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張志和與東瀛日本詞的興起

二十八、張志和與東瀛日本詞的興起

[筆下文學Www.bxwx.net]

張志和與日本詞的興起

----兼析詞牌名《漁歌子》

提到張志和,總記起初中課本上的《漁父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曾經和當時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顏真卿在宴席上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第一個唱,唱的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五首《漁父詞》。顏真卿、柳宗元、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了25首。

《漁父詞》即《漁歌子》。本是唐教坊曲名。據《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放浪江湖,自稱「江波釣徒」,垂釣時,象西周的姜太公一樣,從不設鉺,志不在魚。唐憲宗命畫工畫著他的像,到處尋找他,但沒有找到。曾經寫了由他自己創製的《漁歌》。又名《漁父》、《漁父樂》。

據《全唐詩》第308卷記載,張志和的五首《漁父詞》是:

其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二: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其三: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清朝劉熙戴的《藝概》稱這五首《漁父詞》是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鼻祖。

據《日本填詞史學》中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父詞》49年後的823年,(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該詞傳到日本。日本是一個島國,以打漁為生,而張志和的《漁父詞》,寫的就是漁民的生活,難怪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讚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父詞》。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現在,日本還把張志和的《漁父詞》列於教科書。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

其一: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

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其二:漁人不記歲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鷗,桃花春水帶浪遊。

其三:青春林下度江橋,湖水翩翩入雲霄。

煙波客,釣舟遙,往來無定帶落潮。

其四:溪邊垂釣奈樂何,世上無家水宿多。

閑釣醉,獨棹歌,洪盪飄飄帶滄波。

其五: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飛花夜更明。

鱸魚膾,蒓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其一:白頭不覺何人老,明時不仕釣江濱。

飯香稻,苞紫鱗,不欲榮華送吾真。

其二:春水洋洋滄浪青。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滋野貞主「奉和御制」之作五首,選其中第三、四兩首:

其三:潺緩綠水與年深,棹歌波聲不厭心。

砂巷嘯,蛟浦吟,山風吹送入單衿。

其四:長江萬里接雲霓,水事心在浦不迷。

昔山住,今水棲,孤竿釣影入春溪。

因張志和的詞每首末句第5字為「不」字,所以嵯峨天皇每首末句第5字為「帶」字。內親王智子每首末句第5字為「送」字滋野貞主每首末句第5字為「入」字,可謂模仿的形似至極。從這次君臣唱和張志和的《漁父詞》后,日本人開始學習填詞,日本詞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可以說,張志和是日本的「開山詞祖」。

歷史上,張志和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龜齡,字子同。張志和這個名字的還頗有來歷。

張龜齡16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明經科進士。因積極向唐肅宗獻言獻策,深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賜名「志和」。要知道,在古代的皇權社會,能被皇帝賜名或賜姓,那可是無上的榮耀,不但本人會受到重用,就是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這樣說,可能現在的年輕人難以理解,如果大家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八路軍》,就不難理解了。開國上將許世友,原來叫許仕友。一直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鬥,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后,因不同意中央對張國燾的處理,聯絡幾個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準備出走,回鄂豫皖根據地去。因事情敗露,被關了禁閉。**主席意識到可能清算張國燾錯誤路線有些擴大化,馬上到禁閉室看望許仕友,並說:你這個名字不好,仕友,就是做當官人的朋友,我替你改個名字,叫許世友,做世界人民的朋友。這個一輩子不知道死過多少回的硬漢,竟然跪在**前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從此死心塌地地跟著**打江山。

張志和因受寵於皇帝老兒,有恃無恐,做了些出格的事。加上有人妒忌他,就找了個事由,參了他一本。皇帝老兒沒辦法,把張志和貶為南浦縣武裝部長兼公安局長(尉)。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就借口守孝,從此不再做官。

他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鈞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他的哥哥張兄鶴齡,怕張志和從此縱情山水,遁世不歸,為他在越州(今紹興)城東蓋了一所茅屋。張志和從此就居住在那裡。曾經有一個官員,派張志和做河道清理工(淘河夫)。他親自執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游聽說后,馬上制止了。因他家門前時一條小河,十年沒有橋通行,就出錢幫他整修了房子,並造橋,當地人稱為回軒巷、大夫橋。

