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擺豆記譜張紅紅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最富傳奇色彩的古人的記譜法
--兼析詞牌名《西河長命女》
知道現代人是用五線譜或簡譜來記譜。而我國古代用的是「宮商角徵(zhǐ)羽」,分別對應多、來、米、索、拉(簡譜記為12356)。古人究竟是如何記錄歌譜的?特別是作為即席演唱的宋詞是如何記譜的?百思不得其解。近讀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發現了一則有趣的古人記譜的方法:擺豆記譜法。
唐大曆初年有一個穎悟絕倫歌伎,叫張紅紅。她經常巡迴各地演唱,展示他的歌喉。張紅紅隨她的父親到長安韋青所居住的附近演唱。韋青是唐明皇時期人,文人出身,擔任執金吾將軍的職務,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部隊的高級首長。這個文人出身的武將,精通音律,是唐朝大曆年間的著名歌唱家。韋青發現她喉音嘹亮,很有歌唱天賦,又容貌出眾,就將她納為姬妾。紅紅的父親也受到優待。
當時唐教坊著名歌手王善才將古《西河長命女》曲加減節奏,進行創新,很有新意,準備進獻給皇帝,但又拿不準。在未進獻之前,就先唱為韋青聽,想請他提點修改意見。韋青知曉他的來意后,決定跟他開個小小的玩笑。韋青命令張紅紅在帘子裡面偷聽,並用紅豆作為工具,來記錄這首曲子的節拍和譜子。等樂工演奏完后,張紅紅隔著帘子徐徐地說:「女弟子唱這首歌已經很久了,你彈奏的又不是什麼新的曲調。」於是就隔著帘子彈奏起來,原汁原味,一聲不失。樂工非常驚呀,請張紅紅出來相見,感慨良久,拜服在地。張紅紅見樂工虔誠,就說:「有一個音調不準,我已經改過來了。」
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久就被唐代宗李豫知道了,把張紅紅召入宮廷教坊宜春院,並非常寵愛他,很快就封她為「才人」。宮中把她稱為記「記曲娘子」。
其實,張紅紅也是唐代身懷絕技的音樂家,也是一個個作曲家,她創造的「擺豆記譜法」是對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後來,紅紅得到韋青去世的消息,感念韋將軍的恩德,悲痛過度而亡。
《西河長命女》本是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長命女》、《長命西河女》、《長命女西河》、《長命西河》。因是西河地方音曲,故由「西河」二字生出許多別名。虞世南《琵琶賦》:「長年有『長命』之辭,倡女有『可憐』之曲」,疑即指此,可推知其曲始於初唐。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謂大歷史,「有樂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長命西河女》也。加減其節奏,頗有新聲」。其宮調,據王灼《碧雞漫志》引杜佑《理道要訣》云:「《長命女西河》在林鐘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也。」《詞譜》卷三列五代馮延巳「春日宴」一首,雙調,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又,王灼《碧雞漫志》云:「《花間集》和凝有《長命女》曲,偽蜀李《瓊瑤集》亦有之,句讀各異;然皆今曲子,不知孰為古制林鐘羽並大曆加減者。近世有《長命女令》,並七拍,后九拍,屬仙呂調;宮調、句讀,並非舊曲。」按和凝所作為《薄命女》,李所作不傳。《樂府解題》云:「《長命西河女》,羽調曲,亦名《薄命女》。」按「長命」、「薄命」,意義矛盾,而和凝所作,詞意幽怨,與調名符。詞調《長命女》與《薄命女》之字句平仄皆同,或是用《長命女》之名而填《薄命女》之調。
後人為紀念這位「記曲娘子」,寫了很多詩詞緬懷她。
同時代的朝元稹《何滿子歌》:「牙籌記令紅螺怨。」此處「記令」就是「記曲」。
宋代蘇頌:自與麗妃親記曲,後來傳玩幾人家。
明朝唐伯虎:仙娥記曲世無雙,下直歸來日滿窗。
清朝朱彝尊《邁陂塘》:團扇底,也直得尊前,記曲呼娘子。
清朝許南英:記曲剩餘紅豆冷,登樓羞見綠楊新。
無名氏:閑中記曲拈紅豆,風雨還驚夜來驟。
現代人半塘老人:料記曲當時。紅豆還留。
其實,關於記譜法,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我簡要介紹幾種常見的古人記譜法:
一、宋代的工尺譜。工尺譜最早是俗字譜轉化過來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現在的:多、來、米、發、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號作為一拍拍的記錄音樂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綽板,二片紅木做的,就是是綽板的「篤、篤「聲,眼可能也是一種很小的鼓,聲音是由鼓簽打出「的,的」一聲聲,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節奏地夾在音樂中指揮節奏。也作為拍子的記號反映在樂譜中。
