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朱友貞上位
公元913年的新年,是勝利的新年也是四位大神滿意的新年。李存勖掃燕成功,擴大了地盤壯大了實力,嗯,很好,滿意。李智山穩定了新得西域,手下兵馬擴充過五十萬,春風得意的他……滿意。黃真呢,心情非常好,復國成功且霸有江南半壁,七個字……爽!而梁國奪得皇位的朱友珪,也非常滿意,兩口子晚上睡覺也能樂醒了。
大梁新皇帝祭祀太廟改元鳳歷大赦天下,小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但是,虛假祥和中,往往會隱藏著危機,梁國境內關於他皇位得來不正的傳言變得越發昌盛了,在新年一片祥和景象中,無數的陰謀正在滋生。
均王朱友貞,就是奉旨誅殺朱友文的那位,今日迎來一位客人。誰?就是奉旨而來安撫諸王的駙馬趙立岩,理理關係這人還是穆子文的連襟。按說趙立岩是太祖朱溫的女婿,老丈人歸天,多位大小舅子爭奪皇位,他應該冷眼旁觀順其自然,誰當皇帝與他有關係嗎?可這人無德,是個喜歡熱鬧的人,在與大舅子朱友貞把酒言歡時,竟然在回答問題時把朱友珪整個弒父奪位的事情來龍去脈抖個乾淨,這下不得了了。朱友貞是賢妃張慧之子,是嫡子中的嫡子,怎能容忍一個軍妓所生的孽子,殺害父親奪走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士可忍孰不可忍,朱友貞一拍桌案大怒道:
「此等大逆不道卑微小子,弒父殺君竊取重位,吾等不能容他,妹夫,你幫我一把,剷除此賊,事成后你不但是我妹夫,也是一位異姓王爺。如何?」
嘿……既能看熱鬧還能弄個異姓王噹噹,嗯,何樂而不為呢?
兩人一拍即合結為盟友,趙立岩還給朱友貞出主意,讓他拉攏軍神楊師厚,只要這人同意並參與,此事……哼哼,豈不是褲檔里抓啥,手到擒來……啊……哈哈……
歡笑中計議已定,兩人分手分頭行動起來。朱友貞派親信秘訪楊師厚,痛陳朱友珪的滔天罪行,力邀楊軍神主持正義,與均王一道消滅朱友珪這一無恥竊國大盜,並許諾事成后封其為異姓王大司馬。
楊師厚對朱友貞印象不錯,對他的理想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對事成后的封賞不感興趣,只是提出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再在朝中操勞。這個好辦,不就是怕卸磨殺驢嗎,不用懷疑我的仁義,事成后您老依然是異姓王,掛大司馬銜,永鎮魏州聽調不聽宣,這樣,總可以放心了吧!
軍神見均王這麼給面子,那咱也不能含糊,干就是了。
五月中旬,楊師厚派出大軍佔據懷州,與朱友貞匯合后,突襲洛陽。趙立岩領人偷開城門又騙開宮門,朱友貞進入皇宮搜捕朱友珪。年前的一幕重現,朱友珪見大勢已去抵抗無望,只好在親信數人保護下翻牆逃走。堂堂大梁皇帝混到這種地步也算千古奇聞,朱友珪逃出皇宮卻發現逃不出京城,到處是叛亂的軍士盤查,自己已是插翅難飛,犯下殺父弒君這等大罪的人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也罷,死就死吧,誰殺也是殺,那就自己來吧!於是,朱友珪絕望之下,一咬牙一跺腳,先殺老婆張氏,自己反手一劍抹了脖子。
梁國形勢突變,朱友珪身死朱友貞上位,兌現承諾大賞四方。鄴王楊師厚永鎮魏州,這成了朝中大臣心中一根威脅皇權的刺,數次進言朱友貞分化楊師厚,否則他就會走上太祖皇帝的老路。楊師厚得知消息,心中憤怒欲要起兵清君側,但是怒氣攻心一下子病倒了,幾個月後竟然死了……
楊師厚一死,合朝慶祝,清算天雄軍的事正式啟動。朝廷分拆天雄軍,天雄軍將士團結一心與其對抗,雙方混戰多日不分勝負。後來天雄軍新首領王彥與眾將商議后便學朱友謙之法,舉城投靠晉王李存勖。
李存勖豈能放過這一良機,當即起大軍進入魏博等地,接受城池安撫百姓,與天雄軍一齊抗擊梁國大軍。幾番大戰梁軍屢戰屢敗損兵折將,朱友貞無奈只好割地求和。雙方罷兵,晉國佔據梁國北方數州領土,朱友貞的實力再受削弱,晉梁兩國勢力逆轉,李存勖開始佔據上風,完成父王遺願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當年老朱不肯把位子傳給親子而要傳於養子,擔心親兒子無能,打不過老冤家李克用的兒子,毀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現在看還真有眼光,朱友貞就是打不過李存勖,老朱的江山真要葬送在自家親兒子手裡了。
在這場俄烏……梁晉爭奪魏博之地戰爭中,湧出幾位智計百出的將領和殊死抵抗的勇士,著實為此戰增光加色。比如梁軍將領劉尋正面不敵晉軍,就想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設疑兵守空城,主力部隊抄晉軍後路奔襲李存勖老巢晉陽城,而李存勖一再試探后立刻意識到他的陰謀,派兵回援晉陽,與正殊死抵抗晉軍攻城的張承業裡應外合大破晉軍。
梁晉之戰魏博數州是主戰場,但朱友貞為了支援魏博會戰,聽從良將建議,趁著李存勖圍攻魏縣,老巢晉陽空虛之際,派出王檀率軍三萬攻取。晉陽城防守果然空虛,城中兵力在擊破劉尋后,追擊尾隨參與聚殲戰役。梁軍突然來襲讓留在晉陽的張承業措手不及,只有邊發出求救信邊組織能上城牆的人全部參加防守。梁軍圍攻多日險些破城,幸虧退休老將安金全和趕來支援的晉軍大將石君立連用巧計又帶頭殺敵,這才保得晉陽不失。
王檀雖說兵力雄厚,但不敵晉軍安石二將利用地利優勢,連用計謀襲擊,料定此次攻晉將會失敗,於是趁晉軍主力尚未合圍,帶領隊伍快速脫離戰場,收兵回了梁國。兩路軍兵一滅一退,朱友貞把怒火發泄到敗軍之將張尋頭上,欲將其治罪,卻不想激的群情激昂眾將官大呼不平。朱友貞一看大事不好,便改為好言安慰,此事不了了之。經此一役,朱友貞威望大減,朝中大臣失望之下不再盡職盡責,朝綱敗壞亡國之兆已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