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教起義

青蓮教起義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後的巨額賠款,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成批的洋貨,利用不平等條約在各地傾銷,使手工業者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也加速了中國傳統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解體。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無數的手工業者破產失業,成批的散兵游勇無以謀生,社會各種矛盾日益加劇,秘密會黨因此隨處風靡,由其組織的武裝活動也接連不斷。

道光末年秘密會黨的武裝活動,有的是為了反抗清政府的統治和階級壓迫、剝削而發起,政治色彩較濃,具有農民起義的性質;有的以「劫富濟貧」相號召,純粹為了經濟利益而搶掠豪紳富戶的財產.具有「俠盜」色彩;還有的則專門在水路交通線上從事劫掠商旅、「擄人勒贖」以及走私販毒和其他一些危害普通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活動,完全屬於土匪行為。對此,我們必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一、雷再浩、李沅發起義

道光末年,湖南新寧、武岡等地先後爆發了分別由雷再浩、李沅發領導的「棒棒會」起義和「把子會」起義。它們是瑤、漢農民聯合起來反抗封建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武裝反抗鬥爭,是湖南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南秘密會黨第一次具有較大規模的武裝活動。起義雖然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們不僅打擊了清政府在湘桂邊境地帶的統治,而且對廣西天地會在各地的反抗鬥爭,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部分地轉移了清統治者對拜上帝會的注意,客觀上為太平天國的興起準備了條件。起義失敗后,不少殘餘人員加入了太平軍隊伍,壯大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力量。

(一)棒棒會與雷再浩起義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湖南新寧縣瑤民雷再浩,因所住黃背峒地方偏僻,恐受人欺,便與其兒女親家李世德(即李世得)及同鄉李輝等以「患難相顧」相號召,分頭糾得李必田、李尚開等共56人,在新寧黃背峒結拜「棒棒會」。結會時「先搭高台,以一頭目為首居上,稱日大哥,令新入會者拜服於下。各備錢一百八十艾,焚香歃血為誓」。李世德又在廣西全州結會,並與雷再浩約定,有事互相幫助。因雷再浩、李世德此前曾人青蓮教,平時茹素食齋,恐食葷之人不肯入會,便商議將棒棒會分為青、紅兩支,食齋者稱「青教」,吃葷者稱「紅教」,對外仍統稱「棒棒會」。可以說,棒棒會其實是民間教門與秘密會黨互相融合的結果。

當棒棒會勢力壯大以後,雷再浩便開始萌發了起兵造反的念頭。為了動員群眾參加,雷再浩宣稱:湖南、廣西兩省「近有刀兵之劫,如肯入會,即可過此關劫,超度眾生」。並許諾,造反時所獲錢財,各人均分。李世德亦在廣西全州加緊活動,用黃綾書寫入會歌詞,虛捏神鬼名號,藉以讓人畏懼信服。雷再浩又令伍成元等暗地製造各色號旗及刀槍器械,約定於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在新寧、全州兩地同時舉兵。

九月初,雷再浩等密謀造反的活動被全州知府與興安縣知縣訪聞,進行查拿,又有會內李晚才等人赴州、縣「投首」。九月初六日,署新寧縣知縣李博也派差役在本縣搜查,捕獲陳名機等4人,又有陳希敬等3人赴縣投首。九月初十日,新寧縣文武官員帶領兵役、鄉勇到雷再浩處查拿。雷再浩猝不及防,與李輝等攜家眷連夜逃往全州李世得處躲避。新寧縣官兵在雷再浩家中搜獲青蓮教所誦《大乘經》及木劍等物,並將其房屋全部燒毀。

雷再浩逃至全州后,又與李世德、李輝等分頭糾人,設立營寨,將隊伍分為五寨,並對各寨的頭目及營中伙食、雜事等作了具體安排。之後,於九月十四日,令李尚開、陳新進等數十人看守營盤,自己與李世德、李輝等帶領會眾,前往全州鹹水口地方,適與廣西官兵相遇,交戰後,傷斃兵丁多人。十五日,雷再浩又令會眾在新寧縣侯家寨地方焚搶,受到官兵趕逐,逃至全州骨溪地方。雷再浩見湖南官兵堵拿甚緊,家眷又無處安置,便將隊伍分為兩股,由李世德帶領一股,在廣西苦竹坪、鄧家沖等處,保護家眷;自率一股翻過廣西小山地方之山嶺,與官兵接戰,擊斃清軍千總、外委及兵丁40餘人。

十月初三、初四兩日,新寧知縣李博帶領兵丁、鄉勇,分路圍剿李世德所駐之處,雙方激戰多時,最後,李世德等30餘人犧牲,李興林等31人及雷再浩妻子藍氏皆被俘。雷再浩聞訊,即從廣西五排地方趕回,糾集殘部,合兵一處,先後在廣西火市山、南岡及湖南與廣西交界的董家沖一帶,與清軍交戰,互有傷亡。後來至深沖峒地方屯聚駐紮。清軍遂由長寶道楊炳塹與永州鎮總兵英俊,一面於附近之苦竹坪堵截,一面令該府、縣之兵丁、差役督同圍拿。又令撕寧縣舉人江忠源等設計將會內頭目李尚開、陳新進等濤降.作為內,、跡。還在深沖峒通往各處之緊要隘口.分頭設伏。二卜六日深夜.李尚開、陳新進等再將雷再浩誘出,清軍兩路夾攻,雷再浩大敗,率眾逃走,又被李尚開、陳新進等攔住去路.加之伏兵四起.雷再浩即被擒獲,起義失敗。

2、雷再浩,湖南新寧縣黃卜峒人,瑤族。生年不詳,幼年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被迫為地主放牛。后因不堪忍受飢餓,流落異鄉,以佃耕、砍樵為生。

新寧南與廣西全州接壤,西北為城步、武岡,境內漢、苗、瑤等各民族雜居,地瘠民貧,人民終歲勞苦,而不得溫飽。加之清廷實行"以瑤治瑤"的民族壓迫政策,官僚地主朋比為奸,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最終釀成1836年瑤民藍正樽領導的齋教起義,反抗烽火迅速燃遍新寧、武岡、城步各地。雷再浩參加了此次起義,失敗后,齋教受到清廷嚴厲查禁,許多教民被捕殺,餘眾多歸附雷再浩領導。