唐肅宗知道后,就賞賜奴奴僕、婢女各一人給他。張志和九讓他們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大家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當時著名詩人陸羽、裴休問他與哪些人有往來,他回答說:「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據《詞林紀事》記載:772年(大曆七年)秋8月,張志和乘一套破船前去拜訪淤州市長(刺史)顏真卿。顏真卿見他的船破且窄,打算為他造新船,他說:「攪惠漁舟,願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象這類詼諧幽默的回話,數不勝數。   唐憲宗聽說這些傳聞后,就想啟用張志和。但張志和就是不奉詔,還躲起來。唐憲宗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畫像,拿著畫像「訪之江湖間」,到處找他,但是沒找到,最後人們只好把他的詩歌收集起來呈獻給皇上。他的另一個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父》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後來顏真卿東遊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為大家表演水上遊戲:他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談笑和吟唱。那張坐席在水上一來一去、時快時慢,發出水上行舟一樣的聲音。接著又有雲中飛來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等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後便上升飛去。另一說法則稱「後傳一旦忽乘雲鶴而去」,說他是乘著雲鶴飛走了。其實,這恰恰反應了廣大黎民百姓對他的喜愛與推崇。

[筆下文學Www.bxwx.net]

張志和與日本詞的興起

----兼析詞牌名《漁歌子》

提到張志和,總記起初中課本上的《漁父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曾經和當時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顏真卿在宴席上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第一個唱,唱的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五首《漁父詞》。顏真卿、柳宗元、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了25首。

《漁父詞》即《漁歌子》。本是唐教坊曲名。據《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放浪江湖,自稱「江波釣徒」,垂釣時,象西周的姜太公一樣,從不設鉺,志不在魚。唐憲宗命畫工畫著他的像,到處尋找他,但沒有找到。曾經寫了由他自己創製的《漁歌》。又名《漁父》、《漁父樂》。

據《全唐詩》第308卷記載,張志和的五首《漁父詞》是:

其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二: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其三: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清朝劉熙戴的《藝概》稱這五首《漁父詞》是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鼻祖。

據《日本填詞史學》中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父詞》49年後的823年,(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該詞傳到日本。日本是一個島國,以打漁為生,而張志和的《漁父詞》,寫的就是漁民的生活,難怪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讚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父詞》。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現在,日本還把張志和的《漁父詞》列於教科書。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

其一: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

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其二:漁人不記歲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鷗,桃花春水帶浪遊。

其三:青春林下度江橋,湖水翩翩入雲霄。

煙波客,釣舟遙,往來無定帶落潮。

其四:溪邊垂釣奈樂何,世上無家水宿多。

閑釣醉,獨棹歌,洪盪飄飄帶滄波。

其五: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飛花夜更明。

鱸魚膾,蒓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其一:白頭不覺何人老,明時不仕釣江濱。

飯香稻,苞紫鱗,不欲榮華送吾真。

其二:春水洋洋滄浪青。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滋野貞主「奉和御制」之作五首,選其中第三、四兩首:

其三:潺緩綠水與年深,棹歌波聲不厭心。

砂巷嘯,蛟浦吟,山風吹送入單衿。

其四:長江萬里接雲霓,水事心在浦不迷。

昔山住,今水棲,孤竿釣影入春溪。

因張志和的詞每首末句第5字為「不」字,所以嵯峨天皇每首末句第5字為「帶」字。內親王智子每首末句第5字為「送」字滋野貞主每首末句第5字為「入」字,可謂模仿的形似至極。從這次君臣唱和張志和的《漁父詞》后,日本人開始學習填詞,日本詞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可以說,張志和是日本的「開山詞祖」。

歷史上,張志和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龜齡,字子同。張志和這個名字的還頗有來歷。

