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不夠使臣湊!

文官不夠使臣湊!

洛陽

朱溫收到柏鄉的戰報,驚的幾乎從龍椅上站起來。

王景仁敗了?

這怎麼可能!

以王景仁的能力,再加上他派去大軍都是大梁最精銳之師,哪怕有晉軍來救,打一個成德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怎麼會敗?

朱溫忙拿著戰報仔細看起來。

過了一會,朱溫放下戰報,感慨出這一輩子最傷感的一句話:

「生子當如李亞子,我的那些兒子和他一比,簡直如豬狗一般!」

王景仁的指揮沒問題,韓勍和李思安打的也沒問題,要真說有問題,那就是當初他選將時犯了以客為主的毛病,但朱溫知道,這點毛病,在一般統帥眼裡根本發現不了,哪怕發現,在梁軍兵力的優勢下,也完全可以被彌補。

而李存勖,不但發現這一點,還硬是抓住這一點,翻了盤。

李存勖,今年才二十六啊!!

六十歲的朱溫突然生出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的感覺。

本來就在養病的朱溫覺得自己病又加重了。

不過現在不是生病的時候,朱溫一道詔書,派手下另一個大將楊師厚立刻到梁晉邊境,去抵禦即將到來的晉軍。

然後又下了一道詔書,讓梁國邊境所有城池守將緊守城池,以防晉軍進攻。

打了一輩子仗的朱溫很明白,如今梁軍大敗,晉軍定然會乘勝追擊,而此時梁軍正人心惶惶,一個不慎,就會被摧枯拉朽般擊敗。

兵敗如山倒!

又想到成德旁邊的魏博,朱溫當即派自己心腹謀士李振去,當初羅紹威死後,為了顯得自己不那麼薄涼,他讓自己的女婿,也就是羅紹威的長子駐守魏博,可他知道以羅紹威兒子的能力,別說擋住李存勖,就算只守城都沒可能。

李振,跟著朱溫南征北戰的心腹謀士,當即從洛陽啟程,趕往魏博。

而朱溫,也拖著病體,準備從洛陽移駕汴州,汴州離魏博較近。

朱溫明白,此時,能擋住李存勖的,只有他御駕親征了!

果然不出朱溫所料,朱溫才剛起程,梁軍和晉軍的交界幾個城池就紛紛送來求救急報,晉軍李嗣源、周德威已經開始帶兵攻打城池。

朱溫當即讓帶軍已經走到半路的楊師厚去救援。

楊師厚不敢耽擱,立刻帶大軍日行百里前去救援。

緊接著,魏博也傳來八百里加急,魏博果然被晉軍圍了,而且圍城的是李存勖!

據說魏博都差點被打下來了,不過好在朱溫派去了李振,李振夠狠,直接架空了羅紹威之子,自己親自守城,總算保住了魏博,不過李存勖一副不打下魏博不罷休的架勢,李振也快撐不住了,只能向朱溫求援。

壞消息一個個來,朱溫知道再不能耽擱下去,直接帶兵剩下的大軍,開始御駕親征。

朱溫都做好自己死扛李存勖的準備了,結果他剛出發,楊師厚傳來戰報,李嗣源退兵了。

楊師厚什麼時候這麼厲害了?朱溫滿腦子疑問。

不過現在沒空想這個,楊師厚離晉軍最近,朱溫當即派楊師厚接著救其他城池。

沒兩天,楊師厚又發來戰報,周德威退兵了。

楊師厚居然打跑了周德威,這怎麼可能?

本來只是想讓楊師厚去救一下的朱溫愣了。

不過不管怎麼回事,現在魏博正急,朱溫立刻又派人傳信楊師厚,既然你沒事,就去救一下魏博吧!

想到王景仁,朱溫還特地在信中囑咐,只要幫著守住魏博就行,朕隨後帶大軍去支援你。

結果沒兩天,楊師厚又傳來戰報,李存勖退兵了。

正帶著大軍剛走到半路的朱溫傻眼了。

楊師厚什麼時候這麼厲害了?

魏博

自己什麼時候這麼厲害了?