二、文字譜。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七世紀),我國就有了文字譜(包括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或出土相關的文獻、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趙耶利。據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譜》記載:「制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於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製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這說明集文字譜大成者是趙耶利。
三、燕樂半字譜:唐代的「燕樂半字譜」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四、琵琶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933年(唐明宗長興四年)。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華秋蘋編訂的,《華秋蘋琵琶譜》,簡稱《華氏譜》。共3卷,收錄了南、北兩派琵琶小曲62首,大麴6套,於(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刊行。
五、古琴減字譜:又名古琴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紀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註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正因為有古人的這些記譜的方法,才使我們今天能聽到這麼多的美妙音樂。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最富傳奇色彩的古人的記譜法
--兼析詞牌名《西河長命女》
知道現代人是用五線譜或簡譜來記譜。而我國古代用的是「宮商角徵(zhǐ)羽」,分別對應多、來、米、索、拉(簡譜記為12356)。古人究竟是如何記錄歌譜的?特別是作為即席演唱的宋詞是如何記譜的?百思不得其解。近讀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發現了一則有趣的古人記譜的方法:擺豆記譜法。
唐大曆初年有一個穎悟絕倫歌伎,叫張紅紅。她經常巡迴各地演唱,展示他的歌喉。張紅紅隨她的父親到長安韋青所居住的附近演唱。韋青是唐明皇時期人,文人出身,擔任執金吾將軍的職務,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部隊的高級首長。這個文人出身的武將,精通音律,是唐朝大曆年間的著名歌唱家。韋青發現她喉音嘹亮,很有歌唱天賦,又容貌出眾,就將她納為姬妾。紅紅的父親也受到優待。
當時唐教坊著名歌手王善才將古《西河長命女》曲加減節奏,進行創新,很有新意,準備進獻給皇帝,但又拿不準。在未進獻之前,就先唱為韋青聽,想請他提點修改意見。韋青知曉他的來意后,決定跟他開個小小的玩笑。韋青命令張紅紅在帘子裡面偷聽,並用紅豆作為工具,來記錄這首曲子的節拍和譜子。等樂工演奏完后,張紅紅隔著帘子徐徐地說:「女弟子唱這首歌已經很久了,你彈奏的又不是什麼新的曲調。」於是就隔著帘子彈奏起來,原汁原味,一聲不失。樂工非常驚呀,請張紅紅出來相見,感慨良久,拜服在地。張紅紅見樂工虔誠,就說:「有一個音調不準,我已經改過來了。」
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久就被唐代宗李豫知道了,把張紅紅召入宮廷教坊宜春院,並非常寵愛他,很快就封她為「才人」。宮中把她稱為記「記曲娘子」。
其實,張紅紅也是唐代身懷絕技的音樂家,也是一個個作曲家,她創造的「擺豆記譜法」是對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後來,紅紅得到韋青去世的消息,感念韋將軍的恩德,悲痛過度而亡。
《西河長命女》本是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長命女》、《長命西河女》、《長命女西河》、《長命西河》。因是西河地方音曲,故由「西河」二字生出許多別名。虞世南《琵琶賦》:「長年有『長命』之辭,倡女有『可憐』之曲」,疑即指此,可推知其曲始於初唐。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謂大歷史,「有樂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長命西河女》也。加減其節奏,頗有新聲」。其宮調,據王灼《碧雞漫志》引杜佑《理道要訣》云:「《長命女西河》在林鐘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也。」《詞譜》卷三列五代馮延巳「春日宴」一首,雙調,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又,王灼《碧雞漫志》云:「《花間集》和凝有《長命女》曲,偽蜀李《瓊瑤集》亦有之,句讀各異;然皆今曲子,不知孰為古制林鐘羽並大曆加減者。近世有《長命女令》,並七拍,后九拍,屬仙呂調;宮調、句讀,並非舊曲。」按和凝所作為《薄命女》,李所作不傳。《樂府解題》云:「《長命西河女》,羽調曲,亦名《薄命女》。」按「長命」、「薄命」,意義矛盾,而和凝所作,詞意幽怨,與調名符。詞調《長命女》與《薄命女》之字句平仄皆同,或是用《長命女》之名而填《薄命女》之調。
