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零五章 學問方向
「自家學問,自然是要掌握的。」辜老點頭表示贊同,但是又搖了搖頭:「但這些是家學,慢慢來就好,不用急在一時,不好作為應付學校的課題。」
「你師叔也是家學,但現在就在首都搞《集韻》,有了和海外幾個圖書館的合作,他通過你那個引擎,搜撿出了五種《集韻》的宋本和影宋本,另有清人講述《集韻》的三十多種成果筆記。」
「他準備以這些作為讎校本,對流傳最廣的清代顧廣圻修訂曹楝亭本《集韻》,做大規模的全面校理,整理成《集韻校本》,然後展開研究。」
《集韻》也是宋代的一部韻書,編在仁宗年間,大學者宋祁認為《廣韻》多用「舊文」,收錄文字太少,上書皇帝要求增廣。
該書採用了與《廣韻》完全相同的韻部,只是韻目用字,部分韻目次序和韻目下所注的同用、獨用的規定稍有不同。
如果說《廣韻》是更加遷就唐代的聲韻,也就是對於宋人來說的「古言」的話,那《集韻》就好比宋人的普通話詞典,照顧的是宋人的「今言」。
因此《集韻》對於研究古代語言標準音的遷移轉化,也就是「聲律流變」,推演古人對文字的真正發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集韻》收錄了宋代當時常用的五萬多字,字數上超過《廣韻》一倍,且許多重字,俗字也收錄了其中。
重字就是孔乙己說的「回」字的四種寫法,俗字就是民間常用替代字,簡化字,科舉上使用被考官發現立刻落選的那種。
當年四川有個考生叫趙旭,被考官選入了前三名,交給仁宗點定,仁宗發現他將唯字的「口」旁寫成了「厶」,因此落榜。
又如休閑的閑,門中之月為正字,門中之日就是俗字,平常小商小販可以亂用,但是公文等正式場合就不能。
但是好笑的是,隨著歲月流轉,很多俗字因為書寫方便,慢慢變成了正字。
這種流變在建國后推行簡化字的過程里,又被學者利用了起來,其實簡化字版本當中的用字,自創的不超過五個,剩下的全部來自古代已經出現了的文字和通用之法。
後世有心之人攻擊簡化字是胡編亂造,這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比如「從」,「麗」,「萬」,簡化字與甲骨文幾乎完全一樣,相當於回到了文字的本初狀態,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再由繁而簡的過程而已。
因此抨擊簡化字推崇繁體字的人,並非對繁體字多有研究,反倒多是讀書不廣,人云亦云之輩。
因此《集韻》對研究中國漢字的變化,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按照辜幼文的意思,周至應該效仿自家兒子這樣的研究方向,在自家學派的基礎上有所發揚,將聲韻學研究推進到更高的高度,才算是符合要求。
周至心裡卻暗叫一聲苦,老師叔是什麼人?十年前國家組織編纂《漢語大詞典》的時候他就是主力,加上這些年一直不間斷的精進,現在退休了更是開心,脫離教職專註學問,現在國家將《集韻》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實踐和歷史擔當的光榮任務交給了他,幾乎長年待在首都,周至幾次去首都想要見他都被婉拒,幾乎隱藏在故紙堆里了。
這樣專註到極致的人,周至自問不是自己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傢伙能夠比擬的。
就這樣專精,辜振鐸還給自己定下了十年的時間,從前年開始算,《集韻校本》這部書,估計要在二零一三年才搞得出來。
見周至面有難色,辜幼文笑道:「他是老派的知識分子,方式方法並不可取,比如你現在有信息科技做支撐,許多以前需要死記硬背的基礎功夫就大可以免了,有了搜索引擎,也少了許多檢索引證上消磨的時間,所以他要花五年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你只需要一年兩年就可以。」
「話也不能這樣講。」周至說道:「如此錘鍊文章勉強還得用,但是一旦到了演講彙報的場景下,別人隨便提一些關聯問題,總不至於還得先去搜索一番再告訴人家答案吧?而且要是沒有基礎的功夫,就把引擎擺面前也不知道如何檢索起,要是一點文史基礎都沒有的人,用搜索引擎反而更浪費時間。」
「不管怎麼說吧,有工具還是要好得多。」辜幼文說道:「我們這門學問,將來和一般的文史學科,距離就要拉得更開了。」
「為什麼呢?」周至問道。
「因為聲韻沒法檢索啊。」辜幼文說道:「用文字表述聲音,本身就會有大量的信息損失,比如同為平上去入四聲,蜀中的四聲,粵語的四聲,客家話的四聲,其實都有細微的區別,與普通話的差異那就更是天差地遠了。」
「所以回溯到宋代讀宋詞,甚至回溯到唐代讀唐詩,更甚者回溯到先秦讀楚辭,讀詩經,到底當時的音韻是如何的,我們極難簡單通過基本韻書判斷出來。」
「我們只有從韻書的反切入手,將所有的聲韻反切都集中起來進行統計,在從前後諸部韻書的流變,結合同時代的各種韻文,筆記中記錄的與音韻相關的內容,推演出宋韻和唐韻的音與聲來。」
「但是這兩樣東西最終到底是要用耳朵聽,而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我們這門功夫就是通過文字記錄的聲音信息,去研究歷史聲音的本來面目,難度可想而知……」周至順著辜幼文的話題往下說。
「可得意吧,只有我們華夏才有這種幾千年前開始記錄聲韻的手段,能夠讓我們有窺見古音的途徑,已經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遺存當中最優秀的了。」辜幼文笑道:「至於說不準確,說發生流變,你看看當代,哪怕有現代音標和現成的聲音樣本作為輔助的英語,也在流到澳洲和北美后,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音標相同而讀音不同,它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說道這裡,辜幼文突然想到了一個課題:「誒?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宋韻和唐韻推演出來,然後讀出來,存儲為語音信息?」
「那我們可能會被罵慘。」周至手扶著腦門:「到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客家話、粵語、西南官話、湖廣官話這些唐宋遺音較多的語種,我們採用哪一種作為基礎?還有北方語系南遷這一整個大的變化過程,我們取哪一個時點作為宋韻基點?哪一個時點作為唐韻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