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抵達青銅峽(下)

第十章 抵達青銅峽(下)

「可能有20-25個師,包括兩三個裝甲師。」我回憶著在大本營戰報中看到的隻言片語,「加上陝西境內的守軍,也只有40-45個師。我記得情報會議曾經提到,為了保衛北京、天津和太原,西北地區的守軍被調的七零八落,許多在東北被打散的部隊都被調到甘肅和寧夏去了,這些部隊至今還沒有恢復戰鬥力。事實上,我們也屬於七零八落的部隊,甚至根本就沒有形成過戰鬥力。」

車廂里沒有人說話了,大家的面色都很陰沉,窗外的夜色日益濃重。此時此刻,討論也是無益,不如早點睡覺,等待命運的裁決。我很贊同陳新計關於蘇軍將以主力部隊進攻西北的看法,大本營情報會議也預示了蘇軍將轉向西北,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們的最高統帥部究竟在想什麼?既然已經正確的判斷了蘇軍主攻方向,為什麼還要把主力部隊囤積在華北,只是徒勞的把我們這樣的缺乏經驗的新軍調到西北?這樣不僅不能遲滯蘇軍的步伐,還會浪費一支前途遠大的後備力量,除非最高統帥部留了一手,否則實在難以理解這種無理的安排。但是,面對蘇軍60到100個師的攻勢,最高統帥部要調多少兵才能抵擋住?這樣規模巨大的調動,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

9月15日的夜晚在焦躁中度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睡著了,總之我是睜著眼睛看到第二天的日出的。這時,列車已經越過了整個陝西省,車上廣播終於確認了我們的目的地:「第10裝甲軍的官兵們,我們的列車將在3個小時之內抵達終點站——寧夏青銅峽,請各位做好下車的準備。但是,按照西北集團軍群的規定,在列車停好之前,任何人不得打開武器車廂,更不能在車廂內持有除了手槍之外的任何武器。」

原來如此!最高統帥部真是煞費苦心,名義上要求我們歸屬華北集團軍群,實際上卻把我們調往西北集團軍群;不過,也不排除第5裝甲集團軍已經被拆散,一部分調往寧夏,一部分仍留在山西的可能——如果真的如此,最高統帥部也太莫名其妙了,拆散一支不滿員的集團軍能有什麼用處?我發現,所有的軍官們都對陳新計投去了敬畏的目光,就像林口埋伏戰之後牡丹江英雄師的軍官們對陳新計投去的那種目光。我毫不懷疑,陳新計將在戰爭中贏得更多類似的目光,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活下去,也不能在蘇軍戰俘營里度過後半生。

中午12點,列車第二次越過黃河鐵路橋,壯觀的青銅峽水電站就在幾公里之外閃耀著奪目的光彩,黃河的水流在這裡顯得非常平靜,一點也不像中下游的黃水滔天之勢。青銅峽是寧夏的第四大城市,除了擁有著名的青銅峽水電站,可以供給整個寧夏和甘肅東南部用電之外,還擁有大量化工和輕紡工業,糧食產量也非常高。青銅峽的戰略地位,主要在於它扼制著黃河上游的主要渡口,並位於黃河西岸公路的中點,與銀川和中寧的距離幾乎是一樣遠。正如第10裝甲軍作戰處長在下車前憂心忡忡的評論:「把我們布置在青銅峽,意味著整個寧夏的咽喉攥在我們手中;蘇軍不能攻陷銀川當然沒事,只要攻陷銀川,首當其衝的必然是我們。青銅峽的正面地形利於防守,問題在於,誰來保衛我們的側翼?誰來保衛整個寧夏的側翼?」

