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1】
帝堯處理完鯀治水事件以後,自感精力和元氣都耗損太多,就一任政事,概交攝政帝代理。虞舜謹慎行事,勤奮理政,萬眾恭遵,百官都聽令,各種事務進行得有條不紊。
除夕剛過,正月初一。
平陽到底是京都,儘管洪水連連,年的氣氛仍然很濃。新年新春第一天,陶唐古國的所有官員、部落聯盟中所有諸侯國的大小諸侯和首領,都按時到了帝國的中心平陽參加禪讓大典。京都的平民百姓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禪讓大典。帝堯如此大動干戈,其用心顯而易見,就是要把慶典辦得格外引人注目,通過輝煌的場面,體現復興華夏的意志和希望。把盛大的慶典定在新年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是要預示萬象更新,象徵洪水之害中舉步維艱的陶唐古國將從此展示新的開端。
堯是帝嚳的兒子,是黃帝的後裔,舜是少昊的後人,禪位大典卻在祭祀帝堯先祖的太廟舉行,原因在於虞舜是帝堯的女婿,「女婿當半子」,黃帝是娥皇、女英的祖先,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虞舜的先祖。
太廟裡香煙裊裊,虞舜接受了帝堯的禪讓,按照約定速成的辦法,帝堯仍是名義上至高無上的君王,虞舜是攝政帝,挑起了實際管理的重擔,挑起了管理國家、協調萬邦、治理洪水、恢復活力、保障人民安全幸福的重任。
攝政帝虞舜知道,禪讓大典的莊嚴舉行,就意味著帝堯已經將天下禪讓給他,實際上就是將治水的大任、陶唐古國的前途和命運都交給他。就意味著從今以後,他當義無反顧地竭盡全力,躬行天子之政。
虞舜說不出有多感激老君王帝堯對他的無比信賴,雖說做了攝政帝,心裡卻不十分踏實。虞舜看來,天子之位,雖然直接授受於人,可是說到底還是授受於天,這是從太古時候開始就不可動搖的信仰。雖說他也親自得見了「龍銜河圖,龜負洛書」的情景,但是還是很想知道上天對這件事的看法究竟如何,也希望通過觀測天象來檢查一下當前的政治舉措有沒有失誤的地方。國家安天下,養萬民,靠的是農業生產,仰仗的是準確的時令節氣。當春不春,萬物不生;當夏不夏,萬物不長;當秋不秋,萬物不收;當冬不冬,萬物不藏。治理天下,如果不以上天為準繩,就把握不了陰陽平衡;如果不以大地為準繩,就看不清柔與剛之間的調節;如果不以人道為根本,就會迷失行仁取義的大政方針。虞舜知道:自古以來,處理好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這七個方面的政務,乃是君王施政的根本。所以虞舜決定要認真觀察北斗七星的運轉,檢測天地二十八宿的盈縮進退,對照政治舉措,嚴格反省天象所指示的微妙變化,從而根據上天的垂示,從各個方面對帝國的政策作出平衡和調整,以便使朝政更為完善。
因此虞舜接受禪讓做了攝政帝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舉行大型祭祀,祭祀天地,祭祀日月星辰,祭祀各路神祗。
祭天地又叫「封禪」,早在伏羲時期就已經產生。所謂「封」,就是祭天;所謂「禪」,就是祭地。《史記•封禪書》說:「黃帝封泰山,禪亭亭。」軒轅皇帝曾經在泰山封禪告天下大一統,在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在山下的小山上除草掃地為場而祭地,向天地報告天下太平。封丘高聳以象徵天,禪場在下以象徵地。後來,封土演變為壇,祭天為圜丘,為圓形,象徵天圜;祭地為台,為方形,象徵地。
