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四十九、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兼析詞牌名《燭影搖紅》

歷史上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數不勝數,但能青史留名的卻並不多見。而宋朝的王詵(shēn)卻是一位最「牛氣」的駙馬。

 據《能改齋漫錄》記載,宋英宗的駙馬爺王詵寫了一首《憶故人》: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宋徽宗很喜愛這首小詞,只恨詞為小令,唱起來長度不夠,缺乏「丰容宛轉」的韻味,後來命大詞人兼音樂家周邦彥改寫成長調,詞牌名就取《憶故人》的頭一句,叫《燭影搖紅》:

香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早是縈心可慣,那更堪、頻頻顧盼。幾回得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燭影搖紅,夜闌飲散**短。當時誰解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由此可知,《燭影搖紅》本名《憶故人》,是宋朝駙馬都尉王詵的自度曲。這首詞的曲譜始創於宋朝徽宗時,詞牌名則是周邦彥根據《憶故人》改編而來。《能改齋漫錄》所引用的是《燭影搖紅》的后闋闕而且自「燭影搖紅」以下,字多改動。這是因為當時《憶故人》,只48個字,也就是只有這首詞的半闋闕直到南宋以後,才正式改名為上下闋闕《燭影搖紅》,為96個字。因毛滂詞有「送君歸去添凄斷」句,名《歸去曲》。元朝趙雍更名《玉珥墜金環》,元朝元好問更名《秋色橫空》。

王詵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彷彿,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痴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首句寫的是夜間洞房深處的靜態:當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剛剛酒醒,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的、靜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蠟燭搖著紅色的光焰。而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心情失意落拓。想起餞別故人時,自己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的《陽關》。下片用宋玉《高唐賦序》中「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典故,暗示詞中女主人公是一名青樓女子。但她對情郎卻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黃庭堅在《詞林紀事》中評價這首詞時說:「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全詞深情譴綣,感人至深。

王詵,字晉卿,生卒年不詳,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後來遷徙到開封(今河南開封)。熙寧中娶了英宗的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初封寶安,后又改封蜀國),拜駙馬都尉,官至利州觀察使。他可以算得上是一號風流豪客,與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交往甚篤,就連《水滸傳》故事一開頭出現的高太尉高俅也是由他的門下才進入端王門下的,後來深受宋徽宗的寵信。同時,他又以多才多藝著稱,讀書勤奮,擅長書畫,好與文人墨客交遊,蘇、黃、米三大書法家都是他的摯友,家裡建有「寶繪堂」,收集歷代名畫,又常常邀集名流在家中宴會,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號稱「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也是他的座上賓,曾畫有《西園雅集圖》,描繪諸文人雅士高會雲集於王詵府第的情況。

王詵與蘇軾等人交遊甚厚,受「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官。但他一開始得罪,卻不是因為黨禍而是有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太牛」的緣故。他娶的公主,是神宗的同胞妹。據《宋史·公主傳》里記載說,宋神宗是篤於手足的人,蜀國公主與他同母所生,素來又孝敬母親和兄長,自然更得到他的喜愛。一般來說,做駙馬的人難免受到金枝玉葉的公主欺壓,但王詵所娶的公主卻十分賢德,王詵的母親盧氏寡居,公主將她接到身邊,每日致送珍美的膳食問候,盧氏生病,公主親自奉葯服侍,並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忽視盡媳婦的孝道。但王詵素性風流好色,做得太放肆了,竟然「以是自恣,嘗貶官。」這是否有與公主的不和情節在內,難以考證,但在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謚慈聖光獻,為神宗之父英宗的養母)去世的時候,神宗哀毀逾恆,蜀國公主說道:「我與皇上是同胞,看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安心呢!」於是立即遣散家中的歌兒舞女三十人,不再作樂。這雖有與上同戚的名義,但隱然之中,未必不是對王詵的風流放蕩有微妙不滿之情而藉此發泄。不過,到1080年(元豐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與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親臨公主府第的時候,公主已經昏迷不醒,太后慟哭呼喚,公主良久醒轉,能開口說話,自訴命不久長,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親自替妹妹診脈,持碗餵食,公主卻不過此情,勉強為之盡食,神宗賜金帛六千,又問公主有什麼願望,公主只是說:「感謝皇兄復了駙馬的官職。」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歲。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駕前往,還只看見公主府第大門就傷心哭泣,後來為之輟朝五日,謚為「賢惠」二字。