早在藍正樽起義前,青蓮教即由四人王又名傳人湖南,迅速蔓延,新寧成為青蓮教的重要基地,且與廣西青蓮教發生了密切聯繫。雷再浩因與廣西全州庄塘的漢人李世德同拜青蓮教,二人結為至交。1840年清廷追查"邪教"時,雷再浩因時常到齋堂禮拜,受到官府的杖責。

鴉片戰後,清廷加重了對各族人民的搜刮,各級官吏乘機巧取豪奪,廣大人民又受"銀貴錢賤"之苦,生活日益貧困。加以連年天災,糧食歉收,人民無以為生。雷再浩乘此時機,決定發動和組織群眾,準備武裝起義。1847年秋,雷再浩與同鄉李輝:陳名機及全州李世德、蕭立三等人商議採用白蓮教形式,成立"棒棒會"。因雷再浩與李世德本來就是"茹素邀福"者,故其倡會之初,即"以白蓮教吃齋誦經為名,多集黨羽"。具體由李世德在全州結會,雷再浩、李輝分別在新寧八峒、窯市、盆溪等發展會眾,"每招徒至三、四十人,輒白晝野會壘台,灑雞血酒中,班飲設誓約,謂之拜台"。入會後,"每人分給小白布一方,上寫關渡牌牒五字,蓋用『保和堂『戳記,作為暗號"。後來,雷再浩考慮到"本地葷食之人不肯允從"吃齋,特別是考慮到便於吸收鄰近州縣天地會勢力,就在棒棒會內"分青紅兩教,青教茹素,紅教食葷"。因此,漢、瑤各族貧民和天地會會眾人會者日多,新寧及全州等地均有"棒棒會"組織。會眾公推雷再浩、李世德為"總大哥"、李輝為"元帥",統一指揮。

雷再浩以會眾日多,實力益壯,乃與李世德計議於1847年1O月26日起事,由雷、李二人分率兩路義軍在新寧和全州同時並舉,又約定"事起粵,則再浩以一軍應援,一軍綴楚官兵;起楚,世德亦然"。

1847年9月,雷再浩計劃進攻新寧縣城,預先在黃峒承天塘內秘密開爐鑄造兵器,並派李輝潛入新寧縣城作內應。李世德則返全州庄塘組織會眾,以為響應。然而,起義風聲漸露,為新寧地主江忠源"偵察得實,告署知縣李博"。一時間,差役四齣捕人,形勢驟然緊張。10月初,李博會同把總方開甲至八峒捕得"棒棒會"會眾近20人,經嚴刑拷打訊得"棒棒會"起義期,遂急調江忠源、鄧樹壟等豪紳率鄉勇人城嚴密防守。同時關閉城門捕捉會眾,並採納江忠源建議,"嚴城廂連坐法,益募鄉勇,分佈設卡,悉扼縣中諸形勝要隘",強迫群眾"悔教自首",以分化瓦解起義群眾。寶慶(今邵陽)知府張鎮南與寶慶協副將吉順也先後督率兵勇趕至新寧,準備對"棒棒會"會眾進行屠殺。

為對付清軍的攻剿,雷再浩乃與李世德決定提前起義,遂令會眾火速趕至黃峒團營集結。數日之內,聚眾1000餘人。1847年10月16日,雷再浩正式宣布起義,"分全軍為五營,人給白號,掛紅布結,各以其方之色別其旗幟"。同時封李尚開為中營大將,萬連興、劉祚旺為前營大將,龔卿宗為後營大將,蕭興富為左營大將,李必田、李佳柏為右營大將,陳新進、蔣武倫等為頭目,負責策應,李沅發任"鐵板",負責偵察聯絡。義軍成為一支有組織的漢、瑤農民聯合反清武裝力量。起義前,雷再浩還發表了一道《討滿清檄文》,曆數清廷暴政,義正辭嚴,慷慨激昂。檄文云:

"蠢爾滿奴,發源長白,假朱梁之妖言,蠶食明土,滿賊層層勾引,盤踞燕京。擁兵南下,揚州山陰之血債難填;縱兵西隴,陝甘黔桂之生靈塗炭。統治華夏二百年,盜竊帝位五六葉,五經取士,填糜之術雖工,八股誤人,流毒之禍匪淺。屠殺苗瑤,如麻如草,虐待漢族,為馬為牛,誠所謂恣意專橫,窮凶極惡也。或出家為僧,事非同乎梁武,虐父自立,逆實有類隋煬。此皆清廷之穢史,古今之異聞。怠爾曼寧繼位,昏庸更甚於前。左右盡豺狼,助桀為虐,上下皆貪酷,假虎作威,造成滔天罪惡,釀成滿地災荒。縱吸洋煙,人國變成鬼國,橫加賦稅,饑民指作亂民。豪吏屠殺,瑤區之屍骸遍野,統兵燒殺,人間之怨氣衝天。生也無恩,殺之何罪。再浩雖屬農民,立志救國復明,是故氣憤風雲,志除殘暴。爰舉義旗,推翻腐化,喚起四億同胞,肅清腥臊宇殿,團結弱小民族,恢復錦繡山河。請看今日之境域,竟是誰家之土地。"

聞知雷再浩起義,新寧地主團練首領江忠源、鄧樹壟、鄧新科等急率鄉勇佔據新寧南鄉之盆溪、蕭弓灣及水西一帶,企圖將義軍隊伍扼殺於黃卜峒。10月20日,李博會同江忠源等率官兵、鄉勇2000餘人圍攻黃卜峒義軍大營。義軍經過激戰,雷再浩以設防未固,而官兵勢大,急率部往全州庄塘與李世德部會合。李博撲空,縱兵大肆燒殺,雷再浩住屋遭焚毀,軍資財物被搶劫一空。

雷再浩、李世德兩部會師后,勢力大增,即向清兵發動反擊。10月21日,義軍由庄塘進擊盆溪村。22日,中營大將李尚開率數百人攻官家坪。雷再浩率義軍主力襲擊全州鹹水口,大敗由廣西前來鎮壓的清軍。23日,雷再浩率軍復回新寧,擬攻縣城,因城內兵馬眾多,戒備森嚴,而且,把總方開甲已率營兵駐擾滑溪、石灰沖一帶,對義軍構成腹背受敵的威脅,故仍折回庄塘根據地,暫據梅溪口、苦竹坪、鄧家沖等地,以事休整。

