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烽火第五十六節 軍校
天啟二年九月初一,以國子監為基礎組建的大明國學院在京師西側什剎海的一處閑置的舊王府大院里正式開學了。內閣首輔孫承宗親自擔任該院的第一任祭酒,這祭酒的稱呼源於很久以前的太學和國子監中的官職稱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以後軍校建立之後,學院的祭酒被學生們改稱為院長了,因為這樣才能和軍隊里的軍長、衛長相對應,這是后話。
國學院主要分為短期班和長期班,短期速成班是針對那些準備參加下一次大考的舉人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漢語標準發音和初等數學,只有取得結業證書的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最終的殿試,不然你就算考中了進士,那名次也只能往後排。
長期班則不是一般人能進,他招生的對象也是全國的舉人,但卻有年齡限制,高於四十的老生員們那是一律拒之門外。這舉人入學也得必須先經過學院的教授們對他們進行一番天文地理文才武略的考校面試,過關了之後,也相當於半只腳已經跨進了金鑾殿,只要學習期間不出太大的紕漏,基本上是可以參加春闈大考的殿試。
這長期班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以文學為主,除了基本的漢語發音,初等數學,天文地理,初級格物等基礎學科之外,主要是學習研究詩詞書畫、經史子集等文學經典。另一個則是除了基礎學科之外,還要學習高級格物學和天文學,主要是製造應用方面的知識。
在國學院之內,天啟皇帝還特別要求孫承宗替他設置了一個科研院,這名稱也是聽李柏華所說,全稱是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天啟自己親自擔任這個科研院的祭酒,新科狀元王征則作為副手替他在國學院或全國各地挑選有一技之長的有識之士進入科研院,同他一起研究更加新奇好玩的物件。
雖然這國學院的組建和李柏華在天啟與孫承宗耳邊不斷訴說不無關係。但這學院成立的事情他卻不聞不問。^^首發?君?子??堂?^^不是他不想過問這國家根本之教育大計,而是他身不由己,不能去過問。他這些天整天被五軍都督府的老將軍們纏著,非要讓他趕緊把在天啟皇帝面前吹的烏拉烏拉地軍事學院組建出來不行。
這不,李柏華正在愁眉苦臉的蹲在城西的一個小山坡上,和宋獻策一起在琢磨著軍校到底該如何組建呢。周圍卻是坐著一圈鬍子白花花的老軍漢,他們都是為大明朝征戰了多年的老將軍們。他們是聽到王允中說,鎮海侯有辦法讓他們發揮餘熱,不用整天悶在家裡長霉發蛆的,都屁顛屁顛的跟著王允中出來催促李柏華抓緊辦事。他們所處地方不遠處。有一片新建高牆圍擋著一個巨大的莊院。院門外進進出出的都是運輸材料的車輛。
李柏華那個鬱悶啊,他本來只是在兵部和五軍府一起上奏摺地時候,隨口替他們說了幾句好話,但嘴巴一事興起,就連建設軍校這事情也侃侃談出,還說什麼可以讓那些上了年紀有多年戰鬥經驗地老將軍們發揮餘熱,進軍校教書什麼的。聽的兵部和五軍府的人不住的點頭,就連孫承宗也覺得這是個強軍利國的好主意,因為他也經常頭疼這些整天無所事事的老軍漢們鬧出地是非。
在一群閑人的「逼迫」下,李柏華這個直隸總督回京后還沒正式處理過直隸的什麼政務,又被抓差開始組建軍校了。這古代的建設用地就是好弄。隨便指一塊地。騎著馬跑上那麼一圈,然後對土地原來的主人說,這地皇上徵用了,你們馬上搬走,這征地手續就辦完了,最多象徵性地支付地主一些補償銀子而已。而那些地主聽說是皇上征地,一個個都恭敬地不得了,二話不敢多說裡面搬家走人。李柏華一點都不擔心會出現什麼最牛釘子戶之類的事件。
校址選好了自然就要開始建設了。這下子還處於河道總督陳道亨嚴密控制下的水泥派上了用場。李柏華將原本俘虜改造的河南「工程兵」直接調過來三萬,開窯燒磚的燒磚。挖土的挖土,打夯的打夯,按照總旗劃分工作內容和工作量。