張龜齡16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明經科進士。因積極向唐肅宗獻言獻策,深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賜名「志和」。要知道,在古代的皇權社會,能被皇帝賜名或賜姓,那可是無上的榮耀,不但本人會受到重用,就是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這樣說,可能現在的年輕人難以理解,如果大家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八路軍》,就不難理解了。開國上將許世友,原來叫許仕友。一直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鬥,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后,因不同意中央對張國燾的處理,聯絡幾個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準備出走,回鄂豫皖根據地去。因事情敗露,被關了禁閉。**主席意識到可能清算張國燾錯誤路線有些擴大化,馬上到禁閉室看望許仕友,並說:你這個名字不好,仕友,就是做當官人的朋友,我替你改個名字,叫許世友,做世界人民的朋友。這個一輩子不知道死過多少回的硬漢,竟然跪在**前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從此死心塌地地跟著**打江山。

張志和因受寵於皇帝老兒,有恃無恐,做了些出格的事。加上有人妒忌他,就找了個事由,參了他一本。皇帝老兒沒辦法,把張志和貶為南浦縣武裝部長兼公安局長(尉)。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就借口守孝,從此不再做官。

他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鈞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他的哥哥張兄鶴齡,怕張志和從此縱情山水,遁世不歸,為他在越州(今紹興)城東蓋了一所茅屋。張志和從此就居住在那裡。曾經有一個官員,派張志和做河道清理工(淘河夫)。他親自執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游聽說后,馬上制止了。因他家門前時一條小河,十年沒有橋通行,就出錢幫他整修了房子,並造橋,當地人稱為回軒巷、大夫橋。

唐肅宗知道后,就賞賜奴奴僕、婢女各一人給他。張志和九讓他們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大家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當時著名詩人陸羽、裴休問他與哪些人有往來,他回答說:「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據《詞林紀事》記載:772年(大曆七年)秋8月,張志和乘一套破船前去拜訪淤州市長(刺史)顏真卿。顏真卿見他的船破且窄,打算為他造新船,他說:「攪惠漁舟,願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象這類詼諧幽默的回話,數不勝數。   唐憲宗聽說這些傳聞后,就想啟用張志和。但張志和就是不奉詔,還躲起來。唐憲宗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畫像,拿著畫像「訪之江湖間」,到處找他,但是沒找到,最後人們只好把他的詩歌收集起來呈獻給皇上。他的另一個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父》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後來顏真卿東遊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為大家表演水上遊戲:他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談笑和吟唱。那張坐席在水上一來一去、時快時慢,發出水上行舟一樣的聲音。接著又有雲中飛來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等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後便上升飛去。另一說法則稱「後傳一旦忽乘雲鶴而去」,說他是乘著雲鶴飛走了。其實,這恰恰反應了廣大黎民百姓對他的喜愛與推崇。

[筆下文學Www.bxwx.net]

張志和與日本詞的興起

----兼析詞牌名《漁歌子》

提到張志和,總記起初中課本上的《漁父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曾經和當時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顏真卿在宴席上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第一個唱,唱的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五首《漁父詞》。顏真卿、柳宗元、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了25首。

《漁父詞》即《漁歌子》。本是唐教坊曲名。據《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放浪江湖,自稱「江波釣徒」,垂釣時,象西周的姜太公一樣,從不設鉺,志不在魚。唐憲宗命畫工畫著他的像,到處尋找他,但沒有找到。曾經寫了由他自己創製的《漁歌》。又名《漁父》、《漁父樂》。

據《全唐詩》第308卷記載,張志和的五首《漁父詞》是:

其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二: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其三: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清朝劉熙戴的《藝概》稱這五首《漁父詞》是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鼻祖。

據《日本填詞史學》中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父詞》49年後的823年,(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該詞傳到日本。日本是一個島國,以打漁為生,而張志和的《漁父詞》,寫的就是漁民的生活,難怪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讚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父詞》。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現在,日本還把張志和的《漁父詞》列於教科書。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

其一: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

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其二:漁人不記歲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鷗,桃花春水帶浪遊。

