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同與寧夏的戰局(上)

第十一章 大同與寧夏的戰局(上)

9月14日,大同攻防戰進入了最激烈的階段。蘇軍的第一批兵力就達到了25個師,但是此後並沒有什麼援軍,只是增加了飛機轟炸的密度。在戰鬥開始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9日,蘇軍已經在大同外圍15公里半徑形成了半包圍,這座煤城與外界的聯繫只剩下南方的兩條公路、一條鐵路;9月10日,蘇軍坦克前鋒已經攻入雲崗,在世界著名的雲崗石窟之下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但是,由於蘇軍坦克和機械化兵力不足,加上中國增援力量非常雄厚,此後的三天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在100多公裡外的偏關-朔州一線,蘇軍的輔助進攻部隊同樣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對於大同這樣地勢比較平坦的城市,最有效的手段是迂迴進攻,切斷它與太原、忻州的聯繫,但這對機械化部隊的要求很高,蘇軍既沒有足夠的坦克完成迂迴,也沒有足夠的摩托化步兵掩護坦克的側翼。於是,蘇聯華北方面軍的突擊集團根本無法起到「突擊」的作用,中國守軍既沒有被包圍,也沒有被分割,雖然外圍據點紛紛丟失,但主力部隊都撤了回來,準備迎接慘烈的巷戰。在戰爭的前三個月,中**隊經常死抱「不放棄一寸土地」的教條,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在漫長的防線上,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塹壕戰戰術沒有本質的區別。這種所謂的「嚴防死守」戰術的結果往往是被蘇軍以突擊集團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無法在各個據點之間有效的調動兵力。為了改變戰爭初期的窘境,中國最高統帥部於8月下旬發出了《關於執行積極防禦作戰的訓令》,指出:「除了某些必須保守,對未來作戰有深遠意義的防禦據點,如重要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和大型廠礦、海港之外,原則上應該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各個集團軍群和集團軍要抱定『積極防禦』的態度,當防禦體系的瓦解已經無法挽回時,不應當一味催促防禦部隊做必敗的努力,應為未來的防禦作戰和反攻做準備。」大同戰役就是對這個訓令的第一次實踐。

雖然確定了「積極防禦」的原則,但最高統帥部害怕各集團軍群以此為幌子,一旦面臨挫折就提前撤退,因此又規定了「必須嚴格保守的城市和交通線名單」,這些據點除非有最高統帥部的批准,否則誰也不能下令撤出。大同及其煤礦產區全部赫然列入這張名單,大同到太原的鐵路也被列為必須保守的交通線。在蘇軍發動進攻之後,最高統帥部只允許撤出大同市中心20公里半徑之外的防線,同時要求:「在援兵到位,並且對敵軍取得一定優勢之後,要立即投入反攻。本階段決不考慮放棄大同。」

在戰役開始之前,山西就是華北集團軍群防禦的重中之重,布置著2個歷史悠久的混成集團軍、1個裝甲集團軍和1個主要由新兵組成的預備隊集團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也有1個集團軍部署在山西南部。大同防線主要由第2集團軍守衛,這個集團軍雖然沒有裝甲師,卻有整個中國數一數二的摩托化步兵和自行火炮部隊,在運動防禦中可以發揮極大的優勢。隨著援軍的不斷到來,蘇軍攻勢明顯呈現停滯之勢,前鋒在大同的主要煤礦——晉華宮煤礦的圍牆之外停留長達3天之久,無法前進一步。第2集團軍的猛烈炮火遮斷了大同以西的所有道路,蘇軍不得不從北面地勢較開闊的地區發動進攻,結果當然是遭到慘重損失,按照蘇聯華北方面軍的報告,「每天都有1個整編步兵師喪失戰鬥力,這主要是因為敵軍防禦火力充足,其次也是因為我軍壓制火力不足」。

事實上,蘇軍壓制火力密度已經很大了,初期野戰火炮密度約為每公里70-80門,但隨著戰線拉長,交通狀況惡化,從9月13日開始,只能達到每公里60門左右,而中**隊的野戰火炮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里140-180門,顯然不在一個數量級。為了增加火炮密度,蘇軍必須從其他戰線抽調炮兵師,而且向大同投入更強的後勤運輸能力;奇怪的是,蘇軍對這兩項似乎都不感冒,他們明知道現有的兵力不足以攻克大同,或者至少會打的十分艱難,卻仍然不肯從河北或內蒙古的戰線抽調兵力。對此,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即大同不是蘇軍本階段作戰的重點,很可能只是一個幌子。

