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2
帝堯的靈堂。
燭光映照,香煙繚繞,人影幢幢。
陶唐仁信殿里在商討著帝堯的喪事。
虞舜說:「帝的喪事如何辦?大家都發表一下意見。」
在場的都戴著重孝,氣氛十分沉悶。
虞舜說道:「帝生前曾對我說過安寢東山之陰。」
東嶽:「遵遺詔辦理就是。」
丹朱:「阿爹一生,仁德如天,天下皆知。爹之喪事乃是國喪,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
眾人議論紛紜。但是都說不出究竟應該辦到什麼程度才叫適宜,因此沒有一個發表具體意見。
虞舜說道:「我為帝之女婿,跟長兄丹朱的心情一樣,也巴望著把帝的喪事辦得體體面面。但是帝臨終的時候拉著我的手叮囑: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
契說:「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能降。國受洪水困擾數十年,民眾困窮,帝在生尚且粗布襤衫,粗茶素食,以帝之德行,死後豈願意留下個奢侈浪費的形象?」
皋陶說:「理應崇尚帝節儉之德。」
丹朱不同意:「阿爹在世之時,你們一個個俯首貼耳,如今阿爹屍骨未寒,怎就這樣薄情寡義?」
皋陶來了氣:「這怎麼叫薄情寡義呢?我等薄情寡義,那你的一切行為叫什麼呢?」
丹朱:「我的行為怎麼了?你得給我說清楚。」
皋陶:「還需要我說嗎?父母生時不孝,如今裝什麼裝!」
丹朱臉氣得煞白,「嗖」地拔出了青銅劍。皋陶也不示弱,也拔出了腰間佩劍。眾人攔阻。
「成和體統!」虞舜吼道,果決地說:「帝駕崩,死者為大。遵帝遺詔,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這是對帝德的最大維護,維護帝德,才是對帝的真情忠心。就按大巫師所掐算的,三天以後出殯吧。」
眾臣都主動戒食三日,以表達內心的悲痛與懷念。
老百姓個個如喪考妣,自行罷市,服喪哀悼,哀悲之聲處處可聞。四處絕音樂之聲。
鉛雲低垂,朔風怒號,滿天的雪花飄飄洒洒,大地銀裝素裹。雪白的大地,雪白的原野,雪白的遠山,雪白的近水……;白雪中行進著一支送葬的隊伍。整個場面都很普通,只有跟在棺槨後面微微擺動著的兩條赤色布龍,才使人想起「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龍伊神,堯也」的譜牒記載。再就是先時自覺分列在路兩邊、待棺槨過後又自發跟在後面加入到送葬隊伍中的無休無止的人流,才自然而然地使人知曉了死者的身價。其它與平民百姓辦喪事沒有甚麼區別。
群臣跟百姓送至平陽城外就打住了,哀哭之聲驚天動地,目送著帝堯遠去。
虞舜俯伏在堯陵前感念帝德,哀哭不止。由於幾日里寢食具廢,他幾近昏厥。
數只白鶴在帝堯陵之上低空盤飛,而後落在幕碑及墳頭再沒離去……;
帝堯打自二十歲即帝位,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十八歲。《尚書》曰:「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史記》記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又有書載:帝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到後代,人們為了祭祀唐堯聖帝,在谷林修建了堯陵,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東漢永康元年(167年),濟陰太守孟郁又在堯陵建了堯廟。
《水經注》云:「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堯陵堯廟都是後人為紀念帝堯所修,並非帝堯之初衷。
帝堯的靈堂。
燭光映照,香煙繚繞,人影幢幢。
陶唐仁信殿里在商討著帝堯的喪事。
虞舜說:「帝的喪事如何辦?大家都發表一下意見。」
在場的都戴著重孝,氣氛十分沉悶。
虞舜說道:「帝生前曾對我說過安寢東山之陰。」
東嶽:「遵遺詔辦理就是。」
丹朱:「阿爹一生,仁德如天,天下皆知。爹之喪事乃是國喪,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
眾人議論紛紜。但是都說不出究竟應該辦到什麼程度才叫適宜,因此沒有一個發表具體意見。
虞舜說道:「我為帝之女婿,跟長兄丹朱的心情一樣,也巴望著把帝的喪事辦得體體面面。但是帝臨終的時候拉著我的手叮囑: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
契說:「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能降。國受洪水困擾數十年,民眾困窮,帝在生尚且粗布襤衫,粗茶素食,以帝之德行,死後豈願意留下個奢侈浪費的形象?」
皋陶說:「理應崇尚帝節儉之德。」
丹朱不同意:「阿爹在世之時,你們一個個俯首貼耳,如今阿爹屍骨未寒,怎就這樣薄情寡義?」
皋陶來了氣:「這怎麼叫薄情寡義呢?我等薄情寡義,那你的一切行為叫什麼呢?」
丹朱:「我的行為怎麼了?你得給我說清楚。」
皋陶:「還需要我說嗎?父母生時不孝,如今裝什麼裝!」
丹朱臉氣得煞白,「嗖」地拔出了青銅劍。皋陶也不示弱,也拔出了腰間佩劍。眾人攔阻。
「成和體統!」虞舜吼道,果決地說:「帝駕崩,死者為大。遵帝遺詔,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這是對帝德的最大維護,維護帝德,才是對帝的真情忠心。就按大巫師所掐算的,三天以後出殯吧。」
眾臣都主動戒食三日,以表達內心的悲痛與懷念。
