農場什麼的,直接以旋轉艙的旋轉軸充當。
別看它的名字是「旋轉軸」,但是它的直徑也有5米,去掉防護層,它的內部直徑至少也有4米,艙壁上可以裝滿培養槽。
等種的東西長出來了,航天員每次經過這裡的時候總能「眼前一綠」,然後被綠色所包圍。
能在太空里見到這麼大面積的綠植,對於航天員的心理調節非常有幫助。
當然,生理調節也能跟上。
因為到時候空間站的廚房和餐廳會搬到旋轉艙里,想吃什麼蔬菜就現摘,保證新鮮。
經過特殊訓練的大廚可以在0.4g模擬重力環境里做菜和做飯,甚至還能顛勺和炒糖色。
要是趕上航天員在空間站里跨年,大廚還能在輔助智能的幫助下現做年夜飯大餐!
工業製造更不用說,直接製造直徑18米的巨大金屬結構艙室,然後用直徑20米的超級火箭運送。
充氣艙肯定也能做到18米,但它的柔性肯定大於剛性,設備安裝便利性、穩定性和堅固性肯定不能跟金屬結構的艙室相比。
當然,沒有實用科技那些超級技術的時候,充氣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所以當直播里的充氣艙逐漸膨脹之後,各個國家的愛好者就認出了它。
「沒錯了,就是b340,直徑8.2米的大傢伙!」
「它的造型好別緻啊,感覺像是一個很粗的圓柱和一個很細的圓柱組合到了一塊。」
「哈哈,本來是直徑4米多的,長15米的『長條』空間站,但現在有8米長膨脹到了8.2米的直徑,確實奇怪。」
「感覺有些像演義或遊戲動漫里的戰場猛將用的銅錘,造型很誇張的那種,細的地方是握柄,大的地方是碩大的錘身!」
「哈哈哈,你這麼一說還真像。」
「它的太陽能板還沒展開呢,等到金屬結構上的四條太陽能板展開就不像了。」
「話說這個b340充氣太空艙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大的太空艙了吧?」
「應該是了,最大8.2米的直徑,這誰頂得住?」
「其實這個要看怎麼比了,要說直徑的話,那b340充氣艙確實是最大的,但卻不是最大的單體太空艙。」
「傳統意義上來說,其實是天空實驗室最大。」
「沒錯,天空實驗室的最大直徑是沒有它的大,只有6.7米,但架不住人家長啊,有36米!」
「嗯,天空實驗室的內部空間超過360立方米,比340立方米大一些,而且天空實驗室的質量達到了80噸左右,b340因為是個空殼,所以質量只有20噸多一些。」
「咳咳,天空實驗室都再入大氣層墜毀了,我們說b340是正在運行的最大單體太空艙,這總沒錯吧?」
「這個倒是沒錯。」
「這不就得了,而且聽說太空旅館公司還在研製更大的單體充氣太空艙,內部空間能達到2280多立方!」
「嘶,那麼大?」
在網友們的爭論中,b340充氣太空艙充氣完畢,展現了自己最大的體型,首飛成功的星艦就在旁邊全程觀看,順便老老實實的做直播鏡頭。
等到b340充氣完畢之後,星艦開始返航。
它的返航跟它的起飛一樣,都非常的穩定,埃瑪隆那麼有信心也是有道理的。
當星艦飛船平穩著陸在著陸場里,指揮中心的所有人都歡呼了起來,連之前鎮定的埃瑪隆也不例外。
超級火箭星艦飛船的降落模式跟木鳶號差不多,都是降落會最初的發射場。
不過木鳶號是降落在起飛時的跑道上,而星艦的「超級助推器」和「星艦飛船」是降落在發射塔旁邊的大型著陸場里。
大型著陸場是一塊非常平整的地方,地面全部硬化,當它們返回之後,巨型活動式龍門吊會把它們分別調運到活動平台上,然後運回組裝大樓里做檢修保養,等待下次發射任務。
本來埃瑪隆是想讓助推器直接著陸到發射平台上的,頂多就是在發射塔架上裝個機械臂,等助推器著陸的時候夾一下。
但後來考慮到有點冒險,所以改成了著陸場降落。
不過完全回收的任務,星艦的運載能力會被壓縮到150噸,而不回收,完全釋放性能的話,它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300噸,相當厲害。
當然,火箭首飛就不那麼講究了,能飛起來就算成功,因為星艦火箭還有降落復用功能,所以安穩著陸才算全部成功。
至於首飛運載的東西,那就是一個添頭,重量不重要,20噸重的充氣艙完全就是小意思。
不過星艦的成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一般情況下,星艦肯定不會完全釋放300噸的運力,那樣發射一次就扔一枚超級助推器和星艦飛船,太浪費了。
可它全回收的運力也有150噸,自由聯邦根本就沒有這個級別的任務需要它發射。
它沒有類似繁星的超級空間站建設項目,國際空間站又快要報廢了,而且各個合作國也沒有再搞個「第二代國際空間站」的意願。
沒有大冤種掏錢,聯邦索性也不搞了,全面開放商業空間站資格,讓私人公司去搞,後邊買服務就好了。
可私人公司的空間站都沒有超大構件,根本用不到星艦的超級運力。
長為15米,直徑約4.3米的b340充氣艙收縮狀態雖然不重,但也算大構件了,但是星艦9米的直徑有點尷尬。
它能運載一個,卻不能運載兩個。
哪怕兩個b340充氣艙也才40噸,遠遠不到星艦完全回收狀態的150噸極限。
只不過兩個b340充氣艙並排起來就有8.6米,加上固定結構就超過9米了,星艦的貨艙根本就裝不下。
如果是星艦最初的尺寸,也就是12米直徑,肯定更合適,但星際探索技術公司的技術不到位,只能縮水到了9米。
然後星艦就出現了跟雄鷹九號一樣的尷尬情況,那就是運力非常高,但狹小的「整流罩」尺寸嚴重影響發揮。
現在星艦首飛成功了,但因為沒有它發揮的項目,所以得繼續搞研發,比如星艦登月版和超大型飛船的軌道加註技術。
只要完成了這些技術的研發,大規模的登月任務才是它的優勢完全發揮的時候。
當高達50米的登月星艦降落在月球的時候,什麼前哨站、奔月飛船、月面生存艙,好幾座月球艙加起來都沒有登月星艦大,也好意思叫月球基地?
星艦才是世界最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