祭日月星辰則是表示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祭祀日月星辰,儀式十分嚴格,十分講究祭禮的分寸與層次。祭日必須在高築的土壇上,祭月就在低陷的土坑中,以這種方式來區別日與月的明與暗;祭日必須朝著東方,祭月則朝著西方,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內、外有別。黃帝時期,祭祀日月星辰的時候,要「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黃鐘大呂是一種最響亮最有氣勢的音樂,《雲門》是黃帝親自創製的祭祀歌曲。與此同時把祭品放在柴上燒化。帝堯祭祀日月星辰的禮儀沿襲了黃帝以來的方法,而舞雲門則換成了舞咸池,《咸池》則是帝堯親自創製的祭祀歌曲。祭祀日月星辰,主祭的要虔誠禱告,然後把牲畜放於柴上燒烤,讓星辰享受,同時在樂隊伴奏下,多人組成的舞隊手裡拿著羽毛或者彩色布繒編織的舞具跳起帗舞。
祭祀各路神祗主要是祭祀社稷。社稷是國家的象徵。社,就是土神;稷,就是穀神,地利人和,實際上就是為民祈福。
攝政帝虞舜決定在東嶽泰山設下祭壇,他要在這裡把攝政天下的大事告知上蒼。
天地變化,自東向西。所以泰山才有了一個異常尊貴的名字:岱宗。岱,指循環代謝;宗,就是尊長。從地域區劃上看,帝國的政治中心雖然在首都平陽,而岱宗則是帝國東方區域各諸侯國的政治中心。因此,作為攝政帝的虞舜就把泰山作為告祭上蒼的地方,也作為首次巡視的第一站。
二月初,虞舜帶著內閣所有大臣,離開首都平陽,抵達泰山。
這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綿亘數百里,主峰突兀,群峰如柱,山勢險峻,峰巒層疊。滿山的青松蒼翠挺拔,使山更顯莊嚴、巍峨;縱橫交錯的溪泉,使山石在硬朗之中又不失靈秀與纏綿;四時飄渺變幻著的雲霧,又憑添了幾許奧秘與神奇。
虞舜到了泰山,他親自確定築建祭天地和日月星辰的祭壇的位置,把祭壇選定在岱廟,這裡前通天街,後接盤山道,泰山由此步步登高,漸次進入佳境。
虞舜親自教給用五色土築建祭壇的方法。親自指揮除草掃地,清理為方形構築祭台。
吉日已定,虞舜即將親自登壇,以最大的虔誠,先祭祀上帝太乙,再祭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以及天下所有神祗,祈求天下太平,萬民安康。
祭祀這天,除了朝臣,東天官所轄範圍的各諸侯、所有部落之長都到了。五色土築成的祭壇上圓下方,上端圓部直徑一丈二尺,下端方部寬二丈四尺,全高九尺,上端圓部與下端方部結合部形成一平階。虞舜衣冠整齊,面朝正東,站立壇上,方圓結合部的平階之上、東天官羲仲、巫鹽、契、棄、皋陶、伯益等數人,成半圓之形分列,面部都朝著東方。祭壇下面正前方,堆放好了一大堆乾柴,乾柴之上,放有整隻豬、牛、羊做犧牲。所有參加祭祀的諸侯、酋長、鄉村代表中的圩頭村頭澤頭崗頭等都分列在祭壇兩邊。
時辰到了。早已經齋戒沐浴更好了衣的攝政帝虞舜雙手合十,在大巫師巫鹽念念有詞之中,首先祭天地,虞舜向天地拜畢,虔誠地禱告著:
陶唐古國攝政帝有虞氏舜,又名姚重華,虔誠叩拜皇天后土:
皇天有靈,生我虞舜。後土垂憐,施我糧禽。
帝堯有德,委我重任。不勝惶恐,告天祈請。
祈賜鴻福,佑庇蕃昌。綿綿瓜瓞,伏惟尚饗!