楊師厚看著城外退的一乾二淨的晉軍,也覺得暈暈乎乎的。

他什麼也沒幹啊!

從接到朱溫詔令的那一刻,他不敢耽擱,趕忙帶著自己手下的大軍去梁晉邊交界處的城池救人,結果剛一到那,就看到李嗣源正帶兵在攻城。

他立刻帶大軍上去打算救援,結果還沒等到他帶大軍走到城下,李嗣源居然帶大軍撤了。

撤了?

還沒打就撤了,這不附和李嗣源李橫衝的性子啊!

再說如今晉軍正乘勝追擊,士氣銳不可當,肯定不會撤軍。

肯定有詐,詐退!

定然是想引我上鉤!

名將楊師厚當即紮營,並對著李嗣源撤兵的方向冷笑。

老子就不追,老子就在這等著,看你還能不回來。

結果,一天……

兩天……

三天……

在城外吹了三天風的楊師厚:……

怎麼還不回來?

楊師厚派斥候一查看。

居然真的退兵了。

怎麼會退兵呢?

怎麼會真退兵呢?

你們不是在乘勝追擊么,退了怎麼追擊?

百思不得其解的楊師厚實在想不明白,不過好在敵軍退了對自己有利,就把戰報送往了洛陽,當然他沒敢發捷報,只是實話實說李嗣源退軍了。

過了兩天,接到朱溫傳令,去救其他城池。

楊師厚帶著大軍任勞任怨的出發了。

不過這次對的是周德威,楊師厚自知自己比周德威還差一些,所以一路倍加小心,等到到了城池看到,剛看到周德威,楊師厚立刻紮營,打算跟周德威死耗。

結果……周德威看了他一眼,退兵了!

楊師厚:……

追,還是不追?

想到周德威素來喜歡使詐。

楊師厚接著在城外吹風。

一天……

兩天……

看著絲毫沒人影的城外,楊師厚默默拿起筆,給朱溫又寫了一封戰報。

同樣只是戰報,不是捷報,周德威退兵了。

送出信后,楊師厚撓撓頭,難道他在外名氣很大,大到晉軍一見他就跑。

不應該啊!

楊師厚默默把自己打過的勝仗想了一遍,嗯,自己好像還是比周德威差一些。

過了幾日,朱溫的信又來了,讓他去幫忙守魏博。

想到攻打魏博的是李存勖,楊師厚腦門一疼,不過好在他家陛下對他要求不高,只說讓去幫著守城,沒說讓打敗李存勖。

楊師厚於是帶著大軍又朝魏博出發。

結果等他風塵僕僕趕到魏博,剛爬上魏博的城樓,還沒看一眼李存勖長什麼樣。

李存勖退兵了。

又……退兵了……

楊師厚看著瞬間空了的城外,突然產生一種錯覺。

難道老子真是戰神轉世,威震天下?

*

李存勖是被楊師厚嚇退的?

當然不是,楊師厚算老幾啊!

就算他朱溫親自來,李存勖也照樣提著銀槍上去一槍。

李存勖之所以退,是因為劉守光的那封信。

李存勖本來沒把劉守光那封破信放在眼裡,就劉守光那樣的,居然想在他手裡摘桃子,純粹是活膩歪了。

所以李存勖看過之後,只是當了笑話,就隨手把信丟了。

不過李存勖不在意,其手下監軍張承業卻在意了,這位老太監是從皇宮裡出來,自幼見慣了宮裡的爾虞我詐,當即勸李存勖:「劉守光雖然不足為慮,可幽州在咱東面,如今咱們在南面打仗,若是劉守光派一支輕騎去襲了咱們老巢晉陽,那王爺即使打贏了朱溫又有什麼用。昔日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王爺難道忘了?」

李存勖一驚,昔日夫差為爭奪霸主的地位,帶兵遠上黃池會盟,只留太子和老弱少許兵力守城,被卧薪嘗膽的勾踐抓住機會,趁機領三千精兵攻速夫差國都,太子緊急派人求援,夫差卻因正在爭奪霸主名分的緊要關頭置之不理,結果等夫差終於爭得了盟主之名回來,夫差的國都卻早已被勾踐攻破,最終亡國。

當日之事與今日何其相像!