後人為紀念這位「記曲娘子」,寫了很多詩詞緬懷她。
同時代的朝元稹《何滿子歌》:「牙籌記令紅螺怨。」此處「記令」就是「記曲」。
宋代蘇頌:自與麗妃親記曲,後來傳玩幾人家。
明朝唐伯虎:仙娥記曲世無雙,下直歸來日滿窗。
清朝朱彝尊《邁陂塘》:團扇底,也直得尊前,記曲呼娘子。
清朝許南英:記曲剩餘紅豆冷,登樓羞見綠楊新。
無名氏:閑中記曲拈紅豆,風雨還驚夜來驟。
現代人半塘老人:料記曲當時。紅豆還留。
其實,關於記譜法,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我簡要介紹幾種常見的古人記譜法:
一、宋代的工尺譜。工尺譜最早是俗字譜轉化過來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現在的:多、來、米、發、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號作為一拍拍的記錄音樂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綽板,二片紅木做的,就是是綽板的「篤、篤「聲,眼可能也是一種很小的鼓,聲音是由鼓簽打出「的,的」一聲聲,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節奏地夾在音樂中指揮節奏。也作為拍子的記號反映在樂譜中。
二、文字譜。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七世紀),我國就有了文字譜(包括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或出土相關的文獻、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趙耶利。據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譜》記載:「制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於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製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這說明集文字譜大成者是趙耶利。
三、燕樂半字譜:唐代的「燕樂半字譜」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四、琵琶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933年(唐明宗長興四年)。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華秋蘋編訂的,《華秋蘋琵琶譜》,簡稱《華氏譜》。共3卷,收錄了南、北兩派琵琶小曲62首,大麴6套,於(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刊行。
五、古琴減字譜:又名古琴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紀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註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正因為有古人的這些記譜的方法,才使我們今天能聽到這麼多的美妙音樂。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最富傳奇色彩的古人的記譜法
--兼析詞牌名《西河長命女》
知道現代人是用五線譜或簡譜來記譜。而我國古代用的是「宮商角徵(zhǐ)羽」,分別對應多、來、米、索、拉(簡譜記為12356)。古人究竟是如何記錄歌譜的?特別是作為即席演唱的宋詞是如何記譜的?百思不得其解。近讀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發現了一則有趣的古人記譜的方法:擺豆記譜法。
唐大曆初年有一個穎悟絕倫歌伎,叫張紅紅。她經常巡迴各地演唱,展示他的歌喉。張紅紅隨她的父親到長安韋青所居住的附近演唱。韋青是唐明皇時期人,文人出身,擔任執金吾將軍的職務,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部隊的高級首長。這個文人出身的武將,精通音律,是唐朝大曆年間的著名歌唱家。韋青發現她喉音嘹亮,很有歌唱天賦,又容貌出眾,就將她納為姬妾。紅紅的父親也受到優待。
當時唐教坊著名歌手王善才將古《西河長命女》曲加減節奏,進行創新,很有新意,準備進獻給皇帝,但又拿不準。在未進獻之前,就先唱為韋青聽,想請他提點修改意見。韋青知曉他的來意后,決定跟他開個小小的玩笑。韋青命令張紅紅在帘子裡面偷聽,並用紅豆作為工具,來記錄這首曲子的節拍和譜子。等樂工演奏完后,張紅紅隔著帘子徐徐地說:「女弟子唱這首歌已經很久了,你彈奏的又不是什麼新的曲調。」於是就隔著帘子彈奏起來,原汁原味,一聲不失。樂工非常驚呀,請張紅紅出來相見,感慨良久,拜服在地。張紅紅見樂工虔誠,就說:「有一個音調不準,我已經改過來了。」
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久就被唐代宗李豫知道了,把張紅紅召入宮廷教坊宜春院,並非常寵愛他,很快就封她為「才人」。宮中把她稱為記「記曲娘子」。