由於新寧地區地主團練猖獗,鄉勇眾多,另有廣西清兵增援,為保全實力,雷再浩、李世德遂決定轉移根據地至五排。五排地處湘、桂兩省的全州、新寧、城步三縣交界處,方圓百里,四面懸岩峭壁,易守難攻,義軍首領蕭興富、李佳柏世居如此,熟悉路徑要隘,為義軍之理想根據地。於是,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李世德率領,扼守廣西苦竹坪、鄧家沖,控制五排山區門戶,以保護軍中家屬;一路由雷再浩、李輝帶領,會合梅溪口等地蕭立山領導的瑤族農民武裝,先行進佔五排。1847年10月30日,雷再浩率部迅速奔襲瓜嶺,入五排,並分兵佔據附近龍塘林、車田等地。11月3日,越小池山嶺,與廣西官兵相遇,殺千總劉春林、外委陳國雄手下兵丁40餘人,繳獲抬炮12座,帳篷12架,火藥12桶。繼而乘勝攻佔白洞、梅塘、石門坪、大托等地。義軍聲威大振,附近瑤、苗、漢各族群眾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3000人。敵人驚呼:"賊勢益張,粵兵遇之輒披靡","無敢御者"。

清廷以義軍聲勢日大,嚴令湖南巡撫陸費瓊速派兵弁"認真兜拿,毋稍疏漏",並著廣西巡撫鄭祖琛"嚴飭全州文武員弁,一體實力防堵",務將義軍"立盡根株"。陸費璩急調長寶道楊炳壟糾集長沙、辰州、靖州、桂陽及永州總兵英俊等各路營兵,前往進剿。江忠源等見兵力既厚,有恃無恐,遂上策李博,主張急攻五排戶苦竹坪、鄧家沖。

11月9日夜,江忠源在楊炳壟營兵的支援下,率鄉勇千餘人,攀藤緣石,乘義軍防守疏忽,分南、北兩路襲擊鄧家沖。李世德部為敵所襲,倉促應戰,又為掩護家屬撤退,處於被動,以致失敗。義軍李學林等30餘人被俘,雷再浩之妻亦遭官兵搜逮。李世德憤而自殺。

雷再浩得知李世德遭敵軍襲擊,即從五排率軍馳援,但為時已晚。李世德既已身死,根據地門戶亦破,雷再浩只得收其餘部,放棄五排,率義軍經鄧家沖至隨灘,轉戰廣西。

11月19日,雷再浩"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率部突襲清軍駐地梅溪口,擊傷都司何廷標,擊斃守備李廷揚、外委馬瑞春、麻學謙手下官兵近100人,繳獲抬槍22桿、鳥槍數十枝,大獲全勝。此次勝仗打擊了清軍的囂張氣焰,義軍軍威得以重振。然雷再浩因勝而驕,認為粵兵不堪一擊,從而產生輕敵思想,不久,即連續為粵兵所敗。

11月22日,義軍進駐董家峒,次日即遭清兵襲擊。清兵一由滑溪,一由煙竹沖分道來攻,雷再浩率部退走龍塘,李學庚等被俘,犧牲數十人。25日抵鹹水口,27日又遭清兵東西兩岸夾擊,死傷100餘人。

隨後,雷再浩率部至灣底,招募群眾,以補充部隊,沿途貧苦農民踴躍參加,義軍又增至1000餘人。雷再浩以義軍流動作戰不利,決定再度回師新寧,建立根據地,待機進擊。11月29日黎明,義軍乘大霧由黃瓜沖分兩路猛攻新寧迤西之深沖峒,擊潰扼守該地的寶慶兵與辰州兵,佔據峒內山地,掘塹設卡堅守。清兵被迫退屯石田,雙方形成相持局面。八峒山高林密,四處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清軍兵力雖佔優勢,但面對義軍的固守,一時之間卻無可奈何。楊炳壟等深恐師老失利,便企圖用反問計瓦解義軍,引誘雷再浩出山,再圍而殲之,並著江忠源具體實行。江忠源從訊問雷再浩之妻藍氏中,得知義軍頭目陳新進之妻蔣氏還住在新寧城內,便採取欺騙威脅的手段迫令蔣氏暗中致書陳新進,勸他"乘間陰圖再浩以自贖,且可轉禍為福"。陳新進得書心動,拉攏李尚開密謀叛變,江忠源又密遣間諜為之策劃。於是,陳、李二人一面陰勸雷再浩放棄根據地率軍出八峒,由新柴、石田問乘虛北攻武岡;一面密約清軍在毛安設伏兵以待義軍。

12月3日,雷再浩不知陳新進、李尚開已經叛變,帶領義軍離開八峒,行至毛安時,突遭楊炳墊、江忠源所部兵勇數千人伏擊。義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重要將領40餘人被俘,隊伍潰散。雷再浩避走不及,被叛徒陳新進、李尚開縛至清營邀功。是年底,就義於長沙。

雷再浩起義的時間雖不長,卻拉開了廣西會黨武裝反清起義的序幕,影響深遠。當雷再浩率義軍進至桂北地區時,廣西東北部的平樂、恭城等地廣大窮苦農民紛起響應。清吏驚呼:"雷再浩、李世德倡亂,各府廳州縣土匪乘機竊發,先自平樂始。"於是"張八等果率逆匪數千,疊撲郡城",繼之以"匪首董光壽在矮山圩外之瓦缸廠起義,11月朔率眾夜擴陽朔縣城"。遠至桂南的天地會會眾也聞風而起,"雷再浩亂,州縣震動,遊民乘機煽惑,拈香拜盟","夥劫村莊"。"土匪馮六糾黨倡亂於自良圩,時雷再浩作亂,各縣土匪蜂起","結盟拜會","由是盜風四起"。雷再浩起義失敗后,廣西各地會黨更是前赴後繼,起義不斷,如1848年張嘉祥起義、陳亞貴起義等。特別是1849年雷再浩的余部李沅發再次起義,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一支前奏曲。

