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混混章節)
第六百九十一章(混混章節)
-隨後,山東軍區即在濱海區、魯中區、魯南區部署打擊偽頑、接控於部防地、反擊魯南李部的作戰。//《》.《//同時,冀魯豫八路軍也集中六個團兵力,在魯西南、湖西地區阻滯李部東進。七月下旬,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親自指揮五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及地方武裝,展開反擊李仙洲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二十九日,李仙洲軍總部及第二十一師、暫編第三十師等部被包圍於成、單、曹邊的陳樓、陳庄一帶,第二十一師突圍,遭八路軍伏擊,被殲近千人。李仙洲急命第九十二軍軍長侯鏡如率軍部及暫編第五十六師、一四二師各一部馳援,雖得以解圍,但侯鏡如部也遭到嚴重打擊。接著,李仙洲所倚重的國民黨魯西南地方武裝曹斑亭部大部被殲。以上種種因素,造成李仙洲部長時間徘徊、滯留於魯西南,無法東進接近于學忠防地的局面。在內外援無望的情勢下,于學忠部彈藥缺乏,補給無術,處境更加艱難,為避免繼續受損失,于學忠部便不等李部接防就開始撤離,向皖北轉移。事前,於部與八路軍已約定:于學忠部撤離駐地時,以煙火為號,八路軍即去接防。于學忠部可在魯中根據地之坦埠(位於沂水與蒙陰邊界處)和舊寨(坦埠以西)兩地,通過八路軍的防區,于學忠部通過時,八路軍籌備糧草,予以歡送。于學忠部駐防的沂魯山區和諸(城)日(照)莒(縣)山區,縱橫數百里,峰巒連綿,山崮聳立,形勢險要,是山東中部最大的山區。佔據這一帶山區,西可與泰山、南可與蒙山相呼應,北可抵膠濟鐵路,東可達諸城、莒、安丘,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兩塊山區周圍的偽軍和頑固派,包括魯山以南的偽軍吳化文部,盤踞諸城一帶的偽軍張步雲部,安丘一帶的厲文禮部,以及原駐魯南,後轉至日(照)莒(縣)公路以北的張里元部等,都對於這兩個山區垂涎三尺,企圖染指。為搶先控制於部退出陣地,七月四日、十二日,山東分局、軍區命令魯中區和濱海區的部隊分別向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大規模進軍。從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同在日軍支持下的張步雲部、吳化文部和厲文禮部展開激烈戰鬥,基本控制了日(照)莒(縣)公路以北的諸日莒山區,青(州)沂(水)路以東、安(丘)莒(縣)邊區和青沂路以西的北沂蒙地區等原東北軍駐地,新開闢的根據地面積達兩千餘平方公里。控制諸日莒山區和北沂蒙地區后,山東八路軍又把重點轉向南面的天寶山和蒙山山區,尋求擊退或殲滅進入該地的李仙洲部。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魯南軍區集中主力第三、第五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天寶山地區劉春霖部的側翼,糾纏扭打,進行反擊。頑軍雖然受到損失,但仍越過滋(陽)臨(沂)路竄至費(縣)北,又遭魯中第二團的打擊,只好退回滋臨路南,盤踞在乎邑以南的流峪、常庄一帶。此間,津浦路西的冀魯豫軍區也全力反擊李仙洲部主力。
在此局面下,李仙洲部陷入重重困境,入魯初的兩萬餘人,到這時剩下不到八千人,戰鬥兵減員半數以上,彈藥消耗殆盡,有的輕重機槍只剩幾十發槍彈,迫擊炮只剩下幾發炮彈,官兵都害怕再有戰鬥。遠隔津浦路的劉春霖,也一日數電告急。于學忠西撤過微山湖時,曾在張土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約見李仙洲,傾訴了在魯南堅持抗戰,備歷艱苦的情況,說到將、校、尉級軍官死傷的有幾個編製表,自己也有幾次險遭不測。&*.《》.最快更新**聽后,李仙洲也不免「兔死狐悲」,流露了悲觀失望的情緒。其實,李仙洲部軍官早就信心不足,特別是和八路軍幾次較量后,大都對八路軍的夜襲及伏擊「談虎色變」,對划滿紅實線、紅虛線的逐步「鯨吞」和「蠶食」八路軍根據地的「入魯計劃」,已徹底失望。至秋初,眼見青紗帳時期將告過去,預期的日軍秋季大「掃蕩」迫在眉睫,特別是龐炳勛的被俘對李仙洲及軍、師長們更是一個晴天霹靂。李仙洲部高級軍官,包括曾力主繼續東進魯南者都信心動搖,主張早日南撤。李仙洲雖不情願,但鑒於形勢已瀕絕望,無力回天,遂向蔣介石發電請示,大意是:華北大勢已去,非九十二軍區區兵力所能挽救。部隊彈盡援絕,曠日持久,有被全殲之虞。為抗戰長遠利益計,請准撤回皖北整補,以圖后舉。幾天後,接到蔣介石複電,大罵李仙洲「非革命軍人,限迅即東進,不得延誤」。李仙洲看了電文,正無所措置時,又接到蔣介石親電,命李率部撤回阜陽。李仙洲這才鬆了一口氣,召集師長以上軍官密商后,經夏邑附近南撤,於中秋節前到達阜陽。第一四二師也由魯南經徐州、碭山間過鐵路南撤。國民黨在山東的落敗,是其消極抗日、積極**錯誤方針的必然結果,但其中也不能排除于學忠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所起的作用。於、蔣矛盾實質是東北軍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的派系矛盾。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先奪於部經營多年的戰略要地和地盤,讓嫡系李仙洲取而代之,以達到釜底抽薪的目的,然後再藉機整垮東北軍。這一點,于學忠看得很清楚,同時,他也看到李仙洲部不可能順利入魯,所以,未待接防即匆匆撤出,使蔣介石在山東走了一步敗棋。山東八路軍方面則正確分析和利用了以上種種矛盾,選擇了正確的對策和措施,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從而佔領了山東戰略制高點。