李存勖當即給李嗣源、周德威去手令,令兩人退兵。

而他自己也打算最後努力一把,看能不能在援軍來之前攻下魏博。

不過魏博本來就城厚,又有朱溫心腹謀士李振親自守城,李存勖攻了幾日,也就放棄了。

等李嗣源、周德威的大軍一回來,李嗣源就收兵,帶著眾人回成德了。

所以楊師厚每次,才會每次看到晉軍退兵。

人家不是因為他才退兵,人家是本來就在退兵,只是他恰巧碰上了而已。

*

李存勖懷著一肚子氣回到成德,他本來可以乘勝追擊一舉和朱溫爭天下的,誰想到被一個小小的劉守光給破壞了,當即就要帶大軍去討伐劉守光。

周德威、張承業卻又攔住了李存勖,張承業說:「劉守光雖然作惡多端,但天下還不知道,咱們貿然出兵,師出無名。如今他既然想當盟主,咱們不如成全他,一來使他驕傲自滿,二來也讓天下知道他的野心。」

李存勖一想也是,乾脆把王鎔、王處直叫來,覺得有點少,又把手下的大將李嗣昭、周德威、李嗣源叫來,給劉守光湊了個六吉利數,一起聯名寫了一份表彰,奏請劉守光為尚父。(李存勖:反正是朱溫的爹,無所謂)

幽州

正糾結著出兵不出兵的劉守光,收到李存勖的表奏,頓時驚呆了。

李存勖居然表奏我為尚父!!

他只是發信給王鎔、王處直,誰想到李存勖居然上趕著也來討好他。

原來他們真兩敗俱傷啊!

劉守光頓時激動起來,立刻把這份表奏轉送去洛陽,並附上一封自己給朱溫的信。

大意:陛下,不是我想著給自己加官,實在是李存勖、王鎔、王處直他們盛情難卻,陛下您封我做尚父和北面招討使,剩下北面的事,我替您處理了。

朱溫一接到信,差點被劉守光蠢笑了,也終於知道李存勖為什麼會退兵。

不過如今他兵敗,需要休養生息,能有個人牽制李存勖也不錯,當即大筆一揮,同意了劉守光的冊封,並還特地遣使者前去冊封。

劉守光得知朱溫居然也應許了,簡直驚喜的呆了。

回過神來,劉守光立刻開始準備受封大典。

由於讀書太少,劉守光還以為尚父就是皇帝的爹,皇帝既然是皇帝,那皇帝的爹定然也是皇帝,所以劉守光完全按照登基的禮儀來準備自己的受封大典的。

結果在準備大典的過程中,劉守光突然發現了一個自己一直忽略的問題。

他手底下沒文官。

登基需要文武百官啊!

哪怕文官再少,宰相總不能少吧,而唐朝的宰相,最少需要三個。

劉守光扒著手指頭算了算,孫鶴已經被他宰了,馮道正在坐牢,韓延徽勉強算一個。

他湊不出三個!

劉守光傻眼了。

不過這點小問題怎麼能難得倒劉守光呢,劉守光當即寫信給朱溫、李存勖、王鎔、王處直,讓他們派人來觀禮,並且明確要求只許文官來。

朱溫、李存勖、王鎔、王處直不明所以,還以為劉守光好面子,不過這局本來就是他們做的,幾個人就當陪猴耍,紛紛把派了手下一個文官去觀禮。

結果這些文官一到幽州,劉守光立刻就把他們叫去,然後給他們授官。

朱溫的使者被授大燕首相,李存勖的使者被授大燕次相、王鎔的使者被授大燕末相,剩下的王處直使者,他被授太常卿,掌管燕王登基大燕皇帝的禮儀。

劉守光授完官,滿意的去接著準備自己的登基大典了。

幾個使臣捧著自己手裡的新官服,面面相覷。

文官不夠使臣湊,這也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富民強國才是王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富民強國才是王道
上一章下一章

文官不夠使臣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