史傳稱蜀國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賙(zhāo)恤族黨,中外稱賢。」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辭,但以她遣散府中的歌舞的事情來看,要說「性不妒忌」則未必,但妒忌之情人所難免,何況公主對王詵顯然也有深篤的愛情,縱使是曾經因為妒忌而鬧出糾紛,也是人情之常,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反而令人覺得是王詵薄情負心了。而且王詵的日常行為,確實也很過分,不僅僅是「放浪」二字可以概括,據說他「不矜細行」,甚至到了和小妾在公主身邊公然通姦的地步,小妾放肆到敢於當面頂撞公主給她氣受,蜀國公主之所以早死,很難說跟這樣痛苦的家庭生活沒有關係。她在生前可能是隱忍居多,也許這出於婦德的戕害,也許是對風流夫婿的愛情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但最後直到死去,也未必就拉回了丈夫的心。倒是在她死後,她的乳母為公主感到憤憤不平,,將事情全部揭發出來,神宗正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勝傷痛,聽說之後自然大為震怒,把王詵的八個小妾大打扳子,並將她們分配給士兵做老婆。於是在葬禮之後,神宗便再將王詵貶到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後才被放還。在很多筆記中都說王詵是受蘇軾「烏台詩案」的牽連而貶,實則還有如此內幕。

蜀國公主比王詵要小上十餘歲,兩人生有一個兒子,卻在三歲的時候即夭折,王詵給公主帶來的遭際是終身的忍耐痛苦,公主給王詵帶來的,卻只是一個「駙馬都尉」的頭銜而已,既擁有不了他全部的愛情,也佔據不了他全部的生活。就連後人的筆記中所艷稱的,所記載的也只是王詵和愛姬的遇合。《西清詩話》記載:王詵曾有一個歌姬名囀春鶯,王詵得罪外謫,囀春鶯流落到一個密縣人家中,大約也就是因為公主死後乳母訴說了他的放蕩行徑,以至於家中姬妾都被杖賣了吧。1086年(元祐元年),神宗死後高太后當政時又復還了王詵的駙馬之職,他從貶所南還,在汝**上,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歌聲,他說:「這是囀春鶯啊!」尋訪之下,果然是當年故人,但佳人已別屬,只有悵然相別,王詵賦詩說:「佳人已屬沙吒利,義士曾無古押衙。」這一聯用了兩個唐傳奇典故,以韓翃愛姬柳氏被武將沙吒利所奪來指囀春鶯落於別人之手,以《無雙傳》中的俠義之士古押衙捨生幫助王仙客與劉無雙團圓來慨嘆無人助自己二人團聚。這兩句詩出,有好事者為之續足全篇云:「回首音塵兩沉絕,春鶯休囀上林花。」

王詵感慨頗多,寫了一首《蝶戀花》:

小雨初睛迴晚照。金翠樓台,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凄苦之情。原詞之墨跡保留至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中。那個娶了囀春鶯的人,看到這首詞后,又主動把囀春鶯送回給了王詵。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兼析詞牌名《燭影搖紅》

歷史上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數不勝數,但能青史留名的卻並不多見。而宋朝的王詵(shēn)卻是一位最「牛氣」的駙馬。

 據《能改齋漫錄》記載,宋英宗的駙馬爺王詵寫了一首《憶故人》: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宋徽宗很喜愛這首小詞,只恨詞為小令,唱起來長度不夠,缺乏「丰容宛轉」的韻味,後來命大詞人兼音樂家周邦彥改寫成長調,詞牌名就取《憶故人》的頭一句,叫《燭影搖紅》:

香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早是縈心可慣,那更堪、頻頻顧盼。幾回得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燭影搖紅,夜闌飲散**短。當時誰解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由此可知,《燭影搖紅》本名《憶故人》,是宋朝駙馬都尉王詵的自度曲。這首詞的曲譜始創於宋朝徽宗時,詞牌名則是周邦彥根據《憶故人》改編而來。《能改齋漫錄》所引用的是《燭影搖紅》的后闋闕而且自「燭影搖紅」以下,字多改動。這是因為當時《憶故人》,只48個字,也就是只有這首詞的半闋闕直到南宋以後,才正式改名為上下闋闕《燭影搖紅》,為96個字。因毛滂詞有「送君歸去添凄斷」句,名《歸去曲》。元朝趙雍更名《玉珥墜金環》,元朝元好問更名《秋色橫空》。