「看來老頭子準備在山東有大動作了啊,估計,王耀武,李仙洲他們這些人,馬上就要忙起來了,」張心聽了黃雍的話之後,對著在座的人說到,而且,張心現在馬上的就想到的時候萊蕪戰役,可能很快就要爆發了啊。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一個「綏靖」區指揮部、兩個軍部、七個師共五萬六千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當年一月,國民黨軍在其最高統帥蔣介石部署下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以二十三個整編師五十三個旅,採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決戰於臨沂地區。同時,從冀南、豫北抽調四個整編師集結於魯西南地區,以便阻止華東野戰軍西進或晉冀魯豫野戰軍東援。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一月底,由整編第十九軍軍長歐震指揮的八個整編師二十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分三路由台兒庄、新安、城頭一線向臨沂攻擊前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的第七十三軍、第十二軍及整編第四十六師,為輔助突擊集團,自一月中旬起,由明水、周村、博山一線南下,向萊蕪、新泰地區開進,策應南線的作戰。
時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於臨沂地區休整待機。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企圖採取各個擊破、逐次殲敵的手段,首先誘逼南線進攻的三路國民黨軍突出一路,予以割殲,再及其餘。南線國民黨軍始終堅持密集靠攏,齊頭並進。而北線的李仙洲集團三個軍以梯次配置的隊形,孤軍深入,於二月初佔領萊蕪、顏庄一線。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依據敵情的變化,果斷改變戰役計劃,轉兵北上,殲滅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除以第二縱隊偽裝全軍,在臨沂以南採取寬正面部署,迷惑並阻擊南線國民黨軍,主力第一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於二月十日起,以急行軍隱蔽北上,同時以駐膠東、渤海地區之第九縱隊、第十縱隊迅即開赴萊蕪地區參戰。並布置地方武裝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造成華東野戰軍將向晉冀魯豫野戰軍靠攏組假象。十五日,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華東根據地首府臨沂。蔣介石、陳誠誤認為華東野戰軍傷亡過大、無力再戰,遂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協同歐震集團,聚殲華東野戰軍於臨沂以北地區。
十八日,華東野戰軍主力七個縱隊進抵萊蕪周圍地區,完成對李仙洲集團主力的戰役合圍。李仙洲集團察覺有被圍殲的危險,迅即收縮兵力於萊蕪城,並令駐博山之第七十三軍第七十七師即開萊蕪歸建。華東野戰軍除以主力蔭蔽待機外,以一部攻取錦陽關,構成對明水方向援軍的阻擊陣地,以一部進攻萊北吐絲口,切斷李集團北撤通道,另以一部擔負伏擊第七十七師。二十日上午,由博山南開之第七十七師進至博公路上的和庄、不動地區,被預先設伏於該地的第八縱隊、第九縱隊主力一舉殲滅。二十日晚,華東野戰軍對困守萊蕪的李仙洲集團發起全線攻擊,至二十一晨,攻佔萊蕪城郊的幾個要點,打退守軍的連續反撲。攻佔錦陽關,包圍吐絲口守軍。李仙洲固守無力,待援無望,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的指令下,於二十三日率其指揮部及第七十三軍、整編第四十六師向萊蕪以北突圍。整四十六師師長韓練成在解放軍敵工幹部策動下,臨陣放棄指揮脫離部隊,更增加了突圍部隊的慌亂。
華東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在萊蕪至吐絲口鎮的公路兩側設置袋形陣地,並以由南線趕來參戰的兩個縱隊部署於蒙陰地區,以防李集團向西南撤退。上午十時,李仙洲集團的先頭部隊進至芹村、高家窪一線,即遭部署於吐絲口的第六縱隊的頑強阻擊。中午,當李仙洲集團的后尾撤出萊蕪城時,第四縱隊一部立即搶佔該城,斷其退路。同時,由第一縱隊、第七縱隊、第四縱隊、第八縱隊組成的東、西兩突擊兵團向擁擠於南北約兩公里、東西約三公里的狹窄地域的李仙洲集團,發起向心突擊,採取穿插分割戰術,僅經五小時,殲滅該集團,俘李仙洲。第七十三軍軍長韓浚率余部千餘人鑽隙撤入吐絲口,會合新編第三十六師向博山方向撤退,被部署於青石關地區擔任阻擊的第九縱隊殲滅。華東野戰軍乘勝發展攻勢,收復膠濟鐵路西段及其兩側的縣城十三座,使魯中、膠東、渤海根據地連成一片,改善了山東戰場的作戰態勢。