(二)把子會與李沅發起義

雷再浩起義失敗后,「餘黨潰散,復歸李沅發」一李沅發是湖南新寧縣水頭村人,「向來在外遊盪,並無田業」。割他和父親李成周都曾參加過雷再浩的棒棒會起義,事敗后,李成周「被鄉勇殺斃」。他則因不肯隨李尚開降清而離開,並得以倖免。據他¨供: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內,本境雨水過多,谷價昂貴,富戶不肯發賣,本縣並不勸諭減價,又不開倉平糶,紳士只把賓興義谷出借,為數不多。八月收穫后,叉勒索重利,貧民無力償還。我乘人心:不服。起意搶奪。與謝有興、劉復倡即劉八們,大家商議.興立把子會,結拜弟兄,可以邀約多人,劫富濟貧。謝有興們允從即與陳爾坤、羅登爵、羅沅拔們各路招人入伙。旋被萬知縣濤聞,把同夥楊倡實、李世英拿去監禁。我心懷憤恨,起意商同謝有興們進城劫獄。

十月十三日深夜,由盧萬先等先期混入城內作為內應,由李沅發率眾300餘人,在縣城東門外放火燒毀文昌書院,盧萬先等打開東門,招呼李沅發及會眾,一擁而入。先至縣監救出楊倡實、李世英等,又擒獲前來捉拿的知縣萬鼎恩,眾人用亂矛將其戳死。李世英埋怨「不該殺官,釀成事端」,李沅發疑其有異心而將其處死。

李沅發見事態已經擴大,便乾脆舉兵造反,先後邀約同鄉及會眾二干餘人,進駐縣城防守。並在城內設立五營,以謝有興、羅沅拔、陳爾坤、羅登爵、劉復倡五人為「大哥」,分別把守。自任「總大哥」,統管五營。又令人製造五色旗幟,懸挂於城門上。營內豎立「三軍司令」及「劫富濟貧」大旗各一面。㈣李尚甲豎立先鋒旗一面。上書「萬雲龍」字樣,口稱為雷再浩報仇。

李沅發劫獄戕官的消息傳至湖南省城后,護理巡撫萬貢珍即派右營游擊劉國瑞會同湖南提督英俊前往會剿。廣西巡撫鄭祖琛亦派兵丁400餘名,趕赴西延一帶防堵。

十月二十二日,各路清軍陸續到達新寧,對守城起義軍發起進攻,激戰之中,互有傷亡。其後,起義軍曾多次試圖突圍,未能成功,只得閉門堅守。交戰中,首領盧萬先等80餘人被俘。雙方相持至十一月末,清軍掘地道將城牆炸塌,然後用大炮從城牆缺口處向城內猛轟,並用火彈、火箭焚燒起義軍所住帳篷。李沅發「料難久據「,便搭木梯爬牆出逃,余酃繼續抵抗。不久城破.李沅發之弟李沅漢、軍師李成伯等160餘人被俘李沅發逃出新。產縣城后,率眾翻來到。一蹲,躲避一段時問后又回到湖南.在城步區及湘桂邊境一帶電聚。後來人數又不斷增多,達到三於人,並於道光三叫雕卜月先後在廣西潮湧傷斃官兵多A一后又翻山至古宜一帶擊殺清軍都:瞄宗武、7甸備蘇秉華。其晤進入賢州黎平、占州地區,存:潮、黔、桂交界地帶活動。

道光三年哪月,李沅發率眾返嘲湖南新欲攻縣城以「報復紳勇幫拿仇恨」,但因清軍在各處皆設有埋伏,後面又有廠『西之追兵,被迫再逃往金峰嶺山內守御。清軍旋即前來圍攻.李沅發欲從小路突圍.未成。四月二二官兵搶至「李沅發見難以抵抗.便從后滾崖逃走,結果被兵勇擒獲。屬被凌遲,處死.起義最後失敗。

李沅發,1817年6月1日生,湖南新寧縣水頭村(今水頭鄉)人。少年喪母,家境貧寒。沅發身材魁偉,方頭大臉,不識字,因家貧,早年靠編織草鞋為生。嗣為生計所迫,流落他鄉,嘗盡人間艱辛。

新寧地處湘西南,與廣西全州接壤,多崇山峻岭,為漢、瑤雜居之地,加以自然災害頻繁,曾多次發生過農民起義。其中,對李沅發有直接影響的是雷再浩起義。雷於1847年以青蓮教為組織形式發動湘、桂兩省邊境瑤、漢人民起義,同年11月因叛徒出賣,兵敗被俘犧牲。李沅發和其父李承周參加過這次起義,李沅發並任起義軍的"鐵板",負責偵察聯絡;李承周於1848年被害。雷再浩起義失敗后,"餘黨潰散,復歸李沅發"統領。統治者懾於義軍的威力,"立團長保甲,嚴禁齋匪",李沅發只得轉入地下,等待時機,以圖再舉。

1849年夏,新寧一帶暴雨成災,米價飛漲,"時邑方飢,民無所得食"。地主豪紳乘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新寧地區民情洶洶,人心浮動。李沅發"乘人心不服",即與同村的謝有興、劉復倡、盧萬先、林茂春、陳爾坤等秘密聯絡,決定"興立把子會,結拜弟兄",

實行"劫富濟貧",並遣人分頭聯絡志同道合的徐良達、陳僖晉、李沉品、李沅俊等30餘人,眾人"各出錢百文,買備香燭雞酒,朝天同拜盟誓,如有翻悔,死在刀下"。由於李沅發是發起人、大家公推其為大哥、盧萬先居二、林茂舂殿三,其餘各人俱按年齡大小排列。