王詵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彷彿,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痴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首句寫的是夜間洞房深處的靜態:當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剛剛酒醒,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的、靜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蠟燭搖著紅色的光焰。而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心情失意落拓。想起餞別故人時,自己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的《陽關》。下片用宋玉《高唐賦序》中「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典故,暗示詞中女主人公是一名青樓女子。但她對情郎卻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黃庭堅在《詞林紀事》中評價這首詞時說:「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全詞深情譴綣,感人至深。

王詵,字晉卿,生卒年不詳,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後來遷徙到開封(今河南開封)。熙寧中娶了英宗的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初封寶安,后又改封蜀國),拜駙馬都尉,官至利州觀察使。他可以算得上是一號風流豪客,與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交往甚篤,就連《水滸傳》故事一開頭出現的高太尉高俅也是由他的門下才進入端王門下的,後來深受宋徽宗的寵信。同時,他又以多才多藝著稱,讀書勤奮,擅長書畫,好與文人墨客交遊,蘇、黃、米三大書法家都是他的摯友,家裡建有「寶繪堂」,收集歷代名畫,又常常邀集名流在家中宴會,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號稱「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也是他的座上賓,曾畫有《西園雅集圖》,描繪諸文人雅士高會雲集於王詵府第的情況。

王詵與蘇軾等人交遊甚厚,受「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官。但他一開始得罪,卻不是因為黨禍而是有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太牛」的緣故。他娶的公主,是神宗的同胞妹。據《宋史·公主傳》里記載說,宋神宗是篤於手足的人,蜀國公主與他同母所生,素來又孝敬母親和兄長,自然更得到他的喜愛。一般來說,做駙馬的人難免受到金枝玉葉的公主欺壓,但王詵所娶的公主卻十分賢德,王詵的母親盧氏寡居,公主將她接到身邊,每日致送珍美的膳食問候,盧氏生病,公主親自奉葯服侍,並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忽視盡媳婦的孝道。但王詵素性風流好色,做得太放肆了,竟然「以是自恣,嘗貶官。」這是否有與公主的不和情節在內,難以考證,但在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謚慈聖光獻,為神宗之父英宗的養母)去世的時候,神宗哀毀逾恆,蜀國公主說道:「我與皇上是同胞,看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安心呢!」於是立即遣散家中的歌兒舞女三十人,不再作樂。這雖有與上同戚的名義,但隱然之中,未必不是對王詵的風流放蕩有微妙不滿之情而藉此發泄。不過,到1080年(元豐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與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親臨公主府第的時候,公主已經昏迷不醒,太后慟哭呼喚,公主良久醒轉,能開口說話,自訴命不久長,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親自替妹妹診脈,持碗餵食,公主卻不過此情,勉強為之盡食,神宗賜金帛六千,又問公主有什麼願望,公主只是說:「感謝皇兄復了駙馬的官職。」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歲。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駕前往,還只看見公主府第大門就傷心哭泣,後來為之輟朝五日,謚為「賢惠」二字。

史傳稱蜀國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賙(zhāo)恤族黨,中外稱賢。」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辭,但以她遣散府中的歌舞的事情來看,要說「性不妒忌」則未必,但妒忌之情人所難免,何況公主對王詵顯然也有深篤的愛情,縱使是曾經因為妒忌而鬧出糾紛,也是人情之常,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反而令人覺得是王詵薄情負心了。而且王詵的日常行為,確實也很過分,不僅僅是「放浪」二字可以概括,據說他「不矜細行」,甚至到了和小妾在公主身邊公然通姦的地步,小妾放肆到敢於當面頂撞公主給她氣受,蜀國公主之所以早死,很難說跟這樣痛苦的家庭生活沒有關係。她在生前可能是隱忍居多,也許這出於婦德的戕害,也許是對風流夫婿的愛情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但最後直到死去,也未必就拉回了丈夫的心。倒是在她死後,她的乳母為公主感到憤憤不平,,將事情全部揭發出來,神宗正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勝傷痛,聽說之後自然大為震怒,把王詵的八個小妾大打扳子,並將她們分配給士兵做老婆。於是在葬禮之後,神宗便再將王詵貶到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後才被放還。在很多筆記中都說王詵是受蘇軾「烏台詩案」的牽連而貶,實則還有如此內幕。