其實,張紅紅也是唐代身懷絕技的音樂家,也是一個個作曲家,她創造的「擺豆記譜法」是對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後來,紅紅得到韋青去世的消息,感念韋將軍的恩德,悲痛過度而亡。
《西河長命女》本是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長命女》、《長命西河女》、《長命女西河》、《長命西河》。因是西河地方音曲,故由「西河」二字生出許多別名。虞世南《琵琶賦》:「長年有『長命』之辭,倡女有『可憐』之曲」,疑即指此,可推知其曲始於初唐。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謂大歷史,「有樂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長命西河女》也。加減其節奏,頗有新聲」。其宮調,據王灼《碧雞漫志》引杜佑《理道要訣》云:「《長命女西河》在林鐘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也。」《詞譜》卷三列五代馮延巳「春日宴」一首,雙調,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又,王灼《碧雞漫志》云:「《花間集》和凝有《長命女》曲,偽蜀李《瓊瑤集》亦有之,句讀各異;然皆今曲子,不知孰為古制林鐘羽並大曆加減者。近世有《長命女令》,並七拍,后九拍,屬仙呂調;宮調、句讀,並非舊曲。」按和凝所作為《薄命女》,李所作不傳。《樂府解題》云:「《長命西河女》,羽調曲,亦名《薄命女》。」按「長命」、「薄命」,意義矛盾,而和凝所作,詞意幽怨,與調名符。詞調《長命女》與《薄命女》之字句平仄皆同,或是用《長命女》之名而填《薄命女》之調。
後人為紀念這位「記曲娘子」,寫了很多詩詞緬懷她。
同時代的朝元稹《何滿子歌》:「牙籌記令紅螺怨。」此處「記令」就是「記曲」。
宋代蘇頌:自與麗妃親記曲,後來傳玩幾人家。
明朝唐伯虎:仙娥記曲世無雙,下直歸來日滿窗。
清朝朱彝尊《邁陂塘》:團扇底,也直得尊前,記曲呼娘子。
清朝許南英:記曲剩餘紅豆冷,登樓羞見綠楊新。
無名氏:閑中記曲拈紅豆,風雨還驚夜來驟。
現代人半塘老人:料記曲當時。紅豆還留。
其實,關於記譜法,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下面我簡要介紹幾種常見的古人記譜法:
一、宋代的工尺譜。工尺譜最早是俗字譜轉化過來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現在的:多、來、米、發、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號作為一拍拍的記錄音樂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綽板,二片紅木做的,就是是綽板的「篤、篤「聲,眼可能也是一種很小的鼓,聲音是由鼓簽打出「的,的」一聲聲,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節奏地夾在音樂中指揮節奏。也作為拍子的記號反映在樂譜中。
二、文字譜。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七世紀),我國就有了文字譜(包括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或出土相關的文獻、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趙耶利。據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譜》記載:「制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於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製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這說明集文字譜大成者是趙耶利。
三、燕樂半字譜:唐代的「燕樂半字譜」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四、琵琶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933年(唐明宗長興四年)。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華秋蘋編訂的,《華秋蘋琵琶譜》,簡稱《華氏譜》。共3卷,收錄了南、北兩派琵琶小曲62首,大麴6套,於(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刊行。
五、古琴減字譜:又名古琴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紀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註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正因為有古人的這些記譜的方法,才使我們今天能聽到這麼多的美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