由於把子會以"劫富濟貧"相號召,帶領群眾向富戶強索錢米,因此,湘、桂邊境地區漢、瑤、壯各族人民紛紛入會。甚至連新寧城中胥吏皂隸,也和李沅發"交通"往來。此外,李沅發還派會眾赴廣西全州,聯繫當地天地會眾數百人來新寧縣境,聲勢益壯。據傳,李沅發曾和洪秀全取得過聯繫,洪秀全派人給李沅發送來一個"斗"字,意即要他12個月後舉事。李沅發誤以為是要他"斗然"起兵,乃上山伐竹制矛,積極準備起義。但是,把子會聚眾起事的消息為新寧代理知縣萬鼎恩偵知,萬派兵將把子會骨幹楊倡實、李世英逮至縣城下獄。李沅發聞變,遂與謝有興等商議攻城劫獄,營救會友。他還親"往廣西全州大埠頭地方,邀同萬家奇之子萬老四並蔣老八等,各邀數百人,同赴新寧劫獄戕官"。由於各地會眾踴躍參加,數日間集合800多人。1849年11月27日,李沅發召集會眾在水頭村集會,以紅布裹頭,吹牛角為號,樹"斗"字大旗,登台誓師,宣布起義。曾鎮壓過雷再浩起義的當地豪紳鄧樹壟聞知,急率團練來攻,李沅發率會眾奮起反擊,追至其家,鄧樹壟倉惶越牆逃匿。

是日晚,李沅發率義軍分三路進攻新寧縣城。一路由羅山衝出發,從王家渡口過扶夷江,攻佔城北之要地摩訶嶺,人數約200餘人;一路從渡潭衝過江直撲新寧縣城南門,人數約100餘人;主力軍約500餘人,由李沅發親自率領,自水槽源經白公渡過江,直攻縣城東門。到達城外后,按預定計劃焚燒東門外文昌書院。城內會眾在預先潛入城中接應的盧萬先的指揮下,打開東門,李沅發即率義軍蜂擁而人,迅速控制了縣城,時已天明,萬鼎恩剛從夢中驚醒,來不及逃竄而被生擒。李沅發本無殺萬之意,令其出榜安民,萬竟詈罵不止,遂被義軍戰士李成景、李八等當場處死。於是,李沅發下令開倉賑濟災民,破獄放出無辜群眾,同時布告安民,以穩定人心。從此,新寧城內大街小巷流傳著一首童謠:"大哥帶了八百兵,威威武武殺進城。斬了縣太爺,發谷救饑民。燒了義學堂,接著放囚民"。

李沅發攻佔縣城后,遂以縣城為大本營,四處出擊,轉戰於縣屬之良山、石田、新寨、白沙等地,邀約貧苦鄉民人城,參加義軍。11月28日至30日,各地鄉民來新寧縣城投人義軍者絡繹於途,僅三天時間,隊伍擴至2000餘人。李沅發給義軍將士每人分發一塊紅布,以為記號。將隊伍分為五營:謝有興管前營,羅沅拔管后營,陳爾坤管左營,羅登爵管右營,劉復倡管中營,俱稱大哥,營以下又設有"鐵板"等大小頭目,分任其事。李沅發特製"三軍司命"、"劫富濟貧"大旗各一面,總管五營,稱為"總大哥"。同時,為對付清軍的反撲,李遣人加緊修築工事,部署嚴守陣地,並派人或扮乞丐,或充富商,四處刺探軍情,聯絡湘、桂會黨,以為聲援。

新寧地主豪紳聞訊,驚恐萬狀,在籍拔貢劉長佑、廩生劉坤一徒步赴寶慶府乞援、薺招募鄉勇、督辦囝練、曛條阻蛾。護理湖南巡撫、布政使萬貢珍和提督英俊惶惶不可終日,即令永州、衡州等地官員"各選精銳,配帶軍火器械,遴派明幹將弁管帶,分途星夜兼程馳往,合力圍捕"。1849年12月14日,道光帝接到萬貢珍關於李沅發殺官奪城及已派遣游擊劉國瑞督率員弁前往圍捕的奏報,惟恐鎮壓不力,他對萬貢珍的調派提出了疑問:"游擊劉國瑞安能獨當一面?"隨即命新任湘撫馮德馨速派"威望較重大之員,兼程馳往督拿"。自12月1日起,新寧豪紳地主江忠濟、鄧樹壟糾集團練,撲向新寧縣城,"鄉兵不期而會者萬計,遂合城圍並"。為了粉碎團練的包圍,李沅髮指揮義軍連續出擊,較大的戰鬥達六次之多。第一次是12月7日,義軍頭裹紅巾,潛開北門,蜂擁衝出,給團練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后,退回城內。12月9日,義軍又從南門衝出,旋即撤回。12月13日夜,義軍"復又突開北門擁出,施放槍炮,並放火燒毀靠城民房",旋即退守。12月16日、19日、21日,義軍又連續三次出擊。這六次出城作戰雖未能破圍,但給清軍以重創,迫使地主團練以所謂"匪眾城堅,大兵尚未齊集"為由,不敢主動攻城,只能坐待援軍。雙方相持20餘天,為義軍積極防禦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2月27、28日,"圍剿"義軍的各路清兵陸續到達新寧城外,清兵連同各鄉壯勇,總兵力已達兩萬餘人,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同時,清長寶道楊炳壟、提督英俊先後至新寧,馮德馨馳赴寶慶,督軍攻城。於是,清兵據東北,鄉勇據西南,緊縮包圍圈,形成四面合圍、南北夾擊之勢。1850年1月2日,清軍主力開始頻繁攻城,但官兵怕死,每戰則"鄉兵在前,官兵在後",攻勢疲軟。而李沅髮指揮義軍憑藉有利地形,"抗拒甚力,守御甚嚴","晝夜未間,未敢惑懈","城上槍炮無虛發",清軍"死亡甚眾"。江忠源、鄧樹望見攻城失利,以仰城非策,建議開掘地道,埋火藥轟塌城垣後攻城,英俊允之。4日,清軍於城東掘地道埋置地雷,轟塌城垣4、5丈,但清"官兵無一人前進",義軍迅速運木石將缺口堵塞。清軍又故伎重演,仍未能得逞。

由於清軍圍城日久,城內糧草缺乏,彈藥殆盡,李沅發見久守非計,決定突圍,另謀出路,即派李承莫潛往廣西五排和新寧六峒等地"邀人接應",以配合突圍。又組織義軍輪流在南門放火開炮,假意與清軍接仗,迷惑清兵。1月10日、11日,清軍又"多募挖煤鄉夫,先後將東北西南各城角掘挖地道,直達城根",然後"安置地雷點放,將城身轟塌約寬三丈有餘,內外直通"。形勢對義軍十分不利,但清兵與鄉勇畏死,"互相諉延,鼓號雷振,擁擠不前,雖軍門總戎親臨督催,迄無應者。惟以大炮向空虛擊,及暮而止。"李沅發趁此時機,於11日夜率全軍從縣城東北角學宮背後出城,由永州營之前,鎮簞營之後,快速突出。清軍猝不及防,嚇得目瞪口呆,"兩營無一人敢攖其鋒",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義軍突圍而去。