下車之後才發現,整個青銅峽火車站已經一片混亂,幾列軍車同時停在站台上,遠處的貨運站台還停著更多的軍列。令人喜出望外的是,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部居然已經提前到達,並且佔領了一塊很長的站台,整個集團軍都將在幾個小時內到達,我們並沒有被分割。軍列裝卸是非常危險而混亂的,在離開站台之前,我至少看到3個集團軍的番號和20個師級以上編製的番號,雖然組織的非常糟糕,卻仍然給人一種安慰——我們在青銅峽集中了非常強大的兵力!如果近期抵達青銅峽附近的兵力就達到20個師,那麼整個寧夏至少有40個師,或許可以與蘇軍一戰。

軍列裝卸工作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中午還沒有結束,在所有士兵和裝備重新踏上地面之前,第5裝甲集團軍的軍官們已經全部安頓了下來,並在青銅峽郊區的臨時指揮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會議上宣布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消息:首先,我們並不是一支無助的孤軍,更不是被拋棄的炮灰,最高統帥部和西北集團軍群已經下定了扼守青銅峽的決心,目前青銅峽的防禦力量除了我們之外,還有第9集團軍,這是一支很早就建立的、齊裝滿員的多兵種混成集團軍,是這一地區防禦的骨幹;在青銅峽的西北方向,第31集團軍的6個師保衛著我們的側翼,他們還隨時能夠得到第31集團軍預備隊的支持;在黃河南岸,也就是青銅峽渡口的對岸,第12集團軍扼守著吳忠周圍地區,他們的側翼由幾個基幹民兵師保衛著。在青銅峽以北的銀川、石嘴山一線,由一個集團軍級的戰役集群——銀川防禦集群負責防禦,這個集群擁有來自三個不同集團軍(它們的司令部都在上一階段的作戰中被蘇軍殲滅)的16個師,以及6個裝備較好的民兵師。再加上中寧、中衛和寧夏南部的守軍,我們在整個寧夏擁有43個正規師和18個民兵師的力量,雖然與蘇軍主力的差距仍然懸殊,但至少不是毫無準備。

兵力數字並不能說明一切問題,整個西北集團軍群的兵力質量都很差,寧夏守軍的兵力質量尤其差,包括我們在內,幾乎一半的部隊都是開戰之後組建的,剩下一半的部隊基本是被打散的,齊裝滿員的部隊幾乎不存在。按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規定,步兵師的滿員人數為9000-11000人,按照這個標準,整個西北集團軍群沒有一個滿員的師,大部分師只有4000-7000人,民兵師最少只有3000人。包括我們第5裝甲集團軍在內,西北集團軍群名義上擁有10個裝甲師和12個摩托化步兵師,但這些裝甲和摩托化兵力無一例外停留在紙面上,既沒有坦克也沒有重武器,只能作為步兵師使用。唯一可以誇耀的是,西北戰場我軍的防空武器密度是最高的,所有的師都擁有專門的高炮營,即使民兵師也擁有獨立的防空能力,蘇軍無處不在的空中優勢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也僅僅是遏制而已。

從地圖上看,西北集團軍群的防禦態勢遠遠稱不上完美,雖然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一條線上,但前後距離太分散,很難做到首尾呼應。石嘴山、銀川、青銅峽和中寧四個重要據點之間,分別有50-80公里的距離,這些據點之間的交通線主要是由民兵師來維持的,非常容易遭到空中打擊或地面迂迴切斷。事實上,蘇軍一旦開始攻擊,首先肯定是直撲銀川,然後兵分兩路,分別從黃河兩岸夾擊青銅峽,我軍兵力能否在各個據點之間靈活調動,阻止蘇軍形成迂迴包圍,將是戰役成敗的關鍵。

在簡短的會議之後,我私下對集團軍司令方昊表示:「我們的問題仍然是兵力不足,只有增加15個滿員的正規師,寧夏才可以守住,否則就只能拖延時間。」方昊答覆以一個無奈的聳肩:「大家都知道目前的兵力配置不足,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想,大本營想要的或許就是這個效果。大本營既沒有意願又沒有能力守住整個寧夏和甘肅,只要能夠把蘇軍拖住一到兩個月,並把他們阻止在蘭州城下,就算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共和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共和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抵達青銅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