祭天祭地已畢,禮儀就進入了祭祀日月星辰。攝政帝虞舜先站在壇上,面向東方,叩頭作揖,參祭的所有人也都朝著東方叩頭作揖;而後攝政帝步下祭壇,走到祭壇背面一個早就準備好了的低陷祭坑中,面向西方,叩頭做揖,所有參祭人都跟著虞舜朝著西方叩頭做揖。而後,虞舜回身走到堆砌好的柴堆邊,用燧石打火引燃茅草樅膏后投入堆柴中,待火起來了,攝政帝虞舜復登上祭壇,面朝東方,頭微抬,眼前視,表情莊重嚴肅,雙手回收,手肘緊貼肋邊,手掌平放左右兩肩外側。熊熊烈火起來了,炙烤得犧牲香味四益,滾滾濃煙夾裹著犧牲的清香飄向天際。
此時,黃鐘大呂奏響。黃鐘大呂總共是十二律,其中六種陽律,六種陰律,黃鐘是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是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其旋律音韻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黃鐘大呂奏過,隨著《咸池》旋律響起,由十六人組成的舞隊手執五色葛布製成的舞具,隨著音樂起舞。
祭壇下,音律渺渺,舞影翩翩,參祭者個個表情嚴肅;祭壇上,攝政帝虞舜虔誠祈禱,祈求天地人和,祈求大自然與人和諧一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
祭拜了社稷、各路神祗。攝政帝召集內閣開始審議國家大政。
需要審議的國家大政有三部:天,地,人。
第一部是「天」。
從黃帝時候開始,國家就設立了天官。天官懂天學,擔任這個職位,條件很苛刻,首先,他必須是手出一指的天文學家;其二,鑒於天官所管之事涉及「天命」、「天心」、「天意」的變數,這關乎帝王及朝廷機密,因此,天官所擅長的天數或天象必須屬於家傳;其三,出於保密考慮,朝廷嚴禁世人研習天學,天官曆代世襲。高辛氏帝嚳之前,天官是重、黎兩個家族,到了唐虞時期,天官就是羲、和家族。所以,討論「天」的部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主角。
四大天官提交審議的議案是關於「璇璣玉衡」
羲仲道:「日月皆以璇璣玉衡來確定盈縮進退。」
羲叔道:「由日月的盈縮進退可以檢查政事的是與否,以利修正我們的行為。」
和仲道:「所謂玉衡,也就是北斗七星;所謂璇璣,就是這台觀測儀。」
和叔道:「觀測璇璣玉衡的目的在於齊七政,亦即處理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這七個方面的政務。」
虞舜跟務成昭老師學了天文知識,於星象、數學、測量等均有研究。後來歷山耕種,為收成計,免不了經常仰望天空,觀測日月星辰,對觀察天象並不陌生。虞舜懂得,要準確掌握日月五星運動規律,就必須用儀器實測不可。因此,對璇璣玉衡甚為關注。
舜說道:「天象與人事不二,視璇璣玉衡以驗齊日月五星行度,知其政是與否,以使朝廷舉措能夠與璇璣玉衡變化密合對應。四位天官研製的觀測儀,今天晚上大家就可以親自試試。」
帝堯處理完鯀治水事件以後,自感精力和元氣都耗損太多,就一任政事,概交攝政帝代理。虞舜謹慎行事,勤奮理政,萬眾恭遵,百官都聽令,各種事務進行得有條不紊。
除夕剛過,正月初一。
平陽到底是京都,儘管洪水連連,年的氣氛仍然很濃。新年新春第一天,陶唐古國的所有官員、部落聯盟中所有諸侯國的大小諸侯和首領,都按時到了帝國的中心平陽參加禪讓大典。京都的平民百姓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禪讓大典。帝堯如此大動干戈,其用心顯而易見,就是要把慶典辦得格外引人注目,通過輝煌的場面,體現復興華夏的意志和希望。把盛大的慶典定在新年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是要預示萬象更新,象徵洪水之害中舉步維艱的陶唐古國將從此展示新的開端。
堯是帝嚳的兒子,是黃帝的後裔,舜是少昊的後人,禪位大典卻在祭祀帝堯先祖的太廟舉行,原因在於虞舜是帝堯的女婿,「女婿當半子」,黃帝是娥皇、女英的祖先,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虞舜的先祖。
太廟裡香煙裊裊,虞舜接受了帝堯的禪讓,按照約定速成的辦法,帝堯仍是名義上至高無上的君王,虞舜是攝政帝,挑起了實際管理的重擔,挑起了管理國家、協調萬邦、治理洪水、恢復活力、保障人民安全幸福的重任。
攝政帝虞舜知道,禪讓大典的莊嚴舉行,就意味著帝堯已經將天下禪讓給他,實際上就是將治水的大任、陶唐古國的前途和命運都交給他。就意味著從今以後,他當義無反顧地竭盡全力,躬行天子之政。