次日,清軍進入空城,大肆搶劫,殺良冒功,"爭相割首獻俘獻級",晝夜"慶克複之功",隱瞞了義軍突圍而去的真相,詭稱已將義軍殲滅。馮德馨聽信英俊等謊報軍情,並未勘察實情,急報道光帝,稱新寧攻克,地方一律肅清,"匪首"李沅發"已被焚殺"。道光帝聞奏,一面稱許馮德馨"督率有方","所辦尚為妥速","著交部從優議敘",另一方面又對李沅發"已被焚殺"一說表示懷疑,並嚴令馮德馨"仍自行密訪,務得實據,倘含混奏稱殲斃,日後仍有李沅發其人,一經發覺,朕惟該撫是問"。此後,道光帝又接連收到廣西省的奏報,說明地方並未肅清,義軍仍在各地頻繁活動。故道光帝認定李沅發未死,在2月2日、5日、6日所頒諭旨中連續指出:

"顯系李沅發逃竄";李沅發"據稱焚殺,實不足信";"雖據湖南奏稱被焚,殊不可信"。事實正是如此,李沅發仍然率領義軍轉戰於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處。

李沅發率義軍撤離新寧縣城后,先將打擊的矛頭對準那些地主紳士,並在江口、新寨、磨刀石一帶發展勢力。隨後至新寧西南羅遠峒,與前來接應的李承莫、雷登甲等約200人會合,即向湘、桂交暴的大絹峒一帶進軍。18年1月怕日,清都司張-心銘、守備熊釗、周萬遠聞訊帶兵追至大絹峒附近。為了消滅清兵,李沅發在地勢險峻的大絹峒附近之八角亭設下伏兵,同時派雷登甲等假冒鄉勇,偽稱帶路,將清兵引入伏地。熊釗等不知是計,驅兵行至八角亭半山腰,突聞殺聲震天,義軍伏兵蜂擁而起,揚旗吹角,"攔腰衝出",猶如猛虎擒羊,清軍大亂潰逃,熊釗等死於非命。候補知府經歷劉炳南、外委王儀干帶領鄉勇前來解圍,也為義軍擊斃。等到都司張心銘帶兵趕到,戰鬥早已結束,只見清兵伏屍遍野,熊、劉、王身首異處,嚇得他心驚膽寒,"恐又有埋伏",帶兵逃走。

大絹峒一戰,義軍士氣大振,李沅發乘勝率軍進入廣西境內之龍塘、蔥坪、銀礦山、煙竹坪等地活動。義軍在這些地區向群眾宣傳"劫富濟貧",沒收地主豪紳財產,"開倉令窮民取谷"。瑤、壯各少數民族人民紛起響應,廣西貓兒山、五排等地會眾也前來會合,義軍隊伍迅速增至3000餘人,進入鼎盛時期。李沅發適時調整了義軍建制,在五營的基礎上復設立十行名目,一個管帶十人,添造各種旗幟,並在"鐵板"內挑選"先鋒"。同時增設"軍師"一職,由陳禹洮、李紹書充任,統籌全軍行動。李沅發也不再稱"總大哥",而改稱"王爺"。經過調整,義軍組織日臻嚴密,戰鬥力大大增強,又連續打了幾個勝仗。

2月11日,正值農曆除夕,李沅發率義軍突然疾攻湖南宜章清軍營盤,打得清兵龜縮不出,"營壘瀕危"。

2月18日,義軍在廣西龍勝,與清軍發生遭遇戰,擊斃廣西署義寧協副將及千總、把總三員,兵勇數十人,義軍繳獲大量帳篷、槍炮等物質。

3月1日,義軍在湘、桂交界的湖涌山,與參將瑪隆阿和候補同知招敬常帶領的500餘名清兵遭遇,雙方激戰半天,互有傷亡。李沅發乃率部佯為敗退,至湖南綏寧縣,設伏兵於長安堡山谷中。瑪隆阿等認為義軍怯退,督兵追擊。義軍乘清兵得意忘形之際,突然從山嶺衝殺而下,清軍大亂,瑪隆阿被砍傷右臂倒地,旋即殞命。是役,義軍大獲全勝,清兵傷亡慘重。

3月9日,義軍轉戰於廣西懷遠北部之古宜,鄧樹壟、倪長誥等率鄉勇尾隨而至。李沅發對鄧樹壟恨之入骨,早欲除之,於是設伏叢林,前後夾擊,鄧樹壟及鄉勇40餘人斃命。

3月22日,義軍行抵湘黔交界之靖州亞咀口。次日,分四路進攻藕團營卡。清兵恃槍精糧足,據營抵抗。李沅發見正面進攻一時難以得手,又採取詐敗誘敵的戰術,引誘清兵出營尾追。清兵果然中計,即分路追擊。孰料李沅發突出奇兵,由小路翻山,從后抄襲,擲火燃燒營卡。清兵見營卡起火,首尾不能兼顧,頓時慌亂,或棄械逃匿,或挾搶鼠竄。是役,綏寧營守備哈心靖及提標千總黃廷英、沅州協千總胡國祥斃命。兵勇屍橫遍野,不計其數。

進剿的清兵和鄉勇接連遭到義軍的沉重打擊,望風而逃。李沅發則率領隊伍轉戰於湘、桂、黔邊境山區,時東時西,忽南忽北,行無定蹤,致使清軍難以揣摩起義軍的去向,被義軍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義軍機動靈活的戰術和高昂的鬥志使參與鎮壓的清軍將領不得不承認,義軍"深合山中行軍之法","狡獪異常,防閑周密","其黨雖極勞苦,毫不離心",而哀嘆清"兵丁類多畏葸之徒,將官皆系愜怯之輩","雖使之守,尚不足恃,又何能令其追與圍乎?"