9月14日-15日,蘇軍又向大同周邊投入了2個師,其右翼已經迂迴到大同西南35公里處,離大同-太原鐵路只有咫尺之遙;左翼的進展則緩慢的多,因為大同市區向東南方向橫亘十多公里,快速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蘇軍兵力最雄厚的還是中央部分,即從雲崗到大同市區的20公里戰線,集中了10個步兵師、2個炮兵師和1個機械化軍,平均每1.5公里就有一個旅級以上作戰單位,合稱為「大同正面戰役集群」。這個集群的計劃是在大同市區與雲崗之間形成突破,然後在雲崗和晉華宮煤礦之間形成第二次突破,以摩托化部隊突擊到大同市區背後15-20公里,形成分割包圍之勢,促使中國守軍自行崩潰。然而,經過14-15日的48小時激戰,蘇軍沒有再投入預備隊,突破大同防線的目標一個也沒有完成。大同防空部隊指揮官報告說,他們觀察到的蘇軍作戰飛機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雲崗地區以前每天要遭到400多架次轟炸,15日以後卻驟然減少到200多架次,蘇聯空軍的重點顯然已經轉移。

面對種種可疑的跡象,中國最高統帥部再次發生了激烈爭吵,以總參謀長邢楠為首的一批陸軍高級將領都認為,蘇軍下一步進攻的重點是西北地區,尤其是銀川-蘭州一線,大同不過是正式進攻開始前的一個幌子。現在,蘇軍的戰略資源明顯已經抽調到西北方向,航空偵察也發現河套地區的蘇軍裝甲部隊明顯增多,因此,中**隊應該立即做出相應的調整,停止向大同附近增兵,將人力物力資源迅速轉移到西北戰線。然而,這個主張遭到了華北集團軍群司令黃文德中將的強烈反對,他認為大同的危險遠遠沒有結束,蘇軍決不會善罷甘休,「在北京、天津和大同同時受到蘇軍優勢兵力壓迫的情況下,從華北地區撤出一兵一卒都是危險的」。黃文德不但拒絕從自己的集團軍群抽調出任何部隊,也反對把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調到西北,他堅持認為:「即使目前蘇軍對大同的進攻的確是佯攻,我們也不應削弱華北的防禦力量,因為蘇軍進攻北京只是時間問題。華北戰局一定會在今年冬天有一個了斷。失去寧夏和甘肅,對中國來說不是什麼心腹之患;但是一旦失去北京,我們就有可能輸掉戰爭。」

此時擔任西北集團軍群司令的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徐南生上將,他雖然資歷很深,但一貫謹小慎微,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很小,也無法為西北集團軍群爭取更多的資源。從8月中旬開始,他就不斷向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打報告請求援軍,可是實際抵達的援軍卻都是老弱病殘和新兵,急需的裝甲兵力至今沒有調到。在最高統帥部緊急作戰會議上,黃文德一再強調華北的重要性,成功的從國防部手中爭取了一批嶄新的預備隊和重武器;徐南生卻左支右絀,無法拿出什麼有說服力的論據,結果一再被冷落。事實上,最高統帥部的每一個人都清楚,蘇軍肯定會在9月中下旬對西北發動進攻,而且進攻規模很大;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重視西北戰場,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對西北戰場抱有信心。掌握最後決定權的陳卓群總統認為,目前的西北地區不是很適合防禦作戰,即使有足夠的增援力量,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防禦。陳卓群不願意把寶貴的兵力白白浪費在寧夏和甘肅,更不願意把這兩個省份白白扔給俄國人;兩害相權取其輕,最高統帥部最後決定,從大本營預備隊里再抽調15-20個師增援西北集團軍群,同時調撥一定數量的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這就是西北集團軍群得到的全部增援。

9月17日,大同守軍歡呼雀躍地向華北集團軍群司令部報告說,蘇軍已經在1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開始撤退,左右兩翼已經收了回來,正面炮火密度也進一步下降,看樣子是要撤出大同了。但是,華北集團軍群不敢相信這個情報——蘇軍雖然損失慘重,卻還遠遠沒有到需要撤退的地步,左右兩翼的撤回可能只是一種戰術調整,是為了保持更加緊密的隊型,加強對大同正面的壓力。9月18日,蘇軍停止了對晉華宮煤礦的攻擊,已經進入市區開始巷戰的部隊也退出了巷戰,整個大同戰線呈現出奇特的靜止狀態,中**隊也不敢主動發起反擊,因為蘇軍還佔據著人數優勢和空中優勢。為了摸清蘇軍下一步的走勢,華北集團軍群出動了200多架次偵察機對大同以北的交通樞紐進行偵察,卻沒有發現任何蘇軍撤退的跡象,重武器和裝甲力量也沒有調走。對此,華北集團軍群做出的結論是:「敵人進入了一次短暫的休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共和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共和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章 大同與寧夏的戰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