其三:青春林下度江橋,湖水翩翩入雲霄。

煙波客,釣舟遙,往來無定帶落潮。

其四:溪邊垂釣奈樂何,世上無家水宿多。

閑釣醉,獨棹歌,洪盪飄飄帶滄波。

其五: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飛花夜更明。

鱸魚膾,蒓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其一:白頭不覺何人老,明時不仕釣江濱。

飯香稻,苞紫鱗,不欲榮華送吾真。

其二:春水洋洋滄浪青。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滋野貞主「奉和御制」之作五首,選其中第三、四兩首:

其三:潺緩綠水與年深,棹歌波聲不厭心。

砂巷嘯,蛟浦吟,山風吹送入單衿。

其四:長江萬里接雲霓,水事心在浦不迷。

昔山住,今水棲,孤竿釣影入春溪。

因張志和的詞每首末句第5字為「不」字,所以嵯峨天皇每首末句第5字為「帶」字。內親王智子每首末句第5字為「送」字滋野貞主每首末句第5字為「入」字,可謂模仿的形似至極。從這次君臣唱和張志和的《漁父詞》后,日本人開始學習填詞,日本詞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可以說,張志和是日本的「開山詞祖」。

歷史上,張志和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龜齡,字子同。張志和這個名字的還頗有來歷。

張龜齡16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明經科進士。因積極向唐肅宗獻言獻策,深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賜名「志和」。要知道,在古代的皇權社會,能被皇帝賜名或賜姓,那可是無上的榮耀,不但本人會受到重用,就是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這樣說,可能現在的年輕人難以理解,如果大家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八路軍》,就不難理解了。開國上將許世友,原來叫許仕友。一直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鬥,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后,因不同意中央對張國燾的處理,聯絡幾個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準備出走,回鄂豫皖根據地去。因事情敗露,被關了禁閉。**主席意識到可能清算張國燾錯誤路線有些擴大化,馬上到禁閉室看望許仕友,並說:你這個名字不好,仕友,就是做當官人的朋友,我替你改個名字,叫許世友,做世界人民的朋友。這個一輩子不知道死過多少回的硬漢,竟然跪在**前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從此死心塌地地跟著**打江山。

張志和因受寵於皇帝老兒,有恃無恐,做了些出格的事。加上有人妒忌他,就找了個事由,參了他一本。皇帝老兒沒辦法,把張志和貶為南浦縣武裝部長兼公安局長(尉)。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就借口守孝,從此不再做官。

他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鈞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他的哥哥張兄鶴齡,怕張志和從此縱情山水,遁世不歸,為他在越州(今紹興)城東蓋了一所茅屋。張志和從此就居住在那裡。曾經有一個官員,派張志和做河道清理工(淘河夫)。他親自執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游聽說后,馬上制止了。因他家門前時一條小河,十年沒有橋通行,就出錢幫他整修了房子,並造橋,當地人稱為回軒巷、大夫橋。

唐肅宗知道后,就賞賜奴奴僕、婢女各一人給他。張志和九讓他們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大家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當時著名詩人陸羽、裴休問他與哪些人有往來,他回答說:「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據《詞林紀事》記載:772年(大曆七年)秋8月,張志和乘一套破船前去拜訪淤州市長(刺史)顏真卿。顏真卿見他的船破且窄,打算為他造新船,他說:「攪惠漁舟,願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象這類詼諧幽默的回話,數不勝數。   唐憲宗聽說這些傳聞后,就想啟用張志和。但張志和就是不奉詔,還躲起來。唐憲宗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畫像,拿著畫像「訪之江湖間」,到處找他,但是沒找到,最後人們只好把他的詩歌收集起來呈獻給皇上。他的另一個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父》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後來顏真卿東遊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為大家表演水上遊戲:他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談笑和吟唱。那張坐席在水上一來一去、時快時慢,發出水上行舟一樣的聲音。接著又有雲中飛來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等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後便上升飛去。另一說法則稱「後傳一旦忽乘雲鶴而去」,說他是乘著雲鶴飛走了。其實,這恰恰反應了廣大黎民百姓對他的喜愛與推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詞風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詞風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二十八、張志和與東瀛日本詞的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