虞舜說不出有多感激老君王帝堯對他的無比信賴,雖說做了攝政帝,心裡卻不十分踏實。虞舜看來,天子之位,雖然直接授受於人,可是說到底還是授受於天,這是從太古時候開始就不可動搖的信仰。雖說他也親自得見了「龍銜河圖,龜負洛書」的情景,但是還是很想知道上天對這件事的看法究竟如何,也希望通過觀測天象來檢查一下當前的政治舉措有沒有失誤的地方。國家安天下,養萬民,靠的是農業生產,仰仗的是準確的時令節氣。當春不春,萬物不生;當夏不夏,萬物不長;當秋不秋,萬物不收;當冬不冬,萬物不藏。治理天下,如果不以上天為準繩,就把握不了陰陽平衡;如果不以大地為準繩,就看不清柔與剛之間的調節;如果不以人道為根本,就會迷失行仁取義的大政方針。虞舜知道:自古以來,處理好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這七個方面的政務,乃是君王施政的根本。所以虞舜決定要認真觀察北斗七星的運轉,檢測天地二十八宿的盈縮進退,對照政治舉措,嚴格反省天象所指示的微妙變化,從而根據上天的垂示,從各個方面對帝國的政策作出平衡和調整,以便使朝政更為完善。
因此虞舜接受禪讓做了攝政帝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舉行大型祭祀,祭祀天地,祭祀日月星辰,祭祀各路神祗。
祭天地又叫「封禪」,早在伏羲時期就已經產生。所謂「封」,就是祭天;所謂「禪」,就是祭地。《史記•封禪書》說:「黃帝封泰山,禪亭亭。」軒轅皇帝曾經在泰山封禪告天下大一統,在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在山下的小山上除草掃地為場而祭地,向天地報告天下太平。封丘高聳以象徵天,禪場在下以象徵地。後來,封土演變為壇,祭天為圜丘,為圓形,象徵天圜;祭地為台,為方形,象徵地。
祭日月星辰則是表示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祭祀日月星辰,儀式十分嚴格,十分講究祭禮的分寸與層次。祭日必須在高築的土壇上,祭月就在低陷的土坑中,以這種方式來區別日與月的明與暗;祭日必須朝著東方,祭月則朝著西方,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內、外有別。黃帝時期,祭祀日月星辰的時候,要「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黃鐘大呂是一種最響亮最有氣勢的音樂,《雲門》是黃帝親自創製的祭祀歌曲。與此同時把祭品放在柴上燒化。帝堯祭祀日月星辰的禮儀沿襲了黃帝以來的方法,而舞雲門則換成了舞咸池,《咸池》則是帝堯親自創製的祭祀歌曲。祭祀日月星辰,主祭的要虔誠禱告,然後把牲畜放於柴上燒烤,讓星辰享受,同時在樂隊伴奏下,多人組成的舞隊手裡拿著羽毛或者彩色布繒編織的舞具跳起帗舞。
祭祀各路神祗主要是祭祀社稷。社稷是國家的象徵。社,就是土神;稷,就是穀神,地利人和,實際上就是為民祈福。
攝政帝虞舜決定在東嶽泰山設下祭壇,他要在這裡把攝政天下的大事告知上蒼。
天地變化,自東向西。所以泰山才有了一個異常尊貴的名字:岱宗。岱,指循環代謝;宗,就是尊長。從地域區劃上看,帝國的政治中心雖然在首都平陽,而岱宗則是帝國東方區域各諸侯國的政治中心。因此,作為攝政帝的虞舜就把泰山作為告祭上蒼的地方,也作為首次巡視的第一站。
二月初,虞舜帶著內閣所有大臣,離開首都平陽,抵達泰山。
這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綿亘數百里,主峰突兀,群峰如柱,山勢險峻,峰巒層疊。滿山的青松蒼翠挺拔,使山更顯莊嚴、巍峨;縱橫交錯的溪泉,使山石在硬朗之中又不失靈秀與纏綿;四時飄渺變幻著的雲霧,又憑添了幾許奧秘與神奇。
虞舜到了泰山,他親自確定築建祭天地和日月星辰的祭壇的位置,把祭壇選定在岱廟,這裡前通天街,後接盤山道,泰山由此步步登高,漸次進入佳境。
虞舜親自教給用五色土築建祭壇的方法。親自指揮除草掃地,清理為方形構築祭台。
吉日已定,虞舜即將親自登壇,以最大的虔誠,先祭祀上帝太乙,再祭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以及天下所有神祗,祈求天下太平,萬民安康。
祭祀這天,除了朝臣,東天官所轄範圍的各諸侯、所有部落之長都到了。五色土築成的祭壇上圓下方,上端圓部直徑一丈二尺,下端方部寬二丈四尺,全高九尺,上端圓部與下端方部結合部形成一平階。虞舜衣冠整齊,面朝正東,站立壇上,方圓結合部的平階之上、東天官羲仲、巫鹽、契、棄、皋陶、伯益等數人,成半圓之形分列,面部都朝著東方。祭壇下面正前方,堆放好了一大堆乾柴,乾柴之上,放有整隻豬、牛、羊做犧牲。所有參加祭祀的諸侯、酋長、鄉村代表中的圩頭村頭澤頭崗頭等都分列在祭壇兩邊。
時辰到了。早已經齋戒沐浴更好了衣的攝政帝虞舜雙手合十,在大巫師巫鹽念念有詞之中,首先祭天地,虞舜向天地拜畢,虔誠地禱告著:
陶唐古國攝政帝有虞氏舜,又名姚重華,虔誠叩拜皇天后土:
皇天有靈,生我虞舜。後土垂憐,施我糧禽。
帝堯有德,委我重任。不勝惶恐,告天祈請。
祈賜鴻福,佑庇蕃昌。綿綿瓜瓞,伏惟尚饗!
