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版後記

2013年版後記

|2013年版後記註釋標題此系《李致與出版》後記,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從粉碎「四人幫」,到四川省出版總社結束,川版書有許多經驗教訓可以總結。我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任總編輯時,除參與制定總的選題,主要分管文藝(包括少年兒童讀物)編輯室、美術編輯室和總編室。總編室重點管設計科、校對科和內刊《交流》。也就是說,有許多經驗需要更多的同事來寫,所以本書只用了《李致與出版》這個書名。

從過去執行「三化」方針到「立足本省,面向全國」,對四川人民出版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如何適應這個變化需要做許多工作,還有些話想說。

務必調動所有出版人的積極性。出版社的工作是涉及社會的各方面,任何一個領導都不可能是全才,更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高明。僅就文藝編輯室來說,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曲藝,儘管有其共性,領導也不可能門門在行,關鍵是調動全社同志的積極性,放手讓大家去干,在實踐中提高。幹得出色,肯定表揚;遇到困難,幫助解決;遭遇失敗,總結教訓。這樣形成的團隊,才可能完成多種任務。

敢於策劃重大題材和約請知名人士寫稿。我們能出《周總理詩十七首》《在彭總身邊》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書,能出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艾青等名家在內的「現代作家選集」叢書,必然吸引更多的學者和作家到四川出書。這就是現在說的名人效應。編輯的主要精力應放在策劃、搞好選題、選准作者上,不要肆意修改文字。當然,任何筆誤和錯誤都須校正。

大膽運用外界力量。出《周總理詩十七首》時,請趙朴初指導和把關。「走向未來」叢書,主要依靠在北京的編委會。出兩卷《魯迅選集》時,請了曾彥修(原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與戴文葆來編選和註釋。四川出版了許多詩歌集,詩人周良沛為我們出了大力。運用外界力量,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努力提高社內編輯的業務水平。我們舉辦學習班,由社長、幾位總編輯講課。我負責三講:出版方針和對出版社的要求;如何寫好圖書的征訂單;搞好裝幀設計。平時,重點辦好內刊《交流》。每期一兩頁,把編輯的經驗和教訓,外界的肯定和批評,圖書的印製和銷售情況等各方信息及時送到編室和科室,讓每一個成員都能看見。原來設想新來的編輯都要先去校對科和設計室各工作半年,再做編輯。可惜當時工作繁忙,人手少,這個辦法未能堅持。

與《收穫》雜誌合作,是「雙贏」的措施。1982年,出版社與《收穫》雜誌合作,在樂山舉辦筆會,聯絡了不少當時著名的作家。這些作家的優秀作品,在《收穫》雜誌上刊登以後,又在四川出版社出版合集或單行本,形成「雙贏」的局面。

認真搞好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當年我去組稿,最好的辦法是帶一批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上乘的圖書給作者看。精美的書籍對名家的吸引遠比口頭宣傳有效。這些名家拿著四川出版的他們的書去給朋友看,又擴大了影響。如華君武向張樂平推薦到四川出書。這樣的事例很多。

與印刷廠和書店搞好關係。出版社支持四川新華印刷廠買了電子分色機。我個人與廠長李玉山交朋友,他離休以後成了我的讀者,常與我通信。四川省新華書店為支持川版書面向全國,把原先只發給省、市、自治區的征訂單增發至全國所有的縣。我至今對他們心存感激。

當年川版書的情況的確值得回憶。我個人的接觸面有限,所以附錄了一些我保存的資料。

在1986年首屆圖書博覽會,媒體報道川版書「品種多,有重點,成系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走向未來」叢書。這套叢書是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張黎群見我社出書思想解放,直接向我推薦的。該書共出版七十四種,介紹了當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互相滲透這一發展趨勢中的新理論、新思想、新知識,是「五四」科學精神的延續。叢書的編委和作者都是知名的學者,當今的副總理王岐山就是編委之一。在長期閉關鎖國后出這套叢書,難能可貴。這套書曾受到一些非議,但廣大讀者和學術界則十分歡迎,1987年5月,累計印數達八百多萬冊(據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工作情況反映》第八期)。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二十三名學者在《南方周末》將該叢書評為這三十年來影響最大思想類圖書之首。此外,「中國漫畫」叢書、「小圖書館」叢書、「近代稗海」叢書等等,都很受歡迎。

四川人民出版社與省外眾多的出版社保持友好關係。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韋君宜,在四川出了三本書,她生病時我兩次去看望她。三聯書店總經理范用成了我的朋友。湖南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胡真,在長沙會議之前曾來四川參觀,會議以後我仍密切聯繫,我至今保存他給我的全部信件。我珍惜與他們的友誼,在出版工作中與作者結下的友誼歷久彌新。

2013年8月22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致文存:我與出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李致文存:我與出版
上一章下一章

2013年版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