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美國舉棋不定(上)
「美國必須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總統先生為了防止我們捲入戰爭所做的一切努力,必須得到國會和公眾的全力支持。我們可以置身戰爭之外,因為我們必須保留力量,為今後必將到來的和平做準備。」這是美國前總統胡佛在1933年5月德國入侵波蘭時發表的演講,他是最不希望美國捲入戰爭的一派,遺憾的是此時他對美國的大政方針已經沒有發言權了。因為1929年的經濟危機,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已經在1932年的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胡佛,坐上了白宮的第一把交椅。羅斯福賴以上台的主要政策主張是「新政」,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宣誓就職,就面臨了這麼巨大的國際問題。德國入侵波蘭,蘇聯、日本入侵中國,英法對德宣戰,太平洋和大西洋都一片風聲鶴唳,相比之下,國內經濟危機已經不是最嚴重的問題了。
5月28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的那一天,《華爾街日報》並沒有刊登什麼激動人心的煽動性社論,而是發表了一篇軟綿綿的「譴責聲明」,宣布德國、蘇聯的侵略行動是令人不齒的,但沒有提出任何應對方案。《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稍微激進一點,提出「難道我們就這樣置身事外,不對和平做一點貢獻嗎?」的問題。此後的一周,美國各大媒體四分五裂,有的主張立即對德宣戰,有的主張「有傾向的中立」,即在不參加戰爭的前提下對英法進行援助;更多的人則主張「嚴守中立,靜觀局勢」,因為美國國內的麻煩已經夠多了,新政剛剛開始實施,銀行倒閉風波還沒有結束,股市還在谷地徘徊,現在不是一個對外干涉的良好時機。相比之下,人們對遠東戰爭的關注遠遠不如歐洲戰爭,中國對他們而言還是一個不太熟悉的國家,蘇聯則是一個更不熟悉的國家。對待德國的態度是肯定的,大部分美國人都不喜歡德國,但是對待蘇聯的態度卻是非常模糊的。至於日本,大部分美國人的態度是又愛又恨,一方面日本是最早向美國敞開國門的亞洲國家,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堅定的與美英戰在一邊;另一方面日本對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野心又是舉世皆知,它瘋狂發展海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舉動不能不引起美國的強烈關注。從地圖上看,美國佔據著威克島、中途島、馬里亞納群島和菲律賓,這就對日本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包圍圈,日本一旦打敗中國,是否就會轉過頭來突破這個包圍圈?或者日本會轉頭南下,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和法屬印度支那,掠奪最緊缺的石油資源?沒有人知道。
在戰爭中,世界各國的關係已經成為一個複雜的連環套:德國、蘇聯、日本是盟國,然而它們各懷鬼胎,尤其是在如何瓜分東歐和中國的問題上充滿了矛盾;德國是英法的死對頭,但英法又必須隨時警惕日本,保護它們在東南亞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因此無法以全力對付德國;英法和蘇聯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芬蘭問題和黑海海峽問題,蘇聯想奪取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英法卻決不允許;最後,英、法、德和中國的關係也非常微妙,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中國和德國的關係一貫非常親密,可現在德國卻和中國的敵人走到了一起,中國如果戰敗,就會給蘇聯、日本打開進軍東南亞的門戶,這顯然不符合英法的利益。現在,英法最好的選擇是拉攏中國,給予中國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援助,支援它不屈不撓的打下去,同時促使它與德國決裂。但是,英法現在能否自保還成問題,它們自己還要指望美國的援助,怎麼可能抽出寶貴的資源來援助中國呢?
看似鐵板一塊的盟友英法之間,其實也存在嚴重的隔閡。英國在歷史上比較親近俄國,經常利用俄國牽制大陸上的各個強國(如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和一戰時的德國),現在俄國居然站在德國一邊,實在令英國人大吃一驚。許多英國政治家斷言,德國與蘇聯的盟約不會維持很長時間,它們最終會因為東歐領土爭端、巴爾幹問題和黑海海峽問題鬧翻,那時英國就可以和俄國聯合起來對付德國。但法國人最關心的不是未來,而是現實,現在德國人隨時可能入侵法國本土,如果英國不拿出三四十個師在歐洲大陸登陸,戰爭就很難打贏。直到1933年8月,英國實際只拿出了五個師,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埃及、東南亞、印度等殖民地,根本沒有幫助法國的誠意。英國報紙甚至聲稱,如果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一樣可以單獨打下去,它只需要依靠海上封鎖就可以扼殺德國;法國報紙立即反唇相譏說,現在英國海軍根本無力完全封鎖德國,反倒是英國的殖民地隨時受到日本和蘇聯的威脅,一旦失去這些殖民地,英國就什麼都不是了。一個叫戴高樂的法國上校還指出,蘇聯的目標不僅是波蘭和中國,還包括中東和伊朗新開發的石油產區,如果蘇聯和德國聯手向中東的英國殖民地發動一場大遠征,英國會輸光全部家底。想象一下,蘇軍和德軍向東進軍,日軍則向西進軍,軸心國集團最終會在印度會師,這對英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至於法國,它對海外殖民地倒是無所謂,它歸根結底是一個大陸國家,一切命運都決定於能否在陸上戰勝德國。
每個人都在猜測德國下一個打擊的目標:巴爾幹半島,北歐,地中海,荷蘭,還是法國本土?或許德國能夠把土耳其也拉進軸心國集團,從而輕而易舉地打到波斯灣?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在舉棋不定,他沒有一天不在關注前線戰報,但他暫時不能做出任何決定。如果僅僅是德國人,還比較好對付,但德國已經拉到了蘇聯這個強大的盟友,它的能量就增加了一倍;而且,對德國作戰不可能不伴隨著對日本作戰,這場兩線作戰能否打贏還很難說。現在,世界的命運寄托在中國身上,每個大國都將根據中國衛國戰爭的勝負來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走向:如果中國戰敗,那麼軸心國集團就是不可戰勝的了,美國、英國、法國的下一步目標將是全力保住東南亞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同時竭力拉攏蘇聯,以豐厚的利益引誘它脫離軸心國集團,與德國、日本決裂;如果中國能夠長期堅持下來,那麼它無疑是抵抗蘇軍和日本陸軍的最佳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德軍和日本海軍。只有中國長期堅持下來,美國才可能給予它援助,蘇軍和日軍的主力才會無暇進攻中東、印度和東南亞。但是,即使中國能夠堅持抗戰,並成為美英法的盟友,軸心國集團也不一定會戰敗,遠東戰局可能陷入膠著狀態,這時日本的態度就非常關鍵了。在美國看來,如果日本能夠選擇脫離軸心國集團,對蘇聯反戈一擊,當然是最好不過,但中國是否會接受日本的倒戈?如果日本向中國和美國提出領土要求,作為對蘇聯作戰的代價怎麼辦?或者假設一種更壞的情況,如果日本堅決留在軸心國集團內,並與蘇聯海軍聯合進攻太平洋上的美英法殖民地,切斷中國的一切海上交通線,那麼美國還能夠把日本置於死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