祭天祭地已畢,禮儀就進入了祭祀日月星辰。攝政帝虞舜先站在壇上,面向東方,叩頭作揖,參祭的所有人也都朝著東方叩頭作揖;而後攝政帝步下祭壇,走到祭壇背面一個早就準備好了的低陷祭坑中,面向西方,叩頭做揖,所有參祭人都跟著虞舜朝著西方叩頭做揖。而後,虞舜回身走到堆砌好的柴堆邊,用燧石打火引燃茅草樅膏后投入堆柴中,待火起來了,攝政帝虞舜復登上祭壇,面朝東方,頭微抬,眼前視,表情莊重嚴肅,雙手回收,手肘緊貼肋邊,手掌平放左右兩肩外側。熊熊烈火起來了,炙烤得犧牲香味四益,滾滾濃煙夾裹著犧牲的清香飄向天際。
此時,黃鐘大呂奏響。黃鐘大呂總共是十二律,其中六種陽律,六種陰律,黃鐘是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是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其旋律音韻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黃鐘大呂奏過,隨著《咸池》旋律響起,由十六人組成的舞隊手執五色葛布製成的舞具,隨著音樂起舞。
祭壇下,音律渺渺,舞影翩翩,參祭者個個表情嚴肅;祭壇上,攝政帝虞舜虔誠祈禱,祈求天地人和,祈求大自然與人和諧一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
祭拜了社稷、各路神祗。攝政帝召集內閣開始審議國家大政。
需要審議的國家大政有三部:天,地,人。
第一部是「天」。
從黃帝時候開始,國家就設立了天官。天官懂天學,擔任這個職位,條件很苛刻,首先,他必須是手出一指的天文學家;其二,鑒於天官所管之事涉及「天命」、「天心」、「天意」的變數,這關乎帝王及朝廷機密,因此,天官所擅長的天數或天象必須屬於家傳;其三,出於保密考慮,朝廷嚴禁世人研習天學,天官曆代世襲。高辛氏帝嚳之前,天官是重、黎兩個家族,到了唐虞時期,天官就是羲、和家族。所以,討論「天」的部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主角。
四大天官提交審議的議案是關於「璇璣玉衡」
羲仲道:「日月皆以璇璣玉衡來確定盈縮進退。」
羲叔道:「由日月的盈縮進退可以檢查政事的是與否,以利修正我們的行為。」
和仲道:「所謂玉衡,也就是北斗七星;所謂璇璣,就是這台觀測儀。」
和叔道:「觀測璇璣玉衡的目的在於齊七政,亦即處理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這七個方面的政務。」
虞舜跟務成昭老師學了天文知識,於星象、數學、測量等均有研究。後來歷山耕種,為收成計,免不了經常仰望天空,觀測日月星辰,對觀察天象並不陌生。虞舜懂得,要準確掌握日月五星運動規律,就必須用儀器實測不可。因此,對璇璣玉衡甚為關注。
舜說道:「天象與人事不二,視璇璣玉衡以驗齊日月五星行度,知其政是與否,以使朝廷舉措能夠與璇璣玉衡變化密合對應。四位天官研製的觀測儀,今天晚上大家就可以親自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