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東宮移殿三步
胡濙、葉靈兒都是雷厲風行的人,不喜歡拖沓,在朱允炆敲定方略之後,只花了三天時間便拿出了具體方案,並擬寫了第一份院士名單,足足有三百二十七人。
朱允炆沒有吝嗇,著令戶部、工部配合禮部,該納入俸祿體系之內的納入其中,該給房子的給房子,該幫忙調戶籍搬家的也去幫忙辦了。
大明科學研究院的設置,標誌著大明科研體系終於趨向於完美,同樣也讓科研人才有了一個安穩的研究環境,可以心無旁騖去進行各類研究,不需要分心生活事。
朱允炆加大了對國子監獎學金、貧困助學金數量,要求各學院設置自己的人才庫,並在二月份親至國子監頒發院士證書,莊嚴宣布:「院士是大明最高科學人才,見官無論文武不必行禮。願你等開學問之新天地,成後來者先驅!」
日子開始變得平淡起來,大明王朝如同火車,咣當咣當地前進著,枯燥不已。
就是在這枯燥乏味的日子裡,大明的各項事業都在不斷發展,商業並沒有因為遺產稅、浮動稅率的調整而出現崩潰,相反,隨著去年的大豐收,朝廷正式設置了糧食保護價之後,百姓的購買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商業繁榮的基礎沒有被動搖,相反越來越旺盛。
朱允炆走入民間,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百姓對說書的喜好和對戲劇的喜好已是難分上下,無論是戲劇台還是說書的茶樓,總有不少人,甚至說書這種單幹行業竟也出現了組合,輪流上陣……
不管老天給不給面子,朱允炆都雷打不動地將上一年剩下的全部備災銀轉移到水利建設之中,因為水泥混凝土與堤壩的建設技術逐漸成熟,朱允炆提出了建造更多水庫的要求,尤其是旱澇頻發的地區,將水庫建設、溝渠建設務必抓起來。
在民間微服私訪三個月,在與百姓一起慶賀過豐收之後,朱允炆才返回皇宮。
只不過剛歸來不久就病倒了。
太醫院、醫學院的人都聚在乾清宮,朱允炆高燒一茬接一茬,根本無法退下去,無論是物理降溫,還是吃藥,都不見好轉。
用了國子監的體溫計測量,一度燒過了四十度,這讓所有人緊張起來,朱文奎更是衣不解帶伺候在一旁,馬恩慧坐在床榻邊守著。
盛寅、匡愚等神醫也有些束手無策,明明是場簡單的風寒,可為什麼高燒總是下去一點又猛撲上來,一次比一次生猛。
朱允炆只感覺忽冷忽熱,冷的時候如墜落冰窖,瑟瑟發抖,多少棉被都不夠用,熱的時候如圍坐火爐旁,只感覺差點被炙烤灼。
除了冷熱,就只是無意識的話語。
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鐵鉉等著急不已,一日日守在門口。
朱允炆很少生病,可一生病就很嚴重,這次也一樣,渾渾噩噩高燒了三日才悠悠清醒過來,面對哭嚎不斷的馬恩慧、朱文奎等人虛弱地說:「無妨,一時半會還不會去找太祖。」
一場大病之後,朱允炆消瘦了很多,也落了下個咳嗦的病根,似乎傷到了肺。
休養一段時日,過了中秋後,朱允炆於武英殿召見內閣大臣與六部堂官、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眾文武官員,看著跟了自己長達十餘年的老臣,朱允炆咳了咳,笑道:「都說皇上萬歲,可依朕看,世上沒有萬歲的皇帝,也沒有千歲的皇帝,連活過百歲的都沒有吧,南越武王趙佗只能算個王。」
「朕今年雖只有三十八,可一場病下來,身體已大不如從前。天有不測風雲,誰知下次病災來時能不能挺過去……」
解縉聽聞,連忙喊道:「皇上莫要說如此令人惶恐之言,皇上春秋鼎盛,定能康復如初!」
徐輝祖也有些害怕,朱允炆這好端端的,怎麼搞成了要交代遺言的感覺,喊道:「皇上萬萬不可悲愁,只要好好將養,龍體自會痊癒!」
楊士奇、夏原吉、鄭和、李堅等官員都站出來。
朱允炆擺了擺手,正色道:「縱觀其他朝代,王朝興衰與帝王能力息息相關。帝王清明有為,重要賢臣,遠離小人,不敢說盛世,但也算得上國泰民安。可若帝王昏庸無道,大興土木,不顧百姓生死,不理民間疾苦,則民不聊生,社稷危矣。」
「朕左思右想之下,為保後來者為政有力,決定設東宮移殿三步。這第一步,東宮監國,以民政國事為準。皇帝當在太子成年之後至而立之年,給其三至十年監國理政之權。東宮監國期間,不得過問任何軍政,不得結交任何宮廷看守,不得結交任何勛貴武將。」
「內閣、六部輔佐東宮監國,察其能力,考其本性。若監國期間毫無治國理政之能力,更無明辨是非決斷之力,不分忠奸好惡、不別黑白,看不到曲直根本。當奏稟於上,更換太子。日後大明遴選繼承人,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但絕不是唯一繼承人。無能者,不得為君。」
楊士奇、徐輝祖等人驚愕地看著朱允炆,這些話有些過於駭人。
千餘年來的嫡長子繼承製,被朱允炆給硬生生地踢得搖搖晃晃。雖然朱允炆依舊支持嫡長子繼承製,但卻將其唯一性給否決了。
這意味著,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等等,都可以在大皇子還活著的時候有資格當皇帝。這一點很可能會造成皇子之爭。
但仔細想想這種可能性又不太大,因為太子監國的時候,皇帝還在,有皇帝控制局勢,誰上誰下,皇帝依舊說了算,哪個皇子想爭,想斗,也未必能爭鬥得動。何況大皇子成年的時候,其他皇子還不一定成年呢,人都沒長大,還怎麼和大皇子爭鬥……
朱允炆繼續說道:「當然,為了確保皇子之間不起內鬥,在其他皇子年滿十八歲時,將其送往金陵國子監進修,不得過問朝廷事宜。不對其設僚屬官員,不設府邸。至於東宮移殿第二步,便是后領兵。監國考核通過之後,准許太子領京軍外衛所之兵,出京師進行武備訓練,領兵至草原,至荒漠,至大海,至高山!」
「大明君主,不一定是多高明的統帥,但一定要懂得帶兵,懂得基本的行軍打仗,擁有血勇之氣,敢戰之氣!要敢於驅馬上前,敢於乘風破浪,唯有如此,才能駕馭大明朝著前所有未有的繁榮前進!」
「至於這東宮移殿第三步,那就是朕交京軍與親軍衛於太子,交大寶於太子並昭告天下退位,太子進奉天殿登基。東宮移殿三步,先東宮殿監國理政,后外殿治外衛所,再奉天殿掌京軍親衛,御極乾坤!帝王親控,太子親為,百官文武輔佐,天下一心,以保繁盛不衰,以延國祚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