幾天過後,一個十里長十里寬,高三米的學院圍牆就砌起來了。這圍牆全部用磚石水泥砌築而成,每隔五十米一個火槍射擊專用地碉堡。從外面乍看不知道內情地人還以為到了什麼絕密禁地。這一切都拜李柏華的胡思亂想,他把這裡當作成水泥使用地實驗場了。雖然進度在李柏華看來已經夠快了,但那些老軍漢們卻覺得還是太慢,整天就跟在李柏華身後督促著,還不時的出一些餿主意。李柏華對他們的主意一概不理,不然光著圍牆恐怕就會修成和木樁子一樣的軍營籬笆樁了。
圍牆的建築樣式和大明朝當時流行的款式如此的不協調,很快就引來看不慣的眼光。這不,右都督王允中就過來質問了:「我說老弟啊,你這學府怎麼修的和城池一樣呢,這麼堅固的圍牆,恐怕連個鳥都飛不進去了,你這裡是教書育人還是看押犯人呀。」
李柏華嘿嘿一笑,說道:「這圍牆堅固自由堅固的道理,你看咱們這裡是什麼地方,那是培育我大明軍隊中各級軍官的地方,以後那些軍隊里的混小子們過來,不在把這裡修的清凈艱苦一些,難不成還要修的和宮殿一樣把他們供起來呀?況且,這裡還是咱們的最高軍事禁區,閑雜人等一律不得入內。」
王允中仍然不滿意他的回答,又說道:「你修這麼大一個院子,裡面能裝多少人啊。這裡面當作京師大營駐紮個上萬人馬都夠了,這不是浪費嗎?」感情他把這軍事院校當作普通的學堂看待了。
李柏華沉思半刻,嚴肅的說道:「老爺子啊,其實軍事學院,除了要培養我們大明軍中的高級將領,讓他們擁有過硬的素質和軍事指揮本領之外,更多的是要培養軍隊里更多的中下級軍官,而且諸位都看到了,現在的戰爭已經不是以前我們靠戰馬弓箭大刀來拚死了,威力巨大的大炮、射程比弓箭要遠好多的火槍,已經是現在戰爭取勝的關鍵。說句有些得罪人的話,現在打仗光靠蠻勁是不行的。但話又說回來,沒有蠻勁和勇氣,那也是萬萬不行的。所以,這所軍事院校,培養出來的軍官,不僅僅要懂得火炮火槍等現代化作戰的技巧,還要培養他們有一顆為我大明帝國的繁榮昌盛拋頭顱,撒熱血的勇敢忠誠之心,要培養出一大批英勇奮鬥、堅頁不屈、能一直戰鬥到最後一人的中下級軍官,當他們學成之後,分散到我朝各地的軍中,不僅僅充實了當地的軍事力量,更能把所有的將士擰成一股堅實的繩索,讓他們忠於我們的皇上,熱愛我們的國家。到那個時候,不管哪裡來的反動勢力,我們都有團結一致的信心,將他們一掃而光!」
李柏華即興的演講讓圍在周圍的老將軍們若有所思,一個個都沒有了開始那種審問犯人似的表情,而都紛紛低頭慢慢咀嚼其這些話裡面的深意了。
其實李柏華原本是想讓天啟皇帝做這個學院的最高祭酒,但私下和孫承宗密議了一番之後,還是沒有提出這個建議。孫承宗認為皇帝擔任著祭酒長久下去會加重了皇權,如今的天啟皇帝還好,萬一天啟之後出現一個更加強勢的皇帝,一旦皇上爭權,那百餘年來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臣權將會毫無迴旋的餘地。而李柏華也想通過軍事學院的建設和五軍都督府的改制,再次理清文治國武保家的概念,讓那些為帝國征戰多年的老將軍們有一個好的歸宿。
當時孫承宗還提出,如今全國各地的衛所都在整編裁撤,兵部已經根據內閣的提議擬制將全國劃分成幾個大都指揮使司的方案,這種設置已經和唐朝後期的那種節度使有些相似,因此他擔心會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現象。
這種情況當然不會出現,李柏華很肯定的給出了答案,在他的構思里,等到全國幾個主要地區的鐵路大動脈打通之後,將會把全國範圍內的募兵通過鐵路運輸到不同的屬地去駐守,而且徵兵工作要交給兵部,練兵統兵是五軍府的事情,這樣就避免了官兵有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可能。另外,通過在軍校里標準化的管理,學成分赴各地的軍官都可以定期輪換,包括都指揮使司的總司令,也一樣需要進行輪換,從而可以避免擁兵自重的問題。
幾位老將軍相互對了對眼神,都從彼此的眼睛里看出欣賞的意思,王允中便說道:「小子,以前他們說你會打仗能打仗老夫還不服氣,聽你一席話,還真是覺得自己不服不行,有學問的人就是不一樣,打仗有謀略,講話也是一套一套的,老夫等人服了,這學院就按照你說的樣子做吧,咱們不干涉了。不過,話說回來,這速度要加快,今天那國學院都已經開學了,咱們這裡才剛剛動工修建,不快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