萊蕪戰役期間,華東各級支前機構和民工支前制度已趨於完善。**中央華東局在戰前還專門發出了加強戰勤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最有威望、最有能力的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持支前工作。戰役期間,在通向戰區的漫長補給線上,五十萬民工日以繼夜地前送糧彈,後送傷員。當我軍改變作戰方向後,廣大民工也迅速調轉方向,向萊蕪地區緊急輸送糧食彈藥。實踐證明,戰區支前工作發動的充分和組織的嚴密,是保障戰役、特別是大規模運動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萊蕪戰役中也充分暴露了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矛盾。正如戰後敵軍的一些高級軍官所說的:政治上的派系之爭反映為作戰指揮上的不統一。陳誠與何應欽的矛盾,直接體現在戰役指揮上陳誠與王耀武的分歧上。這種情況,促使不少高級軍官間離心離德,人人自危,寧願在戰後的戰役檢討上打官司,而在戰場上則各保實力。
一九四七年一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后,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游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根據**中央指示,華東根據地對黨政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華中局併入華東局,蘇皖邊區政府取消;新四軍軍部改為華東軍區機關,取消原有的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番號,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漱石為華東軍區政治委員,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下轄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共十一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除留蘇皖地區兼蘇中、蘇北軍區的第十一縱隊、十二縱隊縱隊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九個縱隊約二十七萬人,華東軍區部隊約有三十萬人。
魯南戰役后,蔣介石錯誤地判斷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五十三個旅三十一萬人組織「魯南會戰」。南線國民黨軍以整編第十九軍軍長歐震指揮八個整編師二十個旅(整編軍相當於兵團),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台兒庄、郯城、城頭一線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三個軍九個師(未整編),組成輔助突擊集團,由明水、周村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主力二十四個師的兵力,將誘北犯之敵誘進至適當地區,選其突出的一路圍而聚殲。一月三十一日,南路之敵開始北犯,但由於進攻之敵齊頭並進,穩紮穩打,不便分割殲滅。自膠濟路向南進犯的北線之敵李仙洲集團先頭部隊,於二月四日到達萊蕪。華東野戰軍認為與其待機過久,不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遂決定迅速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二月十日,華東野戰軍除留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偽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隱蔽兼程北上。十九日,華東野戰軍各部逼近萊蕪、顏庄地區。二十二日,北線之敵第四十六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七十三軍匯合,華東野戰軍即將該敵包圍。二十三日,萊蕪被圍之敵向北突圍,戰至中午華東野戰軍攻佔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隨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自東、西兩面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五時,將敵人全殲,戰役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