面對義軍日益發展的強大攻勢,清廷深感震驚,擔心義軍"蔓延日甚",在督促裕泰親往湖南儘力進剿的同時,又一再詔令廣西巡撫鄭祖琛、貴州巡撫喬用遷等和裕泰密切配合,不分畛域,增兵協同堵截。並撥給軍餉20萬兩,以資軍需。另外急調向榮為湖南提督,命其兼程迅速前赴湖南軍營,直接負責進剿事宜,這樣,清廷集結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省兵力,採取分進合擊和緊縮包圍戰術,傾全力鎮壓義軍,鬥爭形勢對義軍日益不利。義軍隊伍開始被壓縮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狹小地帶,陷入前堵后追、三面受困的被動狀態。3月29日,義軍在貴州地平與游擊李英部展開激戰,從中午戰至傍晚,雙方各有傷亡。正在相峙之際,李英派出兩股清軍迂迴穿插,從左右兩路夾攻,李沅發被迫撤出戰鬥,邊打邊退,清兵乘勢追擊,義軍傷亡慘重。受此重創,李沅發決定避敵主力,長途突擊,以擺脫敵人的包圍。義軍走僻路經懷遠縣思隴過河,沿三門大羅山一帶,過融縣、永福、荔浦向修仁進攻。義軍連續轉戰各地,將兵均已疲憊不堪,本欲攻入修仁縣城休整,豈料修仁知縣劉益謨早以重兵守城。義軍急攻不下,拖延了時日,陷入清援軍的重圍。幸得瑤族農民全力救援,義軍艱難突出包圍,進入瑤山。李沅發以瑤山地形險峻,初擬在此建立根據地。但瑤山地僻人稀,義軍人員、糧草的補給極為有限。於是,李沅發改變計劃,決定回師新寧。他認為湖南清兵都已出境會剿,"新寧必然空虛",故"商同眾兄弟轉回新寧,報復紳勇綁拿仇人"。不料,卻中了清軍"引其竄回,聚而殲旃"的奸計。

1850年5月20日,李沅發率領隊伍由永福撤至懷遠思隴。27日到達湘、桂交界的梅溪口、湓溪村,準備分水、陸兩路直趨新寧縣城。但是,清軍早已設伏兵於河道乾涸處,當義軍戰士扎筏渡河時,清軍伏兵突起,義軍猝未及防,再次受創,李沅發不得已率部退走金峰嶺(又名金子嶺)。

金峰嶺距新寧10餘里,地形複雜,層巒疊嶂。義軍倉促進入,擇險而守。裕泰、向榮立即調集各路清軍,遍設哨卡,封鎖要隘,將義軍包圍。李沅發深知此處不可久守,組織義軍多次從羅家田、燕子岩等處突圍,都未成功,被迫退守半山廟中。5月30日,清軍發起進攻,拋擲火彈將廟燒毀,李沅發率餘眾再撤至山巔廟內,伐木作柵,壘石為垣,抵死守御。6月1日,清兵數千人,由提督向榮親自督戰,分五路步步緊逼,向上仰攻。另有鄉勇配合清兵於嶺后堵截。而義軍僅餘200人左右,在李沅發的指揮下,憑藉臨時構築的工事,英勇反擊,打退了清兵的進攻。6月3日,清軍再次發起強攻,義軍被壓縮在狹小的山頂,前有強敵,后臨深淵,終因彈盡糧絕,傷亡殆盡。

李沅發見大勢已去,孤軍奮戰,殺出一條血路,從後山滾崖而下,不幸負傷,隱蔽在山洞裡。向榮未見李沅發下落,立即組織搜山,並懸賞千金,薦官五品,務求生俘李沅發。由於李沅發身負重傷,不便行動,終被武生李德鵬、軍功劉長偉、羅雲峰搜獲。不久,李沅發被裕泰派員檻送北京。9月22日,被清廷凌遲處死,年僅33歲。

李沅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20多個州縣之間,震撼湖南、廣西、貴州三省,歷時達半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推動了各地會黨群眾的武裝反清鬥爭,為太平天國運動在思想上和組織上作了準備。李沅發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將永遠令人敬仰。

註釋:

①關於李沅發生年日期,有幾種說法。林言椒等編《清代人物傳稿》及周育民等著《中國幫會史》作1818年;耿仕信撰《李沅發起義始末》作1817年;新寧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新寧縣誌》作1817年3月2日。因李沅發1850年6月被捕后在其口供中有"年三十三歲"一語,故1817之說較為可信。又據俞昌會《夫夷寇蹤日記》中記載:陰曆四月"十七日,(即陽曆6月113),為李沅發生日"。俞曾親自參與鎮壓李沅發起義,對這次起義全過程作了逐日記錄,故其說尤為可信。由是推之,李沅發具體出生日期應為:1817年6月1日

二、陳亞責的武裝活動

陳業即陳阿貴「西潯州府武宣縣東鄉平嶺人。曾二道光二卜六年參加潯州江河中水上二劫掠活動.后又加入來自東天地會的水卜武裝集團艇軍。道光二卜八年匕月廣東天地會頭陳香晚(又名沉香晚)來至武宣,與陳畦貴等「陰謀軌進行反清活動。同年八月,陳亞貴已成為當地天地會頭臼之一,他以劉觀先為「米飯主」,與當地劉山豬箭、黃糯米四等相呼應,一同攻打象州大樂韋泰山,「大獲錢布,於豐元界散給黨羽」。後來,「官捕之急,匿於桂平十八山」。這時,米飯主劉觀先也掉轉頭來,率團配合清軍對其進行討伐。陳亞貴遂與劉山豬箭、黃糯米四等向團練進行報復,將劉觀先「執殺啖之」。

同年九月,陳亞貴又率眾攻破牛嶺圩,然後順流而至洛崖圩、大埔圩。書)十二月.陳亞貴自稱「大王」,擁眾數千,部眾皆頭包紅巾.旗幟上書寫「順天行道」字樣。隊伍中馬匹、弓箭、藤牌等軍用器械,應皆齊備。自桂平大黃江會合武宣、象州、大灣等處之會黨、「廣匪」、「土匪」,進至遷江縣只良塘圩。然後,又至慶遠、忻城,搶劫思里保及思練圩之當鋪,並擾及大塘圩。其後.陳亞貴又率眾攻擾祿新區,屯於河龍一帶村莊。清右江兵備道統兵進剿,團練又使姦細從內部瓦解軍心,陳亞貴被迫退守思畔山。清軍又環而攻之,陳率部潰去。