蜀國公主比王詵要小上十餘歲,兩人生有一個兒子,卻在三歲的時候即夭折,王詵給公主帶來的遭際是終身的忍耐痛苦,公主給王詵帶來的,卻只是一個「駙馬都尉」的頭銜而已,既擁有不了他全部的愛情,也佔據不了他全部的生活。就連後人的筆記中所艷稱的,所記載的也只是王詵和愛姬的遇合。《西清詩話》記載:王詵曾有一個歌姬名囀春鶯,王詵得罪外謫,囀春鶯流落到一個密縣人家中,大約也就是因為公主死後乳母訴說了他的放蕩行徑,以至於家中姬妾都被杖賣了吧。1086年(元祐元年),神宗死後高太后當政時又復還了王詵的駙馬之職,他從貶所南還,在汝**上,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歌聲,他說:「這是囀春鶯啊!」尋訪之下,果然是當年故人,但佳人已別屬,只有悵然相別,王詵賦詩說:「佳人已屬沙吒利,義士曾無古押衙。」這一聯用了兩個唐傳奇典故,以韓翃愛姬柳氏被武將沙吒利所奪來指囀春鶯落於別人之手,以《無雙傳》中的俠義之士古押衙捨生幫助王仙客與劉無雙團圓來慨嘆無人助自己二人團聚。這兩句詩出,有好事者為之續足全篇云:「回首音塵兩沉絕,春鶯休囀上林花。」

王詵感慨頗多,寫了一首《蝶戀花》:

小雨初睛迴晚照。金翠樓台,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凄苦之情。原詞之墨跡保留至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中。那個娶了囀春鶯的人,看到這首詞后,又主動把囀春鶯送回給了王詵。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兼析詞牌名《燭影搖紅》

歷史上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數不勝數,但能青史留名的卻並不多見。而宋朝的王詵(shēn)卻是一位最「牛氣」的駙馬。

 據《能改齋漫錄》記載,宋英宗的駙馬爺王詵寫了一首《憶故人》: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宋徽宗很喜愛這首小詞,只恨詞為小令,唱起來長度不夠,缺乏「丰容宛轉」的韻味,後來命大詞人兼音樂家周邦彥改寫成長調,詞牌名就取《憶故人》的頭一句,叫《燭影搖紅》:

香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早是縈心可慣,那更堪、頻頻顧盼。幾回得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燭影搖紅,夜闌飲散**短。當時誰解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由此可知,《燭影搖紅》本名《憶故人》,是宋朝駙馬都尉王詵的自度曲。這首詞的曲譜始創於宋朝徽宗時,詞牌名則是周邦彥根據《憶故人》改編而來。《能改齋漫錄》所引用的是《燭影搖紅》的后闋闕而且自「燭影搖紅」以下,字多改動。這是因為當時《憶故人》,只48個字,也就是只有這首詞的半闋闕直到南宋以後,才正式改名為上下闋闕《燭影搖紅》,為96個字。因毛滂詞有「送君歸去添凄斷」句,名《歸去曲》。元朝趙雍更名《玉珥墜金環》,元朝元好問更名《秋色橫空》。

王詵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彷彿,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痴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首句寫的是夜間洞房深處的靜態:當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剛剛酒醒,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的、靜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蠟燭搖著紅色的光焰。而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心情失意落拓。想起餞別故人時,自己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的《陽關》。下片用宋玉《高唐賦序》中「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典故,暗示詞中女主人公是一名青樓女子。但她對情郎卻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黃庭堅在《詞林紀事》中評價這首詞時說:「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全詞深情譴綣,感人至深。

王詵,字晉卿,生卒年不詳,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後來遷徙到開封(今河南開封)。熙寧中娶了英宗的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初封寶安,后又改封蜀國),拜駙馬都尉,官至利州觀察使。他可以算得上是一號風流豪客,與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交往甚篤,就連《水滸傳》故事一開頭出現的高太尉高俅也是由他的門下才進入端王門下的,後來深受宋徽宗的寵信。同時,他又以多才多藝著稱,讀書勤奮,擅長書畫,好與文人墨客交遊,蘇、黃、米三大書法家都是他的摯友,家裡建有「寶繪堂」,收集歷代名畫,又常常邀集名流在家中宴會,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號稱「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也是他的座上賓,曾畫有《西園雅集圖》,描繪諸文人雅士高會雲集於王詵府第的情況。