老百姓個個如喪考妣,自行罷市,服喪哀悼,哀悲之聲處處可聞。四處絕音樂之聲。
鉛雲低垂,朔風怒號,滿天的雪花飄飄洒洒,大地銀裝素裹。雪白的大地,雪白的原野,雪白的遠山,雪白的近水……;白雪中行進著一支送葬的隊伍。整個場面都很普通,只有跟在棺槨後面微微擺動著的兩條赤色布龍,才使人想起「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龍伊神,堯也」的譜牒記載。再就是先時自覺分列在路兩邊、待棺槨過後又自發跟在後面加入到送葬隊伍中的無休無止的人流,才自然而然地使人知曉了死者的身價。其它與平民百姓辦喪事沒有甚麼區別。
群臣跟百姓送至平陽城外就打住了,哀哭之聲驚天動地,目送著帝堯遠去。
虞舜俯伏在堯陵前感念帝德,哀哭不止。由於幾日里寢食具廢,他幾近昏厥。
數只白鶴在帝堯陵之上低空盤飛,而後落在幕碑及墳頭再沒離去……;
帝堯打自二十歲即帝位,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十八歲。《尚書》曰:「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史記》記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又有書載:帝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到後代,人們為了祭祀唐堯聖帝,在谷林修建了堯陵,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東漢永康元年(167年),濟陰太守孟郁又在堯陵建了堯廟。
《水經注》云:「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堯陵堯廟都是後人為紀念帝堯所修,並非帝堯之初衷。
帝堯的靈堂。
燭光映照,香煙繚繞,人影幢幢。
陶唐仁信殿里在商討著帝堯的喪事。
虞舜說:「帝的喪事如何辦?大家都發表一下意見。」
在場的都戴著重孝,氣氛十分沉悶。
虞舜說道:「帝生前曾對我說過安寢東山之陰。」
東嶽:「遵遺詔辦理就是。」
丹朱:「阿爹一生,仁德如天,天下皆知。爹之喪事乃是國喪,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
眾人議論紛紜。但是都說不出究竟應該辦到什麼程度才叫適宜,因此沒有一個發表具體意見。
虞舜說道:「我為帝之女婿,跟長兄丹朱的心情一樣,也巴望著把帝的喪事辦得體體面面。但是帝臨終的時候拉著我的手叮囑: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
契說:「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能降。國受洪水困擾數十年,民眾困窮,帝在生尚且粗布襤衫,粗茶素食,以帝之德行,死後豈願意留下個奢侈浪費的形象?」
皋陶說:「理應崇尚帝節儉之德。」
丹朱不同意:「阿爹在世之時,你們一個個俯首貼耳,如今阿爹屍骨未寒,怎就這樣薄情寡義?」
皋陶來了氣:「這怎麼叫薄情寡義呢?我等薄情寡義,那你的一切行為叫什麼呢?」
丹朱:「我的行為怎麼了?你得給我說清楚。」
皋陶:「還需要我說嗎?父母生時不孝,如今裝什麼裝!」
丹朱臉氣得煞白,「嗖」地拔出了青銅劍。皋陶也不示弱,也拔出了腰間佩劍。眾人攔阻。
「成和體統!」虞舜吼道,果決地說:「帝駕崩,死者為大。遵帝遺詔,喪事從簡,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這是對帝德的最大維護,維護帝德,才是對帝的真情忠心。就按大巫師所掐算的,三天以後出殯吧。」
眾臣都主動戒食三日,以表達內心的悲痛與懷念。
老百姓個個如喪考妣,自行罷市,服喪哀悼,哀悲之聲處處可聞。四處絕音樂之聲。
鉛雲低垂,朔風怒號,滿天的雪花飄飄洒洒,大地銀裝素裹。雪白的大地,雪白的原野,雪白的遠山,雪白的近水……;白雪中行進著一支送葬的隊伍。整個場面都很普通,只有跟在棺槨後面微微擺動著的兩條赤色布龍,才使人想起「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龍伊神,堯也」的譜牒記載。再就是先時自覺分列在路兩邊、待棺槨過後又自發跟在後面加入到送葬隊伍中的無休無止的人流,才自然而然地使人知曉了死者的身價。其它與平民百姓辦喪事沒有甚麼區別。
群臣跟百姓送至平陽城外就打住了,哀哭之聲驚天動地,目送著帝堯遠去。
虞舜俯伏在堯陵前感念帝德,哀哭不止。由於幾日里寢食具廢,他幾近昏厥。
數只白鶴在帝堯陵之上低空盤飛,而後落在幕碑及墳頭再沒離去……;
帝堯打自二十歲即帝位,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十八歲。《尚書》曰:「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史記》記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又有書載:帝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到後代,人們為了祭祀唐堯聖帝,在谷林修建了堯陵,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東漢永康元年(167年),濟陰太守孟郁又在堯陵建了堯廟。
《水經注》云:「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堯陵堯廟都是後人為紀念帝堯所修,並非帝堯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