道光三十年初,陳亞貴、豬肚四率4000餘眾在象州攻打中平圩一帶。山豬箭、糯米四等亦由武宣之東鄉趕來應援。同年七月十九日,陳亞貴率眾從象州進抵平樂府之修仁縣境,因城角缺口,順利攻入城內,但未久居,旋即撤出,前往荔浦境內,清軍「壯少兵單」又被陳亞貴攻佔。

陳亞貴數日之內,連克修仁、荔浦二城,聲威大振。清廷聞汛,令廣西巡撫鄭祖琛親往鎮壓,並令兩廣總督徐廣『縉「迅赴廣西」,會同鄭祖琛、閔正鳳等「合力剿辦」。

陳皿貴得悉清軍部署重兵進行圍剿的消息,便於二月下旬由修仁、荔浦來至道口、運江――帶。因清軍在此駐有重兵.陳亞貴所部傷亡慘重,便派人赴慶遠與黃晚一股會合。陳香晚也赴慶遠、忻城一帶活動。陳自己則與鄭庭威率主力紐到潯州府。后遭潯州府知府顧元凱所率清兵、團勇追擊,被迫翻山逃往灣龍、崮嶺一帶。同年月.陳亞貴率眾來至思恩府與賓州交界地方,遭清軍游擊成保部狙擊.兵敗后逃至豬仔紫金山,與其弟陳火交――同被捕。薯倖存餘眾大多投奔其他天地會組織之tp。

三、張家祥的反清與降清

張家祥又稱張嘉祥,「東肇慶府高要縣人。白幼家貧,年十五從,「東老家來至廣西貴縣,投靠其叔父,初為雇:旋因「性惰喜游博」而被僱主辭退。后因受土豪所辱而「謀報復,亡命為群盜」先與同夥綁架了,牛皮商人楊榮利的六歲兒二,得贖金一百嘶白銀。又與李白昌、謝江殿、蘇三相、徐亞雲等結拜天地會,稱「義堂」,聲言「劫富濟貧」。專門從事一些搶劫、綁架、勒索、打單等活動。后遭官府查辦,遂率餘眾29人進入欽州所屬:之萬山中潛伏,並繼續擴充伙黨。

圩與浩源二鋪,奪得財物后,回到橫州之博合圩,在此豎旗招人,往各處打單Ll),力量逐漸壯大,不久即「擁眾萬人」。

道光二十九年,張家祥率千餘人來至「五方雜處,良歹不分」、「姦宄易藏」、「糾眾燒香拜會」興盛的廣西貴縣,在該縣的覃塘圩張貼告示,糾人入伙。同年四五月問,又與楊撈家等搶掠南寧府之左江、柳軸府之右江及桂林府之灕江等處地方。其部下皆用紅布包頭。所豎旗幟上有「替天行道」等字樣。各項槍炮、器械、馬匹俱全。「到處焚劫村莊,搶掠財物,淫污婦女,殺斃良民,攻圍南寧府城,逼處柳州府城外」。潯州府知府顧元凱、副將李殿元、盛筠等對其進行「會剿」。張家祥便又從貴縣覃塘來至貴州之甘塘,在此與清軍相遇,擊斃清軍參將段炳南,氣勢益張。當時恰值廣西米價騰貴,地主、奸商乘機囤積居奇,抬高米價,貧苦百姓生計維艱。張家祥遂以「劫富濟貧」相號召,提出:「上等之人欠我錢,中等之人得覺眠,下等之人跟我去.好過租牛耕瘦陽。」貧苦農民於是紛紛加入其中。張家祥也就率領其眾到處打單搶劫。但他對部下約束甚嚴,史載:「(張家祥)雖事劫掠,頗舉(與)群賊異,富者出資免劫,貧者秋毫無犯。其旗幟『殺官留民,劫富濟貧』。」「問有私行騷擾者,聞之必查究誅戮」。(彩民謠亦云:「強如狼,弱如羊,扶弱鋤強張家祥。」他又沒立「怡義堂」,廣招會眾。

鑒於張家祥所部勢力日盛,。西地方官員極為恐慌,又怕受到朝廷責怪.於是由巡撫勞崇光令右江鎮總兵盛筠出兩,對其進行招撫。張家祥權衡利弊,只身前往盛筠兵營中投降、。勞崇光得知張家祥受撫后,頗為www.hetiqi.com,將張家祥改名為「圈樑」。字「殿臣」,以外委錄。張家祥仍繼續與封縣大井頭一帶的會黨首領王誣狀、興幅、高等往來.並暗串通,與弧相.率船隻.向林、羅、翁、李、朱五家富戶勒索錢財。

張家祥降清后,成為清軍鎮壓會黨與太平軍的得力於將。自道光三年,至咸豐元年四月.張家祥先後在龍川、思恩、南、太平、7章化等處消滅了天地會二餘股.以致清吏李星沅稱其「不但此時大有裨益」隨且「將來肅清ir面」,「亦非此人可得」。並將張家祥「以千總補用,賞戴蘭翎」。咸豐元年八月,義剿滅顏品瑤,盼霧樹清等股后受到賽尚阿的賞識,將池提為守備,賞戴花翎。咸豐二年例,張家祥又剿滅顏晶喜股於靈縣。其後又赴梧州,剿捕蒼梧、平南一帶之艇軍。後來,他隸屬向榮部充任前鋒.追擊太平軍。在清軍中「先登陷陣,以勇略著聞」,相傳以二百之眾,破太平軍數萬於新寧,在後來追殲太平軍的過程當屢立戰功。「解金壇圈,迭破句容、鎮江、秣陵關、揚州、儀征,隨取伏州。轉戰數省,戰功第一,由偏稗擢升幫辦江南軍務」。

道光末年,在廣西潯江、梧江水面成員組成的武裝船隊,官府稱其為「艇匪」,史稱艇軍。它們專門從事水上搶劫活動,既危害普通百姓,亦擾亂地方官府。牛bb小說閱讀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列強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列強路
上一章下一章

青蓮教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