王詵與蘇軾等人交遊甚厚,受「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官。但他一開始得罪,卻不是因為黨禍而是有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太牛」的緣故。他娶的公主,是神宗的同胞妹。據《宋史·公主傳》里記載說,宋神宗是篤於手足的人,蜀國公主與他同母所生,素來又孝敬母親和兄長,自然更得到他的喜愛。一般來說,做駙馬的人難免受到金枝玉葉的公主欺壓,但王詵所娶的公主卻十分賢德,王詵的母親盧氏寡居,公主將她接到身邊,每日致送珍美的膳食問候,盧氏生病,公主親自奉葯服侍,並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忽視盡媳婦的孝道。但王詵素性風流好色,做得太放肆了,竟然「以是自恣,嘗貶官。」這是否有與公主的不和情節在內,難以考證,但在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謚慈聖光獻,為神宗之父英宗的養母)去世的時候,神宗哀毀逾恆,蜀國公主說道:「我與皇上是同胞,看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安心呢!」於是立即遣散家中的歌兒舞女三十人,不再作樂。這雖有與上同戚的名義,但隱然之中,未必不是對王詵的風流放蕩有微妙不滿之情而藉此發泄。不過,到1080年(元豐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與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親臨公主府第的時候,公主已經昏迷不醒,太后慟哭呼喚,公主良久醒轉,能開口說話,自訴命不久長,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親自替妹妹診脈,持碗餵食,公主卻不過此情,勉強為之盡食,神宗賜金帛六千,又問公主有什麼願望,公主只是說:「感謝皇兄復了駙馬的官職。」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歲。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駕前往,還只看見公主府第大門就傷心哭泣,後來為之輟朝五日,謚為「賢惠」二字。

史傳稱蜀國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賙(zhāo)恤族黨,中外稱賢。」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辭,但以她遣散府中的歌舞的事情來看,要說「性不妒忌」則未必,但妒忌之情人所難免,何況公主對王詵顯然也有深篤的愛情,縱使是曾經因為妒忌而鬧出糾紛,也是人情之常,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反而令人覺得是王詵薄情負心了。而且王詵的日常行為,確實也很過分,不僅僅是「放浪」二字可以概括,據說他「不矜細行」,甚至到了和小妾在公主身邊公然通姦的地步,小妾放肆到敢於當面頂撞公主給她氣受,蜀國公主之所以早死,很難說跟這樣痛苦的家庭生活沒有關係。她在生前可能是隱忍居多,也許這出於婦德的戕害,也許是對風流夫婿的愛情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但最後直到死去,也未必就拉回了丈夫的心。倒是在她死後,她的乳母為公主感到憤憤不平,,將事情全部揭發出來,神宗正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勝傷痛,聽說之後自然大為震怒,把王詵的八個小妾大打扳子,並將她們分配給士兵做老婆。於是在葬禮之後,神宗便再將王詵貶到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後才被放還。在很多筆記中都說王詵是受蘇軾「烏台詩案」的牽連而貶,實則還有如此內幕。

蜀國公主比王詵要小上十餘歲,兩人生有一個兒子,卻在三歲的時候即夭折,王詵給公主帶來的遭際是終身的忍耐痛苦,公主給王詵帶來的,卻只是一個「駙馬都尉」的頭銜而已,既擁有不了他全部的愛情,也佔據不了他全部的生活。就連後人的筆記中所艷稱的,所記載的也只是王詵和愛姬的遇合。《西清詩話》記載:王詵曾有一個歌姬名囀春鶯,王詵得罪外謫,囀春鶯流落到一個密縣人家中,大約也就是因為公主死後乳母訴說了他的放蕩行徑,以至於家中姬妾都被杖賣了吧。1086年(元祐元年),神宗死後高太后當政時又復還了王詵的駙馬之職,他從貶所南還,在汝**上,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歌聲,他說:「這是囀春鶯啊!」尋訪之下,果然是當年故人,但佳人已別屬,只有悵然相別,王詵賦詩說:「佳人已屬沙吒利,義士曾無古押衙。」這一聯用了兩個唐傳奇典故,以韓翃愛姬柳氏被武將沙吒利所奪來指囀春鶯落於別人之手,以《無雙傳》中的俠義之士古押衙捨生幫助王仙客與劉無雙團圓來慨嘆無人助自己二人團聚。這兩句詩出,有好事者為之續足全篇云:「回首音塵兩沉絕,春鶯休囀上林花。」

王詵感慨頗多,寫了一首《蝶戀花》:

小雨初睛迴晚照。金翠樓台,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凄苦之情。原詞之墨跡保留至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中。那個娶了囀春鶯的人,看到這首詞后,又主動把囀春鶯送回給了王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詞風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詞風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四十九、氣死公主的風流的駙馬爺

%